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州灣

膠州灣

中國山東省山東半島南部的半封閉式港灣
膠州灣位于中國山東省山東半島南部,又稱膠澳,有南膠河注入。膠州灣口窄内寬,東西寬15海裡,南北長18海裡(低潮位時),面積446平方千米,為伸入内陸的半封閉性海灣,天然深水航道水深10~15米左右,無泥沙淤積,冬季一般不結冰。青島港位于灣口北部,是黃海沿岸水運樞紐,山東省及中原部分地區重要的海上通道之一。灣口西南方為黃島油碼頭,是中國三大專用原油輸出碼頭之一。
    中文名:膠州灣 外文名: 别名: 又 稱:膠澳 位 于:山東省山東半島南部 特 點:口窄内寬 東西寬:15海裡 南北長:18海裡 面 積:446平方千米

簡介

膠州灣位于中國山東省山東半島南部,又稱膠澳,有南膠河注入。膠州灣口窄内寬,東西寬15海裡,南北長18海裡(低潮位時),面積446平方千米,為伸入内陸的半封閉性海灣,天然深水航道水深10~15米左右,無泥沙淤積,冬季一般不結冰。青島港位于灣口北部,是黃海沿岸水運樞紐,山東省及中原部分地區重要的海上通道之一。灣口西南方為黃島油碼頭,是中國三大專用原油輸出碼頭之一。

地理特征

2006年水域面積為353.92平方千米,總岸線長度為220.02千米,東西寬25千米,南北長32千米,灣口最窄處(淮子口)約3千米,平均水深7米,最大水深64米 ,0-5米的淺水區占52.7%,而水深大于20米的占總面積的5.4% 。膠州灣北部為即墨盆地,西北部為膠萊平原。山脈主要有東部的崂山,南部和西南部的小珠山。 注入膠州灣的河流主要有大沽河、李村河、海泊河、白沙河、洋河、樓山河、墨水河、昌樂路河、杭州路河等,但曾經相當部分是作為周邊城鎮工農業生産和居民生活的排污渠道而存在。 膠州灣通過膠萊河與萊州灣相通。膠州灣通過東南部的團島頭和薛家島頭連線為界與黃海相通。河流流入膠州灣的河流以大沽河為最大,其流量約占大沽河,墨水河,白沙河及洋河4條河總流量的85.6%,大量的泥沙輸入,在河口區造成較寬闊的河口三角洲,潮坪等地貌單元,上述諸河皆為季節性河流,汛期集中在7,8,9三個月。

氣候

氣溫

膠州灣及其附近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多年平均氣溫為12.2攝氏度,8月平均25.5攝氏度,1月平均-1.2攝氏度。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平均降雨量775.6毫米,灣東部多霧,年平均霧日為50天,主要出現在秋末和冬季。

潮汐

膠州灣的潮汐為典型的半日潮,平均潮差2.71米,最大潮差6.87米,漲潮曆時小于落潮曆時,潮流為往複半日潮流,漲潮流速大于漲潮流速。灣口流速大,團島附近可達150厘米/秒,潮餘流流速可大30厘米/秒。

海浪

灣内海浪以風浪為主,冬季寒潮大風時,波高可達1.9米,平時海浪尺度較小,波高小于,等于0.5的年出現頻率為80%以上。膠州灣與外海交換情況良好,半交換周期為5天。基本上為湍急交換,海灣東北部水域8流勢強,西部較弱,後者不利于物質拆散。

地質學特征

膠州灣為一淺水海灣,總體上呈簸箕形直傾斜在灣口區又轉而東傾斜,灣内平均水深7.0米,最大水深在灣口附近局部可達64米,灣内為51米,(在黃島東南部的窪地),海灘約占部面積的29.5%,0~5米淺水區占52.7%,上述兩口面積占海灣總面積的82.2%,水深大于20米的深長區占總面積的5.4%,低潮線以下海底,除少數水道,沙脊外,一般為平緩地向灣中部傾斜,從大沽河河口和紅島南岸低潮線至海灣中部20米等深線之間,海灣平均坡度分别為2.0‰和2.1‰,灣口附近最大可達2.3‰。東側為“滄口水道”,10米和15米等深線成開闊的溝谷形,沿北偏西方向向灣頂延伸,西側為“前礁水道”,10米等深線沿北西方向向大沽河河口方向延伸。“中央水道”和“滄口水道”之間是一突出的高地,為“中央沙脊”,其上水深僅有四米,在三條水道的交彙處有一個“中砂”暗礁,黃島東南部有一南北方延伸的窪地,長約12公裡,寬約1公裡,最大水深51米,海底坡度較陡,其東北部則毗鄰淺灘,淺灘頂部水深僅6米,兩者之間形成局部對照性很強的海底,團島兩側也有一呈北北東-南南西方向深槽,南端最大深達29米,(北面可聯接滄口水道),深槽東側有馬蹄礁,白鴿石等大小礁石,馬蹄礁出露面積較大。

面積

膠州灣的水域面積1958年為535平方公裡;1977年為423平方公裡;1985年為374.4平方公裡。

交通

膠州灣是中國北方難得的不凍深水良港,建有青島港。北部及東部有膠濟鐵路和膠濟客運專線鐵路,西部有其支線膠黃鐵路。橫跨膠州灣建有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青島膠州灣大橋于2011年6月30日建成通車,環灣建有高速公路,灣口建有青島膠州灣隧道 。東北部有青島流亭國際機場。

政區沿革

膠州灣古時屬膠州所轄,1898年清朝政府将膠州灣東南岸面積552平方千米的土地(今青島市主城區)劃給德意志帝國作為租界。目前膠州灣全境由青島市管轄,沿岸政區按逆時針方向依次為市南區、市北區、四方區、李滄區、城陽區、膠州市、黃島區。

膠州灣事件

1897年11月14日,依照舊曆是光緒二十三年十月廿日。黎明時分,“鸬鹚”号放下幾艘小船,船上所載的100餘名德國士兵,趁着未散的晨霧,一舉占領了清軍後海營房和不遠處火藥庫。在得到“鸬鹚”号得手的消息後,迪特裡希命令艦隊實施登陸。德軍登陸後,立即按照預先部署的計劃,分兵搶占制高點和沿海炮台,并包圍總兵衙門和各處營房,并切斷各營之間的聯系。迪特裡希在衙門大堂内宣布占領膠州灣及附近一切海島與陸地,并稱倘有中國人敢滋事端,定加嚴懲。新的臨時政府也同時成立。随後,德軍還派遣了一支分遣隊,前往最近的即墨縣城,但在德國人達到之前,駐守的清軍就望風而逃了。随後,這支部隊繼續向膠州前進,追擊潰退的清軍。

環境保護

膠州灣是山東半島面積最大的河口海灣型濕地,濕地總面積約37平方千米,是亞太地區水鳥遷徙的重要停歇地和越冬地。有鳥類12目26科156種,其中包括許多全球瀕危和國家級重點保護種類。由于多年沿岸填海造地,膠州灣水域面積逐漸減小,1928年為560平方千米,1958年為535平方千米,1971年為452平方千米,1977年為423平方千米,1986年為403平方千米,1988年為390平方千米,2001年367平方千米,2003年362平方千米,2006年為353.92平方千米。随着膠州灣沿岸工業化程度的加速,排污量大增,膠州灣的污染也日趨加劇,2000年7月底曾爆發面積約10平方千米的赤潮。2002年檢查發現,除大沽河入海口很小面積範圍内優于二類海水水質标準,鄰近其他海域皆不超二類海水水質标準。填海造地使膠州灣面積縮小,造成的直接結果是納潮量減小,這大大降低了海灣的調節功能,加重了污染。濕地減少與污染使生态環境遭受嚴重破壞,20世紀60年代膠州灣河口附近潮間帶生物種類多達54種,70年代減到33種,80年代隻剩下17種。青島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環灣保護、擁灣發展”的口号,正将環灣區域的工業企業逐步遷離膠州灣。并立法嚴格限制填海、防止膠州灣面積急劇縮小。

膠州灣租借地

膠州灣租借地,在中國清朝時期德國的租借地,包含山東半島膠州灣周邊地區,總面積552平方公裡,時間為1898年至1914年。行政中心位于青島。1897年,兩名德國傳教士在山東省曹州府巨野縣被殺,這就是巨野教案。以此為由,1897年11月14日,德國出兵占據膠州灣地區。1898年3月6日,與清政府簽訂《膠澳租界條約》,租期99年。1914年8月,中國政府廢除了該條約。之後膠州灣被日本占領。

膠州灣雜色蛤

膠州灣雜色蛤,學名叫菲律賓蛤仔(馬尼拉蛤仔),屬軟體動物門,雙殼綱,簾蛤目。膠州灣雜色蛤并不是真正的雜色蛤,真正的雜色蛤雖與膠州灣雜色蛤形态上相似,但是口味較差。《黃渤海的軟體動物》一書中介紹了菲律賓雜色蛤的習性及分布情況:“喜栖于淡水流入的波浪平靜的内灣中沙和泥沙質的海底。垂直分布,從潮間帶至10米深的海底都有栖息。在黃渤海沿海分布較廣,向南可至廣東雷州半島……”盡管分布廣泛,但以膠州灣産的這種蛤蜊質量為最好。由于大沽河、洋河分别從膠州市的左右兩側彙入膠州灣,因而處于兩河入海口之間的膠州海域水質最适合蛤蜊的生長,餌料又豐富,所産的蛤蜊質量絕對算得是上佳。它皮薄肉肥,肉質細膩柔嫩,味道是那種略帶甜味的鮮美,既不像魚,也不像蝦。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