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

漢語漢字
母[1],通用規範漢字   、一級字   ,讀作mǔ,又用作姓   ,最早見于甲骨文   ,其本義是指:母親[2],也可泛指女性的長輩,如《爾雅·釋親》:“母之姊妹為從母。”後引申為養育;哺乳、根本;根源、老婦的通稱、經商或借貸的本錢等義。  [3]
  • 中文名:母
  • 拼音:mǔ
  • 部首:母
  • 字碼:U 6BCD
  • 五筆:XNNY
  • 倉颉:wyi
  • 鄭碼:zy
  • 筆順:豎折/豎彎、橫折鈎、點、橫、點
  • 字級:常用字、一級字
  • 平水韻:七麌
  • 英文:mother; female elders
  • 筆畫:5
  • 五筆98:XNNY
  • 86五筆:XGUI
  • 注音:ㄇㄨˇ
  • 詞性:名詞、動詞、形容詞
  • 造字法:會意
  • 形體結構:單一
  • 異體字:姆、毋

字源演變

甲骨文的“母”字是一個象形字,這個字展示的是一位跪坐的女性形象,這個女性雙手交叉,字中間有兩點表示乳房,以表示此女性與生育和哺育有關。金文的“母”字基于甲骨文形體,隻是在字的上部多添了一橫;金文中也有形體完全同甲骨文的。  

另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在甲骨文與金文中,“母”與“毋”同字。後分化為兩字,為了區别,故在字形上略加變化。   另一種觀點認為,在殷商時代,“母”和“女”二字還沒有明顯的分工,因此在甲骨文和銘文裡是混用的。從西周金文開始才與“女”字有明确分工。  

小篆的形體和甲骨文的形體相似,隻是字體變得愈發規整。隸書的“母”字從形體結構上來看已經無法看到人體的形狀。   楷書“母”字從字形上來講,并不是直接繼承小篆,而是更接近于從石鼓文或鄂君啟節繼承來的。  

“母”的本意是指母親,後引申為養育、哺育之意。《說文》:“母,牧也。”“牧”即哺育。母為女,還有性别上的區分意義。由此引申,此項動物往往也被稱之為“母”,以便和雄性進行區别,例如“母雞”、“母羊”等等,甚至可以結子的植物也可以以“母”相稱,比如“麻母”。  

“母”還可引申為與母親有關的。《國語·越語上》:“生三人,公與之母。”這裡的“母”指的是“母乳”。《老子》:“以為天下母”,“母”即“本”。“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母”是本源,與“始”相提并論,意為一切事物的發端、開始。黃河被稱為中國的“母親河”,因為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母”也泛指能有所滋生的事務,比如“母酒”“字母”“母體”等。  

母親為女性,故“母”引申泛指女性長輩,如“伯母”“姑母”“姨母”“舅母”等,這些稱呼中都含有像子女對母親一樣的敬意和愛戴。母親是感恩的對象,因此,有些帶母的詞語也常有強烈的感情色彩,譬如人們稱本名族的語言為“母語”,與“外來語”相對,稱自己曾學習生活過的學校為“母校”。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例句

例詞

名詞

指母親

《詩·邶風·日月》:父兮母兮,畜我不卒。

母親

指家族或親戚中的長輩女子

《爾雅·釋親》:母之姊妹為從母。

祖母、伯母、姑母、姨母、舅母

老婦的通稱

《史記·淮陰侯列傳》:信釣于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饑,飯信。

禽獸雌性或草木結實的,與公相對

《爾雅·釋草》:茡,麻母。

母羊、麻母

指能有所滋生的事物

酒母、字母、母法、工作母機

古代稱貨币大的重的為母

《國語·周語下》:民患輕,則為作重币以行之,于是乎有母權子而行,民皆得焉。若不堪重,則多作輕而行之,亦不廢重,于是乎有子權母而行,小大利之。

用以經商或借貸的本錢。本錢為母,利益為子

《道州文宣王廟碑》權其子母,赢且不竭。

數學名詞,指基數或分數中的分母

《九章算術·方田》:術曰:母互乘子,并以為實,母相乘為法

分母

指一凸一凹(或一大一小)配套的兩件東西中的凹的(或大的)一件。

《詩·齊風·盧令》:盧重環,其人美且鬈。

子母扣、子母環、螺絲母

同“姆”。指乳母或女師

《集韻·厚韻》:姆,女師也。亦作母。”

方言。義同“婆”

《海上花》:耐讨幾個大老母,小老母。

通“拇”。拇指,手指的大指。

《易·鹹》:鹹其拇。

姓氏用字,詳參:母姓

《唐書》:開元十八學士有母照。

動詞

養育;哺育

《新五代史·唐淑妃王氏傳》:初,明宗後宮有生子者,命妃母之,是為許王從益。

動詞

通“侮”。輕慢。

《馬王堆漢墓帛書·稱》:行曾(憎)而索愛,父弗得子。行母而索敬,君弗得臣。

名詞

古代八珍食品之一

《禮記·内則》:淳母,煎醢加于黍食上,沃之以膏,曰淳母。

淳母

同“模”。模樣

《西遊記》第八十六回:孫悟空又拔了一根毫毛,依母兒做了,抛在他臉上。

同“毋”

《墨子·備穴》:文盆母少四鬥。于省吾新證:金文毋字均作母,此獨存古字。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卷十二】【女部】母

牧也。從女,象褱子形。一曰象乳子也。莫後切。  

說文解字注

牧也。

以疊韻為訓。牧者,養牛人也。以譬人之乳子。引伸之,凡能生之以啟後者皆曰母。

從女,象褱子形。

褱,袌也。象兩手袌子也。

一曰象乳子也。

廣韻引倉颉篇雲:其中有兩點者,象人乳形。豎通者即音無。按此就隸書釋之也。莫後切。古音在一部。  

康熙字典

【辰集下】【毋字部】母

《唐韻》《廣韻》《正韻》莫厚切。《集韻》《韻會》莫後切。廣雅》:母,牧也。言育養子也。《釋名》:冒也,含已生也。《增韻》:慕也,嬰兒所慕也。《說文》:從女,象懷子形。一曰象乳形。《蒼颉篇》:其中有兩點,象人乳形。豎通者即為毋。《詩·小雅》:母兮鞠我,又天地為大父母。《書·泰誓》:惟天地萬物父母。《易·說卦》: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蔡邕《獨斷》:天子父事天,母事地,兄事日,姊事月。

又老子《道德經》:有名萬物之母。

又日為陽德之精,故稱日母。枚乗《七發》:流攬無窮,歸神日母。

又元氣之本曰氣母。《莊子·大宗師篇》:伏羲得之,以襲氣母。

又父母,尊親之詞。《詩·小雅》:豈弟君子,民之父母。《禮·表記》:使民有父之尊,有母之親。

又揚子《方言》:南楚

又乳母亦曰母。《越語》:生三人,公與之母。

又禽獸之牝皆曰母。《孟子》:五母雞,二母彘。《前漢·昭帝紀》:罷天下亭母馬。張華《禽經》:鷇将生,子呼母應。雛既生,母呼子應。蘇轼《仇池筆記》眉州縣有一小佛屋,俗謂之豬母佛。

又十母,謂甲乙之屬,十幹也。十二支為十二子。見《史記·律書》。

又西王母,神名。見《山海經》。《大戴禮》雲舜時,西王母獻白玉琯。

又寶母,所以集寶者。《祥異記》:魏生常得一美石,後有胡人見之,曰:此寶母,每月望設壇海邊上,可以集珠寶。

又嶺南有瘴母。鄭熊《番禺雜記》:五羊嶺表見有物自空而下,始如彈丸,漸如車輪,遂四散。人中之即病,謂之瘴母。

又鬼母,神名。《括異記》:南海小虞山有鬼母,一産千鬼,朝産之,暮食之。今蒼梧有鬼姑神是也。

又凡物之有大小者皆曰子母。《詩·鄭風》盧重環。毛傳:重環,子母環也。疏:謂大環貫一小環。又錢有子母錢。《周語》注:重曰母,輕曰子。子母相通,民乃得所欲。又牛有子母牛。《易·說卦》:坤為子母牛。正義曰:取其多蕃畜而順。又子母,今之慈竹也,見任昉《述異記》。又子母瓜,取收瓜子,故名,見《齊民要術》。

又甯母,地名。《春秋·僖七年》:公會齊侯,盟于甯母。《後漢·郡國志》:山陽郡方與縣有泥母亭。或曰古甯母。

又慈母、雨母,皆山名。《丹陽記》:江寜縣南三十裡有慈母山,生箫管竹。《荊州記》:湘東有雨母山。

又雲母,扇名。又屛名。《西京雜記》:昭陽殿有雲母扇、雲母屛風。又雲母竹,竹之大者,見郭義恭《廣志》。又贊寜《筍譜》有雲母筍。

又益母、貝母、知母,俱藥草名。蟁母、鴾母,俱鳥名。喜母,蟲名。俱見《爾雅》注疏。又酒滓謂之酪母,見《本草》。

又胡母,複姓。《後漢·獻帝紀》有胡母班。《風俗通》雲:胡母,姓,本陳胡公之後。齊宣王母弟别封母鄕,遠本胡公,近取母邑,故曰胡母氏。

又《集韻》蒙晡切。《正韻》莫胡切。

又葉母婢切。音敉。《詩·鄭風》:豈敢愛之,畏我父母。葉上杞、裡。《魯頌》:魯侯燕喜,令妻壽母。蔡邕《崔夫人诔》:昔在共,陪臣之母。勞謙紡缋,仲尼是紀。  

書法欣賞

字形對比

書寫演示

書寫“母”時,首筆“豎折”應當從左上格至左下格再折向右下格;第二筆“橫折鈎”應當從左上格行至右上格再折向右下格鈎出,鈎尖抵豎中線;兩筆相接于左上格,相交于右下格。書寫時需注意,母字兩點均要書寫在豎中線,長橫在橫中線,略向上斜。  

書法欣賞

音韻方言

韻書集成

字形

韻書

聲調

韻目

字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拟音

廣韻

上聲

開口呼

次濁

莫厚切

mu

集韻

平聲

合口呼

次濁

蒙脯 (晡)切

mo

平聲

開口呼

次濁

迷浮切

məu

平聲

開口呼

次濁

迷浮切

məu

上聲

合口呼

次濁

罔甫切

ɱio

上聲

?

開口呼

次濁

莫後切

məu

?

開口呼

次濁

莫? (候)切

məu

韻略

平聲

莫胡切

上聲

莫後切

增韻

平聲

莫胡切

上聲

莫厚切

中原音韻

上聲

魚模

次濁

mu

中州音韻

平聲

魚模

忘逋切

上聲

魚模

葉模上聲

洪武音韻

平聲

次濁

莫胡切

mu

上聲

次濁

莫補企鵝

mu

上聲

次濁

莫厚切

mou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上古音

先秦

高本漢系統

xm

əɡ

王力系統

h

ə

董同龢系統

x

ə̂ɡ/uə̂ɡ

周法高系統

xm

əɣ

李方桂系統

hm

əgx

兩漢

西漢

東漢

中古音

ou

ou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尤侯幽

ou

北魏後期北齊

尤侯幽

ou

齊梁陳北周隋

尤侯幽

ou

隋唐

拟音/高本漢系統

m

ə̯u

拟音/王力系統

m

ə̯u

拟音/董同龢系統

m

u

拟音/周法高系統

m

əu

拟音/李方桂系統

m

ə̆u

拟音/陳新雄系統

m

ou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