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豐縣

宜豐縣

中國竹子之鄉
宜豐縣位于江西省西部(贛西)北九嶺山脈南麓,始建于三國吳大帝黃武年間(公元222—229年),宜豐建縣至今有1780多年的曆史。國土總面積1935平方公裡,總人口29萬,轄16個鄉鎮(場),境内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宜人。森林覆蓋率71.9%,林地面積達到203.8萬畝,竹林面積84萬畝,活立竹蓄積量1.2億株,居全國第三位,全省第一位,是中國竹子之鄉。屬中亞熱帶溫暖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7。1℃,年降雨量1720。6毫米。縣城所在地新昌鎮距省會南昌120公裡,距市府宜春90公裡,離最近鐵路道口13公裡。[1]
  • 中文名:宜豐縣
  • 外文名:Yifeng County
  • 别名:
  • 别稱:新昌縣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下轄地區:新昌鎮、黃崗鎮、新莊鎮等
  • 面積:1935平方公裡
  • 人口:29萬(2012年)
  • 地理位置:東經114°30′-115°08′、北緯28°17′-28°40′
  • 電話區碼:0795
  • 郵編區碼:336300
  • 政府駐地:新昌鎮
  • 行政類别:縣
  • 地方方言:贛語
  • 車牌代碼:贛C
  • 行政類别:縣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下轄地區:5鄉、7鎮、2墾殖場、2林場
  • 電話區碼:0795
  • 郵政區碼:336300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人口:29萬(2012年)
  • 面積:1935平方公裡
  • 地方方言:贛語-宜浏片-上高小片

基本概況

宜豐縣位于贛西北九嶺山脈南麓,始建于三國吳大帝黃武年間(公元222~229年),已有1780多年的曆史。全縣總面積1935平方公裡,占全省土地面積的1.2%。東西長71公裡,南北寬51公裡,自西北向東南傾斜,海拔高度在45米至1480米之間,全境狀似一個東西向的“棱形”。全縣常态地貌構成

大緻是“七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的格局。總人口28萬,轄16個鄉鎮(場),屬亞熱帶溫暖濕潤氣候區,氣候四季分明,炎涼适宜,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無霜期長。全年平均氣溫為17.2攝氏度,年平均降水量約為1800毫米,1998年降水量2370毫米,為建國以來最多的一年。平均無霜期260天,年總積溫6255攝氏度,具有典型的亞熱帶濕潤氣候特色。年平均氣溫17.1℃,年降雨量1720.6毫米。介于東經114º30¹至115º08¹,北緯28º17¹至28º40¹之間,東臨高安、上高,西與銅鼓接壤,南連萬載,北毗奉新、修水。縣城新昌鎮距省會南昌136公裡,距宜春94公裡,離最近鐵路道口13公裡。

全縣林地面積202萬畝,林面積84萬畝,活立竹蓄積量1.2億株,居全國第三位,全省第一位,是中國竹子之鄉、中國猕猴桃之鄉。全縣耕地面積30.74萬畝,農村人口人均耕地面積1.7畝,其中水田29.82萬畝,旱地0.92萬畝,是全國優質米生産基地縣和商品糧基地縣,也是全省油茶、紅薯、蠶桑、蜜蜂、山羊基地縣。全縣有40多種可食野果,尤其以被譽為“仙果”的野生猕猴桃聞名全國。

自然資源

宜豐縣境内十分之七是山,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0多座,山川明秀,林木茂密,地表與地下蘊藏着豐富的自然資源,是全國十大竹子之鄉。2004年末全縣森林覆蓋率達64.2%,高于全省和全國平均水平。活立木蓄積量604.75萬立方米,活立竹蓄積量7060萬根。樹木裡有許多珍貴樹種,列為國家保護的有27種,省重點保護的有48種。珍禽異獸列為國家一、二類保護有的29種,列為省重點保護的有13種,官山1982年經省人民政府批準,列為全省7個自然保護區之一。水資源總量為25億立方米,水能理論蘊藏量7.3萬千瓦,可開發利用的達4.3萬千瓦,是最早列為全國100個農村電氣化試點縣之一。近10年加大了開發力度,至2005年末水電裝機能力達3.47萬千瓦。地下礦産資源較豐富,據勘探,全縣礦産有20多種,尤以煤炭、高嶺土和花崗石最為豐富,且開采便利。

旅遊資源

宜豐山川秀麗,名勝古迹很多。著名的有洞山禅林、黃檗禅林、五峰山禅林、太子塔、陶淵明故裡、魯班坊、李大銮起義聚義處、古南園、崇文塔等。革命勝迹有熊雄故居、潭山的蘇維埃政府舊址、黃沙會戰遺址。近年來着力開辟新的風景點,有官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南屛公園;縣委、縣政府把發展旅遊業作為第三産業的重點來抓,大力發展休閑旅遊、觀光旅遊、生态旅遊,不斷地完善旅遊服務體系。

人口狀況

2005年末,全縣常住人口27466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5308人。男女性别比例108.8:100,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裡142人。“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2000年全縣6歲及以上人口中具有小學、初中、高中、中專、大專及以上學曆的人數分别占全縣總人口的34.63%、42.2%、9.56%、3.5%、2、04%,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為72.14歲。

行政區劃

宜豐的行政區劃經曆了很長的曆史沿革。早在三國吳大帝黃武年間(公元222~229年)就設立縣治,嘉名宜豐。

北宋太平興國六年,即公元981年更名新昌,直至元明清三朝沿襲。1914年因與浙江省新昌縣同名,故複名宜豐至今。1949年7月15日宜豐解放,成立人民政府,屬袁州分區,1952年屬南昌分區,1958年屬宜春專區,1968年屬宜春地區,1999年屬宜春市管轄至今。2007年全縣有7個鎮(新昌鎮棠浦鎮澄塘鎮新莊鎮潭山鎮芳溪鎮石市鎮),5個鄉(花橋鄉天寶鄉同安鄉橋西鄉黃崗鄉),2個林場(車上林場雙峰林場),2個墾殖場(石花尖墾殖場黃崗山墾殖場),166個行政村,縣政府所在地新昌鎮。

經濟實力

2005年全縣實現生産總值為22.05億元,比上年增長14.5%,是近十年來增長速度最快的一年。人均GDP8031元。産業結構調整繼2003年二産比重首次超過一産,2005年二産比重再次上升,一産比重稍有下降。三次産業增加值在生産總值中的構成,由上年的33.28:40.68:26.04調整為31.93:42.04:26.03。财政收入15617萬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450萬元。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21.26億元,各項貸款餘額11.71億元。

農業生産

宜豐傳統農業以糧食種植、養豬為主。近年來,在繼續穩定糧食生産的前提下,積極調整種植結構。在抓好常規農業生産的同時,大力推進農業産業化經營,圍繞壯大猕猴桃、工業原料林、優質米、蛋鴨、蠶桑五大産業,做強龍頭,做大規模,做響品牌,推進标準化綠色大米建設。2005年全縣實現農業總産值(現價)123120萬元,比上年增長9.0%。糧食産量達225011噸,水果産量8253噸,肉類産量25009噸,生豬出欄278329頭,禽蛋産量8973噸,蔬菜産量33062噸,水産品産量11300噸。

工業生産

宜豐工業領域實行體制、機制和技術創新,産業結構優化升級,連續幾年來生産保持了高速增長的态勢。根據資源優勢、産業态勢和發展趨勢,縣委、縣政府将木竹建材食品加工、陶瓷制造、醫藥化工、機械制造五大産業作為全縣工業的支柱産業。積極實施大開放主戰略,以“五大産業”為招商引資的主要載體,加快工業園區建設,扶優扶強扶特,壯大優勢行業、規模企業和優勢産品,加快發展高新技術企業,強化産業支撐。同時積極引導、鼓勵本地個體經營戶把資本投向工業領域,促進個私經濟為主體的工業經濟快速發展。2005年全縣實現工業增加值75700萬元,同比增長20.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即國有企業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28773萬元,同比增長28.75%。

工業園區

宜豐工業園整體規劃面積為10平方公裡,由城東工業區、良崗工業區、清水橋工業區三個部分組成;城東工業區以食品工業為主導,良崗工業區以建材工業為主導,清水橋工業區以機械工業為主導,通過建設50米寬的工業大道,使三個工業區融為一體。良崗工業園區位于宜豐縣城城郊,這裡交通便利,省道宜豐至上高公路穿境而過,園區東與上高縣接壤,離320國道僅14公裡,距省城南昌市120公裡,離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宜春80公裡。良崗工業園區采取高起點設計,高标準規劃,科學化布局園區以50米寬工業大道為主線,呈三縱多橫狀,以亮化、綠化、美化為重點,通過開發建設,園區将成為集銀信、商貿、保險、教、衛、研為一體的花園式、生态型的招商引資的載體,發展非公有制經濟載體,沿海發達地區産業結構梯度轉移的承接基地,科技與體制創新的示範區和縣城建設的新區。目前園區基礎設施投入達6千多萬元,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訊,基本完成了5000畝的土方平整及部分道路,下水管道的建設。

縣委、縣政府為工業園制定了專門的優惠政策,從土地、水電等費用,從财政扶持到配套服務,有一整套的優惠政策和承諾,真正體現了“隻要來宜豐,一切都寬松”的開放理念,形成了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優良投資環境。宜豐縣工業園是投資者理想的選擇!

交通運輸

至2005年末,全縣有公路307條,公路通車裡程1365.17公裡,其中:二級公路117.58公裡,三級公路20公裡,四級公路313.12公裡,水泥、瀝青路面449.09公裡。320國道在我縣石市鎮穿境而過。2007年建成通車的内蒙古至深圳(内深)高速公路武吉段(武甯至吉安)經過宜豐縣路段達45公裡。全縣除3個偏遠行政村(分場)外,其餘行政村均實現了村村通公路。綜合運輸能力得到加強。全縣營運載客汽車100輛1854座,營運載貨汽車1489輛8913噸,全年完成貨運量1156萬噸,貨運周轉量80850萬噸公裡;客運量262萬人,旅客周轉量13080萬人公裡。全縣有客運公司一家,車輛100輛;貨運公司13家,其中擁有100輛車的公司3家;汽車維修企業224家,其中一類企業1家,二類企業13家。

郵電通信

宜豐的郵電通信在近十年間取得了“超常規,跳躍式”發展。2005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3346萬元,其中:郵政業務總量1296萬元,電信業務總量2050萬元。郵政業務加快發展,郵政服務門類增多,投遞速度加快。9個郵政營業點,多個郵政綜合服務亭,構築起便捷的郵政服務網。全年發送信函36.1萬件;發行報紙416.1萬件;發行雜志11.4萬件;特快專遞17572份。通信業務快速發展。至2005年年底,年末全縣固定及移動電話總數112432戶,其中移動電話用戶65000戶;固定電話用戶和小靈通用戶47432戶,其中住宅電話用戶33992戶。電話普及率達到40.93部/百人。計算機互聯網用戶2752戶。

社會事業

大力推進科教興縣戰略,科技隊伍壯大,科研取得新成果。2005年末全縣各類國有企事業單位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4189人,其中1215人具有中級以上職稱。全年取得科研成果33項,專利申請1項。鞏固“兩基”教育成果,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協調發展。全縣有普通中學19所,其中高中3所;小學61所;職業中學1所。學前教育穩步推進,初步形成多層次、多元化的辦學格局,全縣共有幼兒園75所。

文化事業健康發展,文化市場進一步繁榮。全縣共有文化事業機構4個,各鄉鎮均建有文化站,各行政村均建立了文化室,城鄉文化經營戶54戶。2005年縣圖書館總藏書量7.96萬冊。博物館藏體5449件,文物保護單位40處,其中省級保護單位5處。

廣播電視事業日益繁榮。共開通有線電視頻道32個,全縣各行政村(分場)可通過光纖網收看豐富的電視節目。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99.5%,2005年末全縣有線電視用戶40134戶。

衛生事業不斷進步,醫療條件進一步改善。農村衛生“三項”建設得到加強,合理配套衛生資源,不斷完善衛生基礎建設和鄉鎮中心衛生院配套建設,各種地方病、傳染病得到有效控制。2005年末全縣共有衛生醫療機構21個(不含診所),床位669張,擁有各類衛生技術人員852人,其中,執業醫師257人,執業助理醫師52人,護師、護士242人。

群衆體育和全民健身活動蓬勃發展。2005年舉辦縣以上綜合性運動會20次,參加運動會人數8750人。

人民生活社會保障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較快,2005年全縣在崗職工平均工資10406元,農民人均年純收入3508元,城鄉居民人均儲蓄餘額6188元。城鄉居民人均居住面積分别達到25.8平方米和28平方米。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2005年全縣共有16175名職工參加了基本養老保險,17000名職工參加了失業保險,累計發放社保資金4122萬元。

社會福利事業繼續發展。2005年全縣各類社會福利機構17個,福利院床位數1042張,收養人數825人,全年在院總人天數300605人天。

社會救濟工作進一步完善,城鎮社會服務網絡持續發展。全年社會救濟總人數16781人。其中,8890名城鎮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濟,發放低保資金648萬元,基本實現了應保盡保。各類享受優撫對象的人數為477人,優待優撫對象戶數707戶。

著名人物

惠洪:北宋著名詩僧,著有《冷齋夜話》,《石門文字禅》等;

雷孝友:南宋大臣,官至參知政事;

姚勉:南宋詩人,寶祐元年狀元;

釋圓至:宋元之際著名詩僧,字天隐,為“詩禅三隐”之一;

鄒維琏:明代廉吏,東林黨成員;

胡思敬:晚清名臣,中國近代著名史學家、編纂學家,編有《豫章叢書》;

熊雄:黃埔軍校政治部負責人,革命烈士;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