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

漢語漢字
博(拼音:bó)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于西周金文。本義一般認為指大;引申指豐富、寬廣,如:淵博;又引申指廣泛、普遍,如:博覽;又引申指通曉、知道得多,如:博古通今;又指古代的一種棋戲,後泛指拿财物作注比輸赢。一說本義是搏鬥,豐富、寬廣是假借義。但實際上,“博”很少用來表示打鬥。現代漢語中,“博”不能與“搏”通用。[1]
  • 中文名:博
  • 拼音:bó
  • 五筆:FGEF
  • 倉颉:JIBI
  • 鄭碼:EDFD
  • 字級:一級常用
  • 平水韻:入聲十藥
  • 筆畫:12
  • 詞性:形容詞/動詞/名詞
  • 分解:十尃
  • 偏旁:十
  • 四角号碼:43042
  • 造字法:形聲兼會意
  • 編碼類别:Unicode
  • 注音:ㄅㄛˊ
  • 統一碼:535A
  • 異體字:愽、簙、?
  • 結構:合體字,左右結構

字源演變

“博”最早見于金文。金文(圖1、7、8)和小篆(圖3、6)均從“十”和“尃”,此字構型和本義說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會意字,字從“十”和“尃”,《說文解字》對“十”的解釋是“數之具也”,意思是說“十”是數字完備的标志,亦有齊全的意思;“尃”有分布之義。“尃”與“十”合起來的寓意基本相同,表示四方中央齊備,即分布廣泛。“尃”與“博”聲紐均為唇音,韻為對轉,兼帶表音功能。從“尃”得聲的“搏”“镈”“膊”“縛”等均在铎部。另一種說法是形聲字。“十”在金文中與“幹(指盾)”和“盾”字的寫法比較接近,而盾是戰鬥時用的。因此“博”是“搏”的本字,本義是搏鬥。與“戎”一樣(“戎”中的“十”是“盾”的變體)。且“博”本身具有博弈、博得的意思。說明“十”是某種兵器的象形字變來的。“寬、廣、面積大”則為假借義。“尃”僅作聲旁,不表義。“博”在周代晚期才出現,有的構型與現代相同,如圖1;有的與現代相反,左為“尃”,右為“十”(圖7、8)。發展到小篆階段,已把“十”移到了字的左旁。“尃”下部本為“又”,到了小篆變為“寸”。以後便将小篆作為基文,發展為漢隸(圖4、5)和楷書。“博”基本義指“大”。又引申指“廣”。再引申指“多”“豐富”。如“淵博”“博學”“地大物博”等等。“博”的字義主要是圍繞學識、見聞、知識和方法等較大範圍起作用。

在後世,“博”還有“賭博”義,這一意思來源于“簙”。“簙”本義指古代的一種遊戲,即“局戲”。《說文解字·部》:“簙,局戲也,六箸十二棋也。從竹,博聲。”在古籍中,“簙”可與“博”通假。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簙,經傳多假博字。”這就是說,表示“局戲”的“簙”字,在古代典籍中大多寫成“博”。這樣一來,“博"就可以表示“局戲”了。賭博常和遊戲分不開,人們經常用遊戲進行賭博,古人也如此,常用局戲賭博。所以“博”後來就由“局戲”引申指“賭博”。

詳細解釋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形容詞

(量)多、豐富。

abundant;

plentiful;rich

《論語·子罕》: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地大物博;淵博;廣博

〈文言〉大。

large;big

《淮南子·泛論訓》:豈必褒衣博帶。

峨冠博帶;博碩

〈文言〉廣泛;普遍。

extensively;generally

《荀子·勸學》: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博覽群書;博施;博物洽聞;博聞強識

〈文言〉廣闊,寬廣。

extensive

戰國·宋玉《招魂》:倚沼畦瀛兮遙望博。

動詞

通曉,透徹地了解。

extensive

漢·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娴于辭令。

博古通今

讨取、換取。

get;win

《原君》:……以博我一人之産業,曾不慘然。

博得;博名

〈文言〉擴大。

enlarge

《上張右丞書》:今有施阿衡之才之道而博其傳者,可無眷眷以求其人乎?

〈文言〉通“搏”。争鬥;搏鬥。

《關尹子·二柱》:以我之精,合彼之精,兩精相博而神應之。

名詞

古代的一種棋戲。

gamble

《莊子·骈拇》:則博塞以遊。

博戲;博弈

〈新義〉指博客。

blog

微博

〈文言〉寬度。

width

《周禮·考工記·車人》:車人為車,柯長三尺,博三寸,厚一寸有半。

(Bó)姓氏用字。

博勞(見于《廣韻》)

古籍釋義編輯 播報

說文解字

〖原文〗

大通也。從十從尃。尃,布也。補各切(bó)〖注釋〗

①大通也:桂馥《說文解字義證》:”當是大也、通也。《玉篇》:‘大也、通也。’”

②從十從尃:王筠《說文解字句讀》:”四方中央無不尃也。“〖譯文〗

廣大,精通。由“十”、“尃”會意,尃是分布的意思。說文解字注

大通也。

注:凡取于人易為力曰博,《陳風》鄭箋:交博好也。

從十、博。

注:會意。

尃,布也。

注:亦聲。補各切。五部。康熙字典

【子集下】【十部】 博;康熙筆畫:12;部外筆畫:10

《唐韻》補各切。《集韻》《韻會》《正韻》伯各切。并邦入聲。《說文》:大通也。從十尃。尃,布也,亦聲。徐曰:十者,成數也。《玉篇》:廣也,通也。《增韻》:普也。《荀子·修身篇》:多聞曰博。

又《韻會》貿易也。古琴曲有不博金。

又六博,局戲。《家語》:君子不博,為其兼行惡道故也。

又州名。《韻會》:春秋,齊之聊攝随為博州。

又姓。《韻會》:古有博勞,善相馬。廣韻

補各切,入铎幫 ‖甫聲铎部(bó)

廣也。大也。通也。從十、尃。亦州名,春秋時齊之聊攝也,秦為東郡地,隋為博州,因博平縣以名焉。又姓,古有博勞,善相馬也。補各切。二十。

字形書寫

書寫提示

❶“十”窄“尃”寬,頂部“十”略低,底部“尃”略低。❷“十”,短橫在田字格橫中線上方。❸“尃”,“甫”窄“寸”寬。❹“甫”的第二筆豎在田字格豎中線左側;第三筆橫折的豎段略向左拐,收于橫中線。❺“寸”的長橫從“十”側起筆,在田字格橫中線下方,左右兩端都寬于上部,末筆點在豎中線右側。

書法欣賞

音韻參考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p

ɑk

先秦

王力系統

p

uak

先秦

董同龢系統

p

uɑk

先秦

周法高系統

p

wak

先秦

李方桂系統

p

ak

西漢

東漢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藥铎

wɑk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藥铎

wɑk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藥铎

wɑk

隋唐

高本漢系統

p

ɑk

隋唐

王力系統

p

ɑk

隋唐

董同龢系統

p

ɑk

隋唐

周法高系統

p

ɑk

隋唐

李方桂系統

p

âk

隋唐

陳新雄系統

p

ɑk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韻系

聲母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拟音

廣韻

入聲

十九铎

開口呼

一等

全清

補各切

pɑk

集韻

入聲

十九铎

開口呼

一等

全清

伯各切

pɑk

禮部韻略

入聲

伯各切

增韻

入聲

伯各切

中原音韻

入聲作平聲

蕭豪

開口呼

全清

pɑu

洪武正韻

入聲

六藥

全清

伯各切

puak

分韻撮要

陰入

第十剛講降角

方音集彙

方言區

方言點

發音

調值

調類

備注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po

35

陽平

官話(北方官話)

濟南

213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po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po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po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pɐʔ

4

入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paʔ

4

入聲

官話(晉語)

太原

pəʔ

2

陰入

文讀

官話(晉語)

太原

paʔ

2

陰入

白讀

吳語

蘇州

poʔ

4

陰入

吳語

溫州

po

323

陰入

湘語

長沙

po

24

入聲

湘語

雙峰

13

陽平

贛語

南昌

pɔk

5

陰入

客家

梅縣

pɔk

1

陰入

粵語

廣州

pɔk

33

下陰入

粵語

陽江

pɔk

21

下陰入

閩語(閩南)

廈門

pʰɔk

32

陰入

文讀

閩語(閩南)

廈門

poʔ

32

陰入

白讀

閩語(閩南)

廈門

pauʔ

32

陰入

白讀

閩語(閩南)

潮州

pʰak

21

陰入

閩語(閩東)

福州

pauʔ

23

陰入

閩語(閩北)

建瓯

24

陰入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