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點

13點

滬語方言詞彙
13點,是滬語(上海話)中使用率最高的詞之一,等同于癡頭怪腦,愚昧無知。該詞常用來罵人并強調對方大腦有問題。據1922年版《上海指南,滬蘇方言紀要》中釋癡字共十三畫,故滬人以“十三點”隐指癡顯然這一解釋比較符合。滬語“十三點”主要用于指女性的癡頭怪腦,愚昧無知,如癡情、癡心、癡呆等,而該詞也多出自婦女之口,男子較少使用該詞。由于“十三點”來自“癡”的十三筆,以後又派生出許多與“十三點”完全同義的詞,如“B拆開”、“電話聽筒”(舊電話聽筒中設13個小孔)等。
    中文名:13點 外文名:hysteria 别名: 意義:24小時制13時,12小時制下午1時 代表人的性格:癫癫地 上海話解釋:腦袋有毛病 漫畫人物:女主角13點都會更換服飾

意義

為24小時制13時,或12小時制(又稱普通計時法)下午1時

俗語

詞義等同于癡頭怪腦,愚昧無知。是滬語中使用率最高的詞之一。“十三點”初時意謂“敲亂鐘”,原來舊時的時鐘,每逢一小時便報時一次,例如下午四時,鐘擺便會敲響四下,五點敲五下,至多是十二點,也不過敲十二下,但居然敲出十三響,難道有十三點?當然是出了問題,正如俗語所講癫癫地!所以,“十三點”就是代表人的性格“癫癫地”。

俗語出典釋法不一。有人認為是英語hysteria(歇斯底裡,即癔病)的“洋泾浜語”,但癔病的一般症狀表現為瘋狂急躁,語言含糊不清,與其有很大差别,所以大多數人否認這個來源。

上海話

據1922年版《上海指南,滬蘇方言紀要》中釋癡字共十三畫,故滬人以“十三點”隐指癡顯然這一解釋比較符合。滬語“十三點”主要用于指女性的癡頭怪腦,愚昧無知,如癡情、癡心、癡呆等,而該詞也多出自婦女之口,男子較少使用該詞。由于“十三點”來自“癡”的十三筆,以後又派生出許多與“十三點”完全同義的詞,如“B拆開”、“電話聽筒”(舊電話聽筒中設13個小孔)等。

上海人的一種習慣用話,主要表達某人“不清醒“的一種說法。在實際生活中,13和13點是有區别的,對于一般癡頭怪腦,愚昧無知隻說“13”,而“13點”屬于惡劣詞語,常用來罵人并強調對方大腦有嚴重問題。

有五種說法:

1.“點”是英語ding(叮當響)的音譯,原指鐘聲,下半日1點鐘,鐘響十三下是不正常的,所以十三點是指那些“腦袋有毛病的人”,“冒傻氣”,“冒失鬼”,“做事違背常理”。

2.一粒四方骰子隻有六個平面,每抛一次,隻有一個平面在上面,最大的骰子隻有六點,一粒骰子抛出七點來就是“出色”,兩粒骰子頂多能抛出十二點,而抛出十三點也是“出色”。是不正常的。

3.骨牌的麼五麼六,兩個骨牌合在一起正好是十三點,而麼五麼六的形狀像蠟燭扡子,且一個一低,不能配對,所以用這種情況來比喻瘋瘋癫癫的朋友,好話不聽,隻能拿蠟燭給他們插進去。

4.“癡”字的筆畫是十三劃,十三點就是十三劃,借指“癡”字,說十三點就是說他是個“癡人”。

5.《梁山伯與祝英台》中“十八相送”一折戲中,祝英台向梁山伯反複借景喻情,暗送秋波,幾次三番向梁表露求愛之情,可梁竟傻乎乎的無動于衷。這是劇作者的藝術手法,故意為後來的悲劇所作的鋪墊和伏筆。上海人口中的梁山伯與“兩三八”諧音,這三個數相加是十三,譏諷梁山伯是“十三點”、“侬真是梁山伯,伊主動對侬有意思,侬還格能戆搭搭!”這是民間戲谑性的說法,不失為一家之言吧。

漫畫

香港李慧珍的漫畫作品,漫畫中每個小故事裡面女主角13點都會

更換服飾,極具時尚魅力,一時也成為追求時尚服飾設計者的愛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