緻橡樹

緻橡樹

當代詩人舒婷詩作
《緻橡樹》是中國詩人舒婷1977年創作的一首當代詩歌。這首詩共36行,前13行詩人用攀援的淩霄花、癡情的鳥兒、泉源、險峰、日光、春雨六個形象,對傳統的愛情觀進行否定;14~36行正面抒寫了自己理想的愛情觀。全詩通過整體象征的藝術手法,用“木棉”對“橡樹”的内心獨白,熱情而坦誠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獨立又深情相對的愛情觀。 詩歌的章法及句法精心安排,使抒情與議論自然融合,使豐富細膩的感情帶有理性的光彩。[1]《緻橡樹》被選入人教版高中語文教科書,鄭州大學、西北工業大學、上海财經大學等高校大學語文教科書。
  • 作者:舒婷
  • 創作年代:1977年3月27日
  • 中文名:緻橡樹
  • 文學體裁:現代詩

作品原文

緻橡樹

我如果愛你——

絕不像攀援的淩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愛你——

絕不學癡情的鳥兒,

為綠蔭重複單調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來清涼的慰藉;

也不止像險峰,

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這些都還不夠!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緊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雲裡。

每一陣風過,

我們都互相緻意,

但沒有人,

聽懂我們的言語。

你有你的銅枝鐵幹,

像刀,像劍,

也像戟;

我有我紅碩的花朵,

像沉重的歎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

我們共享霧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遠分離,

卻又終身相依。

這才是偉大的愛情,

堅貞就在這裡:

愛——

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

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1977.3.27

創作背景

舒婷曾經談過《緻橡樹》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實際上,這首詩的産生既簡單又普通。”舒婷回憶說。1975年,福建有位曾經在寫作上給予她很大幫助的歸僑老詩人蔡其矯到鼓浪嶼作客,一天晚上,舒婷陪他散步時,蔡其矯向她說起這輩子碰到過的女孩。在20世紀70年代公開談論喜歡的女孩子是件大膽的事。蔡其矯說,有漂亮的女孩子,卻沒有才氣;有才氣的女孩子又不漂亮;又漂亮又有才氣的女孩子,又很兇悍,他覺得找一個十全十美的女孩子很難。舒婷說,當時她聽了後很生氣,覺得那是大男子主義思想,男性與女性應當是平等的,于是,當天晚上,她就寫了首詩《橡樹》交給蔡其矯,後來發表時,才改作《緻橡樹》。“實際上,橡樹是永不可能在南國跟木棉樹生長在一起的,在這首詩中,是将它倆作為男性與女性的指代物。”她補充說。

作品賞析

雖然舒婷說過《緻橡樹》“并非一首愛情詩”,但更多的讀者還是願意把它當作愛情詩來欣賞。

這首詩通過整體象征的藝術手法,用“木棉”對“橡樹”的内心獨白,熱情而坦誠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獨立又深情相對的愛情觀。可以看出,詩人在選取詩歌創作材料時有着精心的設計:橡樹是那樣适合代表男性的陽剛之美,而木棉則又是那樣貼切地代表了女性的自強自立以及與男性平等的要求。這首詩一誕生,橡樹和木棉,就成為我國愛情詩中一組嶄新的意象。

詩篇一開始用了兩個假設和六個否定性比喻,表達出了自己的愛情觀:她既不想高攀對方,借對方的顯赫來炫耀虛榮;也不想一廂情願地淹沒在對方的冷漠濃蔭下,獨唱那單戀的歌曲。作為女性,她默認應該具有脈脈含情的體貼和溫柔,但又認為不能僅僅停留在這種狀态;她承認鋪墊和襯托能使對方的形象更加出衆和威武,但又覺得這仍不能代表愛情的全部。為了對方,自己應奉獻出“日光”般的溫暖,應傾瀉出“春雨”般的情意。但她并不滿足于這些:“不,這些都不夠!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詩人鮮明地表示她必須和對方站在同等的位置——你是樹,我必須是樹且是同樣高大挺拔的樹;你站着,我也必須站着,且要平等地立于天地間。

接下來詩人描繪了理想愛情中的男女應有的姿态:“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雲裡。每一陣風過,我們都互相緻意,但沒有人,聽懂我們的言語。”他們心心相印,息息相通。這木棉用一種為橡樹自豪、為自己驕傲的口吻說道:“你有你的銅枝鐵幹,像刀,像劍,也像戟;我有我紅碩的花朵,像沉重的歎息,又像英勇的火炬。”顯然,木棉深深懂得她和橡樹各自的特點和價值。她接着以“分擔寒潮、風雷、霹靂”和“共享霧霭、流岚、虹霓”表達出真正的愛情應當同甘共苦的信念。他們表面上“仿佛永遠分離”,實質上卻“終身相依”。“愛——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詩人認為:愛情,不僅止于傾慕對方“偉岸的身軀”,而是把對方的事業追求、理想信念也納入自己愛的懷抱,在精神上完全相融相通,“這才是偉大的愛情”。在藝術表現上,詩歌采用了内心獨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誠、開朗地直抒詩人的心靈世界。同時,以整體象征的手法構造意象(全詩以橡樹、木棉的整體形象對應地象征愛情雙方的獨立人格和真摯愛情),使得哲理性很強的思想、意念得以在親切可感的形象中生發、詩化,因而這首富于理性氣質的詩卻感覺不到任何說教意味,而隻是被其中豐美動人的形象所征服。全詩采用抒情主體“木棉”對“橡樹”做誠摯的表白,把二者人格化、心靈化,使這兩個中心意象從外到内都閃射出思想和審美的光芒。木棉可以理解為是充滿青春氣息的柔中帶剛的現代女性美的象征,也可以理解為那是熾熱、豐富的感情及獨有一份深沉的個性。橡樹則顯示了種陽剛的氣質,那是偉岸、剛強的性格象征。此詩有了這種獨特、精美的意象作為象征核心,就自然地脫離了具體的有限的形體,具有豐富的内涵。它既可以看作是男女之間平等真誠的愛情,也可以理解為一種親密、平等、和諧的人際關系。詩人巧借“木棉”的表白,派生并組合了一系列蘊含豐富的具體意象。這些意象要麼是暗示木棉對傳統人生觀中不和諧不平衡,甚至向一方傾斜的人際關系的看法,要麼是大膽肯定在人格獨立基礎上的互相依存,顯示了對和諧的人際關系、新型的愛情觀、人生價值的向往和追求。全詩章法及句法的精心安排,使抒情與議論自然融合,使豐富細膩的感情帶有理性的光彩。

名家點評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張德明:舒婷代表朦胧詩裡溫柔的一面,代表愛與美。《緻橡樹》強調愛情世界中個體精神獨立的重要性,使這首詩代表了那個時代的女性的心聲。(《中國好詩歌 最美的白話詩》)濰坊科技學院副院長張子泉:此詩運用了抒情主體拟人化這一表現手法。抒寫對象明為橡樹,實為木棉。寫法上又獨辟蹊徑,不直接描繪木棉外貌的秀麗挺拔,而用了一連串精妙的比喻從各個角度反襯木棉的種種品格、信念和抱負,接着從心理和性格上加以刻畫,這樣就從四面八方、裡裡外外飽滿地表現了木棉對橡樹的愛情。在藝術表現上,這是把反映式變為表現式的寫法,顯得更為濃縮、凝練、概括、集中。另外,詩人改造了傳統的賦、比、興的手法,避開了鋪叙,加入了現代詩常用的内心獨白方式,更易表達抒情主體的主觀感受。(《文學欣賞》)中國作家協會副研究員李朝全:這是一首愛情詩,形象地表達了詩人的愛情觀。在”文革“十年之後,人們似乎都恥于談論愛情。愛情被醜陋化、妖魔化……舒婷卻在詩歌裡勇敢地說出了愛。勇敢地表達了愛情應該是平等的、分享的、共存的,愛情應該是建立在共同的事業和命運之上的,這樣的一種愛情觀,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無疑具有令人耳目一新、振聾發聩的效果。而詩人借助樹的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思想,也賦予了思想鮮豔的顔色。(《詩歌百年經典 1917-2015》)

後世影響

《緻橡樹》被選入人教版高中語文教科書,鄭州大學、西北工業大學、上海财經大學等高校大學語文教科書。

作者簡介

舒婷(1952~),原名龔佩瑜,福建廈門人。朦胧詩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詩作在朦胧的氛圍中流露出理性的思考,擅長運用比喻、象征等藝術手法表達内心獨到而深刻的感受,是浪漫主義和當代主義風格相結合的産物。詩歌代表作有《緻橡樹》、《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這也是一切》等。已出版詩集《雙桅船》《會唱歌的鸢尾花》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