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學

研學

校外教育活動
研學,即研究性學習,國際上統稱探究式學習Hands-on Inquiry Based Learning(HIBL),是指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師和學生共同組成的學習環境中,基于學生原有的概念,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主動探究、主動學習的歸納式學習過程。暑假裡,各地中小學的研學旅行活動也開展得如火如荼。孩子們在教育部門和學校帶領下,離開爸爸媽媽,在集體旅行、集中食宿中體味成長的快樂,在行萬裡路中開闊眼界、增長知識。研學旅行的好處顯而易見。比如,在參觀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高等學府過程中,孩子們走進大學校園,親身感受其中濃厚的學習氛圍和獨特魅力。“百聞不如一見”,這樣潤物無聲的熏陶,可能就在孩子幼小的心靈裡埋下一顆求真向上的種子。同時,“獨自”離開家闖世界,不僅能鍛煉孩子們的獨立能力,學會照顧自己,還能面對更多“突發狀況”,學會做出選擇、服從命令、提高安全意識。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門印發的《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就指出,開展研學旅行,有利于促進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學生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之情;有利于推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促進書本知識和生活經驗的深度融合;有利于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旅遊需求,從小培養學生文明旅遊意識[1]。
  • 中文名:研學
  • 外文名:HIBL
  • 類别:教育模式
  • 特點:體驗式、歸納式、動手做、做中學

簡介

研學即研究性學習,又稱探究式學習、探究式科學教育、以學生為中心的指導教學法等,是指在教師和學生共同組成的學習環境中,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主動探究、主動學習的歸納式學習過程。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科學的教學理念、方法、模式和标準起源于美國,1980年代美國把“Hands-on Inquiry Based Learning(HIBL)”列為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原則之一,促進了美國科技創新的發展,被美國認為找到了一條基礎教育成功的道路,1995年"探究式學習"引進到法國叫“動手和面團”。1999年中國啟動基礎教育第八次課程改革,2001年6月教育部印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2001年8月教育部、中國科協首次完整的将“探究式科學教育”從法國引進到中國,簡稱“做中學”。“做中學”就是讓學生在動腦、動手的過程中利用學到知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探究式學習既是學習的目的,又是學習的理念方法和模式,是“素質教育”的根本出路。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曆時十年,在全國20個城市,近2000所中小學、幼兒園實驗、試點、示範取得圓滿成功,2011年12月教育部頒布19學科的《義務教育課程标準》(簡稱“新課标”)。2012年1月韋钰院士出版專著《十年“做中學”是為了說明什麼——以科學研究為基礎的教育改革之路》。2012年11月,教育部指定上海、杭州、合肥、西安四個城市作為全國研學旅行試點城市。

研學旅行是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教育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内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

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一個多學科融合的教學模式,是學生行走的課堂、校外課堂、大自然課堂。其基本要素是:研學基地的開發、研學課程的設計、研學導師的培訓、研學旅行綜合評測。研學導師培訓和課程開發是保證研學旅行質量的兩個最關鍵因素。教育部2017年9月25日頒布的《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明确規定了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目标,研學旅行是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綱要》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目标的規定,也是研學旅行課程目标确定依據。關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目标,《綱要》指出:學生能從個體生活、社會生活及與大自然的接觸中獲得豐富的實踐經驗,形成并逐步提升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間内在聯系的整體認識,具有價值體認、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創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識和能力。

研學旅行要以教學的目的組織實施,以年級為單位、以班級為單位進行集體活動,學生需要在老師和研學導師的帶領下,根據不同學齡段确定主題,以課程為目标,以動手做、做中學的探究形式,提出問題、猜想預測,設計實驗,試驗觀察、尋求實證,數據搜集、整理分析,得出結論、交流表達,集體讨論、記錄過程等六大步驟,并在教師的幫助下,書寫研學日志,形成總結報告,提出新的問題。研學是一種實踐性很強的教育教學活動,和現有的學科教學不同,不再局限于對學生進行純粹的書本知識的傳授,而是讓學生跟着課本參加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和獲得各種能力。當然,這裡的“實踐”的含義不僅是指社會調查,收集資料,它還包括選題,制定學習計劃,到大學、科研機構聆聽專家講座、請教專家學者,撰寫研究報告等一系列探究式學習的過程。

如果孩子跟着家長到景區或研學基地,聽聽講解、看看景點那也隻是旅遊。如果組織學生到各地參觀、浏覽、拓展,那也隻算是遊學。

2012年,教育部啟動中小學研學旅行工作研究項目,在安徽、江蘇、陝西、上海、河北、江西、重慶、新疆等8個省(區、市)開展研學旅行試點工作,并确定天津濱海新區、湖北省武漢市等12個地區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實驗區。此後,項目組逐步擴大試點範圍,穩步推進研學旅行的實驗工作,曆經五年,試點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制約研學旅行開展的實際問題。為此,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個部門印發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全國中小學研學旅行工作的推進提出明确要求,将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要求各地采取有力措施,推動研學旅行健康快速發展。

《意見》指出,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開展研學旅行,有利于促進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學生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之情;有利于推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促進書本知識和生活經驗的深度融合;有利于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旅遊需求,從小培養學生文明旅遊意識。

《意見》強調,要加強研學旅行基地建設。各地要根據研學旅行育人目标,依托自然和文化遺産資源,紅色教育資源和綜合實踐基地等,建設一批安全适宜的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基地,并探索建立基地的準入标準、退出機制和評價體系。打造一批示範性研學旅行精品線路,形成布局合理、互聯互通的研學旅行網絡。各基地要将研學旅行作為重要的教育載體,根據小學、初中、高中不同學段的研學旅行目标,有針對性地開發多種類型的活動課程。

《意見》要求,各地要規範研學旅行組織管理。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要探索制定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工作規程,做到“活動有方案,行前有備案,應急有預案”。學校組織開展研學旅行可采取自行開展或委托開展的形式,但須按管理權限報教育行政部門備案,并做好學生活動管理和安全保障工作。學校自行開展研學旅行,要與家長簽訂協議書,明确學校、家長、學生的責任權利;學校采取委托開展研學旅行,要選擇有資質、信譽好的專業研學機構合作,并與研學機構簽訂協議書,明确委托研學機構承擔學生研學旅行安全責任。

教育部11部委《關于推進中小學研學旅行的意見》确立了研學旅行作為中小學課程的教學地位,研學旅行是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國家課程的必修課程,因此研學旅行也是必修課程。既然是一門課程,那就必須有明确的教學目标,系統的教學内容,規範的實施過程,科學的評價體系。

研學旅行本質是教育活動,課程和線路的設計必須首先體現教育性。教育性原則的落實主要在課程目标的确定和課程内容的選擇與呈現上。課程目标的确定必須依據國家課程标準關于綜合實踐活動标準與研學旅行相關的規定,要結合研學旅行的具體資源的性質來科學地确定。課程内容的選擇要有明确的教育主體,内容的呈現要能夠引領學生進行深度的思考和體驗,研究問題和作業的設置應該能夠引領學生對學習、參觀、遊覽、體驗的旅行資源做更加系統和深入的分析和認識,對學生選定的研究課題提供相關的材料和思維啟發,幫助學生獲得研究成果,或者有助于學生獲得預期的情感體驗和價值态度。

研學基地:2019年2月26日,由浙江省教育廳、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浙江廣電集團聯合主辦的浙江省首批中小學省級研學基地授牌暨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啟動儀式在杭成功舉辦。浙江省教育廳副廳長、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親臨現場,與到會嘉賓共同見證浙江省博物館、臨安天目山風景區大地之野基地等54家浙江省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獲得授牌。此次授牌預示着浙江省研學教育将邁入新紀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