絡

漢語漢字
絡:luò ㄌㄨㄛˋ,lào ㄌㄠˋ。偏旁“糸”簡化為“纟”。依據古人書法省筆簡化。《說文解字》:“絡,絮也。一曰麻未漚也。從糸、各聲。”。束絲之形是糸之範式。自說自話有行而止之不相聽是各之範式。糸、各兩範式疊加。麻未漚各自之絮脈是絡之範式。絡:luò ㄌㄨㄛˋ。本義:像網子那樣的東西:絡頭、經絡、脈絡、網絡、橘絡。衍義:引申指“用網狀物兜住,籠罩”。如:籠絡。衍義:引申指“纏繞”。如:絡紗、絡絲、絡線。衍義:引申指“相連續,前後相接”。如:絡穴(針灸穴位分類名)、絡續、絡繹、聯絡。衍義:又用作姓。絡:lào ㄌㄠˋ。衍義:義同(一),用于一些口語詞。
  • 中文名:絡
  • 拼音:luò,lào
  • 繁體:絡
  • 部首:纟
  • 字碼:7EDC
  • 五筆:XTKG
  • 倉颉:VMHER
  • 鄭碼:ZRJ
  • 筆順:551354251
  • 字級:一級
  • 平水韻:入聲十藥
  • 筆畫:9
  • 電碼:4820
  • 注 音:ㄌㄨㄛˋ,ㄌㄠˋ
  • 部外筆畫:6
  • 粵語拼音:lok3

現代釋義

詳細釋義

絡:luò ㄌㄨㄛˋ。

(1)形聲。從糸(mì),從各,各亦聲。“糸”指絲繩;“各”指“十字交叉”。“糸”與“各”聯合起來表示“把絲繩按照十字交叉的方式結合成羅網”。本義:以十字交叉方式組織羅網。引申義:網羅事物。

(2)同本義[wind;bind]

絡,纏也。——《廣雅》

有九丘,以水絡之。——《海内經》

鄭綿絡些。——《楚辭·招魂

綿絡天地。——《漢書·揚雄傳》

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羅絡其上。——宋·陸遊《過小孤山大孤山》

3)又如:絡着手(纏着手);絡越子(用越子纏繞絲或紗);絡索(耳飾)。

(4)用網狀物兜住 [hold place with a net]

黃金絡馬頭。——《樂府詩·陌上桑》

(5)又如:她頭上絡着個發網。

(6)包羅[over]。如:絡幕(施張,覆蓋的樣子。也作“絡縸”)。

(7)聯,連,聯絡[in an endless stream]。如:絡繹不絕;絡續(陸續)。

(8)通“羅”。搜羅[gather together]

網絡古今,叙述懲勸。——唐·司馬貞《補史記序》。

(9)姓

10)另見luò

絡:lào ㄌㄠˋ。

(1)義同(一),用于一些口語詞。

(2)另見 luò

常見詞組

[luò]

絡繹、經絡、鈎絡、幢絡、熟絡、箝絡、八絡、連絡、盤絡、絡驿不絕、驿絡、籠絡人心、金絡、纓絡、鑿絡、趕絡、舒筋活絡、金絡頭、婁絡、絡緯、鈎絡帶、熱絡、橘絡、貫絡、金镳玉絡、繹絡、絡縸、油絡車、脈絡分明、胞絡、絡幕、縻絡、縷絡、繩絡、纓絡、籠山絡野、絲瓜絡、絡鞮、井絡、筋絡、朱絡、斷絡、絡合物、絡繹不絕、管絡、包絡、寶絡、纥絡、玉絡、聯絡、絡絲蟲、

[lào]

絡子、線絡子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廣韻》盧各切《集韻》《正韻》曆各切,?音洛。《說文》絮也。一曰麻未漚也。《急就篇注》絡卽今之生䌤也。一曰今之綿紬是也。

又《史記·扁鵲傳》中經維絡。《注》十二經脈,十二絡脈。

又《前漢·揚雄傳》緜絡天地。《注》謂包絡之也。

又《楚辭·招䰟》鄭綿絡些。《注》絡,縛也。

又《班固·西都賦》籠山絡野。《注》絡,繞也。

又《班固·東都賦》衍地絡。《注》絡,網也。

又《揚子·方言》繘或謂之絡。

又《揚子·方言》絡謂之格。《注》所以轉篗車也。《廣韻》又姓。

又《集韻》克各切,音恪。義同。

又《韻補》葉魯故切。《楚辭·招䰟》秦篝齊纓,鄭綿絡些。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