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集縣

懷集縣

廣東省肇慶市轄縣
懷集縣位于廣東省西北部,肇慶市北部,綏江上遊,東接陽山縣、廣甯縣,南連德慶縣,西接封開縣和廣西賀州市,北鄰連山縣、連南縣。地處廣東西北隅通桂達湘的要道,也是國内大西南川滇黔三地通粵而達港澳沿海的門戶,是泛珠三角的咽喉,居泛珠三角核心區(粵桂湘+港澳)的中心。曆史上,由于區位所定,懷集縣曾是嶺南、嶺北的民族文化交往走廊,也曾是海上、陸上絲綢之路的一個對接點。[1]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懷集縣常住人口為805177人。[2]2020年,懷集縣實現地區生産總值246.91億元,同比增長2.8%;本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固定資産投資、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長6.6%、14.3%、7.6%;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7%。[3]
    中文名:懷集縣 外文名:Huaiji 别名:燕都 所屬地區:廣東省肇慶市 下轄地區:2街道16鎮1民族鄉 建立時間:南朝劉宋元嘉十三年(435年)置縣。取招來之意。 面積:3554.07平方千米 人口:80.52 萬(懷集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常住人口) GDP:246.91 億元(2020年) 地理位置:廣東省西北部、肇慶市北部、綏江上遊 著名景點:燕岩省級風景名勝區、六祖禅宗文化旅遊區、紅霞灣、文昌書院 知名産業:形成鋼鐵、乙醇、汽配、闆材、建材、林産化工和金屬加工七大支柱行業 電話區碼:0758 郵編區碼:526400 行政類别:縣 地方方言:粵語 車牌代碼:粵H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火車站:懷集站 政府駐地:懷城街道

曆史沿革

南朝宋元嘉十三年(436年)劃南海郡四會縣銀屯鄉設立,屬同時所置的綏建郡,地望為今縣中部和東部。

南朝宋元嘉年間(424—453年)分封陽縣立永固縣,地望為今縣南部和西南部。

南齊年間(479—502年)分封陽縣立洊安縣,屬臨賀郡,地望為今縣西部和北部。

隋開皇九年至大業十三年(589—617年)懷集縣屬南海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置齊州、威州,分别設治于洊安縣、懷集縣。貞觀元年(627年)懷集縣、洊安縣屬南綏州。開元二年(714年)并永固縣入懷集縣。至德二年(757年)改洊安縣為洊水縣。

五代(907—960年)時懷集縣、洊水縣屬南漢興王府(即廣州)。

宋開寶五年(972年)并洊水縣入懷集縣,自此形成今懷集縣的基本境域。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懷集縣改隸湖廣中書行省賀州。

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隸廣西梧州府。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改隸廣西平樂府。

民國元年(1912年)改隸廣西梧州府。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改隸廣西平樂督察專員公署。

1949年11月24日懷集解放,仍隸廣西平樂督察專員公署。

1951年5月托廣東西江專員公署代管。

1952年3月劃歸廣東,屬西江專員公署;同年12月改屬粵中區行政專員公署。

1956年2月屬高要專員公署。

1958年11月懷集縣與開建縣合并稱“懷建縣”。

1959年1月複稱“懷集縣”,屬江門專員公署。

1961年4月分出開建縣,仍稱“懷集縣”,隸屬肇慶專員公署。

1968年3月屬肇慶地區革命委員會。

1979年3月屬肇慶地區行政公署。

1988年1月肇慶地區設市,懷集縣遂屬肇慶市管轄。

2020年仍然保持原狀。故曰:“七百餘載屬廣西,八百多年隸廣東。

行政區劃

截至2020年,懷集縣的行政區劃分設2街道16鎮1民族鄉,全縣共有326個村(居)委員會。此中,縣人按習慣分其為上坊(梁村鎮、大崗鎮、崗坪鎮、冷坑鎮、馬甯鎮、藍鐘鎮6個鎮)、下坊(懷城街道、幸福街道 、坳仔鎮、汶朗鎮、甘灑鎮、鳳崗鎮、洽水鎮、中洲鎮、連麥鎮、下帥壯族瑤族鄉2個街道7個鎮1個民族鄉)和永詩橋(永固鎮、詩洞鎮、橋頭鎮3個鎮)三大區塊。

懷城鎮轄興賢、育秀、永安、永光、文化、上郭、河南、幸福、高第、永紅、山城(11個居委會)。譚舍、龍灣、盤寨、譚雲、利鳳、石龍、車頭、龍西、譚勒、大象、揚名、羅龍、廟咀、富揚、懷高、木蘭、蒼龍、高鳳、盤鳳、梅石、大梨、大龍、平南、黃崗、眉田、順崗、三鬥、官塘、共和、高龍、永平、珠洞(32個村委會)

閘崗鎮轄陳連、共和、大迳、龍山、龍福、善福、前途、郊際(8個村委會)。

坳仔鎮轄墟鎮居委會、仕儒、坳仔、羅大、璃玻、大同、仙溪、上洞、豐亨、渡頭、美南、七甲、階洞、坑口、魚南、魚北、盤布(共1居委會16村委會)。

汶朗鎮轄草朗、華新、汶朗、平龍、汶塘(共5村委會)。

甘灑鎮轄羅愛、下屈、雨淩、永富、上屈、屈東、小布、金龍、石梅、錢村、羅密、小、南洞(共13村委會)。

鳳崗鎮轄墟鎮居委會、金坪、龍鳳、新鄉、麥村、四村、下南坑、上南坑、桃花、馬頭、石灣、龍門、上磴、麻地、利民、白坭、帶下、上良、桂坑、黃石、孔洞(共1居委會20村委會)。

洽水鎮轄墟鎮居委會、洽水、豐叙、珠崗、羅崗、社背、魚田、東園、旺蘭、坡下、小江、新田、桂嶺、谿村、茶岩、麗洞、八洞、七坑、黃沙、白水、大洞田、石瑩(共1居委會21村委會)。

梁村鎮轄墟鎮居委會、梁村、永攸、光明、鎮武、民田、大連、百德、加德、湘田、沙田、欄馬、鎮興、沙甯、洊水、永紅、花石、石矮(1居委會17村委會)。

大崗鎮轄墟鎮居委會、大崗、集義、譚英、地厚、梁水、均義、石田、富樓、譚珠、秀林、上亭、嶺崗、大鐘、上石、莫屋、連會、白鶴、石群、四保、鎮南(共1居委會20村委會)。

 崗坪鎮轄墟鎮居委會、曾村、興義、謝屋、龐廟、紅星、地靈、沙騰、睦淵、關塘、四隆、四和、太原、維安(共1居委會13村委會)。

冷坑鎮轄墟鎮居委會、三坑、西洲、雙甘、龍崗、譚廟、樓邊、水口、譚汶、上愛、愛二、愛三、愛一、五星、譚新、前進、冷坑、和平、譚福、田心、團結、成賢、崗腳、朗照、熔爐、忠誠、紅勝、富瑞、金吳、江山、桐光、龍凼、紅村(共1居委會32村委會)。

馬甯鎮轄馬甯、蘇沙、塘崗、姚塘、珠崗、明星、鋼鐵、蔡屋、富禮、東升、湖朗、譚播、寨村、新龍、金群、群龍(共16村委會)。

藍鐘鎮轄沙平、平安、佛甘、古城、太平、雙興、下竹、上竹(共8村委會)。

永固鎮 龍田、蒼嶺、多安、聯安、宿安、永良、保良、保安、朝進、富祿、富德、富邦(共12村委會)。

詩洞鎮 墟鎮居委會、萬詩、六蘇、實源、中和、雙龍、金華、詩洞、保安、安華、龍鳳、豐安、建豐、雲田、鳳豔、健營、六龍、仁和、安南、金沙(共1居委會19村委會)。

橋頭鎮 墟鎮居委會、金星、保豐、徐豐、新平、新興、新甯、徐安、鳳真、六竹、岩旺、岑元、豐大、紅光(共1居委會13村委會)。

中洲鎮 墟鎮居委會、馬崗、會龍、水下、中心、糯塘、根枝、李崗、魚藤、蒲洞、白良、泰東、塘頭、龍潭、泰西、三聯、泰南(共1居委會16村委會)。

連麥鎮 墟鎮居委會、蓮社、倉社、王華、長崗、大廟、萬坪、步崗、文崗、增石、四烏、石坑、上鳳、福鹿、下坑(共1居委會14村委會)。

下帥壯族瑤族鄉 東西、竹六、車福、黃翰、山奢(共5村委會)。

文物管理

文物

懷集縣的文物、文物古迹可溯至新石器時代中、晚期。1978年,廣東省岩溶洞考察隊在橋頭地區多個岩洞發現有大象、犀牛、鹿、大熊貓等古脊椎動物化石;在梁村花石的岩洞發現古人類使用過的粗陶殘片石器和用火遺迹;在綏江及其支流沿岸的欄馬、眉田、永富等地發現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遺址,以及幾座春秋、東漢墓葬。古迹遺址主要有欄馬崗遺址、眉田山遺址、永富山遺址、龍灣古縣城遺址、洊水古縣城遺址、威州古城遺址、永固古縣城遺址、懷城原城牆遺址以及近代的南區農民協會舊址、南區蘇維埃政府舊址和“紅軍墟”遺址等。古建築主要有文廟、集義堂、文昌閣、粵東會館、濟我梁公祠、雙祿祠、陶然亭、蘇鳳茶亭、孔洞村古建築群等。古墓有欄馬山春秋墓、馬甯東漢墓、三坑東漢墓、懷城興賢唐墓、塔山明墓、幸福三鬥李什八墓、冷坑愛三譚盛發墓等,還有摩崖石刻多處、碑刻一批。文物方面主要有烈士紀念碑、童子軍帽、左輪槍、土炮等一批革命遺物;有銅鼓、古錢币、獨木舟、古象化石、鐵鐘、鐵香爐等一批出土文物,有明成化年間皇帝嘉獎給譚盛發的錦幛等傳世文物,有《真愚草》古書,石鏟、石鑿、石斧、陶器、鐵器、銅器、木器等一批庫藏文物。名勝景區主要有塔山風景區、燕岩風景區、花石洞天、六祖岩等。以下從新發現或新變化角度擇記數處。

六祖庵在今懷城鎮河南路95号。明朝崇祯十四年(1641年)由知縣李盤倡建。時江蘇句容李盤莅懷任知縣,獲悉六祖惠能自湖北黃梅東山寺返南嶺栖隐,在懷集隐居十多年,又據百姓所傳縣城河南附近有六祖小憩處,又有原昔“上人雪雲飛賜而來,約蒲塞輩,潔淨居于其(石井)下,祀南宗得法”,便帶頭捐資在此地建刹供鄉人修禅谒拜,得衆響應,“共布白镪助成”。六祖庵因近石井,又稱“石井庵”。

石井位于縣城河南今縣第一建築公司門前左側。此井傍依大石,泉水清澈甘洌,四時不涸。此井為懷陽舊八景之一,名為“石井寒泉”。因井近六祖庵,故又稱“六祖井”。

矛沖戰壕位于懷城鎮橫洞村背後山坳。矛沖是解放前懷城至坳仔公路的一段。矛沖戰壕是1944年縣内民衆為阻擊侵華日軍竄襲懷集而開挖的工事,共七條,環形明溝,長短不一,深約一米。當年有地方武裝人員扼守。

陶器1995年懷城鎮富楊坑口村一農戶挖屋宅地基時發現。有漢朝陶罐2件,陶雞、陶牛、陶鴨各1件,陶杯3個;同年在大象村發現晉朝陶屋1件,陶谷倉1件,陶碗、陶動物多件;唐代的陶罐2件、陶紡輪2個。

花石洞天位于縣城西20公裡的梁村花石村和石矮村,13座石灰岩石峰拔地而起,聳峙于方圓十數裡的平疇綠野中。諸峰形态各異,有像馬、像羊、像蝙蝠、像蝦者,構成一個天然的花石景區。古懷陽新八景所稱“花石洞天”即此。抵70年代末,由于附近群衆就石峰取石燒石灰,經多年對石山的大量采鑿,其中蓮花峰、天馬岩、沖天岩、飯甑石及80年代初先後被炸掉,陳屋石、遊仙石、三寨石、望嶽岩、丹山岩、道士岩、雲女峰、峰劍石、三百石亦受到不同程度破壞。1984年,縣政府頒發通告,采取措施加以保護。花石諸峰均有岩洞,曲徑通幽,神工鬼斧而成奇岩怪石,且各遺美麗傳說。古代遊客留下不少摩崖石刻,其中的石刻“丹山赤水”的“山”“水”豎劃中分别鑿有“溪汲岩前月”“峰連天上雲”句。

文博

1979~1982年,縣内文物博物管理由縣文化主管部門附帶負責。1983年下半年成立懷集縣文物普查隊,開展全縣的文物普查,對詩洞革命老區和現存的圖書館舊址、文昌閣、燕岩、六祖岩、花石諸峰(洞)、古城遺址等作初步勘查,整理部分資料,回收曆史文物。1984年春節舉辦文物展覽。同年3月,縣政府發布《關于保護花石諸峰和文物古迹的通告》,把文昌閣、丹山岩、望嶽岩、道士岩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各豎一碑,上刻“懷集縣重點保護文物”等字。

1984年繼續對古代的、近代的、革命的、民族的、民俗的、生産和生活的文物進行普查、收集和整理,多次組織開展文物法規的宣傳、學習活動。1990年底,成立懷集縣興建博物館暨修繕文昌閣領導小組,領導開展相關工作。1993年縣人民政府撥款40萬元,按原貌重建文昌書院。同年,組織全縣文化幹部、職工300多人參加《中國文物報》舉辦的文物保護法有獎問答活動,又先後購買《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1000冊在縣内贈閱。年底,成立懷集縣文物管理委員會。1991~1995年,利用會議、電台、電視台、宣傳車、牆報等宣傳工具和陣地宣傳文物保護法,計有縣領導就文物保護工作在有關會議和電視上發表講話10次,出動宣傳車70台次,張貼拉挂标語橫額40條,印發《文物保護倡儀書》2萬份、《文物保護法》800份,教育幹部群衆自覺保護、上獻文物,使私自挖掘、毀壞、販賣文物的現象大為減少。1995年,對包括文昌閣、燕岩、花石諸峰、六祖岩等一些名勝景點進行修複、管護和修建塔山公園,同年建成懷集縣博物館大樓。1997年5月和7月,兩次大範圍宣傳文物保護法,開展“國際博物館日”宣傳活動,請廣東省專家鑒定館藏文物,鑒定現館藏二級文物16件,三級文物79件。1998年起,縣博物館實行每周一、三、五向群衆開放文物展廳。2000年做好文昌書院等申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工作。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懷集縣位于廣東省西北部,肇慶市北部,綏江上遊;東接陽山縣、廣甯縣,南連德慶縣,西界封開縣和廣西賀州市,北鄰連山縣、連南縣,地處北緯23°28′07″~24°23′30″、東經110°52′09″~112°30′49″之間,是廣東省西北隅通桂達湘的要道,也是國内大西南川、滇、黔三地通粵而達港澳沿海的門戶,是“泛珠三角”的咽喉,居“泛珠三角”核心區(粵桂湘+港澳)的中心。全縣總面積3554.07平方公裡。

地質

懷集縣的大地構造,因早古生代的加裡東運動發生褶皺隆起而從海底上升為陸地,屬粵西隆起帶。自泥盆紀(距今3.3億~4億年)以來已露出海面成為古地塊。古生代晚期的海西(華力西)運動期間(距今2億~3億年)曾經下陷,接受泥盆紀和石炭紀(距今2.85億~3.3億年)的沉積物。中生代印支運動以形成褶皺斷裂帶為主,懷集大斷裂的方向受加裡東構造控制。燕山運動(距今1.4億~1.95億年)在懷集縣主要表現為斷裂運動,今縣城至連麥、中洲一線斷層明顯可見,形成北東—南西方向為主的斷裂體系,并沿着印支運動所形成的褶皺隆起地區侵入大量的花崗岩。在本地的花崗岩侵入構造上,沉積有中生代紅色岩系。此時,地望内大部分地區及周圍還是一片汪洋。新生代的喜馬拉雅運動(距今0.25億~0.7億年)在懷集縣不強烈,所起作用主要為斷裂和撓曲,使谠山形成了斷塊山地,地殼再次上升。此後,懷集縣地域再沒有下沉運動。

縣内出露的地層分布面積約占縣域總面積的69.5%,所保存的地層發育情況殘缺不全。按時代劃分,出露最老的地層為寒武系,其上依次為泥盆系、石炭系下統、侏羅系、白垩系上統及第四系。寒武系和白垩系上統分布最廣,是主要地層,其次為第四系,泥盆系、石炭系下統和侏羅系為零星出露,分布範圍小。寒武系主要分布于連麥—懷城—永固一線以東地區,以石羊山—牛企嶺和鳳崗—階洞—坳仔—永固一帶出露最廣,西部邊緣的谠山—七星頂次之。白垩系在縣内主要分布在三片地區,即中部的中洲—冷坑—梁村—閘崗—懷城—羅龍,西南部的橋頭鎮以西的三寶頂—木柱嶺一帶,東部的灘頭—階洞—小竹一帶,構成了北東向排列的懷城、三寶頂、小竹3個紅色盆地。

懷集縣地層主要由細粒碎屑物質組成,有岩漿岩、變質岩、沉積岩三類。岩漿岩以花崗岩為主,主要分布在北部的洽水、中洲、下帥、藍鐘和東部的鳳崗、甘灑及南部的永固、詩洞等鎮,約占全縣面積的38%。變質岩主要分布在東部、東南部,約占全縣面積的30%。沉積岩主要分布在中部、西部,約占全縣面積的20%。其中,石灰岩主要分布在橋頭鎮,大崗、梁村、崗坪、汶朗、懷城、連麥、中洲等鎮也有部分覆蓋;砂岩主要分布在坳仔、懷城、大坑山、連麥和中洲等鎮,以及永固鎮的富德、保良、永良等村。 

地形地貌

懷集縣處于粵西隆起帶,地貌大緻分為西部盆地區,中部、南部低丘區和高丘區,東部、北部、西北部山地區等三部分。地域總體為山地丘陵地貌,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80%。中生代燕山運動時期,花崗岩漿侵入縣内北部、東部及南部,使地盤隆起,形成北部高、南部低,自西北至北向東南傾斜的山地,後又經河水長期侵蝕,在中部、南部形成了丘陵。縣内山地地勢起伏大,全縣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0座,其中北部53座。洽水鎮與陽山縣交界的大稠頂山海拔1626米,為全縣乃至肇慶市最高峰,西部海拔1000米以上的頭嶽、二嶽和三嶽連叢并峙。地處中部低丘的縣城海拔為52.4~54.1米,縣城南部最高的塔山海拔僅253米,比東北部洽水鎮石瑩村的水田還低200多米。

全縣有盆地面積710多平方千米,約占全縣總面積的20%。各鎮(鄉)均分布有大小不一的盆地,其中西部盆地最大,約400平方千米,懷城盆地、中洲盆地次之。西部盆地為中生代凹陷的紅岩盆地,一般由平原、階地、台地組成,地面坡度一般為5~20度,且普遍有1~2米高的殘丘。梁村鎮一帶為沖積和河谷盆地,大崗鎮以殘積為主,馬甯、冷坑兩鎮由沖積、殘積和洪積而成。盆地多開墾為耕地,西部盆地是懷集縣的主要産糧區。

全縣有丘陵面積1350多平方千米,約占全縣總面積的38%。除下帥鄉、新崗林場外,其他各鎮均有丘陵,海拔一般為80~400米。橋頭鎮的丘陵多屬岩溶地貌,為中泥盆紀的石灰岩受侵蝕和溶蝕而成,形成連綿數千米的石山峰林,沿北東構造線分布。橋頭鎮岩溶石山海拔高度一般為200~400米,且有不少溶洞,洞内景觀别緻,尤以穿洞燕岩為著。

全縣有山地面積1500平方千米,約占全縣總面積的42%,分布在各鎮(鄉),主要在縣境内東北部和西北部。東北部山地為燕山運動造成,低山為紅色岩系組成,中山為花崗岩、變質岩組成,地勢北高南低,總面積713平方千米。

縣境内,除西部有較大的梁村盆地(屬山區小平原)和中部有崗丘、平原相雜的較開闊平地外,其他地方以山地、丘陵為主。山上有許多林木和各種野生動物,地下有多種儲量較大的礦藏。

氣候特征

懷集縣位于北回歸線北側,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夏長冬短,雨量充沛,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為21.1℃,縣内雨量充沛,但年際和月際變化較大,區域分布也不均,具有北部多于南部的特點。年平均雨量約1782毫米,是肇慶市區域雨量最多的縣。暴雨(降水量等于或超過50毫米)主要出現于4~6月的前汛期,占暴雨日數的70%。如受台風低壓等特殊天氣系統影響,在冬季也有強降水出現。累年實測年總日照時數為1319.4~1951.9小時,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660.2小時。在月平均日照時數方面,2月的46.3小時為最少,9月的213.3小時為最多。累年平均地面溫度為23.9℃,地溫累年極端最高為67.8℃,最低為-6.1℃。累年平均霜日為9.1天,累年平均無霜期為310天。實測累年平均地面氣壓為1006.9百帕。懷集縣遠離海邊且是山區,即便受台風影響也沒有大風天氣,但受強雷雨或飑線影響時會有局地陣性大風出現。大風一般出現于夏秋季節。累年平均相對濕度年際變化範圍為77%~83%。縣内空氣濕潤,但在地域分布上,以北部林區濕度最大,南部中部次之,西部略小。年平均雷暴日數為89.7天,雷暴主要出現于每年的4~8月,3月和9月次之,11月至次年1月也有出現。強雷暴出現時,常有雷電災害和降雨。

經濟發展

綜述

2019年,全縣完成地區生産總值230.53億元,增長6.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4.71億元,增長9.2%;固定資産投資115.95億元,增長10.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9.84億元,增長9.7%;本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29億元,增長7.9%;全口徑稅收收入11.72億元,增長3.6%;縣級稅收收入4.34億元,增長10.5%;外貿進出口總額4.02億元,為年計劃103.5%,實際利用外資9000萬元,為年計劃150%;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45.7元,增長7.9%。

2020年,懷集縣實現地區生産總值246.91億元,同比增長2.8%;本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固定資産投資、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長6.6%、14.3%、7.6%;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7%。

第一産業

2019年農林牧漁業增加值91.64億元,增長8.6%;糧食作物播種面積76.7萬畝、總産量28.8萬噸,分别增長5%、6.94%。整合涉農資金1000萬元實行“富民興村、産業振興”工程行動扶持獎補,投入1250萬元扶持17個行政村發展“一村一品”特色農業産業,汶朗鎮汶朗村(汶朗蜜柚)被列為第九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梁村鎮、大崗鎮、冷坑鎮被列為省級“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鎮。廣東省汶朗蜜柚農業标準化示範區通過考核驗收。新增省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1家、省級示範家庭農場2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2家、市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2家、市級示範家庭農場3家。新增有機産品2個、綠色食品4個。懷集縣譚脈西瓜成功入選省第一批特色農産品優勢區,榮獲“粵字号”2019年縣域名特優新農産品區域公用品牌;新輝園懷香稻大米榮獲“廣東省名牌産品”稱号。懷集縣蔬菜産業園被列入第二批省級現代農業産業園,完成5000畝核心區種植任務,聯農帶農10165戶;省供銷社懷集絲苗米省級現代農業産業園完成示範區10000畝早晚造種植,服務帶動23000畝早晚造種植,聯農帶農10660戶,建立全縣首個助農服務綜合平台。

第二産業

2019年,為企業兌現各類獎補資金1050萬元。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9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6家。華康玫瑰(廣東)生物技術研究有限公司被認定為市級新型研發機構。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60.69億元,增長11.1%;工業投資26.6億元,增長46.5%;工業技改投資6.6億元,增長7.1%;工業用電量2.89億千瓦時,增長14%。“招商引資年”活動成果豐碩,新引進合同項目16宗,總投資額43.9億元。

第三産業

2019年,成功創建省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新增限額以上企業5家。商品房銷售面積80.2萬平方米,增長5.3%。金融服務在全市實現“一個率先”“一個首創”,率先實現“不動産登記+金融服務”商業銀行全覆蓋,首創推出“地标産品系列貸”,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貸款餘額分别增長2.63%、23.64%。旅遊振興加快推進,累計接待遊客473.3萬人次,增長9.6%,實現旅遊總收入23.6億元,增長9.3%;成功舉辦慶祝2019年“中國農民豐收節”暨第三屆品茶節、第二屆譚脈西瓜節,農業品牌化取得新發展;懷集燕都國家濕地公園通過國家試點驗收,被評定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懷集縣華辰玫瑰生态農業公園被列為廣東農業公園;下帥鄉成功創建廣東省旅遊風情小鎮;懷集“長壽養生賞花遊”被列入省100條鄉村精品旅遊線路;“洊水稻香”新農村示範片區和大崗鎮浪美村被評為市級文化旅遊特色村;橋頭鎮旺景生态園被評為市4星級農家樂;新增國家3星級旅遊飯店1家。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2018年,完成111個行政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縣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等公共文體設施免費開放,提供文化服務,縣文化館全年接待各業餘文藝團隊排練舞蹈80多次;縣圖書館共接待讀者18萬多人次,文獻借閱15萬冊次,咨詢1000多人次,流動圖書5萬冊次,贈書1080冊。全年指導鎮村舉辦文藝演出8場次,送電影下鄉3612場/次,組織業餘文藝團隊送戲下鄉105場次。組織傳統舞蹈“春牛舞”參加肇慶市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啟動儀式展演活動以及懷集分會場(下帥鄉竹六村)啟動儀式。在懷集縣第九屆運動會開幕式、閉幕式舉辦大型文體展演。

2019年,加強輿論宣傳和引導,講好懷集故事,擦亮懷集“名片”,投入1100多萬建設縣“融媒體”中心。建立縣文化館、縣圖書館總館各1個,鎮級分館6個,村級服務點18個。163個村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完成提升工程。

教育事業

2018年,全縣有完全中學4所,初級中學20所,九年一貫制學校5所,完全小學43所,教學點257個,特殊教育學校1所,職業技術學校1所,教育科研中心1個,幼兒園86所(其中公辦幼兒園46所、民辦幼兒園40所);全縣中小學在校生146183人(其中小學89427人、初中42261人、普通高中14495人、中職2219人);在園(班)幼兒35300人;全縣中小學專任教師8981人。全縣學前三年毛入園率為98.08%、學前一年受教育率為100%;小學适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适齡少年入學率99.37%,“三殘”适齡兒童少年入學率99.53%;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提高到95.25%。是年,全縣參加普通高考人數6316人,專科上線人數3322人,本科上線人數2635人。

2019年,高考優先投檔線上線人數336人,繼續排名全市第二;本科上線人數2799人,連續4年居全市第一。新增“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2間、“國防教育特色學校”3間。懷城鎮第三幼兒園、縣實驗小學世紀明珠校區投入使用;7所公辦學校的教育設施工程全面推進,2所民辦學校正式動工。

衛生醫療

2018年,全縣有醫療衛生機構 785 家,分别為4間縣級公立醫院: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縣婦幼保健院、縣第三人民醫院,1間縣慢病站,1間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所衛生監督所,19間鄉鎮衛生院,712 間村(居)衛生站,2間民營醫院, 38間個體診所。全縣有衛生技術人員3326人,注冊執業(助理)醫師1002人,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 1.2人;注冊執業護士 1444人,每千人口執業護士數1.7人;高級職稱132人,中級職稱 311 人,初級職稱3099人。全縣編制床位數2878張,實際開放床位數2878張,現每千人口床位數3.64張。

2019年,懷集縣第二人民醫院、懷集縣緊急醫療救援指揮中心投入使用;懷集縣人民醫院改擴建項目、懷集縣婦幼保健院新院建設項目、懷集縣中醫院新院建設項目紮實推進。鄉鎮衛生院醫養一體标準化建設項目基本完成。93個自然村達到省衛生村标準;121間公建規範化村級衛生站全面動工。

體育事業

截至2016年,懷集縣老年人門球中心全面升級改造晉升省門球訓練基地。在2016全國室内田徑錦标賽上,梁小靜勇奪女子60米冠軍;在國家體育場(鳥巢)舉行的2016國際田聯世界田徑挑戰賽(北京站)上,代表國家隊出戰的懷集縣運動員梁小靜與隊友合作勇奪女子4×100米接力冠軍,并刷新了該項目21世紀亞洲最好成績;懷集縣運動員盧童娟在呼和浩特市舉行的2016年“蒙牛杯”全國柔道錦标賽上,奪得女子57公斤級金牌;莫家蝶、莫笑在2016年全國少年田徑錦标賽上,奪得女子4×400米接力冠軍,并打破該年齡組别全國紀錄。在2016年廣東省青少年賽艇錦标賽上,懷集籍運動員奪得8金2銀4銅的佳績;在2016年廣東省青少年皮劃艇錦标賽上,懷集縣運動員亦摘得1金1銀1銅;在遼甯省舉行的2016年全國少年拳擊錦标賽上,懷集運動員龍敏琪勇奪女子乙組38-40KG冠軍。在11月18日閉幕的肇慶市第十屆運動會上,懷集縣代表團以4555.25分的優異成績,勇奪團體總分第二名,取得懷集縣代表團在市運會曆史的新突破。成功承辦多項省級大型體育賽事和市運會閉幕式。懷集縣成功舉辦了2016年廣東省老年人太極拳、劍賽、2016廣東省青少年柔道錦标賽、2016年廣東省武術套路(傳統項目)錦标賽和廣東省傳統武術項目錦标賽(等獎賽)、2016年廣東省青少年拳擊錦标賽、肇慶市第十屆運動會閉幕式。

2019年。縣殘聯被授予“2015-2018年全國殘疾人體育先進單位”榮譽稱号。順利承辦廣東省乒乓球錦标賽、廣東省青少年拳擊錦标賽和冠軍賽等重要體育盛事。我縣運動員梁小靜、莫家蝶在2019世界田徑錦标賽選拔賽中獲得女子100米、200米、400米三個項目比賽的冠軍。

科技事業

2018年,懷集縣共有6家企業通過省科技廳專家評審進入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名錄庫,累計高新技術企業11家。全縣技術改造工作投資6.2億元,增長32.4%;新增開展技術改造規上企業16家,智能化生産示範企業1家,新增機械人應用30台。是年完成發明專利申請量32件,發明專利授權量9件,發明專利擁有量累計25件。

資源概況

野生動植物資源

懷集縣森林以亞熱帶叢林為主,混生多種喬木和稠密的灌木,構成穩定的山林植被群體,有上百種林木和數十種飛禽走獸,其中有多種屬于國家規定保護的珍稀瀕危植物和動物。喬木用材樹主要是松樹與杉樹,共占山林總面積的60%以上。野生動物包括:獸類有野豬、黃猄、狐狸、猴子、野山羊、箭豬和芒豬等20多種;鳥類有山雞、鹧鸪、雉雞、烏鴉、麻雀、燕子、畫眉、鹩哥、鶴、白頭翁、啄木鳥、喜鵲和鷹等數十種;魚貝類有鼈、蛙、蝦、蚌、塘虱、泥鳅、鲮魚、烏龜、黃鳝、田螺和石螺等,還有環節動物、軟節動物、節肢動物以及各種蛇類、哺乳類動物等。林副産品有松脂、山茶、山蒼子、冬菇、木耳、蘑菇、蜂蜜、蜂蠟、麻絡皮、薯良、芒稈、桐油籽、山稔、竹筍和油茶子等。20世紀70年代境内的虎、豹、狼、雉雞、鶴等絕迹,20世紀80年代野豬、黃猄、猴子、狐狸、穿山甲等多種野生動物變得罕見。優質雜木樹也變稀少,僅在縣東北部洽水鎮大稠頂、望軍山、雷公球山、韓信點兵山和西北部藍鐘鎮嶽山等尚未完全開發的邊遠深山存活種類、數量不多的野生動植物。大稠頂立地條件好,屬森林生态系統良好的山地,森林覆蓋率93.9%,活立木蓄積量33萬多立方米,天然次生常綠闊葉林面積大、種類多。據20世紀90年代末的調查,大稠頂山地内有維管植物1100多種,其中屬于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的有喜樹、桫椤、野茶樹、普洱茶、野生荔枝、金毛狗、八角蓮、樟樹等。喜樹群落連片分布,在廣東省内十分罕見;在海拔1600米處的薔薇科水葉紅果樹為廣東省首次發現,是該物種向南分布的新紀錄。經調查鑒定的陸栖脊椎野生動物有258種,隸屬71科27目,其中屬國家保護的珍稀瀕危動物有32種,占廣東省珍稀瀕危動物總數117種的27.4%。屬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的有黃腹角雉和蟒蛇;屬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的有猕猴、穿山甲、蘇門羚、白鹇、虎紋蛙、地龜、三線閉殼龜、短尾猴、水獺、小靈貓、斑林狸、鳳頭鵑隼、赤腹鷹等。其他有益、有重要經濟價值、有科學研究價值的“三有”野生動物也較多,其中挂墩後棱蛇屬廣東省内首次發現。

山嶺資源

懷集縣森林資源豐富,相應的林副産品也衆多。1980年,全縣集體林區林業用地18.57萬公頃,活立木蓄積量699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38.90%。同年,生産林材近27萬立方米,采集的林副産品有松脂、山蒼子、油桐子、油茶子、樹種、竹筍、芒稈、木柴和茅草等。1984年進行森林資源二類清查,是年全縣集體林區林業用地為25.88萬公頃,林木蓄積量482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35%。1985年以後,公路、水利、工業、市政建設和采礦等先後占用林地近2000公頃,森林覆蓋率為36.70%。從1986年開始,随着綠化懷集工程實施,連年持續植樹造林,消滅荒山和改造殘次林,實行山林的限、封、改、防等綜合管護和堅持打擊與制止亂砍濫伐林木行為,保護和培育森林資源,1993年全縣綠化達标。1995年,全縣集體林區林業用地24萬多公頃,林木生長量49.24萬立方米,活立木蓄積量97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64.90%,砍伐木材7076萬立方米。後經多年養護,2000年全縣集體林區林業用地25.69萬公頃,其中有林地22.30萬公頃,無林地(荒山、采伐迹地、火燒迹地、林中空地)1.36萬公頃,灌木疏林地2.03萬公頃。林木生長量44.55萬立方米,活立木總蓄積量1057.5萬立方米,其中林分蓄積量1038萬立方米,疏林散生樹蓄積量11.5萬立方米,四旁樹蓄積量8萬立方米。有林地按類型分,林分森林面積19.26萬公頃(幼齡林3.46萬公頃、中齡林7.16萬公頃、近熟林4.72萬公頃、成熟林3.92萬公頃),經濟林2800公頃,竹林2.7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65.70%。砍伐木材9.47萬立方米,采集或生産的林副産品如1980年一樣,其中松脂生産從當年的5616噸增長到6087噸。全縣森林2013年覆蓋率為66.9%,2014年為69.28%,2015年為70.45%,2016年為70.61%,2017年為72.63%,2018年為72.63%。

礦産資源

懷集縣是肇慶市礦産資源種類最豐富的縣,也是廣東省礦産資源大縣之一。至2000年,已發現礦産31種,礦産地94處。其中:能源礦産2種(地下熱水、泥炭土),礦産地5處;金屬礦産12種(鐵、金、鎢、钴、铋、銀、汞、銅、鉛、錫、钼、鋅),礦産地53處,以鐵礦儲量有4831萬噸之多、礦品位有60%以上而飲譽;非金屬礦産17種(磷、砷、水晶、鉀長石、雲母、硬石膏、硼、黏土、稀土、陶瓷土、石英砂、石灰石、白雲石、建築用砂岩、泥炭土、建築用大理石、建築用花崗岩),礦産地33處;水體礦産2種(礦泉水、地下熱水),礦産地3處。探明有儲量(資源量)的礦産25種,礦産地88處。懷集縣礦産資源的特點是:礦産種類多,規模以小型為主,鐵礦、地下熱水、建築用花崗岩為懷集縣優勢礦産。北部洽水、連麥、中洲、汶朗、鳳崗5個鎮礦産資源相對較為豐富。

水資源

懷集縣河流密布,水域面積1.67萬公頃。1971年前全縣河流分為“一江八河二十一水”。1992年後按規定标準河流名稱,其中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30多條,以“一江四河八水”為著。“一江”是綏江,“四河”是上帥河、鳳崗河、永固河、金裝河,“八水”是太平水、大崗水、冷坑水、馬甯水、閘崗水、柑洞水、茶岩水和桃花水。水力資源充足,總蘊藏量37萬千瓦,可開發利用量30萬千瓦。2013年全縣有裝機容量100千瓦以上的中小型水電站288座。按地形條件,又分為綏江(主流)、鳳崗河、馬甯水、永固河和金裝(燕岩)河五大河流,除金裝河從東向西流入賀江外,其餘分别自西北或東北向南流入綏江。全縣河溪多年平均徑流量40.51億立方米,過境客水7.96億立方米。地下水全縣年均産水量10.07億立方米。泉水遍布全縣,有可供生活利用的溫泉,溫泉群有6個,興華、白竹、谿村、熱水坑4個溫泉的水溫為43℃~60℃,出水量0.08~1.82升/秒,屬偏矽酸鈉、含氫溫泉水,可作醫療飲用水。新灣、湖朗兩泉水溫度達50℃。

土地資源

懷集縣屬山區縣,山地和農田面積比例約為5.5∶1,陸地與水面(含坑塘水庫)面積比例為38∶1。1996年土地變更調查表明,全縣行政區域内土地面積353680.09公頃,人均土地面積0.44公頃;山地面積273757.73公頃,耕地總面積44884.05公頃,分别占土地總面積的77.4%、12.69%,人均占有耕地0.05公頃。2009年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更準确地測得全縣土地總面積為355407公頃。縣内土壤分水田土壤、旱地土壤和山地土壤三類。水田土壤面積25096.07公頃,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7.06%。旱地土壤有紅壤、赤紅壤、紅色石灰土、菜園土、潮砂泥土5個土類,面積4943.93公頃。山地土壤全縣各鎮均有分布,1總面積288837.80公頃,其中海拔1000米以上的有9046.28公頃,海拔500~1000米的有57649.90公頃,分别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2.55%和16.22%。縣内主要有森林植被和草甸植被。森林植被類型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但因海拔(植被垂直帶)、地形和人為因素的影響,形成的植被群落具有多樣性,有高山矮林草坡、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馬尾松林、芒萁草坡、竹林、杉林植被和河流兩岸植被等。懷集縣山地中有30多公頃以上的連片草甸植被18幅,共2087.33公頃,占草甸植被總面積的0.58%。懷集縣山地大部分屬海拔500米以上的草山,按大小分,60公頃以上的草甸植被分布在洽水、永固、詩洞、下帥、中洲、風崗等鎮和冷坑鎮三坑村,30公頃以上60公頃以下的草甸植被分布于懷城、連麥、坳仔、甘灑4個鎮。

人口語言

人口

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全縣有梁、李、陳、黃、植、孔等228個姓,其中形成聚居點(村寨),或已落籍三代以上的姓有120多個。人口最多的姓依次為:梁姓9萬人口以上;李姓7萬~8萬人口;黃姓6萬~7萬人口;陳姓6萬~7萬人口;莫姓5萬~6萬人口;植姓4萬~5萬人口;孔姓、黎姓分别為3萬~4萬人口。

2010年11月1日,縣第六次人口普查(簡稱“六普”)登記總戶數200542戶,全縣普查登記常住人口813032人;“六普”登記全縣戶籍總人口1031993人,性别比為104.75(以女性為100)。“六普”資料顯示,全縣人口主要集中在懷城、冷坑、梁村、大崗、詩洞、橋頭等大鎮,這6個鎮的戶籍人口達572068人,占全縣戶籍總人口的55.43%,常住人口463414人,占全縣常住人口的57%。全縣常住人口中共有19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9.25%,為最多,其次是壯族人口,占總人口的0.64%;其餘的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0.11%。“六普”時全縣外出人口239977人。2018年12月底,懷集縣戶籍總人口1112377人,常住人口853400人,全縣常住人口出生11551人,人口出生率為13.54‰,自然增長率為10.74‰,出生人口性别比為117.5(以女性為100)。 

2019年底懷集縣戶籍人口數為1122956人,其中男性591454人,女性531502人; 2019年全縣出生人口16931人,死亡人口5510人,人口出生率15.15‰,死亡率4.93‰,人口自然增長率10.22‰。2019年底懷集縣常住人口為85.81萬人。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2020年11月1日零時,懷集縣常住人口為805177人。全縣常住人口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814172人相比,十年共減少8995人,下降1.10%,年平均下降率為0.11%。

全縣共有家庭戶246522戶,集體戶4328戶,家庭戶人口為767138人,集體戶人口為38039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11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97人減少0.86人。 

全縣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413144人,占51.31 %;女性人口為392033人,占48.69%。總人口性别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97.17上升為105.39。

全縣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223448人,占27.75%;15-59歲人口為460029人,占57.13%;60歲及以上人口為121700人,占15.12%,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87927人,占10.92%。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2.88個百分點,15-59歲人口的比重下降0.96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提高3.84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提高2.90個百分點。

全縣常住人口中,擁有大學(指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33981人;擁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的人口為76931人;擁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為341479人;擁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238341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中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2534人上升為4220人;擁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6754人上升為9555人;擁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9319人上升為42410人;擁有小學文化程度的由38231人下降為29601人。

全縣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17976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增加228人,文盲率由3.15%下降為3.09%,下降0.06個百分點。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懷集縣常住人口為805177人。

地區

常住人口數(人)

比重(%)

全 縣

805177

100.00

懷城街道

137187

17.04

幸福街道

72177

8.97

坳仔鎮

26140

3.25

汶朗鎮

10036

1.25

甘灑鎮

16776

2.08

鳳崗鎮

24180

3.00

洽水鎮

22842

2.84

梁村鎮

59746

7.42

大崗鎮

59984

7.45

崗坪鎮

28362

3.52

冷坑鎮

92045

11.43

馬甯鎮

36725

4.56

藍鐘鎮

15646

1.94

永固鎮

34946

4.34

詩洞鎮

49552

6.15

橋頭鎮

44540

5.53

中洲鎮

37633

4.67

連麥鎮

29451

3.66

下帥壯族瑤族鄉

7209

0.90

懷集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各鎮(鄉、街道)常住人口

語言

懷集縣内的漢語方言有粵語(當地稱“白話)和客家話,少數民族語言有标話和壯語。粵語使用人口約75.7萬,占全縣總人口的81.7%;客家話使用人口約0.4萬,占0.4%;标話使用人口約16萬,占17.3%;壯語使用人口約0.6萬,占0.6%。

懷集的粵語屬于勾漏片粵語,主要有上坊話和下坊話,還有橋頭粵語、詩洞的白崖話。上坊話使用于冷坑、梁村、大崗、馬甯、崗坪、藍鐘等地,總人口約31萬(據懷集縣統計局編《(2003年度)懷集縣國民經濟統計資料手冊》,2004)。下坊話使用于懷城、坳仔、鳳崗、連麥、中洲、洽水、甘灑、閘崗、汶朗、泰來等地,總人口約39萬。

橋頭粵語使用于橋頭鎮,約占全鎮人口的80%,總人口約4.5萬。詩洞白崖話使用于詩洞的金沙、健豐、豐安3個行政村,總人口約5000人。橋頭粵語和詩洞白崖話與封開縣蓮都鎮的粵語比較接近,與上坊話和下坊話有一定的差距。

據《懷集縣志》(1993)載,懷集藍鐘區的馮、吳、賴姓和閘崗、下帥兩區村莊中的部分人講客家話,全縣約有1000多人。據楊璧菀2010年7月至9月在懷集的調查,懷集客家話分布在6個鄉鎮,17個村委會,總人口約4000人。除了縣志提到的藍鐘、閘崗、下帥3鎮(鄉)外,還有詩洞、橋頭、冷坑3鎮。懷集客家人絕大部分來自粵東梅州、惠州一帶,姓氏主要有塗、馮、紀、廖、吳、賴、楊、潘等。在閘崗鎮,客家話分布最廣,影響較大。該鎮共有8個村委會,除了善福1個村委會外,其餘7個都有客家話的分布,各姓氏中又以紀氏人口最多,分布最廣。大部分姓氏的客家人經過廣甯縣這個中轉站才到懷集縣,特别是閘崗鎮的客家人幾乎都從廣甯縣遷入。少數姓氏的客家人直接從客家祖地梅縣或興甯縣遷入,如藍鐘馮氏直接從梅縣遷入。遷入時間都在清朝一代,且都在懷集居住了5—8代以上。這些仍說客家話的姓氏多修有族譜,來自廣甯的與廣甯同宗祭祖,來自梅縣、興甯的也曾回過祖地祭祖,仍有客家人認同。懷集客家話可根據原籍地的不同大緻分為“梅縣型”和“長樂型”兩類。“梅縣型”和“長樂型”都有6個調,隻有陽入調值相同,其他五個調調值調型都有差異。“梅縣型”第1調陰平[44]調型為高平,第2調陽平[21]調型為低降,第3調陰上[53]調型為高降,第5調陰去[55](或[45])調型為高平,陰人[53]調型為高降。“長樂型”第1調陰平[35]調型為高升,第2調陽平[24]調型為低升,第3調陰上[21]調型為低降,第5調陰去[53]調型為高降,陰人[21]調型為低降。懷集客家話保留了原籍地客家話的特點,又在粵方言影響下産生了一些變異。

标話标話屬于漢藏語系侗台語族侗水語支的一種語言,人們把這種與粵語不同的話稱為[peu33]或[peu422]。主要分布在詩洞、永固兩鎮,此外梁村、大崗、橋頭的部分地區也有分布,總人口約16萬,都是漢族。詩洞、永固兩鎮講标話人的姓氏主要有植、梁、徐、黃、孔、袁等。梁村、大崗鎮姓氏主要梁、李、黎、覃等。

如今的标話是原始壯侗語族語言與南下漢人帶來的漢語方言交流融合的結果。如今永固、詩洞兩鎮居民的少數民族特征已經磨滅,服飾、建築也都已漢化,但語言是活化石,他們使用的語言卻一代一代地保留了下來。這種語言吸收了很多漢語的成分,但少數民族語言的底子沒有變。标話是處在兩廣交界處一種獨立的少數民族語言,是主要處在粵方言包圍中的少數民族語言,是今廣東境内除壯語、瑤語以外,由百越土著居民存留下來的語言,在語言學、民族學、曆史學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研究意義。

懷集境内的壯語屬于壯語北部方言連山土語,流通于下帥壯族瑤族自治鄉。據最新統計,使用人口有6000多人。姓氏有覃、韋、黃、莫、廖5姓,主要在明清時代從連山、賀縣等地遷入。

特産

六十日黃菜

是農家用蘿蔔葉莖曬至半幹後腌制的一種酸菜。“六十日”黃菜,因其生長60日便收獲腌制得名,生産曆史已久。“六十日”黃菜可蒸、炒、炆、煲湯,和以肉類味道更佳,清熱解暑,開胃消食。

玉米

橋頭鎮石灰岩地區種植生産的玉米俗稱粟米,是橋頭鎮群衆的主食之一。粟米粒表皮光滑,色澤紅黃,皮殼薄、澱粉多、有甜味,營養豐富。

玉米雞

橋頭鎮農家專用玉米飼育的三黃雞被當地人叫作粟米雞。其雞,皮黃爽脆,肉嫩滑鮮美,是酒家食店和群衆首選的肉用雞,銷往肇慶、廣州等地。

崗坪切粉

崗坪鎮以本地優質大米為原料,經過磨漿、蒸煮、曬幹、切絲等工序制作的米粉。此粉,采用傳統工藝制作,不添加任何添加劑,具有柔韌、軟滑、耐煮不易爛、口感好的特點,解放前已是馳名産品。但由于一直是單家獨戶作坊式生産,緻較長時間内産量少、經濟效益不大。

茶葉

懷集向有以茶待客的禮俗,“貴客進門先敬茶”。縣人喜歡飲茶也善植茶采茶,解放前已出産有鳳崗冷甕茶、洽水石瑩茶、詩洞白崖茶、下帥羅勒茶、藍鐘嶽山茶等名茶。60年代~70年代,辦較大的縣茶場,又在公社、大隊的林場辟植茶園,進行規模專業種植和茶葉制作,先後生産出鳳崗孔洞茶、甘灑小竹茶、梁村黨山茶、汶朗汶塘茶等知名茶葉。70年代後期,全縣茶園面積1.4萬多畝,年産茶葉300~500噸。

詩洞腐竹

又名山水腐竹。詩洞鎮群衆用本地生産的優質黃豆和山坑水,按傳統工藝磨漿煮曬而成。産品為條狀或扁塊狀,煮後質地軟滑柔韌,色淡黃,頗耐煮,味道鮮美爽口,是冬季火鍋用餐的上好菜料,也是送禮請客佳品。

梁村沙糖桔

梁村鎮在懷集縣梁村鎮果蔬協會會長梁庭友在帶領下積極打造沙糖桔品牌,梁村沙糖桔已獲得省農業廳頒發的“無公害農産品産地認定證書”以及農業部農産品質量安全中心頒發的“無公害農産品證書”,大大地提升了當地沙糖桔的市場品位,促進了産品的銷售。

大崗黑果蔗

大崗鎮是縣内主要的甘蔗産地,所産黑果蔗久負盛名,産量多,品質好,皮紫黑色,莖粗,纖維細軟,肉脆甘甜,是冬令時節特别是春節期間的佳果之一。

橋頭石山羊

橋頭石山羊,是懷集縣橋頭鎮特産,中國國家地理标志産品。橋頭石山羊是橋頭鎮傳統養殖業和特色養殖業,因在石山上放養,故名“石山羊”,得益于天然生态環境等因素,2015年,“橋頭石山羊”入選“廣東名特優新農産品目錄庫”。

甘灑麻竹筍

竹筍在懷集縣是喜筵、酒席常有的頭道菜,名曰“出筍”,寓意出芽、開枝、散葉和吉利。縣内群衆需要,所以多處出産竹筍,其中以甘灑鎮的麻竹筍産量多兼質好。甘灑麻竹筍,肉厚味鮮,軟滑脆口,營養價值高,屬“無公害”天然蔬菜。

汶朗蜜柚

汶朗蜜柚,懷集縣汶朗鎮特産,中國國家地理标志産品。汶朗蜜柚保持一般柚子的基本特征,外觀和風味又具有獨特之處,果形呈葫蘆或近梨形,果頂略平坦或微凹,常有古銅錢狀印環,俗稱“金錢印”,蒂部狹窄而延長呈頸狀;外觀色澤黃色或金黃色,果肉甜脆無渣,可食率高,汁多,香蜜味濃,瓢瓤10-15或多至19瓣,汁胞白色或乳黃色。

曆史文化

縣名由來

懷集縣名由來,始見于南朝宋元嘉十三年(436年)。據《懷集縣志》(清乾隆本)載,懷集縣名由一說縣城以西有懷高嶺而得名;一說縣城西部有“懷溪水”,沿其意而稱;一說縣域内民瑤雜居,欲長民者綏懷而聚集。學者以後一說為最符合曆史實際。

文化遺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懷集縣較有名的文人作品包括:明朝梁允玳的《花石洞志》,梁方圖的《五經要旨》《家禮四訓約要》,清朝梁昆的《真愚草》,高仁山的《麟岡詩草》《燕岩記》,成子剛的《确園集》,郭清的《怡園詩草》。20世紀20年代,梁一柱等革命知識分子在省内外的報紙雜志先後發表了許多進步文章。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創辦《懷集日報》。抗日戰争時期,以學校師生為骨幹的抗日文化團體空前活躍,他們運用話劇、漫畫、詩歌進行宣傳,推動抗日救亡工作。

在非物質文化遺産普查中,全縣共征集到非物質文化遺産線索852條,重點立項普查44項。其中“貴兒戲”“龍魚舞”“春牛舞”列入省非遺名錄,“鳳舞”“壯獅舞”“徒手攀岩”列入市非遺名錄。“壯獅舞”入選《中國民間文化之鄉全集》,“貴兒戲”入編《廣東省珍貴戲曲大典》。縣博物館收藏有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的敕命一軸。

風俗習慣

居住飲食

縣内村民習慣聚族而居,少則幾十人,多則數百、上千人,形成同一家族、同一姓氏的村寨。縣城居民則分街道而居。縣人習慣一日三餐,農民上午9~10時吃早餐(俗稱“吃朝”),下午2~3時吃午餐(俗稱“吃晏”),晚上7~8時吃晚餐(俗稱“吃夜”),圩鎮與縣城的居民三餐相對提早0.5~1個小時。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人們生活漸次改善,鄉村居民一般以大米飯、米粥為主食,雜糧為副食,食品量增款多;菜色除以時蔬瓜豆為主,兼以肉類外,各家各戶還以蘿蔔、豆角、鮮筍等為料腌制酸菜,三醞五醞不等,常備常用,今仍沿襲。山區居民喜歡飲酒,男女老少皆然,一般以當地釀制的低度米酒為主;平原區居民多于喜慶日子飲酒,平時不甚好。 

生産習慣

農村世居群衆主要從事農林業生産,習慣日作晚息,春耕夏種最忙,冬天為農閑時節。農村落實承包到戶的生産責任制後,農民各自負責自己的責任田、林地等農活,幹活時間自己掌握,頗自在随意。農閑時種植各式蔬菜,一般可自給自足。青壯年逐漸到外地打工掙錢,或靠手藝掙錢等。村民生産種植習慣大緻分為平原區的以種植稻谷、各式蔬菜為主,山區的以植林、林副業為主。無論是山區還是平原區,村民家家都有養豬、狗、雞、鴨的習慣。近年來,随着經濟的發展,部分外出打工賢士回鄉創業。

喜慶習俗

懷集縣人喜慶習俗較多,此處僅選有特色而記。婚嫁喜慶,不少人采用簡單的“新辦”模式。在壽誕方面,上坊居民沒有祝賀生日的習慣。下坊居民仍看重壽誕,男人從虛歲61歲這一年起開始留須。縣城居民習慣生日時加菜或到酒店設宴祝賀,有些人還定做蛋糕、唱生日歌,着力慶祝一番。不少青少年在其生日時會邀朋呼友祝賀。在新居喜慶方面,進宅(俗稱“新屋入夥”)習慣選擇良辰吉時,并在當天請親朋到賀,賀禮一般有賀聯、鏡屏,有錢的人會送匾。外家來賀必有稻谷、粽子、大油糍和小木槌等,上坊一帶還習慣于此時由外家送全新一套的鍋碗等廚具食器。來賀人員中的一般由外家來客先進新宅。 

祭祀習俗

民間逐漸興起修建宗祠家祠,秋冬時節上坊村寨逐漸恢複廟會、打醮。各大喜慶節日習慣用三牲到祠堂、宗堂、石母、社址等地上香拜祖先、祀天地神,以各大廟會、年初二較為隆重。清明節前後有掃墓祭祖習慣(俗稱“拜祖”)。

歲時節日

春節:俗稱“過年”,是懷集縣人一年中最隆重、時間延續最長的節日。農曆十二月下旬,人們便開始置辦年貨、制作糕點,一些人還要還願、還福和送竈君上天等。除夕(慣稱“年卅晚”),懷集縣人習慣将團年飯做得很豐盛,又習慣留剩菜剩飯,取意年年有餘。吃過團年飯,一家大小守歲聊天。下坊一帶習慣吃過團年飯後貼門聯和“利是錢”,上坊一帶則習慣于元日(即年初一)清早貼。除夕午夜12時交日後開始燃放爆竹,向祖先上茶、水果、糕點等供品(懷集縣人稱此為“下茶”)。年初一開始“兜利是”。處處鑼鼓爆竹聲聲,舞獅等遊藝活動亦陸續上演(直演至年初七),圩鎮及縣城較為熱鬧。另外,懷集縣大部分地區于大年初一這一天三餐吃素,不探親戚。年初二開始吃葷,家家戶戶一大清早劏閹雞,燒焖大塊豬肉祭拜祖先、天地廟社、石母等,以示“開年”。飯後開始探親戚,走訪朋友拜年。年初四,下坊鳳崗一帶的風俗是給男孩“上燈”。年初五,上坊稱“放馬”,普遍吃豆腐釀(以魚肉與蔥蒜剁爛做餡,油炸豆腐為皮),且自這一日起過年活動基本結束。年初七,下坊将這一日作為節日,稱“人日”(相傳是日為人的生日)。過了“人日”,節日氣氛逐漸變淡。正月十五元宵節,縣城、圩鎮居民及下坊村民吃湯圓、宰雞鴨過節,下帥鄉還舉辦各種活動鬧節日。正月二十日,俗稱“補天穿”之日,也有人将這一日作為節日。此日後,春節算完全過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尤其是近20多年,節前節間,各級政府單位都開展擁軍愛民,慰問離退休幹部、特困戶或獎勵學子等活動。

三月三:農村稱“禁春節”。是日有不入園圃、不走親戚、不外借物件和不借火種等禁忌。詩洞鎮一帶稱這一日為“南歌節”,是夜各村男女徹夜對歌,不少青年人借此找情侶。大崗、梁村、崗坪一帶少部分村寨的人(以莫姓為主)将農曆二月初二定為“禁春節”。

四月八:相傳是“牛王誕”。永固、下帥一帶的群衆會過此節,一般都蒸煮黃色、藍色糯米飯自飨他飨。黃色糯米飯用山栀水染成,藍色糯米飯用楓葉水染成。人們請親戚來宴飲,同時清掃牛欄。祭牛王神,給牛喂精料和酒,不役牛。端午節,有人在初一過節,有人在初五過節。

六月六:上坊一部分村寨人家過此節,謂此為“嘗六月新谷”俗例,以備進入夏收夏種大忙。另外,在民間兄弟分家分炊多在這一日進行,謂這一日舉辦此事,無禁無忌。橋頭鎮部分地方特别是燕岩周圍村寨的人家将此日定為耍岩節,到燕岩和附近岩山竹林遊耍,青年男女在當晚盡興對唱南歌。因燕岩有捕捉乳燕、采拾燕窩奇觀,故觀者衆,對歌者也衆。1990年7月23日,縣人民政府決定将農曆六月六定為懷集的燕子節,規定每年六月初三至初七日為燕子節活動時間。此後,燕子節期間縣内機關、單位等團體會組織邀請外地遊客到懷集縣觀光和借此舉辦招商等活動。

中元節:俗稱“七月半”,上坊各地習慣在七月十三的午間、十四的早上辦宴過節,所以鄉間稱過此節為“十三晏(中午)十四朝”,并流傳有童謠雲:“十三晏、十四朝、鴨腿闩、糍湯袅(膩)、牛肉韌、眼火燒……”下坊各地則在十四過節。馬甯和梁村有一些村寨在七月初十至十五都過節。中元節一般都不串門吃飯。

十月十:縣内上坊梁氏及少數其他姓氏村寨将農曆十月初十定為節日,家家戶戶舂白糍(圓形的糍餅。做法:将糯米用水浸開,蒸熟,拿少量放置于石制臼裡,由兩人各拿一舂杵輪流把米飯舂至一團糍粑,最後取少數糍粑揉成一個個白糍,裡面放有餡),一部分送親友,一部分自食。縣内當日不過節的群衆喜歡到過節的親朋家吃飯,故梁村一帶稱此節為“大時節”。上坊部分姓氏人家将十月十二或十月十四定為節日,亦喜歡舂白糍。

冬至:俗話說“冬大過(于)年”。若碰巧當年辦過較大的紅白事,就提前一天過節,一般不串門吃節。但在上坊一帶一般都不過此節,講究“吃冬窮、吃年富”。

風景名勝

文昌書院

文昌書院始建于明朝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八月,天啟元年竣工,由當時縣令謝君惠倡建。平面布局前有書院後有文塔。五層六角塔體直插雲天,似文星拱照之巨筆,如鎮守河道之大将。建閣宗旨以鎮鎖一縣河流傾瀉;為興人才而聚财氣,寓懷集人才輩出,繁榮昌盛之意。建成時總稱文昌書院,因院内有塔,也稱文昌閣。曆三百七十餘載滄桑,是祖先留下的一件珍貴曆史遺産。一九八七年九月,懷集縣人民政府将文昌閣列為文物保護單位。修複後的文昌閣,魏巍屹立在綏江河畔,重展古閣雄姿,物證着我們祖先的勞動智慧和曆史文明,有着較高的曆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燕岩省級風景名勝區

燕岩省級風景名勝區位于懷集縣西南部橋頭鎮境内,距廣州180公裡。1999年3月29日,獲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省級風景名勝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