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文

銘文

銅器研究中的術語
銘文,本指古人在青銅禮器上加鑄銘文以記鑄造該器的原由、所紀念或祭祀的人物等,後來就泛指在各類器物上特意留下的記錄該器物制作的時間、地點、工匠姓名、作坊名稱等的文字。在網絡遊戲《魔獸世界》中銘文作為一種商業技能出現。
    中文名:銘文 拼音:míng wén 别 名:款識,金文,鐘鼎文 性 質:銅器研究中的術語 最早文獻:《墨子》,《禮記》,《左傳》 注音:ㄇㄧㄥˊ ㄨㄣˊ

詞語釋義

(1) [inscription]指碑文。

(2) 硬币、勳章、獎章、紀念章、印章、器物上的文辭(大多鑄成或刻成)。

引證解釋

指刻寫在金石等物上的文辭。具有稱頌、警戒等性質,多用韻語。

唐 封演《封氏聞見記·石志》:“若有德業,則為銘文。按 儉 此說,石志 宋 齊 以來有之矣。”

清 葉廷琯《吹網錄·頌敦銘》:“銘文十五行,凡古篆一百五十二字。”

姚華《論文後編·目錄中》:“銘文最古,舊史所稱, 黃帝 始作。”

銘文來源

銘文又稱金文、鐘鼎文,指鑄刻在青銅器物上的文字。與甲骨文同樣為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是華夏文明的瑰寶。它不單單是判斷青銅器年代的最重要标準,更是器物形制及紋飾方面的标準。青銅器銘文在商周時期已經是一種很成熟的書法藝術,為曆代研究書法的人們所重視。從史料學的角度來看,青銅器的銘文因為具有極其豐富而确鑿可信的史料價值,而顯得十分珍貴。古人往往将國家或宗族的大事銘刻其上,并且表現形式多樣化。

青銅器銘文是中國初期書籍形式之一。青銅器大約行用于商、周至西漢,是當時統治階級貴族的專用品。 青銅器種類很多,大體可分為禮器、樂器、兵器、食器及其它日用器具。 青銅器中的禮器也稱為“吉金”,像各式各樣大小不同的鼎,被貴族視為傳家寶和國家權力的象征,所以也稱為“重器”。春秋戰國時期,凡消滅一個國家,一定要“毀其宗廟,遷其重器”,以示權力的轉移。當時的貴族凡有重要文件需要長期保存或有重大事件需要永久紀念,就鑄造一件青銅器,把文件或事件用文字記錄下來,鑄刻在青銅器物上面。

早期青銅器上面的文字比較簡單,有的隻記姓名,有的隻記年月。後來文字逐漸增多,有的甚至成了專門的文件或事件的記載,如著名的毛公鼎、散氏盤、虢季子白盤、史啬盤等,都有較長的銘文。至于春秋末期鄭國、晉國鑄造的刑鼎,簡直是古老的法典了。

青銅器本身有固定的用途,鑄刻在上面的文字也隻是檔案性質的資料,尚不具備正規書籍的涵義與性質。

但青銅器作為一種文字載體,傳播了曆史事件和古代知識,又起到一定的書籍作用,故曆來的中國書史研究者把青銅器銘文視為中國書籍的初期形式之一。

産生演變

銘文的産生和發展不僅與文字的産生和發展有着密切的關系,而且與青銅器鑄造技術的進步也有很大的關聯。中國文字在夏代的晚期就已産生,但這個時候還沒有出現銘文。考古發掘的二裡岡遺址、盤龍城墓葬,以及同一時期的其它遺址和墓葬,出土了許多沒有帶銘文的青銅器。這可能是中國的文字尚處在早期階段,青銅器鑄造技術也較原始的緣由。銘文是按照墨書先刻出模型再翻範鑄造出來的。由于商周時期青銅鑄造技術的精湛,銘文字迹一般都能夠在相當程度上體現出墨書的筆意,因此我們所講的青銅器銘文的書體演變和書法藝術,實際上也是商周時期墨書的書體演變和書法藝術。總的來講,我國青銅器銘文的發展經曆了簡銘期、長銘期以及衰退期。

簡銘期

銘文産生的商代早期,隻有個别傳世青銅器上有銘文發現。商代中期,随着盤庚遷殷之後社會局面的穩定,青銅器鑄造業和甲骨蔔辭的書契迅速發展起來,青銅器銘文的鑄造在以上兩個有利的條件下逐漸興盛起來。雖然這個時候的鑄銘青銅器增多,但青銅器上所鑄的銘文字數不多,一般為一字、兩字,四、五字算得上是少見的。這種态勢發展到殷末,字數還沒有超過五十字,數十字的也僅有幾例,所以這一時期被稱為“簡銘期”。

商代銅器銘文的内容也較簡單,一般不含重要意義。鑄銘的目的主要是标記器主的族氏,器物的名稱、用途、使用的地點等,一般都鑄在器物不顯着的部位。如“戈”、“天”、“子漁”是标記鑄器的氏族或鑄器人;“父乙”、“母丙”是表明器為祭祀父乙或母丙而作;“寝小室盂”則是标識存放地點和使用場所。但更多的内容是表明禮器制作者的族氏以及被祭祖先在宗廟裡的稱号。例如:“(子)父乙”,“子”是作器者族氏,“父乙”是被察者(其父)的廟号。銘都鑄在如爵、斝的錾陰,尊、觚的外底,鼎、的内壁,簋、卣的腹底等隐蔽之處。

商代晚期,金文書體的特點是筆道剛勁有力,首尾出鋒,波磔明顯,被稱為“波磔體”,而且這個時期開始出現了較長的記事性銘文,發現共十幾篇。例如小臣俞犀尊,内底有27個字的銘文:“丁子(巳),王省夔,王易(賜)小臣俞夔貝,惟王來正(征)人方,惟王十祀又五,肜日。”這篇銘文講的是商王在丁巳那天巡視夔地,在途中用夔地的貝賞賜小臣俞。“丁巳”大概是在商王(帝乙)十五年征伐人(夷)方舉行肜祭的時候,所以這段内容講的應該是帝乙(纣的父親)十五年征伐夷方的史實的一部分,為研究商人和東夷的關系提供了重要史料。

商代青銅器銘文大體可以分為兩種風格:一種是形體豐腴,筆勢雄健,筆劃的起止多顯鋒露芒,間用肥筆,其代表作品是司績戊鼎銘和小臣俞尊銘,為以後的書法演變趨勢奠定了基礎;另一種則是運筆有力,形體雖瘦,但筆劃多挺直勁美,不露或少露鋒芒,肥筆甚少,與第一種風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書體顯得遒美挺拔,代表作品有戍嗣子鼎銘。

長銘期

西周是青銅器銘文大發展的時期。由于周人比商人更加重視禮制,随着鑄銘之器驟然增多,銘文的内容也變得豐富多彩。不僅商代晚期青銅器銘文的書體風格得到了繼承和發展,銘文的性質、内容、形式、數量等方面,都較前有了很大的變化。在大量的青銅器銘文中,有着反映當時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法制、禮儀情況的重要資料,如王室的政治謀劃、曆代君王事迹、祭典訓诰、宴飨、田獵、征伐方國、政治動亂、賞賜冊命、奴隸買賣、土地轉讓、刑事訴訟、盟誓契約,以及家史、婚媾等等内容,具有明确的書史性質。這些可貴的資料可以起到證信古史、補苴史書缺佚的作用,而且促進了書法藝術的發展,也對我們研究古代曆史及上古語言文字有着重要的意義。其中最為突出的一點是長篇書史銘文的增加,所以這個時期稱為銘文的長銘期。

周代青銅器銘文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變化?這是和周初時鞏固統治地位和加強禮制建設的政治目的相關聯的。作器鑄銘,說到底其本質上也是禮的體現。他們利用大量鑄以長篇銘文的青銅禮器,來頌揚祖德,刻紀功烈,記述周王賜命,傳遺子孫後代。出土的青銅器中,用何尊、大盞鼎等記述貴族們接受周王的訓诰和冊命典禮的長篇巨制,屢見不鮮。這樣做的目的一是強調奴隸主貴族權威的形成,二是宗法制度的加強。西周早期的貴族大多因為是輔助文、武王伐商滅纣而有功于王室,随着周朝的建立,他們也被封侯授爵成為周的大權貴。

他們為了長時間地擁有這種能顯示其地位和職務的優勢,于是就把自己的功勞或祖父輩對王室的貢獻以及周王的賜命銘文,鑄刻在青銅禮器上。另外,宗法制度是周禮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周人維護其内部穩定、鞏固和加強統治的一種手段。西周時代,王臣都是世官,靠祖先的蔭庇獲得地位和特權。他們在青銅器銘文和祭祀活動中,追述祖先的功烈,告祭自己的榮譽,都是為了加強自己在其宗族體系中的地位。正如《禮記·祭統》上說的“夫鼎有銘,銘者自名也。自銘以稱揚其先祖之美,而明着之後世者也”。

為了便于閱讀,銘文多鑄在容易看見的器物内底等明顯部位;出現了比較固定的語句體例和用辭,頗為一緻的格式和寫法;在銘文讀法和閱序上,已形成了從右向左或順時針的讀覽定規。

從銘文書體上看,商代晚期和周初的書體常用“波磔體”:筆畫粗大,間用肥筆,起止鋒芒盡顯。字體結構方面也有其特點,如寶、宗、室、家的“宀”頭兩邊斜行方折,或作形如側視的屋頂的四筆書寫;“貝”字的下兩劃在内部,相對向上或相連;“障”字所從的雙手奉酉形,酉字上兩豎劃不出頭;“其”字上兩劃與兩側劃垂直;“于”字一般作繁體“”;“保”字上從“玉”;“文”字中間有心形;而文王、武王的專用字“文、武”多從“王”旁。

衰退期

戰國時期奴隸制社會衰落,禮制開始崩潰,封建地主階級興起,人們的思想意識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戰國中期以後,銘刻的目的終于轉到“物勒工名,以考其誠”的作用上去了。這個時期的青銅器銘文中長篇大作不多,書史性質的銘文就更是少見。銘文的格式、内容,以至于刻鑄方法、書法藝術等方面都起了很大的變化。由于文字應用日漸廣泛和攜帶方便的需求,鑄刻青銅器上的銘文也最終被當時通行的簡冊書帛所取代。

銘文格式

根據考古資料表明,青銅器銘文最早出現在商代早期,以後經過了千餘年的發展變化,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區,形成了各自的風格和模式。商代中期和晚期的銘文格式一般比較單調和固定;西周早期銘文沒有統一規範的格式;西周中晚期,程序化成了銘文布局的特征之一;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銘文有了一定體式比較自由的記述。把青銅器銘文的格式歸納起來約有12種,分别叙述于下:

徽記

青銅器上鑄造銘文的最初格式就是徽記,其作用是為标識器主。徽記分為繁與簡兩種形式。簡式隻刻畫有作器者的族徽,或記錄作器者的族名、官名、私名,如“婦好”,多見于商代,周初發現漸少;繁式出現在商代晚期,主要流行于西周時期和春秋早期。繁式既有作器者的稱謂,又有叙述語,以标明器名、用途、存放地點等,如“伯作鼎”、“吏從作壺”、“中作旅簋”、“帝小室盂”等,有的還有傳遺子孫後代的期冀吉語,如“虢叔作施旅松,其萬年永寶”等。繁式裡還有省掉作器者稱謂的,如“作旅鼎”、“作寶用簋”等。

祭辭

祭辭是指紀錄祭祀的格式,也有繁簡之分。簡式記被祭對象的名字,如“父甲”、“母戊”、“祖己”等,流行于商代晚期到周初,繁式流行于西周早期到西周中期。繁式記錄得比較多一些,如祭祀者族名、私名、官名、祭祀對象及器名等。有族或族名者如“戈父己”(鼎銘),有私名者如子申鼎銘“子申父己”、衛簋銘“衛作父庚寶尊彜”,有官名者如小臣壺銘“小臣作父乙寶彜”。作器者私名、族名、器名和被祭對象具體者如陵罍銘:“陵作父日乙寶罍。單。”

冊命

冊命制度最早見于西周初期,穆王時期以後逐漸形成了一套固定的典禮儀式。冊命這套儀式在青銅器銘文中已經成為一定的禮制。冊命銘文的格式主要包括時間、地點、受冊命者、冊命辭、稱揚辭、作器、祝願辭等内容。西周晚期冊命格式最為完備,除了上述基本部分外,還有記錄王位、授冊、宣命、受冊等部分,在冊命辭裡還有命官、賞賜、勉勵三個内容。

訓诰

春秋時期金文未見有純粹的訓诰詞,戰國時期僅見中山王鼎等器,西周時訓诰才成為銅器銘文中常見的格式。典型的訓诰文格式包括時間、地點、受诰者、诰辭、賞賜、作器等部分。毛公鼎銘所記載的诰命,最後部分還有稱揚辭和祝願辭,但沒有時間和地點。

追孝

商周時期,奴隸主貴族都非常重視祭祀祖先,尤其周人更多地在青銅器上鑄刻銘文來誇耀自己祖先的業績,頌揚自己祖先的美德,以此來行孝道,表現祭祀祖先的熱情。《詩·大雅·文王有聲》上所說的“聿追來孝”,說的就是要保持其世家的尊榮地位,永世享受其特權。西周至春秋早期有很多的追孝銘文,但相當一部分是在冊命、獲賞作器銘文之後連綴上一段追孝辭和祈福辭。也有例外,單獨為追孝作器的銘文,比如牆盤銘就分兩部分,前一部分頌揚周王朝諸先王和當代天子的功烈;後半部記述其祖考的業績:高祖為微國君主,武王滅商後歸周,始受周封,乙祖輔佐成康,受到重用,亞祖在周廷任要職,參與王的政務活動,父親善法孝友,繼承其祖輩事業;最後是自贊和求福之辭。

約劑

約劑,即古代用作憑據的文書、契券。

《周禮·秋官·司約》:“凡大約劑書于宗彜,小約劑書于丹圖。"于是有所謂“治民之約”和“治地之約”。這些事情都是與個人和家族的财産權利有關的大事。“治民之約”是有關稅收、貿易、訟事等内容;“治地之約”是有關土地的使用、擁有、分配和轉移等内容。

律令

律令是屬于約劑的一種,但它是政府的法律條令,而不是個人之間的。兮甲盤銘記:關市之征,對南淮夷和諸侯百姓都有相應的規定。

記事

記事類銘文數量最多、題材豐富、格式随便,有記功、獲賞、從征、出使等,盛行于西周。

符節

符、節、诏版屬于非彜器的鑄銘有兵符、節、傳、诏版等等。虎符是古代國君遣将調兵的信物;安徽壽縣出土的鄂君啟節,是楚懷王頒給鄂君啟運輸貨物的免稅證件;秦诏版是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的诏書。

媵辭

青銅器中除禮器外,還有一部分充當陪嫁品的媵器,流行于西周晚期到春秋時期的諸侯國中。當時諸侯大夫們往往通過聯姻,來增進他們之間的關系,維護彼此的政治地位和利益。另外,小國為求得大國的保護,組成一定的政治集團,也往往采取這種形式,故媵器大量出現。媵辭格式簡單,一般由時間、某人為某人作媵器及祝願辭三部分組成。

樂律

西周時期,樂律名稱的内容被記載到部分鐘上,如南宮乎鐘銘有“茲鐘名曰無敦(無射)鐘”。宋代着錄的楚王章鐘有标音銘文“穆商”。最著名的要算1978年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的戰國初期曾侯乙鐘,其音律銘文可分為标音銘文和樂律銘文兩部分,共2800餘字。标音銘文,簡稱音銘,它标明了每鐘所擊鼓部和鼓側的音名,如宮、商、角、征、羽、宮曾、羽曾等。樂律銘文就是列舉了春秋戰國之際楚、晉、周、齊等國以及本國本地的各種律名、音名、變化音名之間的對照關系,是研究我國先秦樂律和音樂史的重要材料。

工名

物勒工名

戰國秦漢時期青銅器銘文的特點是“物勒工名,以考其誠”。物勒工名的銘文格式常見的包括器主,鑄造作坊的職官、工師、工匠,一少部分還有器物置放地點、容量和重量等情況。

銘文内容

青銅器銘文之所以為許多的史學家、經濟學家所重視,是因為其中還有許多重要的史料,可以為研究曆史、發展科學所用。著名考古學家郭沫若先生的《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初序中寫到:“傳世兩周彜器,其有銘者已在三四千具以上,銘辭之長有幾及五百字者,說者每謂足抵《尚書》一篇,然其史料價值殆有過之而無不及”,“而彜器除少數僞器觸目可辨者外,則雖一字一句均古人之真迹也,是其可貴,似未可同例而論”。青銅器銘文主要有如下幾方面内容:

政治事件

記錄重大政治事件是青銅器銘文的内容之一。周人滅商,無疑是重大的曆史事件,利簋銘文僅用32字就記錄了甲子日伐商纣以及當天的天象。

軍事活動

銘文也有很多是反映軍事方面内容的,常見的有對鬼方、東夷、南淮夷、楚荊、虎方的征伐等内容。《易·既濟》所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鬼方早在商代已存在,是活動在陝北高原一帶的方國。這句話的内容就是關于商王武丁時期對鬼方的戰争。不僅是商朝,其實在西周早期,與鬼方也發生過戰争。從陝西眉縣李村出土的康王二十五年所作小盂鼎就可以看出來。小盂鼎的銘文上清楚地寫着與鬼方戰鬥後的情景:在征伐的過程中,第一次就抓獲鬼方首領3人,殺死4800人,俘虜13000多人,繳獲戰車30輛,獲牛355頭,羊38隻,第二次又取得了收獲頗多的輝煌戰果。班師回朝之後的他們還在宗廟進行獻俘、燎祭等儀式以谛祭文王、武王、成王。此外,銘文中也有對叛亂的諸侯國如噩(鄂)國的征伐描述。

經濟活動

在歧山董家村發現一座西周窖藏,出土青銅器37件。其中的衛盉銘文記載了西周中期有關土地轉讓和買賣的情況,這為研究西周中期的土地制度提供了難得的資料。

王朝職官

《周禮》中有很多周代官制的内容,書中描述的周代職官系統已經很繁雜。但因《周禮》成書于戰國晚期,其中官制可能不一定與周代尤其是西周時期的情況相符,大量周代銅器銘文十分詳細地記載了封侯封王以賞賜個人功勳等情況,因而成為探讨周代職官制度的第一手資料。

禮儀活動

與禮儀方面有關的銘文很多,如記載冊命禮的銘文,也就是記錄王即位、分封諸侯、任命官職等要舉行的典禮。盠方彜器銘文就記載了冊命的全過程。

婚姻制度

青銅器銘文中有婚姻方面的記載,最常見的就是媵器上的銘文了。媵器,即為女子出嫁而作的銅器。媵起源很早,文獻記載帝堯妻舜二女,虞思也妻少康二姚。《易·歸妹》:“歸妹以娣”,“帝乙歸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周代還流行一種媵制,即一女出嫁,又以其娣或侄女陪嫁;一國諸侯嫁女,還可以其它同姓甚至異姓的兩個諸侯國的娣或侄女陪嫁。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