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宮

乾清宮

中國紫禁城宮殿
乾清宮,内廷後三宮,位于北京市故宮内廷中路。始建于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清兩代曾因數次被焚毀而重建,現有建築為清代嘉慶三年(1798年)所建。建築面積1400㎡。乾清宮為黃琉璃瓦重檐庑殿頂,座落在單層漢白玉石台基之上,連廊面闊9間,進深5間,自台面至正脊高20餘米。殿内明間、東西次間相通。後檐兩金柱間設屏,屏前設寶座,寶座上方懸“正大光明”匾。東西兩梢間為暖閣,後檐設仙樓。殿前左右分别有銅龜、銅鶴,日晷、嘉量,前設鎏金香爐4座,正中出丹陛,接高台甬路與乾清門相連。乾清宮建築規模為内廷之首,作為明代14位皇帝的寝宮。明代乾清宮也曾作為皇帝守喪之處。清代康熙以前沿襲明制,自雍正皇帝移住養心殿以後,這裡即作為皇帝召見廷臣、批閱奏章處理日常政務、接見外藩屬國陪臣和歲時受賀、舉行宴筵的重要場所。一些日常辦事機構,包括皇子讀書的上書房,也都遷入乾清宮周圍的庑房,乾清宮的使用功能大大加強。
    中文名: 外文名: 地理位置:北京市故宮内廷中路 氣候條件: 開放時間:4.1-10.31:08:20-17:00;11.1-3.31:08:30-16:30(故宮) 門票價格:旺季:60元;淡季:40元(故宮) 占地面積:1400平方米 著名景點: 中文名稱:乾清宮 外文名稱:The Palace of Heavenly Purity 氣候類型:北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

景點介紹

乾清宮,内廷後三宮之一。始建于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清兩代曾因數次被焚毀而重建,現有建築為清代嘉慶三年(1798年)所建。

乾清宮為黃琉璃瓦重檐庑殿頂,座落在單層漢白玉石台基之上,連廊面闊9間,進深5間,建築面積1400㎡,自台面至正脊高20餘米,檐角置脊獸9個,檐下上層單翹雙昂七踩鬥栱,下層單翹單昂五踩鬥栱,飾金龍和玺彩畫,三交六椀花隔扇門窗。殿内明間、東西次間相通,明間前檐減去金柱,梁架結構為減柱造形式,以擴大室内空間。

後檐兩金柱間設屏,屏前設寶座,寶座上方懸“正大光明”匾。東西兩梢間為暖閣,後檐設仙樓,兩盡間為穿堂,可通交泰殿、坤甯宮。殿内鋪墁金磚。殿前寬敞的月台上,左右分别有銅龜、銅鶴,日晷、嘉量,前設鎏金香爐4座,正中出丹陛,接高台甬路與乾清門相連。

乾清宮建築規模為内廷之首,作為明代皇帝的寝宮,自永樂皇帝朱棣至崇祯皇帝朱由檢,共有1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由于宮殿高大,空間過敞,皇帝在此居住時曾分隔成數室。據記載,明代乾清宮有暖閣9間,分上下兩層,共置床27張,後妃們得以進禦。由于室多床多,皇帝每晚就寝之處很少有人知道,以防不測。

皇帝雖然居住在迷樓式的宮殿内,且防範森嚴,但仍不能高枕無憂。據記載,嘉靖年間發生“壬寅宮變”後,世宗移居西苑,不敢回乾清宮居住。萬曆帝的鄭貴妃為争皇太後鬧出的“紅丸案”、泰昌妃李選侍争做皇後而移居仁壽殿的“移宮案”,都發生在乾清宮。明代乾清宮也曾作為皇帝守喪之處。

清代康熙以前,這裡沿襲明制,自雍正皇帝移住養心殿以後,這裡即作為皇帝召見廷臣、批閱奏章、處理日常政務、接見外藩屬國陪臣和歲時受賀、舉行宴筵的重要場所。一些日常辦事機構,包括皇子讀書的上書房,也都遷入乾清宮周圍的庑房,乾清宮的使用功能大大加強。

雍正元年曾下诏,密建皇儲的建儲匣存放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康熙、乾隆兩朝這裡也曾舉行過千叟宴。

曆史沿革

乾清宮始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永樂二十年(1422年)閏十二月、正德九年(1514年)正月、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二月三次毀于火,萬曆三十年(1602年)二月重建,三十二年(1604年)三月成,直至明終。

清易明後,順治元年(1644年)正月重建,順治二年(1645年)五月成,規制較明代略小,暫為後妃居所。順治十二年(1655年)正月按明代規制重建,十三年(1656年)七月成,開始作為清代皇帝寝宮使用,但工程質量低下,十七年(1660年)三月後放棄使用。其後又經過兩次大規模的修建,其中康熙十九年(1680年)的重修,去掉左右斜廊,将圍廊改為穿堂,面寬由七間變為九間;嘉慶二年(1797年)十月遭受火災,三年(1798年)春,依舊制重建,同年十月完工。

明至清初乾清宮是皇帝的寝宮,“凡九簡,有上有下,上下共置牀二十七張,天子随時居寝,妃、嫔得以次進禦。”康熙六十一年,玄烨崩逝。按典制,梓宮奉安放乾清宮。雍正即位,本應居住乾清宮,但因乾清宮是“皇考六十餘年所禦”,雍正皇帝居此宮“心實不忍”,“意欲居于月華門外的養心殿”。養心殿在清康熙年間是宮廷作坊—造辦處所在,雍正命重新修葺并移居養心殿。他在此“守孝二十七月,以盡朕心”。以後乾清宮便成為皇帝召見和選派官吏、批閱奏報,處理日常政務和舉行重大賜宴活動的場所。

明朝末年乾清宮發生過有名的“紅丸”、“移宮”兩大案件。所謂“紅丸案”,就是明末泰昌帝(朱常洛)在這裡吃了“紅丸仙丹”而緻死。“移宮案”,則是泰昌帝死俊,一部分大臣強迫泰昌皇帝的寵妃李選侍搬出乾清宮。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末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打進北京,直入紫禁城,崇祯皇帝走投無路,在乾清宮寫下了絕命诏書,命住在坤甯宮的皇後自盡,把住在昭仁殿的昭仁公主砍傷,自己則倉皇逃跑,吊死煤山(景山)。起義軍推翻了明王朝,還搗毀了乾清宮正中懸挂的“敬天法祖”匾額。

清代,每年凡元旦、萬壽節等節日,都要在乾清宮舉行賜宴活動,唯有千叟宴規模最大,場面最盛。康熙六十一年春,召集叟老千餘人,宴燕于乾清宮前,賦詩并賜衆叟壽仗。乾隆五十年正月,弘曆為慶祝國家殷實富足,在乾清宮舉行的千叟宴比康熙時規模更大,有三千耆老入宴。“入宴者賜如意、壽杖、朝珠、綢鍛等物,盛況非凡,禮節繁缛。

建築格局

乾清宮面寬九間,進深五間,台面至脊通高20餘米。重檐龐殿頂,上層施單翹雙晶七踩鬥拱,下層施單翹單晶五踩鬥拱,飾金龍和玺彩畫。東西梢間為暖閣,後檐建仙樓,西暖閣有乾隆禦書“溫室”匾。宮内明間設寶座。左右列圖史玑衡,彜器,凡臨軒聽政,于内廷受賀,賜燕,召見臣工,引見庶僚,接觐藩屬國陪臣,皆禦于此。

明代乾清宮東西各設輔殿,東為昭仁殿,西為弘德殿,殿皆南向。清承明制,乾隆朝,敕檢内府書善本,排比列架庋藏于昭仁殿,匾曰“天祿琳琅”。

封建皇帝把自己的居室定名為“乾清”,即是說在他的統治下,天下可得到清平和安甯,《道德經》曰:“天得一以清”。乾、坤代表着天地,《易經》曰:“乾,天也”,天地相交焉泰。“為紫微正中”,紫微是北誣北極星,在天的正中,極明亮,又有衆星環繞。《晉書·天文志)曰:“紫微,大帝之座也,天子之常居也”。乾清宮東西兩側的日精門和月華門代表着日、月,左右并列兩個永巷,東西列六宮,共為十二宮,是後妃居住之地,它代表着十二個星辰,猶如衆星拱衛着它。

在封建社會中,把天看作是萬物的主宰,皇帝則是“真龍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乾清宮的建染布局嚴格地按照君權神授的思想,突出了一個“天”字,并代表了天子的神聖和威嚴。殿前有漢白玉石雕欄杆的高台甬道伸延至乾清門,露台上陳放着銅龜、銅鶴各二,日晷、嘉量各一,寶鼎四個。銅龜、銅鶴是古代吉祥圖案中常用的動物紋飾,寓意萬壽無疆。晷是測定時辰的,嘉量是古代容積标準量器。

乾清宮内,金扉雕刻的二龍戲珠;殿内外的瀝粉貼金雙龍彩畫以及天花闆上的蟠龍圓案,形象逼真。地面用金磚鋪墁,磨磚對縫并塗以桐油,光潤細膩,如墨玉一般。如今殿内的布置基本是按乾隆時期原狀布置的。正間中央是一方形地平台,台上設有象征着皇權的金漆雕龍寶座和金漆雕龍屏風,寶座前設有甪端、仙鶴和香筒,地平台前有四個燒檀香用的銅胎掐絲琺琅香爐,并排放置于硬木幾架上。東西架幾案上陳放着天文儀器、彜器等物。

地平台前後置有四個高大紫檀雕龍座鏡,雕仁精細,構圖生動,是光緒年間制作的。殿内還有放玉牒、實錄的大龍櫃。殿内正中高懸着順治皇帝書寫的“正大光明”匾額。雍正鑒于其父康熙立太子及諸子奪嫡鬥争的曆史教訓,創立了新的儲君方法。即皇帝把親書傳位诏書密封藏于匣内,一份置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後,乃宮中最高之處;另一份皇帝随身密藏,以便日後對照。乾隆時期殿内珍藏有實錄、玉牒、寶玺和石鼓等。

主要景點

社稷江山金殿

乾清宮前的丹墀東西兩側,各有一座文石台,台上置社稷江山金殿。

文石台下有台基,平面呈正方形,每邊長556厘米,高30厘米。四周環繞白石欄杆,南面出一步台階。白石欄杆的形式與乾清宮等處的石欄不同。其他柎仿須彌座中的下枭式樣,并淺雕伏蓮。欄闆上的淺雕菱形與卷草圖案,構圖勻稱,刀法純熟,線條流暢。望柱頭不刻雲龍,雲鳳,而雕獅子。其神态生動:雄獅戲繡球;雌獅戲幼獅,幼獅或匍伏腳下,或摟抱肩頭,極盡親昵之态。十二根望柱頭雕有獅子二十隻之多。

文石台分三層,由下到上,逐層收縮,層高也相應減低,外觀形成階狀收勢,給人以穩定之感。下層台的南面有大門,朱漆油筋飾,九路門釘。門内有石室,人可進入。石台通身雕刻海水、江牙的幾何形圖案,淺浮雕的海水,高浮雕的江牙,兩種圖案相間,高低起伏變化有緻。

石台每層的頂部都略向下凹,使得各層浮雕的畫面彼此略有重疊。這細微的處理,把三層浮雕自然地銜接在一起。在每層的各個側面,設有排水小孔,使下凹部分洩水暢通。其位置選擇的十分巧妙,都在江牙的洞穴内,絲毫不露痕迹。文石台由艾葉青石塊砌築而成,體積都很大,其中最大的一塊長360厘米,高93厘米,厚47厘米,重量達4噸。道種大塊料的砌築,與其通身粗犷有力的雕刻風格一緻,增添了石台外觀的藝術感染力。

台上置仿木構建築銅質鍍金社稷江山金殿。金殿平面亦呈正方形,深廣各一間,每面安一槽四扇菱花槅扇門。槅扇裙闆镂刻升龍,縧環闆镂刻寶相花。額枋上淺刻雙龍枋心旋子彩畫。四個柱礎上刻伏蓮。金殿重檐,上層圓形攢尖,安寶頂。下層方形腰檐,四條戗脊上裝小獸,後部與圍脊相接。兩層檐下都有鬥拱。整座金殿造型莊嚴,做工精良。

社稷江山金殿采用了對比的藝術手法,金殿與石台的風格不同,質地也相差很遠,一個富貴高雅,一個樸實自然。同時,金殿的尺度極佳。文石台總高(連同石基)350厘米,其中第一層最高,達194厘米,容人進出;上兩層則較矮,合在一起不過115厘米,恰好适于人們站在第一層台上,打開金殿槅扇置香火。

“社稷”、“江山”都是國家的代稱,而社稷江山金殿,則予國家以形象的表現。除了在紫禁城西側設置社稷壇以外,還在皇帝的寝宮前設置社稷江山金殿,就是為顯示皇帝的尊貴與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

老虎洞

乾清宮月台丹陛之下就設有老虎洞,是一條貫通東西的通道,用石頭砌築,出入口為方形,洞内為拱形,洞高1.8m,寬1.1m,長10m,曆經數百年滄桑,至今仍十分完好。在乾隆年間曾任工部郎中的汪啟淑著《水曹清暇錄》稱:“乾清宮老虎洞。乾清宮丹陛之下有洞,名老虎洞。洞上禦街,洞中甃石為壁,可通往來。

明熹宗曾于月夕與侍戲睹迷藏。”皇上同太監、宮女能到老虎洞裡鑽進鑽出,玩捉迷藏遊戲,可見老虎洞當年的風光。事實上,老虎洞還是一個古代的避難所。假如宮殿失火,老虎洞内将不會有火焰和高溫,因為火焰向上竄,不會入洞穴的。

銅龜銅鶴

乾清宮前面的銅鶴與銅龜,分别鑄在江山銅盤與海獸紋銅盤上的,閉口。銅鶴的尾巴短而秃。銅龜伸首向前,獨角,卧姿,尾巴尖朝下。銅鶴、銅龜體量較太和殿前小,頭部較低。

中國文化是講究諧音、善用比喻和暗喻的文化。銅鶴、銅龜即是同賀、同歸的諧音。其文化象征是:新朝鼎立、乾坤大定、普天同賀、萬民同歸。其二,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龜與鶴都是長壽的象征。在這個意義上,又有龍龜、仙鶴之稱,以及龜齡鶴壽、龜鶴延年之說。位于乾清宮露台上東西兩側的兩組銅鶴、銅龜雕像,所象征的是江山萬代千秋、社稷綿延久長,以及君主萬壽無疆、皇族香火興旺。

而且,君主的萬壽無疆、皇族的香火興旺,都是以其江山社稷的存在與否為轉移的。與之相應,銅鶴與銅龜都立于象征江山、社稷的江山銅盤之内,銅龜腳下的銅盤之内是浪花翻滾的水紋,水面之上是幼龜和魚、蟹一同在水面戲水,呈現出一派生機盎然之象。

日晷嘉量

日晷是中國古代通過觀察日影來确定時刻的計時器,是在一個石制的圓盤中心插上一根鐵針,針與圓盤保持垂直的角度。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通過鐵針的投影指向圓盤的某一刻度便可知。日晷要放在較高的地方,以利于接受太陽光照射。明代,日晷不是日常生活中定時刻的工具,已成為表征皇帝擁有授時之權的禮儀之物。紫禁城中太和殿、乾清宮等需要表示皇權威儀的宮殿前都有日晷。

嘉量是中國古代官方頒布的标準量器,用銅鑄成,有斛、鬥、升、合、龠五種容量。因嘉量的體量不大,為陳設時與周圍環境協調,故将嘉量置于石亭之中,石亭又放在一個漢白玉石須彌座上。漢白玉石須彌座的上部刻雲紋,中部束腰處刻山石紋,下刻水紋,表征社稷。紫禁城中凡需要表示皇權威儀的宮殿前都陳設嘉量,表征皇帝擁有授量之權。

文化活動

人文曆史t

南書房轶聞

乾清宮的南庑房有一南書房,據載,年少的康熙皇帝就在這裡去除了鳌拜。

少年玄烨8歲就繼承了皇位,年齡尚小,按清世祖順治皇帝的遺命,由鳌拜等四大臣輔政。性格強悍的鳌拜逐漸取得了對朝政的控制地位。排除異己,操持朝政,即使到了玄烨該親政的年齡後,他還是不肯交出實權。在朝堂之上,鳌拜常常頂撞玄烨,還當着少年皇帝的面呵斥大臣。少年康熙決意鏟除鳌拜勢力,但因其黨羽已遍布朝廷,所以玄烨不露聲色,暗中調度。

t一天,玄烨在南書房臨時召見,鳌拜剛踏進殿門,看見玄烨坐在寶座上,就聽到一聲大喝:“鳌拜帶刀行刺!”他還沒來得及詫異、發怒,旁邊一記重重的勾腳已使他不由自主地向前撲倒,立刻,十來個壯壯實實的少年侍衛死死地壓在他身上,讓他喘不過氣來。他費勁地擡起臉,隻看見少年康熙的皂靴已經穩穩地立在了他的眼前。

壬寅宮變

自故宮1420年建成以來,到1912年溥儀退位,在長達近500年的曆史中沒有發生皇帝被刺客暗殺之事,不過有個皇帝卻差點被他的宮女們殺死,那個皇帝便是明朝的嘉靖皇帝。嘉靖在位時不理朝政,求仙煉丹,以求長生不老,到處搜刮民财,以至于民怨四起,老百姓稱他為“家淨”皇帝,即家裡什麼值錢的東西都被皇帝搜瓜幹淨了。這個嘉靖皇帝,不但老百姓恨他,就連他的宮女們也恨他。因為嘉靖皇帝荒淫無道,宮女們經常受到精神和肉體上的摧殘,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她們決定以死抗争。按當時的法律規定,犯殺君之罪要被淩遲處死。

對這一切,宮女們當然知道,但與其被折磨不如舉大義。于是一天晚上,她們趁皇帝熟睡之時,打算用繩子把皇帝勒死,可天不随人願,宮女們在慌忙中把繩子打成了死結,沒有成功。後來,宮女們被抓。皇帝經過太醫急救,蘇醒過來,但是被吓破了膽,他萬萬也沒想到,那些看來對他百依百順、文文弱弱的宮女們敢集體造反。嘉靖皇帝從此不敢再住乾清宮,搬到當時的西苑,即如今的中南海去居住,直到臨死前一天才搬回。

t

宮内對聯tt

表正萬邦慎厥身修思永(《尚書·仲虺之诰》《尚書·臯陶谟》)

弘敷五典無輕民事惟難(《尚書·君牙》《尚書·太甲下》)

【釋義】:儀表堂正(才能使)萬邦來朝,(要使)自己和他人謹言慎行,統治方能長治久安;在天下大力地宣揚三綱五常,不要輕視子民所從事的事情,要真切地理解到其中的艱難

【意義】:上聯說的是外表上的正直,下聯說的是思想上的方向,是康熙勸勉後代統治正廉的話。

乾隆手書:

克寬克仁皇建其有極(《尚書·仲虺之诰》《尚書·洪範》)

惟精惟一道積于厥躬(《尚書·舜典》《尚書·說命》)

【釋義】:要對别人寬厚仁慈,廣泛地建立起使國家中正的法則;要全心全意專注在(治理國家)上,道德品質(的修養)由他人和自身協力共同累積。

【意義】:先說對别人的治理,再說自己本身,這是乾隆勸勉後代要團結臣民進行統治的話。

t

千叟大宴tt

在乾清宮曾經舉行過兩次盛大的千叟宴,分别是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和乾隆五十年(1785年)。第二次的規模遠大于第一次。凡是年齡在六十五歲以上的大臣、官吏、軍士、民人、匠藝等,共有三千多人參加了乾隆皇帝舉辦的大宴會。席間,乾隆皇帝還召一品大臣和年齡九十歲以上的人到禦座前,賜酒并賜予每人拐杖等物品。宴會上聯句賦詩,共得詩數千首。

千叟宴是清朝宮廷的大宴之一。千叟宴創始于康熙皇帝,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農曆三月,康熙皇帝玄烨60壽誕,他在暢春園舉辦了第一次千叟宴,宴請從天下來京師為自己祝壽的老人。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農曆正月,康熙帝年屆69歲,為了預慶自己70歲生日,他在乾清宮舉辦了第二次千叟宴,當時12歲的弘曆作為皇孫參加了這次宴會。千叟宴宏大的場面給幼小的弘曆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繼位後,效法其祖父,也舉辦了兩次千叟宴,第一次是在乾隆五十年(1785年)正月,為了紀念繼位50周年,75歲的弘曆在乾清宮舉辦了第一次千叟宴。

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弘曆退位,作為太上皇,他在甯壽宮皇極殿舉辦了第二次千叟宴,這一次宴會成了曆史上千叟宴的絕唱。

舉行家宴tt

除夕是中國人傳統的團圓日,普通百姓都要在這天吃頓團圓飯。對于身居皇宮大内的清朝皇帝來說,也不能脫離人之常情,他們也要在除夕和皇後及衆妃嫔們一起在乾清宮舉行家宴。因為皇帝與他的後妃們平時都不同吃,所以相對于民間百姓,乾清宮家宴更有特殊的團聚意義。

需要注意的是,清朝皇帝與皇子及宗室諸王的宗室宴(親藩宴)是在元旦次日舉行的,它并不是典制上的乾清宮家宴。宮中無論是典禮還是宴會,從未出現過男女歡聚一堂的場面,隻有皇帝一個男性能與宮中女性一同飲宴,皇子作為他們的兒子(除了幼齡以外)也不得參與。其實,相對于民間的團圓飯,沒有能真正稱得上家宴的宮廷宴會。

從十二月二十四日開始,乾清宮就開始營造過年的氣氛了。乾清宮丹陛左右就開始安設萬壽天燈,每天晚上天燈都要點亮。在萬壽燈後面,左右都懸挂萬壽寶聯,每幅寶聯兩面都用金絲繡上聯句。萬壽燈光映照在寶聯及其金字上,使得黑暗的夜晚特别透亮,營造出濃烈的新年來臨的喜悅氣氛。

乾清宮家宴前夕,相關人員忙忙碌碌,按照禮制布置宴會現場。乾清宮檐下陳設了中和韶樂,乾清門内陳設了丹陛大樂,交泰殿檐下陳設了中和韶樂。在乾清宮内,每人一張的宴桌按照嚴格的等級秩序排列:皇帝寶座前設金龍大宴桌,左側地平上,面西座東擺着皇後的宴桌,其餘嫔妃的宴桌排在左右。他們所用的餐具也不一樣。

酉時(下午6點),皇帝入宴,皇後等人在座位處向皇帝行禮,禮畢,皇後等人各入座進馔。過了一會,皇帝與後妃們開始欣賞承應宴戲。他們一邊欣賞演出,一邊進果,進酒,皇帝進酒時,後妃們各出座,跪拜。承應宴戲演出結束後,後妃們出座謝宴,行跪拜禮,皇帝起座離開,皇後以下各還本宮。在以上的宴會過程中,各種音樂依次演奏。

乾清宮家宴極盡奢華,據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乾清宮家宴檔案,皇帝的大宴桌所擺膳食一開始就有109碗(盤),加上宴禮中所進湯膳、酒宴,合計可達153品。這些美味佳肴,雖然有的在宴會後作為賞賜,但仍會産生極大的浪費。

除夕之外,凡遇皇帝萬壽等節日,乾清宮也要舉行家宴。

停靈之所

清朝時,乾清宮還是皇帝死後停放靈柩的地方。即使皇帝死在其它地方,也要先把他的靈柩(也稱梓宮)運往乾清宮停放幾天,再轉至景山内的觀德殿,最後正式出殡。

順治皇帝死在養心殿,康熙皇帝死在暢春園,雍正皇帝死在圓明園,鹹豐皇帝死在避暑山莊,他們的靈樞都曾被運回乾清宮,停放在這裡并按照規定舉行祭奠儀式。

密建皇儲tt

t

清朝從康熙朝開始,沿用中原曆代王朝立嫡長子的做法确定皇位繼承人。康熙十四年(1675年)下诏冊立嫡子胤礽為皇太子。康熙帝多子,在位時間又長,過早地公開冊立太子,造成了康熙帝和太子間、太子和諸皇子間一場場殘酷而痛苦的矛盾和紛争。t

從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第二次廢皇太子後,康熙皇帝再沒有公開建儲,緻使康熙死後雍正帝即位成為一大曆史疑案。康熙諸子争奪皇位給予雍正皇帝深刻的教訓。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雍正皇帝廢棄了公開建儲制,宣布實行秘密建儲。雍正帝在乾清宮西暖閣召見王公大臣,共議秘密建儲制,諸王大臣均無異議。雍正帝遂将密封的寫有繼位人姓名的錦匣收藏于“正大光明”匾後。後來,雍正帝又另書密封一匣,随時帶在自己的身邊。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己醜,58歲的雍正皇帝駕崩,莊親王允祿等人打開了雍正皇帝秘密建儲的錦匣,上面赫赫寫着由皇四子寶親王弘曆繼位,弘曆成為清朝第一個以秘密建儲制繼位的皇帝,也就是乾隆皇帝。

t

tt

t

雍正密建皇儲的用意有二:第一,預先指定繼承人,保證了皇位繼承的有序。第二,不明确公布皇位繼承人,阻止了繼承人形成權力集團。

密建皇儲制度,削弱了宗法制在皇位繼承問題上的法定支配作用,擴大了對皇帝候選人的選擇範圍。選立繼位人之權全由皇帝一人掌握,選立繼位人不以嫡、庶、長、幼為條件,而以是否具有統治才能為原則:這是對皇帝制度的重大改革。

乾隆帝繼位後,在對曆朝曆代的建儲法詳加比較剖析後,認定秘密建儲最為美善,進一步将秘密建儲确定為神聖不可更改的家法。乾隆以後,嘉慶、道光、鹹豐三位皇帝,都是按秘密建儲制繼承皇位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