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

智慧

漢語詞語
智慧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zhì huì,一指聰明才智,二指梵語“般若”(音bo-re)的意譯。出自《墨子·尚賢中》:“若此之使治國家,則此使不智慧者治國家也,國家之亂,既可得而知已。”[1]智慧是生命所具有的基于生理和心理器官的一種高級創造思維能力,包含對自然與人文的感知、記憶、理解、分析、判斷、升華等所有能力。智慧與智力不同,智慧表達智力器官的綜合終極功能,與“形而上之道”有異曲同工之處;智力則謂“形而下之器”,是生命的一部分技能。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智慧體現為更好地解決問題的能力。
  • 拼音:zhì huì
  • 近義詞:聰明、才智
  • 名稱:智慧
  • 英文:intelligence
  • 詞性:名詞

釋義

(名)迅速地正确認識、判斷和發明、創造事物的能力。  

出處

《墨子·尚賢中》

例句

1、分析、判斷、創造、思考的能力。

《孟子.公孫醜上》:雖有智慧,不如乘勢。  

2、聰明才智

《墨子·尚賢中》:“若此之使治國家,則此使不智慧者治國家也,國家之亂,既可得而知已。”

嵇康《大師箴》:“下逮德衰,大道沉淪,智惠日用,漸私其親。”

梅堯臣《桃花源》詩:“英雄滅盡有石阙,智惠屏去無年華。”    

明·周楫《西湖二集·灑雪堂巧結良緣》:“不覺魏鵬漸漸長大……聰明智慧,熟于經史。”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九回:要論這小姐的模樣兒,聰明智慧,根基家當,倒也配的過。  

袁鷹《篝火之歌·為家鄉畫圖樣》:“用雙手把圖樣變成現實,靠你,靠我,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李二和《舟船的起源》:“聰明是生存的能力,智慧乃生命的境界。”

3、梵語“般若”(音bo-re)的意譯佛教謂超越世俗認識,達到把握真理的能力。

《大智度論》卷四三:“般若者,一切諸智慧中最為第一,無上無比無等,更無勝者,窮盡到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歸心》:“萬行歸空,千門入善,辯才智惠,豈徒七經、百氏之博哉。”

《敦煌變文集·維摩诘經講經文》:“神通能動於十方,智惠廣弘於沙界。”  

概念

智慧(狹義的),它是生物所具有的基于神經器官(物質基礎)一種高級的綜合能力,包含有:感知、知識、記憶、理解、聯想、情感、邏輯、辨别、計算、分析、判斷、文化、中庸、包容、決定等多種能力。智慧讓人可以深刻地理解人、事、物、社會、宇宙、現狀、過去、将來,擁有思考、分析、探求真理的能力。與智力不同,智慧表示智力器官的終極功能,與“形而上謂之道”有異曲同工之處,智力是“形而下謂之器”。智慧使我們做出導緻成功的決策,有智慧的人稱為智者。

智慧是由智力系統、知識系統、方法與技能系統、非智力系統、觀念與思想系統、審美與評價系統等多個子系統構成的複雜體系蘊育出的能力。包括遺傳智慧與獲得智慧、生理機能與心理機能、直觀與思維、意向與認識、情感與理性、道德與美感、智力與非智力、顯意識與潛意識、已具有的智慧與智慧潛能等等衆多要素。

相關解釋

辨析判斷、發明創造的能力不隻是情感和願望,智慧在決定這些重要問題時必然有其作用。

名言

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聖經)。

最大的智慧存在于對事物價值的徹底了解之中(拉羅什富科)

當我們得到理解的時候,智慧是不會枯竭的;智慧同智慧相碰,就迸濺出無數的火花(馬克思)。

所謂智,便是指人們的聰明智慧,所謂謀,便是指人們對問題的計議和對事情策劃。智是謀之本,有智才有謀,智比謀更重要(鄧拓)。

智慧的可靠标志就是能夠在平凡中發現奇迹(愛默生)。

智慧的标志是審時度勢之後再擇機行事(荷馬)。

智慧首先教人們辨别是非(玉外納)

真正的智慧不僅在于能明察眼前,而且還能預見未來(忒壬斯)。

智慧不是天公的恩賜,而是經驗的結晶(阿富汗)

智慧起源于愚蠢的廢墟上(美國)

沒有人給我們智慧,我們必須自己找到它(馬塞爾·普钽魯斯特)。

智慧在市場上買不到(土耳其)

遠見卓識,向好朋友也借不來(歐洲)

一盎司自己的智慧抵得上一噸别人的智慧(斯特恩)

可以碰到上千個學者,不定碰上一個智者(克林凱爾)

高官厚祿許會從天而降;金銀财富許會不求自來;可是智慧非得我們自己去追求不可(愛·揚格)

使人發光的不是衣上的珠寶,而是心靈深處的智慧(西班牙)。

有一盞指路明燈,就是智慧之燈(英國)

人的智慧就是快樂的源泉(薄伽丘)

智慧越發達,人生就越是獲得莫大的滿足(蘇聯)

精神像乳汁一樣可以養育人,智慧便是一隻乳房(雨果)

極端的命運是對智慧的真正檢驗,誰最能經得起這種考驗,誰就是大智大慧(坎伯蘭)

過去的一切都是智慧的鏡子(克·羅塞蒂)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