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肯定律

奧肯定律

經濟學定律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阿瑟·奧肯,他于1962年提出了著名的“奧肯定律”。[1]該定律論證了失業率與國民生産總值增長率二者呈反方向變化的關系。這一定律認為,GDP每增加2%,失業率大約下降一個百分點,這種關系并不是十分嚴格,它隻是說明了,産量增加1%時,就業人數上升達不到1%。原因可能是産量的增加是通過工人加班加點來達到的,而非由于增加就業人數;也可能是社會增加了第二職業人數,從而使就業量小于産量增加的百分比。例如,假定失業率為8%,比自然失業率高2%,那麼按照奧肯定律,實際GDP就比潛在GDP低4%。
    中文名:奧肯定律 外文名: 别名: 英文名:Okun's law 解釋:描述GDP變化和失業率變化 類型:經濟定義 領域:經濟學

簡介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阿瑟·奧肯,他于1962年提出了著名的“奧肯定律”。該定律論證了失業率與國民生産總值增長率二者呈反方向變化的關系。即高增長率使失業率降低,低增長率則會提高失業率。他還認為,失業率與國民生産總值缺口之間的比率是1:2,即失業率每增加1%,則實際國民生産總值會減少2%左右。

西方學者認為,奧肯定律揭示了産品市場和勞動市場之間極為重要的聯系。它描述了實際GDP的短期變動與失業率變動的聯系。根據奧肯定律,可以通過失業率的變動推測或估計GDP的變動,也可以通過GDP的變動預測失業率的變動。

奧肯定律可以用下面的公式來表示:

其中y為實際産出,y*為潛在産出,u為實際失業率,u*為自然失業率,a為大于零的參數

奧肯定律的一個重要結論是:實際GDP必須保持與潛在GDP同樣快的增長,以防止失業率的上升。如果政府想讓失業率下降,那麼,該經濟社會的實際GDP的增長必須快于潛在GDP的增長。

當失業率上升時,經濟中本可由失業工人生産出來的産品和勞務就損失了。

對策建議

調整産業結構

調整産業結構,以傳統産業的改造和發展服務業為主來帶動需求。對于傳統産業,一是要積極扶持支柱性産業,特别是房地産業和汽車制造業,推動這兩個能帶動服務業發展的主導産業健康發展,以擴大就業;二是要通過技術改造,提高産品的技術含量和深加工附加值,促進産品的更新換代和延長産品鍊,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三是要加速制造業的調整,推動傳統産業的重組。對于服務業,由于目前其占GDP的比重少、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小,往往成為地方政府倡導而不大力推行的産業。事實上,大力發展服務業,對長期經濟發展和解決長期就業問題有着治根治本的作用。第三産業是就業增長彈性最大、吸納勞動力最多的産業。

适合國情

面對中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和相對稀缺的資本資源,在工業化進程和産業結構的調整中要特别注意勞動密集、資本密集及技術密集産業的協調發展、合理布局。應大力發展勞動密集程度相對較高、資本密集程度和技術能力适中的産業,增加産業中的勞動含量,提高勞動投入的貢獻率。

民營經濟

推動和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大力發展“三非”就業。首先,要培育非公有制企業,它可以為消化大量的國有企業富餘勞動力創造環境。2001年中國平均每天就有4000多名國有企業下崗職工進入民營企業實現再就業。其次,提倡非正規就業。相對于正規就業而言,非正規就業是指未簽訂勞動合同、無法建立或暫無條件建立穩定勞動關系的一種就業形式。随着市場導向機制的建立,非正規就業比例逐步上升是一種必然趨勢,承認非正規就業将有助于再就業問題的解決。第三,大力發展非農産業,為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創造條件。

密集型産業

發揮人力資源的比較優勢,擴大勞動密集型産品出口在對外貿易中的比重。根據要素禀賦學說,一國在國際分工與國際貿易中,應生産和出口該國資源相對豐富的産品,進口資源相對稀缺的産品。中國現階段的要素禀賦特征是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力價格低,中國的比較優勢在于勞動密集型産業,投資發展國際市場所需的勞動密集型産品的加工出口應成為中國現階段出口貿易政策和産業政策的一項重要内容,這可以增加資本積累,在就業壓力逐步緩和時,再逐步轉到重點引進和發展技術和資本密集的高新技術産業,達到技術和産業結構的升級。

應用實踐

中國經濟增長率與失業率的非線性動态關聯研究就是用奧肯定律來做的。對非線性形式奧肯方程的系數估計,可以看出,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增長的不同階段,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對失業率的影響是不同的。在經濟處于衰退期,經濟增長對失業影響為負,即經濟增長對就業有拉動作用,但是拉動系數較小。在經濟處于擴張期,經濟增長對失業影響為正,即經濟增長對就業不但沒有拉動作用,反而有抑制作用。

1990年皮薩裡德斯(Pissarides)的研究表明,如果生産力的增長涉及各行各業與所有企業,最終必然增加就業。然而,經濟曆史的發展表明,技術進步并不能同時在各行各業和所有企業同等程度地提高生産力。相反,有些行業生産力提高快,有些行業生産力提高慢。這樣技術進步一方面創造出一些新的職位,另一方面又摧毀一些職位。隻要工業創新就會通過自動化、知識技能老化,以及與創造性毀滅相聯系的破産危險等方式引起就業下降,增長與失業就長期而言存在一種正面的權衡。這種現象與戴維斯和哈提萬格的經驗性研究成果相符,他們的結論表明,失業高峰期正是工作的高速流轉期。生産力增長的最終結果形成了勞動力的重新配置。

然而,快速的技術進步是否使原有職位的毀滅快于其所新增加的職位。菲利普.阿吉翁與彼得.霍依特通過考察創造性毀滅對增長與失業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他們在分析單個企業工作創造和失業時,把增長率作為外生變量,然後通過與創新的過程相聯系來使增長率内生化。

詳細說明

宏觀經濟政策有四個主要目标:低失業率、價格水平穩定、長期經濟增長、國際收支平衡。這四個目标如何實現以及他們之間有什麼定性或定量關系,是宏觀經濟學要研究的重大問題。有的書中對這些數量關系作了估計。例如美國經濟學家多恩布什(A.Dornbusch)等所着的《宏觀經濟學》第八版129頁有如下論述:如通貨膨脹預期不變,通貨膨脹率減少1個百分點,失業率會增長2個百分點。失業率增加2個百分點,GDP會減少4%。因而,通貨膨脹率減少1個百分點,GDP會減少4%。

當然,這些數量關系不一定準确,而且,因時間、地點、條件不同而有差異。但是,這些數量關系,在宏觀經濟研究中确實有重要作用,需要認真地加以探索。

大家知道,在這方面作出重要貢獻的,一是菲利普斯曲線。這是由英國經濟學家菲利普斯(A.W.Phillps)首先提出的。它表示失業與通貨膨脹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從菲利普斯曲線的斜率可以估計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的數量關系。二是奧肯定律。奧肯(A.M.Okun)是美國的著名經濟學家,曾任約翰遜總統時期的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

他為了使總統、國會和公衆相信,如果把失業率從7%降到4%,會使全國經濟受益匪淺,便根據統計資料估算,由于降低失業率而帶來的實際GDP的增加數額,結果産生了著名的奧肯定律。這個定律是宏觀經濟學中最可靠的經驗定律之一。什麼是奧肯定律?薩謬爾森(P.A.Samuelsm)和諾德豪斯(W.D.Nordhaus)合着的《經濟學》第16版第456頁作了确切表述:按照奧肯定律,GDP增長比潛在GDP增長每快2%,失業率下降1個百分點。GDP增長比潛在GDP增長每慢2%,失業率上升1個百分點。

GDP是指一國在一年内所生産的所有最終産品和勞務,是市場價值之和。潛在GDP這個概念是奧肯首先提出的,它是指在保持價格相對穩定情況下,一國經濟所生産的最大産值。潛在GDP也稱充分就業GDP。所謂充分就業,是指所有願意在現行工資下工作的人都就業。

就美國來說,20世紀90年代中期,當失業率為5.5%時,就算充分就業。潛在GDP是由一國經濟的生産能力決定的。生産能力又決定于可獲得的資源(勞動、資本、土地等)和技術效率。潛在GDP趨于緩慢而穩定的增長,而實際GDP則在經濟周期中波動很大,往往與潛在GDP出現背離。在經濟衰退時期,實際GDP低于潛在GDP;在經濟高漲時期,實際GDP會在短期内高于潛在GDP。

按照奧肯定律,可以相當準确地預測失業率。例如,美國1979—1982年經濟滞漲時期,GDP沒有增長,而潛在GDP每年增長3%,3年共增長9%。根據奧肯定律,實際GDP增長比潛在GDP增長低2%,失業率會上升1個百分點。當實際GDP增長比潛在GDP增長低9%時,失業率會上升4.5%。已知1979年失業率為5.8%,則1982年失業率應為10.3%(5.8%+4.5%)。根據官方統計,1982年實際失業率為9.7%。與預測的失業率10.3%相當接近。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