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衣敝衣以耕

曾子衣敝衣以耕

漢語詞語
曾子衣敝衣以耕,魯君使人往緻邑焉,曰:“請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複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則獻之,奚為不受?”曾子曰:“臣聞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驕人;縱子有賜不我驕也,我能勿畏乎?”終不受。孔子聞之曰:“參之言,足以全其節也。”--------選自《說苑·立節》
  • 作品名稱:《曾子拒邑》
  • 作者:
  • 創作年代:春秋末年
  • 作品出處:《說苑·立節》
  • 作品體裁:
  • 作品别名:《曾子不受邑》
  • 文學體裁:文言文

原文

曾子衣敝衣以耕,魯君使人往贻邑焉,曰:“請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複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則獻之,奚為不受?”曾子曰:“臣聞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驕人。縱子有賜,不我驕也,我能勿畏乎?”終不受。孔子聞之,曰:“參之言,足以全其節也。”

譯文

曾子穿着破舊的衣裳在地裡耕種。魯國的國君派人到他那裡去封贈他一座城鎮。說:“請用這座城鎮的收入,修飾一下你的服裝。”n曾子沒有接受,派來的使臣便返回了,不久後又來了,可曾子仍然沒有接受。派來的人說:“先生不是有求于國君,完全是國君自己封贈給你的,為什麼不肯接受呢?”n曾子說:“我聽說過,接受了人家贈送的東西,就怕得罪人家;給人家東西的人免不了會驕橫。縱然魯君贈送我采邑,沒有對我表現出驕橫,我能不怕他嗎?”n最後,還是沒有接受。孔子知道了這件事,說:“曾參的話足以保全他的氣節。”

注釋:

①衣(yì):穿。

②敝衣:破舊衣服。

③緻:送。

④邑:原指縣,這裡指封邑、封地。

⑤修衣:添置衣物。

⑥反:同“返”,返回。

⑦奚:什麼,疑問詞。

⑧縱:縱然。

⑨然不我驕:即“不驕我”,不對我顯露驕色。

10全:保全,使……得以保全。

11.參:曾子之名

句式重點:

賓語前置:①奚為不受?

②縱君有賜不我驕也

短文理解

無功不受祿,自食其力。這是理所當然。

曾子對魯國,沒有什麼貢獻,而魯國國君,要給他一座城鎮,僅僅是為了幫助他修飾儀表。雖然這是國君的一片好心,是他對曾子的敬重。但是,如此豐厚的饋贈,曾子不肯接受,不敢接受,也是有道理的。他回答魯君派來的人所說的一段話,并不是針對某一個人,卻是反映了出于尋常的饋贈,正直的人們不可避免地會産生一種負疚的心理狀态和思慮。親友間的相互贈送,系于情誼,不必過于拒讓,因為彼此沒有什麼報答不報答。但是,如魯君以采邑相贈,非同小可,有必要拿曾子的話來考慮考慮,是否應該接受。

曾子何其人

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參,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有山東平邑縣和山東嘉祥縣兩說,尚無定論)人,是鄫國(缯國)太子巫的第五代孫。父親曾點(曾皙),母親上官氏。生于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魯定公五年),死于公元前435年(周考王五年,魯悼公三十二年),生于東魯,移居武城,十六歲拜孔子為師,他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傳。積極推行儒家主張,傳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孫子孔伋(字子思)師從參公,又傳授給孟子。因之,曾參上承孔子之道,下啟思孟學派,對孔子的儒學學派思想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和建樹。他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省身、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孝道為先的孝道觀影響中國兩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寶貴的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是當今建立和諧社會的豐富思想道德營養。曾參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曾參以他的建樹,終于走進大儒殿堂,與孔子、孟子、顔子(顔回)、子思比肩共稱為五大聖人。

曾子性情沉靜,舉止穩重,為人謹慎,待人謙恭,以孝着稱。齊國欲聘之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辭而不就。曾提出“慎終(慎重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追遠(虔誠地追念祖先),民德歸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養)”的主張。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即“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他着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郕伯”。宋大中宋大中符二年(1009)加封“郕侯”(一作瑕丘侯)。元至順初年,加封為“郕國宗聖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宗聖”。在山東省濟甯市嘉祥縣南建有曾子廟、曾林(曾子墓),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建有曾點墓和曾參墓。

曾姓後裔均把曾參作為自己的開派祖先。

其他

⒈曾子烹彘[zhì]

【原文】: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妻适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譯文】: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他的兒子哭着鬧着要跟着去。他的母親對他說:“你先回家呆着,待會兒我回來殺豬給你吃。”她剛從集市上回來,曾子就要捉豬去殺。她就勸止說:“隻不過是跟孩子開玩笑罷了。”曾子說:“妻子,可不能跟他開玩笑啊!小孩子沒有思考和判斷能力,要向父母親學習,聽從父母親給予的正确的教導。現在你欺騙他,這是教孩子騙人啊!母親欺騙兒子,兒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親了,這不是實現教育的方法。”于是曾子就殺豬煮肉給孩子吃。

⒉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經》,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從坐着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裡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在這裡,“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曾子懂禮貌的故事被後人傳誦,很多人都向他學習。

⒊曾子的名言: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翻成白話是這樣:“我每天必定用三件事反省自己:替人謀事有沒有不盡心盡力的地方?與朋友交往是不是有不誠信之處?師長的傳授有沒有複習?”這才是曾子所說的“三省”。

這“三省”說了兩個方面。一是修己,一是對人。對人要誠信,誠信是人格光明的表現,不欺人也不欺己。替人謀事要盡心,盡心才能不苟且,不敷衍,這是為人的基本德性。修己不能一時一事,修己要貫穿整個人生,要時時溫習舊經驗,求取新知識,不能停下來,一停下來,就會僵化。

⒋捉襟見肘

曾子居衛,缊袍無表,顔色腫哙,手足胼胝,三日不舉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纓絕,捉襟而肘見,納屦而踵[zhǒng]決。曳縱而歌《商頌》,聲滿天地,若出金石。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故養志者忘形,養形者忘利,緻道者忘心矣。(《莊子·讓王》)

①居,居住;②表,面;③哙,憔悴;④胼胝(pianzhi)動詞,磨出繭子;⑤制,制作⑥襟,衣服胸前的部分,這裡指衣領;⑦滿,充滿;⑧形,形體身體。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