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

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

賈雷德·戴蒙德創作的書籍
《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是由美國作家賈雷德·戴蒙德創作的書籍,于2006年4月1日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出版。[1]該書試圖提供“最近13000年來所有人的簡短曆史”,但并不隻是描述過去的曆史;它試圖解釋為何歐亞文明最終可以存活下來并戰勝其他文明,同時駁斥歐亞霸權是由歐亞知識分子或道德上的優越而來。戴蒙德認為人類社會中權利與技術的歧異無法反映文化或種族上的差異,而是來自于被各種不同正回饋循環強力擴大的環境差異。
    書名: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 别名: 作者:賈雷德·戴蒙德 類别: 原作品:Guns,Germs,and Steel: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 譯者: 出版社:上海世紀出版集團 頁數:493 定價: 開本:31 裝幀:平裝 ISBN:9787532772321

内容簡介

《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分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主題為《從伊甸園到卡哈馬卡》,它由3個章節組成。這個部分講述了人類進化曆史中的遷徙以及在不同的大陸上時間更長、規模更大、但更少為人所了解的社會輻射性進化,為什麼有的成了狩獵采集部落,有的卻成了帝國。通過在同時代不同社會結構之間的碰撞導緻了何種結果。

第二部分主題為《糧食生産的出現和傳播》,包括第四章到第十章。這一部分講述了作者認為産生以上社會結構不同的根源探尋,在不同的區域各個種族是通過什麼方式進行糧食生産及農作、牲畜的馴化,并最終導緻糧食生産源及傳播速度的差異。

第三部分主題為《從糧食到槍炮、病菌與鋼鐵》,包含第十一章到第十四章。其中針對密集人口所特有的病菌的演化開始,文字的發明與傳播以及其對技術傳播及發展對于人類社會的發展帶來了何種因素。而另一個關鍵要素則在于随着密集人口與糧食生産的發展、維持保護人民的常備軍、組織戰争等情況,從而産生出相應的行政體系進行管理

第四部分主題為《在五章中環遊世界》,包含第十五章至第十九章。該主題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所講的内容應用于每個大陸和一些重要的島嶼。尾聲題為《人類史作為一門科學的未來》,列出了剩下來的幾個問題,包括歐亞大陸不同地區之間的差異問題,與環境無關的文化因素的作用,以及個人的作用。

圖書目錄

前言:耶利的問題

史進程的地區差異

第一部分:從伊甸園到卡哈馬卡

第一章:走上起跑線

公元前11000年前各個大陸發生了些什麼

第二章:曆史的自然實驗

地理因素是怎樣塑造波利尼西亞群島的社會的

第三章:卡哈馬卡的沖突

為什麼印加帝國皇帝阿塔瓦爾帕沒有俘虜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

第二部分:糧食生産的出現和傳播

第四章:農民的力量

槍炮、病菌與鋼鐵的根源

第五章:曆史上的窮與富

糧食生産開始時的地理差異

第六章:種田還是不種田

糧食生産傳播的原因

第七章:怎樣識别杏仁

古代作物的無意識的發展

第八章:問題在蘋果還是在印第安人

為什麼有些地區的族群未能馴化植物

第九章:斑馬、不幸的婚姻和安娜·卡列尼娜原則

為什麼大多數大型野生哺乳動物沒有得到馴化

第十章:遼闊的天空與偏斜的軸線

為什麼在不同的大陸糧食生産傳播的速度不同

第三部分:從糧食到槍炮、病菌與鋼鐵

第十一章:牲畜的緻命禮物

病菌的演化

第十二章:藍圖和借用字母

思和黑的演變

第十三章:需要之母

技術的演進

第十四章:從平等主義到盜賊統治

政府和宗教的演變

第四部分:在五章中環遊世界

第十五章:耶利的族人

澳大利亞和新幾内亞的曆史

第十六章:中國是怎樣成為中國人的中國的

東亞的曆史

第十七章:駛向波利尼西亞的快艇

南島人擴張的曆史

第十八章:兩個半球的碰撞

歐亞大陸與美洲曆史的比較

第十九章:非洲是怎樣成為黑人的非洲的

非洲的曆史

後記:人類史作為一門科學的未來

創作背景

1972年7月,賈雷德·戴蒙德在新幾内亞當地研究鳥類的演化。在一次沙灘散步中他遇到了一名叫做耶利的當地政治家。在交流中耶利向賈雷德問了一個問題:在過去的幾萬年裡,他的人民的祖先是怎樣到達新幾内亞的?在過去的200年中,歐洲的白人是如何開拓新幾内亞?為什麼白人制造了那麼多的貨物運到新幾内亞,而黑人們卻幾乎沒有屬于自己的貨物?

針對這樣一個看似簡單卻切中要害的問題,賈雷德開始思考并衍生出現代世界上更大規模的一系列懸殊差異。随着賈雷德完成并出版《第三種黑猩猩》後,他認識到無論是史前時代還是現代,民族之間的接觸産生了同樣的問題。他也決心嘗試解決耶利的問題,于是在1997年撰寫并出版了《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

作品思想

在該書中,戴蒙德緻力于解釋人類社會的巨大差異。“财富和權利為何是如此分配,我們在當下是如何經曆的,為何不是以另一種方式?曆史為什麼不能是另一種樣子,例如印第安人、非洲或澳洲的土著讓歐洲人和亞洲人減少、臣服和滅絕?”該書反對曾經流毒甚廣、影響深遠的“種族優劣論”。

并針對這種觀念,展示了世界各種族的文化差異和社會發展差别方面的自然地理因素,從而解讀人類社會的曆史及各名族的互動關系方面展開了新的視界,對種族主義的理論基石做出釜底抽薪的科學回應——“不同民族的曆史遵循不同道路前進,其原因是民族環境的差異,而不是民族自身在生物學上的差異。”

地理環境對于人類社會的生成和演化有着非常重大的影響。在該書中,戴蒙德首先從糧食生産的發展進行論證。文明的強盛離不開密集人口以及告别狩獵采集,走向定居有關。定居離不開動植物的馴化,然而在曆史中這種馴化更多地是發生在歐亞大陸而不是其他大陸。

在漫長的生物進化史上,新大陸上曾經有許多大型哺乳動物,它們為何消失了?一個顯而易見的可能答案是:它們被首批到達的人類殺光或間接消失了。曆史上,這些動物在缺少人類的情況下獨自演化了幾百萬年,卻由于首批人類移民高超的狩獵技巧而滅絕。

與此相反,生活在非洲和歐亞大陸的大多數哺乳動物卻活到了現在,因為它們一開始就與成長中的人類共同演化,人類的狩獵技巧逐步提高的過程中,它們存在着充裕的時間逐步形成對人類的恐懼心理。這一事實帶來了一個意味深長的結果,新大陸的土著居民再沒有機會向畜牧業過渡,因為可馴化的大型哺乳動物在一開始就被殺光。他們不得不處于狩獵時代,當然進一步的文明也就更難形成。非洲大陸上至今存在着不少野生大型哺乳動物,如野豬、野馬、斑馬等,它們卻沒有被早期的非洲人馴化。

因為并不是每一種野生動物都能夠被加以馴化的,一個被馴化的動物必須同時滿足若幹個條件,如生長速度較快、性情不能過于兇險暴烈、還必須具備穩定的群居習性,以适于進行放牧。該書中所舉的例子談及了在未馴化動物的人類種群與馴化動物的人類種群存在的差異。印第安人原來的人數在2000萬左右。

就在哥倫布來到的一兩個世紀裡,印第安總人口減少了95%。其中主要的殺手還不是白人的槍炮,而是白人所帶來的細菌。天花、麻疹、流感和痢疾等疾病席卷了當地部落,導緻印第安人口銳減。然而,這些病菌最初均來自馴化的群居動物。由于歐亞大陸的人類。由于歐亞大陸的人類很早就開始馴化動物,并且定居生活使早期人類的群密集度有所提高,所以,這些病菌在人類中的感染和傳播也就有了一段悠久的曆史。

這足以讓自然選擇過程在人類身上發揮作用。比如,一場流感使不少人感染并不幸死去,但其中往往總有人痊愈并幸存下來。久而久之,能生存下來的人往往具有對某種特定疾病的免疫抵抗能力。但是,這樣的過程在印第安人中卻沒有發生過。印第安人從沒有定居的畜牧業,也就沒有跟這些病菌打交道的經曆。當白人首次将病菌帶給他們時,絕大多數的印第安人毫無抵抗能力,隻能悲慘地死去。結果代表文明社會才有的槍炮、病菌與鋼鐵就這樣殘酷地征服并幾乎消滅了新大陸上的土著居民。

糧食生産随着帶來發展、病菌外,發明文字的地區亦通常是各自區域裡糧食生産出現最早的地方。所有其他有文字的社會也都經曆了同樣的進化,或者是由于文字的傳播,或者是由于文化的傳播,而這種文化又是來自最初的少數幾個中心之一。地理對思想和發明的傳播的方便程度所具有的影響上,不僅适用于文字的情況,同樣也适用于技術。

該書中對于技術創新是否僅依賴少數發明家以進行發展做出了解釋,随着糧食生産使農民能夠生産出多餘的糧食,從而使農業社會得以養活專職的從事手工藝的專門人才,因為這些人的工作不是種植他們自己吃的糧食,而是發展技術。除了養活抄寫員和發明家外,糧食生産還使農民能夠養活政治家。

以狩獵和采集為生的流動人群相對而言都是平等主義者,他們的政治活動範圍局限于自己的地區以及與鄰近人群結盟關系的改變,故而在技術創新腳步上有所停止,乃至與跟其他民族出現了巨大的文化與技術差距。在另一個例子中,大航海時期西班牙殖民南美時的卡哈馬卡戰役:169名騎兵加步兵對戰80000名印加土著人,結果是:印加帝國皇帝被俘虜,全部黃金足以充塞滿一間房間。這場戰役中,西班牙人憑借其技術創新所帶來的鋼鐵(盔甲與武器)、槍炮赢得了戰役。而在這場戰役之前,印加帝國剛剛遭受了天花引起内戰,而天花正是早前哥倫布到達新大陸時帶來的,這就是鋼鐵、槍炮與病菌所帶來的征服。

作品影響

所獲榮譽

1998年,該書獲得普利茲獎以及英國科普書獎。

衍生作品

2005年7月,國家地理學會根據該書拍攝的紀錄片在美國公共電視網播出。

作者簡介

賈雷德·戴蒙德,1937年生,現任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矶分校醫學院生理學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哲學學會會員。以生理學開始其科學生涯,進而研究演化生物學和生物地理學。在《發現》、《博物學》、《自然》和《地理》雜志上發表過論文200多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