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魚屬

草魚屬

鯉形目鯉科的一屬魚類
草魚屬,Ctenopharyngodon (Steindachner,1866),是鯉形目鯉科的一屬魚類。草魚屬隸屬于硬骨魚類、鯉形目、鯉科、雅羅魚亞科,屬中僅草魚(Ctenopharyngodon idellus)1種。草魚是我國特有魚種,也是我國四大家魚之一。草魚又叫鲩、油鲩、草鲩、草根等,主要産于我國内陸江、河、湖泊中,現多為人工池塘養殖。草魚屬食草性魚類。它養殖簡單,生長迅速,且由于肉質細嫩,深受人們歡迎,因此成為各地主要養殖魚類。
    中文名:草魚屬 拉丁學名:Ctenopharyngodon (Steindachner,1866) 别名: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硬骨魚綱 亞綱:輻鳍亞綱 目:鯉形目 亞目:鯉亞目 科:鯉科 亞科:雅羅魚亞科 族: 屬:草魚屬 亞屬: 種: 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草魚

形态描述

主要性狀體長,略呈圓筒形,尾部側扁,腹部圓。頭鈍,口端位,成弧形,無須。上颌略長于下颌。眼小,眼徑小于吻長。下咽齒2行,側扁,呈梳形,齒側具橫溝紋。鱗中等大小,側線鱗。其身體各部分的測量性狀在不同生長時期有些差異,幼魚(體長35-42毫米)的頭長和眼徑之比較成魚(240毫米以上)為大,尾柄長,眼間距較成魚為小。背鳍條3,7,無硬刺,起點與腹鳍相對。臀鳍條3,8,亦無硬刺。體呈茶黃色,腹部灰白,胸、腹鳍略帶灰黃,其它各鳍較暗。

形态特征

草魚屬

體延長,腹部圓,體後部側扁。口端位,上颌較下颌稍突出。口角無須。鰓耙短小。吻鈍寬。眼小。下咽齒2行。背鳍短,沒有硬刺。背鳍起點與腹鳍起點相對。臀鳍具不分枝鳍條3,分枝鳍條8。鱗片大,側線鱗38—46。

草魚體形與青魚相仿,吻略鈍,下咽齒2行,呈梳形。

體長形,前部近圓筒形,尾部側扁,腹部圓,無腹棱。頭寬,中等大,前部略平扁。吻短鈍,吻長稍大于眼徑。口端位,口裂寬,口寬大于口長;上颌略長于下颌;上颌骨末端伸至鼻孔的下方。唇後溝中斷,間距寬。眼中大,位于頭側的前半部;眼間寬,稍凸,眼間距約為眼徑的3倍餘。鰓孔寬,向前伸至前鰓蓋骨後緣的下方;鰓蓋膜與峽部相連;峽部較寬。鱗中大,呈圓形。側線前部呈弧形,後部平直,伸達尾鳍基。背鳍無硬刺,外緣平直,位于腹鳍的上方,起點至尾鳍基的距離較至吻端為近。臀鳍位于背鳍的後下方,起點至尾鳍基的距離近于至腹鳍起點的距離,鳍條末端不伸達尾鳍基。胸鳍短,末端鈍,鳍條末端至腹鳍起點的距離大于胸鳍長的1/2。尾鳍淺分叉,上下葉約等長。

鰓耙短小,數少。下咽骨中等寬,略呈鈎狀,後臂稍大。下咽齒側扁,呈“梳”狀,側面具淘紋,齒冠面斜直,中間具1狹溝。鳔2室,前室粗短,後室長于前室,末端尖形。腸長,多次盤曲,其長為體長的2倍以上。腹膜黑色。

體呈荼黃色,腹部灰白色,體側鱗片邊緣灰黑色,胸鳍、腹鳍灰黃色,其它鳍淺色。

生活習性

草魚栖息于江河、湖泊的中、下層。為草食性魚類。3—4齡成熟,4—7月繁殖,産漂流性卵,膜徑5毫米左右。生殖季節成熟親魚胸鳍條上出現珠星。

草魚一般喜居于江河、湖泊等水域的中、下層和近岸多水草區域。具河湖洄遊習性,性成熟個體在江河、水庫等流水中産卵,産卵後的親魚和幼魚進入支流及通江湖泊中,通常在被水淹沒的淺灘草地和泛水區域以及幹支流附屬水體(湖泊、小河、港道等水草叢生地帶)攝食育肥。冬季則在幹流或湖泊的深水處越冬。

養殖技術

1搭配混養

合理的搭配混養是草魚池塘養殖成功的關鍵技術。池塘中以養草魚為主,混養少量的鲢和鳙。建議每666.7m2産草魚500kg左右的池塘中,先放入500~750g/尾草魚種70尾,放100~150g/尾草魚種600尾,放入早期魚苗10g/尾草魚種145尾。再放入100~150g/尾鲢魚種100尾,100~150g/尾鳙魚種100尾,這3種魚進行搭配混養。盡量不要與鯉混養,因為鯉會和草魚進行搶食。

2營養和飼料

2.1不同階段對蛋白質的需求

多投喂質量好的飼料,是養草魚高産、優質、高效的重要技術措施。草魚對蛋白質的需求量,随着不同生長階段的不同食性而變。體重1.9g/尾、體長5cm以下的魚苗,主要是攝食浮遊動物,蛋白質的需要量為40%~45%。體重3.7g/尾、體長6~7cm是食性轉變的過渡階段,開始以浮萍等幼嫩水生植物為食,蛋白質需要量為30%~35%。體重10g/尾、體長10cm以上的草魚,食性已完全轉變為植物性,蛋白需求量為25%~28%,糖需要量為28%,脂肪為7%~9%,纖維素為15%~20%。

2.2飼料的合理搭配

草魚飼料主要有顆粒飼料和青飼料2種,這2種飼料既可以單獨飼喂,又可2種間隔搭配飼喂。在飼喂配合飼料時,每日或隔日添加占草魚體重5%~15%的青飼料,這對草魚的生長發育有良好的作用。每日的飼料投喂次數需要根據池塘水溫來定,建議水溫在16~20℃時為2次/日,水溫在20~25℃時為3~4次/日,水溫在25℃以上時為5~6次/日。配合飼料和青飼料配合使用效果更好,初期投喂的時候,顆粒飼料粒徑一般在2.5mm左右,且粗蛋白含量控制在28%~35%,草魚魚體增大後,可以慢慢增大飼料粒徑。此外,每天飼喂次數是每年的3月中旬到5月下旬,每天投喂2、3次。6月上旬至8月中旬,每天投喂3、4次。8月下旬至10月下旬,一般每天投喂3次即可。

3水質環境

3.1加注新水

池塘養殖(尤其是高産池塘養殖)經過一段時間以後,水中藻類就會老化,而且藻類種類也過于單一,造成整個水體水質老化。因此為了保持水質清新,提高養殖魚類生長速度,降低飼料系數,池塘要經常加注新水。定期往池塘加注新水,能增加池塘的水深,這有利于增加草魚的活動空間,相對降低了飼養密度。同時池塘蓄水量增大,也穩定了水質。

3.2合理使用增氧機

大部分池塘中大多采用葉輪式的增氧機,它具有增氧、攪水和曝氣等作用。葉輪式增氧機一般能向水中增氧0.1~0.2hm2/kW·h。增氧機能保持一個溶氧較高的區域,使魚群集中在這一範圍内,達到救魚的目的。為發揮增氧機的增氧效果,應運用預測浮頭的技術,在夜間魚類浮頭前開機,可防止池水溶氧進一步下降。

3.3合理使用水質改良機

水質改良機具有抽水、使塘泥噴向水面、噴水增氧等功能。為保持池塘良性循環的生态系統,必須減少塘泥和經常降低塘泥中的氧債,提高池塘物質循環強度。為此,應在魚類主要生長季節,每月吸1次塘泥,作為塘邊飼料地的肥料。每隔5~7d噴1次塘泥,并根據當時的水溫、天氣、水質和塘泥多少确定噴泥間隔和運轉時間。

4病害防控

病害防控是草魚池塘養殖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江河流域和大水域網箱養魚,一般不容易發生魚病,但是池塘養魚放養密度大,一旦感染魚病,往往能造成草魚大面積的死亡。因此,草魚池塘養殖過程中應給予病害防控足夠的重視,積極做好疾病防控措施。

一般在每年4月份,草魚基本上以出血病、水黴病、錨頭蚤病、肝膽綜合症、指環蟲病、車輪蟲病為主,養殖戶可以根據診斷結果來确定用藥治療方案,建議以外用藥為主,内服保健為輔,慎用抗生素類藥物。

水黴病的治療可以使用8%二氧化氯,1次量,每1m3水體0.3~0.5g,全池潑灑,15d1次。錨頭蚤病的治療可以使用8%的氰戊菊酯溶液,使用時将藥物用水按比例稀釋後,全池均勻潑灑。1次量,在水溫15~25℃時,每1m3水體使用藥物0.019mL。在水溫25℃以上時,每1m3水體使用藥物0.038mL。病情嚴重可隔日重複使用1次。草魚出血病的治療可以使用強氯精,1次量,每1m3水體使用藥物0.3g,全池塘潑灑1次。維持水體穩定與投喂穩定,減少對魚體的應激,這也能一定程度預防草魚發病。此外,草魚需要定期進行殺蟲。在投喂區域内,定期使用殺蟲藥,6-10月份,每15d殺蟲1次。養殖人員可以将定量殺蟲劑在草魚放養之前投入到魚池内。此外,養殖工作人員要準确掌控藥物投放劑量,藥量太大會對草魚健康造成威脅,藥量太小則無法發揮實質性作用。

物種價值

經濟價值

草魚是我國淡水養殖總量最大的品種,其食物鍊很短,飼料來源相對比較廣泛,生長速度較快,能給廣大養殖者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

食用價值

草魚肉質肥厚細嫩,可清炖、紅焖、紅燒、蒸、炸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