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

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

郭路生創作詩歌
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是一首詩歌,作者是食指。
    中文名: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 外文名: 别名: 作者:食指,原名郭路生 文學體裁:現代詩歌 創作年代:1968年

創作背景

“多情自古傷離别”,這首詩表現的就是百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離開家園,奔赴鄉野邊陲時的一首離别詩。作為上山下鄉知青隊伍中的一員,在即将離開故鄉北京的一刹那,作者的心靈突然受到強烈的觸動,這種觸動包括對故鄉、母親、文明的眷戀,也許還包括對不可知的未來的恐懼。凡是經曆過那種場面的人,都會永世不忘。遠離父母、遠離親人、遠離家鄉,對剛剛步入人生的十幾歲的青年到底意味着什麼?在惶恐、希求與别離的痛苦之中,當時的北京火車站告别的淚雨與聲浪如海潮般有卷走車站的力量。這不是一般的分離,也許就是永别。同學、朋友各奔東西,父母兒女遠隔千裡,到底何時能相見?到底明天會發生什麼?“文革”的那些歲月裡誰也無法預測,也許這就是他們“最後的北京”。

詩歌内容

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

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洋翻動

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

一聲尖厲的汽笛長鳴

北京車站高大的建築

突然一陣劇烈地抖動

我吃驚地望着窗外

不知發生了什麼事情

我的心驟然一陣疼痛,一定是

媽媽綴扣子的針線穿透了我的心胸

這時,我的心變成了一隻風筝

風筝的線繩就在媽媽的手中

線繩繃得太緊了,就要扯斷了

我不得不把頭探出車廂的窗棂

直到這時,直到這個時候

我才明白發生了什麼事情

——一陣陣告别的聲浪

就要卷走車站

北京在我的腳下

已經緩緩地移動

我再次向北京揮動手臂

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領

然後對她大聲地叫喊:

永遠記着我,媽媽啊北京

終于抓住了什麼東西

管他是誰的手,不能松

因為這是我的北京

是我的最後的北京

1968年12月20日

詩歌鑒賞

善于通過主觀感受表達内心的強烈震動。

這首詩敏銳地抓住個體的“我”心靈中的幾個幻覺意象,并把它們自然而集中的組合起來。幻覺中“劇烈地抖動”的“北京站”,作為“我”的心靈外化,強烈地表現了詩人的感情震動之巨,表現了那種“不知發生了什麼事情”的茫然與無助。另一個“幻覺蒙太奇”也很精彩,“我的心驟然一陣疼痛,一定是/媽媽綴扣子的針線穿透了心胸。”這表現了文學中源遠流長的對母愛的眷戀,在這種普通而強烈的人性面前,政治的神話褪去了燦爛的光彩,顯得蒼白無力,而隐藏在其背後的現實的悲哀與人性的永恒的喟歎表露無遺。

善于把握特定瞬間的景物感受進行描寫

詩人捕捉住火車開動這一曆史性的時刻,把遠離父母家鄉的惜别之情,對為了命運的憂慮和恐慌,都彙聚在“四點零八分”這一瞬間,使這一瞬間濃縮了一個特定時代的重大曆史内涵。

語言樸素自然,主旨深刻。

詩人以極為通俗平實的語言,傾注自己的滿懷真情,又抓住特定的時代内涵,使本文的主旨有更深廣的曆史意義,發人深思。

作者簡介

食指,原名郭路生,山東魚台人。高中畢業。1967年紅衛兵運動落幕,在一代人的迷惘與失望中,詩人以深情的歌唱寫下了《再也掀不起波浪的海》和《給朋友》這兩首詩的後兩節,那是一組催人淚下之作。1968年寫下名篇《相信未來》,1969年赴山西汾陽杏花村插隊務農,1971年應征入伍,曆任舟山警備區戰士,北京光電研究所研究人員。

職業作家。1982年開始發表作品。1997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詩集《相信未來》(1968)、《食指·黑大春現代抒情詩合集》(1993)、《詩探索金庫·食指卷》(1998),詩歌《魚兒三部曲》(1967)、《海洋三部曲》(1964)、《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1968)、《人生舞台》(1989)、《瘋狗》(1978)、《熱愛生命》(1979)、《我的心》(1982)、《落葉與大地的對話》(1985-1986)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