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國家為兩彈一星事業做出傑出貢獻的人頒發的
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是指國家為兩彈一星事業做出傑出貢獻的人頒發的獎章。兩彈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彈、導彈和人造衛星。兩彈中的一彈是原子彈,後來演變為原子彈和氫彈的合稱;另一彈是指導彈。一星則是人造地球衛星。1999年9月18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為中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并授予他們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 中文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 外文名:
  • 别名:
  • 創辦機構:
  • 材質:99.9%純金
  • 授予時間:1999年9月18日
  • 重量:515克
  • 直徑:8cm
  • 擁有者:于敏等23位科學家

簡介

中國的“兩彈一星”,是20世紀下半葉中華民族創建的輝煌偉業。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這些是中國人民在攀登現代科學高峰征途中創造的“兩彈一星”的人間奇迹。

曆史

20世紀50年代、60年代是極不尋常的時期,當時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為抵制帝國主義的武力威脅和核訛詐,50年代中期,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根據當時的國際形勢,為了保衛國家安全、維護世界和平,高瞻遠矚,果斷地作出了獨立自主研制“兩彈一星”的戰略決策。

大批優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許多在國外已經有傑出成就的科學家,以身許國,懷着對新中國的滿腔熱愛,響應黨和國家的召喚,義無反顧地投身到這一神聖而偉大的事業中來。他們和參與“兩彈一星”研制工作的廣大幹部、工人、解放軍指戰員一起,在當時國家經濟、技術基礎薄弱和工作條件十分艱苦的情況下,自力更生,發憤圖強,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較少的投入和較短的時間,突破了原子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星等尖端技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隊伍

“兩彈一星”的研制工作者們,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戰鬥的隊伍。他們在茫茫無際的戈壁荒原,在人煙稀少的深山峽谷,風餐露宿,不辭辛勞,克服了各種難以想象的艱難險阻,經受住了生命極限的考驗。他們運用有限的科研和試驗手段,依靠科學,頑強拼搏,發憤圖強,銳意創新,突破了一個個技術難關。他們所具有的驚人毅力和勇氣,顯示了中華民族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堅強決心和能力。

獲獎者

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及中央軍委制作了“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锷、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追授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骥、錢三強、郭永懷等(按姓氏筆畫排序)23位為研制“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

“兩彈一星”精神是民族正氣的史詩,“兩彈一星”的研制成功,為實現技術發展的跨躍,創造了寶貴的經驗。“兩彈一星”事業的發展,不僅使中國的國防實力發生了質的飛躍,而且廣泛帶動了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促進了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造就了一支能吃苦、能攻關、能創新、能協作的科技隊伍,極大地增強了全國人民開拓前進、奮發圖強的信心和力量。“兩彈一星”的偉業,是新中國建設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華民族的榮耀與驕傲,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勇攀科技高峰的空前壯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