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之聲

俄羅斯之聲

國際廣播電台
俄羅斯之聲,俄羅斯著名電台,指的是俄羅斯之聲廣播電台或者俄羅斯之聲國家廣播公司。于1929年10月29日開始對外廣播。主要任務是讓全世界了解俄羅斯的生活,提供發生在俄羅斯真實的畫面,使其更貼近聽衆。俄羅斯之聲(ГолосРоссии)使用包括俄語在内的38種語言。該廣播公司由俄政府撥款,直接由主席和編輯委員會領導。1996年7月廣播電台創建了自己的網頁。2014年11月10日,俄羅斯之聲更名為俄羅斯衛星廣播電台。
    網站名稱: 别名: 創始人: 總部地點: 主辦單位: 網站類型: 網站口号: ICP備案号: 中文名:俄羅斯之聲 英文名:The Voice of RussiaГолос России 成立時間:1929年10月29日 全稱:俄羅斯之聲國家廣播公司 使用稱号:俄羅斯之聲廣播電台

簡介

俄羅斯之聲電台于1946年12月3日開播。原名“哈巴羅夫斯克廣播組”、“哈巴羅夫斯克對外廣播總編輯部”,後來又改為“創作生産聯合體莫斯科國際廣播電台哈巴羅夫斯克分台”,現在叫做“俄羅斯之聲──俄羅斯國家廣播公司”,使用呼号是“俄羅斯之聲廣播電台”。

俄羅斯之聲(ГолосРоссии)始播于1929年10月29日,是俄羅斯官方國際廣播電台,旨在展現俄羅斯的全球形象,介紹國際社會對俄羅斯和對全球事件的意見。

俄羅斯之聲廣播電台現在面向160個國家以38種語言,每天151小時的短期、中波、調頻FM以及衛星通訊方式廣播節目,2003年面向歐洲推出24小時的數字無線廣播。

俄羅斯之聲廣播電台覆蓋美國16個州,主要通過衛星頻道,有線電視,調頻波段來播放廣播節目。它也是的全球五大國際廣播電台之一,其他四個分别是:英國廣播公司BBC,美國之音VOA,德國之聲DeutscheWelle和法國國際廣播電台RFI。

根據一家瑞士國際媒體在50個國家的做的調查顯示:俄羅斯之聲收聽率位列第三,僅在BBC和VOA之後。俄羅斯之聲廣播電台是歐洲廣播聯盟的全國協會會員,數字無線廣播,國際廣播電視受衆研究會議成員,它制作的許多節目赢得了“無線電廣播愛好者”國家獎。

俄羅斯總統普京2013年12月9日簽署總統令,撤銷俄羅斯新聞社(簡稱“俄新社”)與“俄羅斯之聲”廣播電台,将以上兩家新聞單位重組成立今日俄羅斯國際新聞通訊社。

2014年4月1日,俄羅斯之聲停止短波廣播。

2014年11月10日,俄羅斯之聲以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與廣播電台取代。nn

語言

“俄羅斯之聲”廣播電台的信息産品用25種文字呈現在因特網上:俄語、英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意大利語、希臘語、阿拉伯語、波斯語、土耳其語、瑞典語、芬蘭語、挪威語、阿爾巴尼亞語、保加利亞語、匈牙利語、捷克語、斯洛伐克語、波蘭語、羅馬尼亞語、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越南語、日語、漢語。

發展情況

自身和國外的資料讓我們能夠測定“俄羅斯之聲”廣播電台全球聽衆的參數,聽衆約為一億人。中國的聽衆大概在一千萬人。在“俄羅斯之聲”廣播電台的聽衆群中年齡在31-55歲的社會活躍人士占多數,包括了所有社會人群—職員(22%-25%在不同國家),大學生和大學、小學的教師(20%-25%),知識界的代表(10%-18%),工程技術工作者(10%-14%),退休人員(20%-40%)。他們區别在于收聽的經常性,但一周都不少于2-3次。不同國家的80%的聽衆調好“俄羅斯之聲”的波長,就是為了收聽來自俄羅斯本土的新聞,60%的聽衆是為了了解當今俄羅斯人是如何生活的,50%的聽衆想收聽關于俄羅斯傳統、曆史、文化的節目。

該廣播公司有自己的廣播信息通訊社“太空-泰傑斯特”,每日出版專刊。在其中刊載全球廣播節目的簡評。

1990年開始制作俄語和英語電視系列節目。“俄羅斯之聲”電視制作室已經出品了近100部曆史文化題材的電影。

“俄羅斯之聲”廣播電台與很多廣播公司有夥伴關系。這樣的夥伴關系使“俄羅斯之聲”廣播電台成為負責在俄羅斯以外媒體上刊登廣告,發布信息的經紀人。另外,俄羅斯之聲”廣播電台與這些夥伴廣播公司經常互換廣播節目、交換信息。

“俄羅斯之聲”廣播電台的廣播是俄羅斯信息特有的提供方式。聽衆們把廣播電台比作是獲取俄羅斯生活有趣信息最方便的無檢查,民主的渠道。對于很多國家的聽衆來說,“俄羅斯之聲”廣播電台是給他們提供俄羅斯準确信息的唯一媒體。

相關事件

“俄羅斯之聲”愛講中國時髦話題

在離克裡姆林宮不遠的一處繁華地段,坐落着“俄羅斯之聲”廣播電台的米黃色辦公大樓。作為俄國有電台,“俄羅斯之聲”用30多種語言進行廣播,被稱為“世界上最受聽衆歡迎的五大電台之一”,在其全球上億“粉絲”中也有不少中國聽衆。《環球時報》記者近日走進“俄羅斯之聲”,在這個見證中蘇和中俄交往的大平台,能感受到俄羅斯社會對中國的深度關注。

“俄羅斯之聲”的前身成立于1929年,在辦公樓走廊貼有很多在衛國戰争中付出生命的員工照片,并刻着懷念他們的文字。因擔負着俄羅斯對外廣播的任務,“俄羅斯之聲”也像是小聯合國,有不少各國的專家。據說,在蘇聯時期,電台内部食堂每天的餐飲都不同——各國食品輪流上。至今,還有老員工懷念當年吃過的中餐。

“俄羅斯之聲”中文部與印巴部同在一個大辦公室,但中文部隻占了1/3的位置。從事漢語廣播的既有上歲數的,也有年輕姑娘。在他們辦公桌周圍的牆上貼着不少與中國有關的宣傳畫,還有寫着“莫待明年花更好”,“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書法條幅。現在中文部正式編制26人,另有6個臨時編制。中文部主任柳·馬岑科說,1973年她剛來電台時還是個小姑娘,那時中文部有200多人,可見蘇聯對對華廣播的看重。

當然,中蘇關系不好時,電台也充當過“聲讨”中國的先鋒。但這些都成了過去。馬岑科認為,那時兩個大國的關系受意識形态的影響太深,現在,俄中很“實際”,就是要互利。

盡管從事對華廣播的人數與蘇聯時期比少了很多,但“俄羅斯之聲”的對華報道反而更加豐富,幾乎所有中國的時政、社會新聞都會及時出現在它的廣播中和網站上。“俄羅斯之聲”亞洲及近在離克裡姆林宮不遠的一處繁華地段,坐落着“俄羅斯之聲”廣播電台的米黃色辦公大樓。作為俄國有電台,“俄羅斯之聲”用30多種語言進行廣播,被稱為“世界上最受聽衆歡迎的五大電台之一”,在其全球上億“粉絲”中也有不少中國聽衆。《環球時報》記者近日走進“俄羅斯之聲”,在這個見證中蘇和中俄交往的大平台,能感受到俄羅斯社會對中國的深度關注。n“俄羅斯之聲”的前身成立于1929年,在辦公樓走廊貼有很多在衛國戰争中付出生命的員工照片,并刻着懷念他們的文字。因擔負着俄羅斯對外廣播的任務,“俄羅斯之聲”也像是小聯合國,有不少各國的專家。據說,在蘇聯時期,電台内部食堂每天的餐飲都不同——各國食品輪流上。至今,還有老員工懷念當年吃過的中餐。n“俄羅斯之聲”中文部與印巴部同在一個大辦公室,但中文部隻占了1/3的位置。從事漢語廣播的既有上歲數的,也有年輕姑娘。在他們辦公桌周圍的牆上貼着不少與中國有關的宣傳畫,還有寫着“莫待明年花更好”,“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書法條幅。現在中文部正式編制26人,另有6個臨時編制。中文部主任柳·馬岑科說,1973年她剛來電台時還是個小姑娘,那時中文部有200多人,可見蘇聯對對華廣播的看重。n當然,中蘇關系不好時,電台也充當過“聲讨”中國的先鋒。但這些都成了過去。馬岑科認為,那時兩個大國的關系受意識形态的影響太深,現在,俄中很“實際”,就是要互利。n盡管從事對華廣播的人數與蘇聯時期比少了很多,但“俄羅斯之聲”的對華報道反而更加豐富,幾乎所有中國的時政、社會新聞都會及時出現在它的廣播中和網站上。“俄羅斯之聲”亞洲及近東國家編輯部主編謝·費奧科吉斯托夫第一次去中國是在上世紀50年代,他說,與那時比,這些年中國發生了重大變化,國際上任何事情都很難“繞開”中國,很多問題沒有中國參與都難以解決。他認為,過去30年間,俄中兩國的相互認識也發生根本改變,現在,俄羅斯民衆特别關心中國百姓的日常生活,因此,他們很重視有關中國的社會選題。

“俄羅斯之聲”中文部

與印巴部同在一個大辦公室,但中文部隻占了1/3的位置。從事漢語廣播的既有上歲數的,也有年輕姑娘。在他們辦公桌周圍的牆上貼着不少與中國有關的宣傳畫,還有寫着“莫待明年花更好”,“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書法條幅。現在中文部正式編制26人,另有6個臨時編制。中文部主任柳·馬岑科說,1973年她剛來電台時還是個小姑娘,那時中文部有200多人,可見蘇聯對對華廣播的看重。

當然,中蘇關系不好時,電台也充當過“聲讨”中國的先鋒。但這些都成了過去。馬岑科認為,那時兩個大國的關系受意識形态的影響太深,現在,俄中很“實際”,就是要互利。盡管從事對華廣播的人數與蘇聯時期比少了很多,但“俄羅斯之聲”的對華報道反而更加豐富,幾乎所有中國的時政、社會新聞都會及時出現在它的廣播中和網站上。“俄羅斯之聲”亞洲及近東國家編輯部主編謝·費奧科吉斯托夫第一次去中國是在上世紀50年代,他說,與那時比,這些年中國發生了重大變化,國際上任何事情都很難“繞開”中國,很多問題沒有中國參與都難以解決。

他認為,過去30年間,俄中兩國的相互認識也發生根本改變,現在,俄羅斯民衆特别關心中國百姓的日常生活,因此,他們很重視有關中國的社會選題。“‘中國’在俄羅斯是個時髦話題。”馬岑科告訴記者。按照她的說法,俄羅斯人出的有關“中國風水”的俄文書絲毫不少于中國人自己出的,“不管懂不懂先出一大堆”。

但一些俄羅斯電視台仍播放刻意醜化中國人形象的節目,或者張冠李戴,如把越南等國的事情安在中國頭上,對此,馬岑科說:“像我們這樣對中國有所了解的人覺得這些報道非常可笑。

”談到有些俄羅斯媒體渲染中國人搶奪俄遠東就業機會等報道,“俄羅斯之聲”中文部的一名老員工說,一些俄羅斯人仍對中國和中國人有負面印象,是因為蘇聯解體時他們日子不好過,拿出身上僅有的一點錢買中國商品,結果質量又不好,覺得上了當,所以心裡面有氣。他認為,與20年前相比,現在有更多的俄羅斯人去中國旅遊、做生意,人們對中國的看法自然會改變。n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