蠻龍

蠻龍

獸腳亞目斑龍科恐龍
蠻龍屬于獸腳亞目斑龍超科裡的斑龍科斑龍亞科。彼得·加爾東與詹姆斯·詹森于1972年命名。蠻龍生活在侏羅紀中期至侏羅紀晚期,1.6-1.45億年前的啟莫裡階至提通階。分布範圍包括美國、葡萄牙、西班牙、德國,可能在烏拉圭亦有分布。蠻龍是肉食性恐龍,推斷會以大型草食性恐龍為食,例如蜥腳類恐龍和劍龍類。
  • 中文名:
  • 外文名:
  • 别名:
  • 中文學名:蠻龍
  • 中文别名:蠻王龍,野蠻龍,侏羅紀的暴龍
  • 二名法:torvosaurus tanneri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蜥形綱
  • 亞綱:雙孔亞綱
  • 目:蜥臀目
  • 亞目:獸腳亞目
  • 科:斑龍科
  • 亞科:斑龍亞科
  • 屬:蠻龍屬
  • 種:6種
  • 分布:美國、葡萄牙、中國、南非、坦桑尼亞
  • 拉丁學名:TORVOSAURUS
  • 生存年代:侏羅紀晚期
  • 體長範圍:9-14米
  • 體重:現2-12.2噸
  • 生存時代:15300萬年前
  • 地位:侏羅紀和歐洲最大的獸腳類食肉龍
  • 特征:大頭,長的腿,身粗,牙長,體寬
  • 食物:中到巨型蜥腳亞目恐龍

文獻記載

蠻龍是在1972年,由詹姆斯·詹森(James A. Jensen)與Kenneth Stadtman在科羅拉多州莫裡遜組的幹梅薩采石場中發現。蠻龍屬與模式種譚氏蠻龍(T. tanneri)都在1972年,由彼得·加爾東(Peter Galton)與詹姆斯·詹森所命名、叙述。而葡萄牙的标本則是由O. Mateus與M.T. Antunes所研究。

正模标本是由上臂的肱骨,與下臂的桡骨與尺骨所構成。其他發現的化石包含上颌骨、前上颌骨、不完整的齒骨、淚骨、尾椎、恥骨、坐骨、以及手部骨頭。

蠻龍與較早期的斑龍有親緣關系,但蠻龍似乎較為先進。蠻龍的分類仍然未确定,但蠻龍目前所處的斑龍科是基礎堅尾龍類的一個斷尾演化支;角鼻龍下目也是一個斷尾演化支,但這生物群持續存活到白垩紀末。

蠻龍的化石已在科羅拉多州、猶他州、懷俄明州等地發現。

蠻龍是肉食性恐龍,可能以大型草食性恐龍為食,例如劍龍類或蜥腳類恐龍。

蠻龍以強壯的後肢行走。它們擁有強壯的短前肢,前臂的長度是上臂的一半。它們還擁有巨大的拇指尖爪,以及大型、銳利的牙齒。

蠻龍也叫蠻王龍,野蠻龍,是侏羅紀最兇猛的肉食恐龍之一,蠻龍身長9-13.4米,高2.5-4米,體重3-9.8噸,這讓它們成為除了依潘龍(Epanterias)以外,該時代最大型的肉食性恐龍;而依潘龍可能隻是隻大型異特龍。

蠻龍是莫裡遜組所發現的最大型掠食者,但可能不是頂級掠食者,該地的頂級掠食者是類似大小、更為常見的異特龍。而身長8米的角鼻龍也與它們一同競争獵物,但角鼻龍可能是種以小群體生活的生物,而且數量沒有蠻龍普及。

侏羅紀時期最大的獸腳亞目恐龍蠻龍的體型大小仍未确定,因為目前隻有發現不完整的化石,但已知它們是種大型的獸腳類恐龍。北美洲蠻龍的身長估計值約為9米,體重約1.95公噸。在葡萄牙發現的蠻龍化石更大。在2006年,在葡萄牙發現了一個幾乎完整的上颌骨,被歸類于蠻龍。該上颌骨長度為63厘米,而在北美洲發現的蠻龍,上颌骨長度為47厘米,頭顱骨的長度為118厘米。根據這個數據,在葡萄牙發現的蠻龍标本,頭顱骨長度估計為158厘米。這個數據可與最大型的暴龍頭顱骨相當,更使得蠻龍成為目前已知最大型的侏羅紀獸腳亞目恐龍,超過食蜥王龍、異特龍、以及艾德瑪龍,更讓蠻龍成為最大型的獸腳類恐龍之一。

前肢功能

如同絕大部分其他的獸腳類恐龍,蠻龍的手掌心無法接觸地面,因此沒有行走的功能,而是在獵食時發生作用。在美國發現的完整前肢,有助于研究蠻龍前肢的功能與活動範圍。曾有研究檢驗了骨頭與其相連骨頭的表面,以計算關節能有多少活動範圍,而不會關節脫位。如同許多現存主龍類,許多手部關節的骨頭并沒有完全相吻合,顯示這些關節有一定的軟骨。這個研究并指出當蠻龍休息時,前肢會從肩膀下垂,肱骨微向後擺,手肘彎曲,指爪朝内。

與人類相比,蠻龍的肩膀的轉動範圍很小。它們的手臂無法做出360°的旋轉幅度,但可後擺至離垂直面約140°,所以肱骨可以後擺至斜微上方。手臂可以前轉至超過垂直面約45°。手臂無法往垂直地往下擺,但可外展至超于水平面約20°。與人類相比,手肘的活動範圍也很小,大約隻有75°的轉動幅度。手臂無法180°地伸直,也無法大幅彎曲,而肱骨不能做出90°彎曲。桡骨與尺骨互相固定,所以無法如人類的前臂,做出往内側或外側旋轉的動作。

每個腕骨之間沒有準确地相接合,顯示手腕有大量的軟骨,可使手腕堅韌。當手指向外扳時,能幾乎碰觸到手腕。手指向内彎曲時,第一指能與第二指平行,第三指隻能内彎。第一指的指爪最大,而且總是往内彎曲。第二指爪也總是彎曲的,而最小的第三指爪則可往内側、外側擺動。

除了計算前肢關節的活動範圍以外,這個研究還提出了蠻龍的獵食習性假設。它們的前肢的前擺幅度夠大,可以直接勾抓獵物的背部。雖然前肢能夠在捕捉獵物開始時就能發揮用場,但蠻龍可能重點會使用嘴部來獵食。此外,前肢可以将獵物大幅拉近,不需要嘴部咬住獵物,強壯的前肢就可以将獵物緊緊抓住弄傷并拉近,死死抓住并防止獵物逃脫。當獵物企圖逃脫時,蠻龍可用彎曲的第一、第二指爪刺入獵物的身體。手指的大幅外扳幅度是種演化适應,可讓蠻龍不用在關節脫落的風險下,固定住掙紮的獵物。一旦獵物被緊緊地控制住,蠻龍便可用嘴部吞咬它們。另一種可能的獵食方式則是蠻龍先以嘴部咬住獵物,并用前肢不斷地往自己拉,用指爪劃出大型的緻命傷口。

如果按最大個體排,蠻龍是僅次于棘龍,南方巨獸龍,鲨齒龍,馬普龍,霸王龍的第6食肉恐龍。

侏羅紀最大的食肉恐龍

2013年7月,科學家們在葡萄牙的發現了屬于蠻龍的、年代來自晚侏羅紀提通階的一窩被壓碎的恐龍蛋和胚胎材料。

恐龍蛋和胚胎化石一起被發現是罕見的,具有相關聯蛋殼和胚胎的非禽類恐龍僅有蜥腳類恐龍Massospondylus和一類被稱為“虛骨龍”的衍生獸腳類恐龍來代表。Ricardo Araujo及其同事描述了大量簇集在一起的蛋殼碎片和胚胎骨頭及牙齒後,他們将這個胚胎歸入譚氏蠻龍。這也是斑龍超科、蠻龍屬第一個胚胎和恐龍蛋化石。這個胚胎和恐龍蛋的化石的年代被認為來自于15200萬年前。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