如臯中學

如臯中學

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
江蘇省如臯中學曆史可以追溯到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沙元炳先生創辦“如臯公立簡易師範學堂”,1923年又辦“如臯縣立初級中學”聘徐覺世先生開始獨立辦學。[1]後幾經更名。1953年定名為“江蘇省如臯中學”。1959年被列為省重點中學,1963年又榮居全省15所示範中學之一。1990年通過省教委驗收,被确定為首批合格重點高中。1998年9月1日,學校由老城區新生路17号搬遷至如城東郊東臯路東側。2000年4月被确認為“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2005年11月20日,成為東南大學附屬中學。
    中文名:江蘇省如臯中學 外文名:Rugao Middle School Of Jiangsu 簡稱:如中 創辦人: 辦學性質: 學校類别: 學校特色: 主管部門: 所屬企業: 現任領導: 專職院士數: 高職專業: 本科專業: 碩士點: 博士點: 博士後: 國家重點學科: 院系設置: 校訓:崇實求是 校歌: 院訓: 院歌: 地址: 院校代碼: 主要獎項:東南大學附屬中學美國大學理事會國際成員學校天津大學優秀生源基地等 知名校友:韓德培、韓德馨、趙小亭等 知名教師: 類别:普通高級中學 現任校長:左伯華 學校主頁:http://www.rgzx.net.cn/ 所屬地區:江蘇南通

曆史沿革

據《如臯縣志》、《如臯縣教育志》、《江蘇省如臯師範學校沿革》等史料載:

抗戰前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沙元炳先生創辦“如臯公立簡易師範學堂”,1903年收4年制本科;

1905年正式定名“如臯初級師範兼附屬高等小學”(以下簡稱“如師”);

1908年“如師”兼辦中學,易名為“如臯初級師範兼中學附屬兩等小學堂”;

1912年,改名“如臯縣立師範學校”;1921年改名“江蘇省立第二代用師範學校”。

1923年沙先生又辦“如臯縣立初級中學”聘徐覺世先生為校長。

1927年“如師”改稱“第四中山大學區立如臯中學”,次年改為“中央大學區立如臯中學”。(随着中央大學校名的更改)

1930年又改稱“江蘇省如臯中學”。此時,如城境内兩所中學并存,即“江蘇省如臯中學”和“如臯縣立初級中學”,這兩所學校均可以看成“如中”的起源。

1932年江蘇省如臯中學(校址在現如臯高等師範學校,“如師”)奉令專辦師範,校名恢複為“江蘇省立如臯師範學校”,普通初中班劃出歸屬“如臯縣立初級中學”,如臯縣立初級中學更名為如臯縣立中學。這是“如中、如師”第一次合并。

抗戰時

1939年日寇占領如城,如臯縣立中學東遷李堡(國民黨如臯縣政府東遷

),組建聯合中學,汪僞在如城另辦“如臯縣立中學”。

1940年縣抗日民主政府(新四軍)接辦縣境西南的大夏大學附屬中學和如臯縣勵志中學,改為如臯縣西南中學,1941年又改為如西中學。

1942年如西縣抗日民主政府(1940年新四軍東進後,1941.12國民黨如臯縣政府解散

抗日民主政權接管)在掘港苴鎮開辦如臯中學一院(掘港),任命吳天石為校長,并将設在李堡草場頭的聯合中學改為如臯中學二院(李堡)。

1942年汪僞在如城創辦私立南淮中學。

1944年春因日寇清鄉掃蕩,形勢惡化,如臯中學一院、二院部分師生北上至東台三倉魚竈廟,與邱升中學、紫石中學、栟茶中學等各中學合并,組建二分區聯合中學(東台),教育界知名人士顧贶予老先生任校長。同年11月份,蘇中區域調整,東台縣劃歸四分區,“二聯中”更名為“四聯中”。随着形勢發展,“四聯中”不久解散,遷回各自縣域辦學,如臯中學仍回掘港,抗戰勝利後改為如東縣立中學(今江蘇省如東高級中學)。

抗戰後

1945年抗戰勝利,如西縣抗日民主政府(共産黨)收複如城,将江蘇省立如臯師範學校、如臯縣立中學(汪僞)、私立南淮中學合并,稱“如臯縣第一中學”(一中,與現“如臯市第一中學”無關),這是如中、如師第二次合并(見《如臯縣志》第615頁)。

如西中學更名為“如臯縣第二中學”(二中,與現“如臯市第二中學”無關)。

解放戰争初期,設在縣城的如臯縣第一中學(如城)停辦,原如臯縣第二中學一院改為“如臯縣第一中學”本部(借用校舍),如臯縣第二中學二院改為第二中學本部。1946年10月新四軍主力主動北移,一中、二中師生先後疏散,停止教學活動。

1948年6月,如臯縣縣長張繼中(共産黨)派黃顔于張莊小學恢複如臯中學,命名為“蘇皖一分區如臯中學(江安)”。此時期,國民政府轄區(如城)有如臯縣立中學(1946.8複校)在正常開展教學活動。

解放後

1949年1月如臯全境解放。縣人民政府指派蘇皖一分區如臯中學(江安)顧建中、王仰潔、黃顔等教職員10人,學生25人組成入城工作隊,接管如臯縣立中學(如城)、江蘇省立如臯師範學校、私立南淮中學(如城)等校,成立“蘇北一分區區立如臯中學(如城)”,校址在“如師”原址。這是“如中、如師”曆史上第三次合并。

江安校區改稱如臯中學江安分部(今江蘇省江安高級中學)。

直至1949年8月學校調整,“如中”、“如師”奉令分家,中學部遷回縣政府後縣立初中原址辦學。師範部在“如師”原址恢複蘇北如臯師範學校。

1953年蘇南、蘇北行署合并建省,如臯中學為省屬中學,定名為“江蘇省如臯中學”至今。

綜述

江蘇省如臯中學創建時間及發展沿革,傳統說法都是以先生1923年創建如臯縣立中學為始。但綜上所述,如

中、如師三度合并,說到底,江蘇省如臯中學的本支(根)應為“如臯初級師範兼中學附屬兩等小學堂”,也就是後來的“中央大學區立如臯中學”即“江蘇省如臯中學”。江蘇省如臯中學的創建時間也就不應從1923年算起,起碼應從1908年沙元炳先生在“如師”兼辦中學算起,如追根溯源可以追溯到沙元炳先生1902年創辦“如臯公立簡易師範學堂”,作為江蘇省如臯中學的誕生之時。

在如城地區,長期存在師範與中學,長期的過程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說沙元炳先生1902年創辦“如臯公立簡易師範學堂”是江蘇省如臯中學與如臯高等師範學校的共同之源。

校名題寫

張愛萍将軍曾經在如臯土地上經曆了一次次戰鬥,到了中央工作以後,還為江蘇省如臯中學親筆題寫了校牌。

教師榮譽

全國優秀班主任、省優秀教育工作者:唐寶蓮

全國優秀教師:吳迪平、洪德生、嚴建波

江蘇省優秀教育工作者:丁正祥

江蘇省“三育人”先進個人,江蘇省中等學校“紅衫樹”園丁獎銀獎獲得者:段建平

江蘇省中學語文特級教師:王學東

江蘇省勞動模範:杭祝平

江蘇省優秀教師:林昆明

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學技術帶頭人:沈世紅

學校簡介

學校設施

1998年9月1日,學校由老城區新生路17号搬遷至如城東

郊東臯路東側。新校址占地8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達4萬1千多平方米。建有教學實驗樓、科技藝術樓、圖書館、體育館、行政辦公樓、階梯教室、報告廳、學生宿舍樓、大飯廳、新女生宿舍樓……學校現代化教學設施齊全,每個教室均配有閉路電視,今後還将逐步實現每個教師配備手提電腦、每個教室均配有投影儀。

2002年校園網建成并投入使用,這對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

如臯中學校園南擴,學校在校園南側征地60餘畝,興建了一座教學樓、一座實驗樓、一座教師辦公樓及橋路等,是一座現代化的、南通地區規模最大的中學校園。

教學成果

早在1946年3月,如臯中學就被蘇皖邊區政府列為邊區11所重點中學之一。

1953年該校定名為江蘇省如臯中學,

1959年被列為省重點中學,1963年又榮居全省15所示範中學之一。

1990年通過省教委驗收,被确定為首批合格重點高中。2000年4月被确認為“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

恢複高考以來,該校有上萬人考取全國高等院校。該校畢業生在全國名牌大學享有盛譽,每年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複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幾十所重點大學派來專人,動員如中的畢業生報考他們的學校。

邁入新世紀,該校更是捷報頻傳,每年都有近10人考取北大、清華;1999年高考,600分以上人數103人,居全省第三;2000年沈沉同學以599分的成績摘取了“江蘇省文科第一名”的桂冠;2002年600分以上者123人,本科上線人數居南通市第一;2003年600分以上人數居全省第13位,各項指标綜合評比列全省前十強。2007年該校高考成績到達頂峰,600分以上663人,高分段人數列江蘇省第一。錄取在北大6人,清華有7人,南京大學61人,上海交大23人。

該校學生不僅學習成績突出,而且課外科技文藝活動也很活躍,各學科都有興趣小組,“小荷”文學社、“英語角”、“校藝術團”、“校運動隊”、“書畫社”等各具特色,有利地開發了學生的潛能。每年都有上百篇的學生習作在報刊上發表。學科競賽成績更是引人注目,數學、物理、化學、英語、生物、微機、勞技等有幾百人次獲得省一等獎以上獎勵。

2002年田海建同學在江蘇省化學奧林匹克競賽中榮獲一等獎,當年被保送進入北京大學學習。邱鑫同學因在全國物理競賽中成績突出,保送北京大學。

2003年吳明烨同學因在江蘇省物理奧林匹克競賽中實驗操作競賽榮獲第一名,保送清華大學。2003年全國中學生生物學聯賽暨江蘇省第十一屆生物奧林匹克競賽中,該校周一鳴同學獲得了一等獎并摘取了第十二屆中國生物學奧林匹克競賽銀牌。

校風學風

校風:崇實求是

教風:嚴謹創新

學風:勤奮進取

校史館

九十載滄桑砥砺,風雨兼程;九十載培桃育李,春華秋實。2013年10月1日,來自海内外的數百名如臯中學校友齊聚母校,參加學校校史館揭牌儀式,并以簡樸的方式慶祝學校獨立辦學九十周年。該校校友、揚州市政協主席洪錦華和南通市教育局局長郭毅浩為校史館揭牌。

如臯中學校史館坐落于該校風景優美的梅園,占地面積500多平方米。校史館前安放着學校的三位創始人沙元榘、徐牖民(徐覺世)、何鎮寅(何景平)的塑像。

校史館内分風雨滄桑、喜迎春天、苦澀歲月、老樹新花、高歌猛進五個展區,分别用文字、圖片、實物記錄着學校初創到解放以前、解放以後到文革之前、文革期間、文革之後到九十年代、新的世紀這五個時代的曆史。該館最大的特點是收藏有各個不同時期的珍貴實物,像該校原校名“如臯縣立初級中學”校牌“縣立”兩字的石刻、民國時期的線裝書、老校舍的建築構件、1937年校慶刊物等,使該館兼具博物館性質。

該館最大的亮點是照片牆,它收藏了各個不同時期幾乎所有畢業班的師生合影。凡來該館參觀的校友無不在此駐足、尋覓、凝視自己當年的照片,回想着當年的老師、同學和學校的學習生活。

揭牌儀式上,該校72屆校友、南京大學商學院(國際)院長陳昭全深情回顧了當年在校學習的情景,追憶師生情、同窗情。老校友、該校退休教師陳根生簡要回顧了當年的教書生涯的艱辛,勉勵師生珍惜美好生活,認真讀書學習。

圖書館

為紀念老校長何景平,江蘇省如臯中學圖書館命名為“景平圖書館”。

電子教室

1999年6月美籍華人缪蘊女士代表其已故丈夫美國航天專家劉诒謹先生捐贈5萬元給如臯中學建“劉诒謹電子教室”。

如中校歌

老版本

雉水勝地,水繪園旁,莘莘學子,攀登理想;告别了童年的幼稚,離卻了少年的疏狂。春風輕拂,好雨滋潤,看,夭桃豔李齊芬芳,齊芬芳。

雉水河邊,水繪園旁,芸芸園丁,耕耘希望;送走了無邊的晚霞,迎來了無數個朝陽。春風輕拂,好雨滋潤,看,夭桃豔李齊芬芳,齊芬芳。

勤奮、進取,學而不厭,莫羞對親人的雙眼;嚴謹、創新,誨人不倦,休辜負雨露陽光。啊,江蘇省如臯中學,永遠,永遠,春風怡蕩!

新版本

雉水河邊,洗缽池旁,莘莘學子一批批。告别了童年的幼稚,離卻了少年的疏狂。春風輕拂,好雨滋潤,看,夭桃豔李齊芬芳,齊芬芳。

雉水河邊,洗缽池旁,芸芸園丁一代代。送走了無邊的晚霞,迎來了無數個朝陽。春風輕拂,好雨滋潤,看,夭桃豔李齊芬芳,齊芬芳。

勤奮、進取,學而不厭,莫羞對親人的雙眼;嚴謹、創新,誨人不倦,休辜負雨露陽光。啊,江蘇省如臯中學,永遠,永遠,年輕輝煌!

曆任領導

如臯師範

(1902-1949部分)

如臯縣中

(1923-1945,1946-1949)

汪僞如臯縣立中學(1942-1945)

汪僞私立南淮中學(1942-1945)

江安校史

(1940-1951)

獎學金

1、該校首屆畢業生劉诒謹博士(美國哈佛大學終身教授)以其子劉淮臯的名義設立了獎學金。

2、該校校友如臯市委副書記劉桂江、政協副主席袁泉、于永芳集資設立如臯中學校友獎學基金。

學校地址

地址:江蘇省如臯市育賢路601号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