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

明太祖

中國明朝開國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明王朝創建者。公元1368—1398年在位。幼名重八、興宗,字國瑞。濠州(今安徽鳳陽)鐘離太平鄉孤莊村人。[1]朱元璋出身平民,早年參與元末起義,并通過連年征戰,最終統一中國,建立中國曆史上的另一個大一統的明皇朝。明太祖在位期間通過廷杖大臣、廢相、設錦衣衛、大殺功臣(也包含懲治貪贓枉法的元勳)等毒辣手段建立起一套維護皇權的體制,正是由于他的這些舉措,使得明朝276年時間内,沒有外戚專權或軍閥割據,黨争現象亦未形成似唐末“牛李黨争”的禍亂。然而,他為鞏固君權,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後廢除丞相,令權力高度集中于皇帝而臣下權力分散,進而導緻明朝後來内臣宦官亂政的局面,不過宦官僅是皇帝牽制文官集團所扶植的力量,其并未對皇帝的權力基礎造成影響,沒有達到漢唐宦官動辄廢立皇帝的程度。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歲,廟号太祖,谥号高皇帝,葬明孝陵。[2]主要作品有《禦制皇陵碑》、《大诰》、《禦制紀非錄》、《皇明祖訓》、《明太祖寶訓》。
  • 本名:朱元璋
  • 别名:朱重八、朱公子、朱興宗、朱洪武
  • 字:國瑞
  • 号:
  • 所處時代:明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
  • 主要作品:《禦制皇陵碑》、《大诰》、《禦制紀非錄》、《皇明祖訓》、《明太祖寶訓》
  • 主要成就:建立明朝,推翻元朝統治休養生息,開創洪武之治
  • 出生日期:1328年10月21日(天曆元年九月十八日)
  • 逝世日期:1398年6月24日(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日)
  • 廟号:太祖
  • 年号:洪武
  • 谥号: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 陵寝:明孝陵

人物生平

出身布衣

元文宗天曆元年九月十八日(1328年10月21日),朱元璋出生在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其父為朱世珍,母為陳氏。朱元璋在家裡排第四,家族兄弟排第八,故名朱重八。根據朱元璋禦制《朱氏世德碑》碑文記載:“本宗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巷,在通德鄉。上世以來,服勤農業”,後徙居泗州盱眙縣和濠州鐘離鄉。

至正三年(1343年),濠州發生旱災。次年春天又發生了嚴重的蝗災和瘟疫。不到半個月,朱元璋的父親,大哥以及母親先後去世。隻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裡又沒錢買棺材,甚至連塊埋葬親人的土地也沒有,鄰居劉繼祖給了他們一塊墳地。兄弟二人找了幾件破衣服包裹好屍體,将父母安葬在劉家的土地上。為了活命,朱元璋與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兒被迫分開,各自逃生。

雲遊四方

朱元璋在走投無路之下,就去投奔了皇覺寺的高彬和尚,剃度為僧做了行童。他在寺裡每日掃地、上香、打鐘擊鼓、燒飯洗衣,還受到老和尚斥責。不久,當地鬧饑荒,寺裡得不到施舍,住持隻好打發和尚們雲遊化緣。這樣,年僅17歲的朱元璋隻好離開寺院托缽流浪。

朱元璋邊走邊乞讨,他從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後折向西進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陽,又往北走到汝州、陳州等地,東經鹿邑、亳州,于至正八年(1348年)回到皇覺寺。在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觸了各地的風土人情,見了世面,開闊了眼界,積累了社會生活經驗,這段生活對朱元璋的一生産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在外雲遊的三年,也正是元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的時期。社會上廣泛流傳着“明王出世,普度衆生”的說法,北方的白蓮教也在進行同樣的宣傳。朱元璋在流浪中,也接觸到這樣的宣傳。

民族矛盾以及階級矛盾日益激化,再加上天災頻繁,走投無路的貧苦農民紛紛铤而走險。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韓山童、劉福通在颍州揭竿而起,士兵們頭裹紅巾,号稱“紅巾軍”,并推韓山童為明王。接着,徐壽輝起于蕲州,李二、彭大、趙均用起于徐州。幾個月之間,各地紛紛響應。第二年正月十一日,定遠土豪郭子興聯合孫德崖等人起兵,數萬百姓起而響應。郭子興聚衆燒香,成為當地白蓮會的首領。二月二十七日,起義軍攻下濠州後,郭子興自稱元帥。随後,郭子興據濠州而堅守,号令彰明。朱元璋收到兒時夥伴湯和的來信,邀請他參加郭子興的義軍。恰在此時,他的師兄秘密告訴他,說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于是,朱元璋去投奔郭子興的紅巾軍。這一年,朱元璋二十五歲。

義軍骁将

朱元璋入伍後,作戰勇敢,機智靈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興的賞識,于是把朱元璋調到帥府當差,任命為親兵九夫長。朱元璋精明能幹,處事得當,打仗時身先士卒,不久,朱元璋在部隊中的好名聲傳播開來。郭子興也把他視作心腹知己,有重要事情總是和朱元璋商量。當時郭子興有一養女,是其至交馬公的女兒。馬公死後,他最小的女兒便由郭子興收養。郭子興見朱元璋是個人才,于是便把養女馬氏嫁給了朱元璋,從此軍中改稱他為朱公子,朱元璋另起了正式名字元璋,字國瑞。

當時的濠州城中,紅巾軍有五個元帥。郭子興一派,孫德崖與其他三個元帥一派,兩派之間矛盾重重。這年九月,徐州紅巾軍主将芝麻李被元軍殺害,其部将彭大和趙均用率兵到了濠州,彭大與郭子興交好,而孫德崖等人則拉攏趙均用。在孫德崖的鼓動挑撥下,趙均用綁架了郭子興,并将郭子興弄到孫家毒打一頓,準備殺掉他。朱元璋聞訊後,在彭大的支持下,率兵救回了郭子興。從此,兩派結怨更深了。

朱元璋見濠州城諸将争權奪利,決心依靠自己的力量,開創新局面。至正十三年(1353年)六月中旬,朱元璋回鄉募兵,少年時的夥伴徐達、周德興、郭英等和同村鄰鄉的熟人聽說朱元璋做了紅巾軍的頭目,紛紛前來投效。于是很快就募兵七百多人,回到濠州,郭子興十分高興,就提升朱元璋做了鎮撫。

這年冬天,彭大的兒子彭早住自稱魯淮王,趙均用自稱永義王,而郭子興等仍是元帥。朱元璋見這些人半年沒出濠州城,于是他從自己招募的新兵中挑選了心腹徐達、湯和等二十四人離開濠州,南略定遠。在南略定遠途中,朱元璋先招撫了張家堡驢牌寨民兵三千人,後又招降了豁鼻子秦把頭的八百人。統率着這支隊伍,朱元璋向東進發,乘夜攻破定遠橫澗山的元軍營地,元帥缪大亨投降。朱元璋從降軍中挑選了精壯漢人二萬人編入了自己的隊伍,并南下滁州。

在南下滁州途中,定遠名人李善長求見。李善長和朱元璋一見如故,李善長以漢高祖劉邦為例勸說朱元璋:隻要效法劉邦知人善任,不亂殺人,很快便可平定天下。朱元璋認為很有道理,于是留李善長做了幕府書記,并囑咐李善長好好協調将領間的關系,共創大業。

朱元璋很快攻下了滁州,其親侄兒朱文正、姐夫李貞帶着外甥保兒(後取名李文忠)前來投靠。從他們口中,朱元璋得知二哥、三哥、姐姐都去世了。其時還有定遠孤兒沐英,于是,朱元璋就将這三個孩子收作養子,改姓朱。後來,朱元璋又收養了二十幾個義子。在朱元璋進攻滁州時,郭子興受到趙均用、孫德崖等人的排擠,所以,朱元璋攻下滁州城不多久,郭子興也來到了滁州。朱元璋立即交出兵權,三萬人的隊伍,紀律嚴明,軍容肅整,郭子興見了十分歡喜。

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一舉攻克了和縣。郭子興即刻任命朱元璋為總兵官,鎮守和州。一次,朱元璋外出,看到一個小孩在哭,朱元璋問他為什麼哭,答說是等父親。朱元璋仔細一詢問才知道,原來孩子的父親和母親都在軍營,父親在營中養馬,母親和父親不敢相認,隻好以兄妹相稱。朱元璋意識到,部隊軍紀存在問題,他們攻破城池後,擾民滋事,擄掠婦女,這樣下去,部隊将失去民心。于是,朱元璋召集衆将,申明紀律,下令歸還軍中有夫之婦,讓城中許多被拆散的夫妻團圓。此事廣為傳頌,朱元璋深得民心。

此年中,郭子興病逝,小明王韓林兒任命郭子興的兒子郭天叙為都元帥,妻弟張天佑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名義上,都元帥是軍中之主,右副元帥的地位也比左副元帥高。但是滁州和和州的軍隊,多是由朱元璋招募收編的,而且朱元璋比郭天叙和張天佑有勇有謀,并且手下又有人才。所以,朱元璋事實上成了這支隊伍的主帥。朱元璋本不甘受制于小明王,但考慮到韓宋勢力強盛,可借助其威勢,遂以龍鳳紀年号令軍中。

朱元璋在浙西駐紮6年,奉行徽州謀士朱升提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迅速秘密擴張自己的實力,這三條戰略是朱元璋發展初期的指導思想。

攻占應天

朱元璋在和州駐守幾個月後,糧食供應成了問題。與和州相對,緊靠長江南岸的太平、蕪湖是盛産稻米的地方,但是沒有船隻。這時恰好兩支紅巾軍的巢湖水軍前來歸附,朱元璋親自處理合并事宜。七月間,巢湖水軍千餘隻戰艦突破元軍封鎖抵達和州。朱元璋的步馬軍登上巢湖水軍的船隻,從和州東渡長江。到達對岸的采石,常遇春率軍沖殺,攻克采石,獲得大量糧食。将士想把糧食和戰利品運回和州慢慢享用。見此,朱元璋果斷地命人砍斷船纜,任船順流而下,斷絕退路。将士們見無路可退,一鼓作氣,在朱元璋率領下攻克太平。進入太平,朱元璋重申軍紀,嚴禁擄掠,有個别兵士犯禁,立即處死,因此,朱元璋的軍隊受到當地百姓的擁護。朱元璋于是置太平興國翼元帥府,自己做元帥,任命李善長為帥府都事。這樣,朱元璋便開始了穩固根據地的工作。

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張士誠在長江三角洲地帶發起攻勢,進攻江南元軍。乘此機會,朱元璋親自統率水陸大軍,第三次進攻集慶。在第三天,攻破城外的陳兆先軍營,其部三萬六千人歸降。但是,朱元璋看出降軍心存疑慮,軍心不定。于是朱元璋就從降軍中挑選了五百名勇士當親軍,在夜裡守衛,而自己身邊,隻留有親兵統領馮國用一人。第二天,降軍知道此事,都十分感動,疑慮全消,甘願跟随朱元璋。

于是,戰争進行得十分順利,不到十天,朱元璋便攻下集慶。朱元璋進城後,下令安撫百姓,改集慶為應天府。小明王韓林兒獲報後,升朱元璋為樞密院同佥,不久又升為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朱元璋在應天則設天興建康翼大元帥府,以廖永安為統軍元帥,李善長為左右司郎中。至正十七年(1357年),耿炳文克長興,徐達克常州,而朱元璋親自率軍攻取甯國。随後趙繼祖克江陰、徐達克常熟。胡大海克徽州、常遇春克池州,缪大亨克揚州。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陸續攻占浙東餘下各地,常遇春克衢州、胡大海克處州,至此朱元璋部控制江左、浙右各地,向西與陳友諒部相鄰。是年五月,小明王升朱元璋為儀同三司、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左丞相,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正月,封朱元璋為吳國公。

此時,盡管朱元璋擁有十萬兵力,但是占有的地盤仍然很少,而且四面受敵。東面和南面是元軍,東南是張士誠,西面是徐壽輝,雖然同是反元武裝,但是張、徐二人同小明王卻相互敵視。不過,北面小明王、劉福通率領的紅巾軍主力,大大牽制了元軍,而且,張士誠、徐壽輝的力量還不足以兼并朱元璋。這樣一來,朱元璋暫時面臨着一個很好的發展機會。

至正二十年(1360年),劉基被朱元璋請至應天(今南京),委任他為謀臣。劉基針對當時形勢,向朱元璋提出避免兩線作戰、各個擊破建策,被采納。完成了“高築牆”的部署後,朱元璋便着手實行“廣積糧”。為了解決糧食問題,朱元璋除了動員百姓進行生産外,決定推行屯田法,大力開展軍隊屯田,任命元帥康茂才為都水營用使,負責興修水利,又分派諸将在各地開墾種田。幾年工夫,到處興屯,府庫充盈,軍糧充足。在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下令不再征收“寨糧”,以減輕農民負擔。為了積糧,朱元璋明令禁酒,但是其手下大将胡大海的兒子胡三舍與别人違法犯禁,私自釀酒獲利,朱元璋知道後,下令殺了胡三舍。有人進谏說胡大海此時正在攻打紹興,希望朱元璋可以看在胡大海的面子上放了胡三舍。朱元璋大怒,堅決嚴明軍紀,于是自己動手将胡三舍殺掉。

在争取民心的同時,朱元璋還不斷網羅人才,特别是知識分子,朱元璋在應天還專門修建了禮賢館來接待他們。這些人在朱元璋統一全國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朱元璋十分尊重儒士,他曾在至正十八年(1358年)召見儒生唐仲實,詢問漢高帝、漢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平定天下之道,這也表明朱元璋決心要開創一個新的皇朝。

大破陳漢

朱元璋建立以應天為中心的根據地,在長江上遊有陳友諒,下遊有張士誠,東南鄰方國珍,南鄰陳友定。方國珍、陳友定的目标在于保土割據,張士誠則對元朝首鼠兩端,沒有多大雄心;陳友諒最強,是朱元璋占領應天後遇到的最危險的敵人。

陳友諒本是徐壽輝手下大将倪文俊的部下。後來他殺死倪文俊,并于至正二十年(1360年)挾持徐壽輝,攻占了太平、采石。于是陳友諒以為應天唾手可得,就殺了徐壽輝,在采石稱帝,國号漢,改元大義。

接着,陳友諒約張士誠東西夾擊應天,平分朱元璋的領地,應天大震。朱元璋隻好召集衆将商量對策,一時衆說紛纭。惟有劉基默不作聲,朱元璋于是征求他的意見,劉基認為如今最危險的敵人莫過于陳友諒,必須集中力量消滅他。雖然陳友諒勢力強大,但他殺君自立,部衆離心,人民疲敝,故而不難戰勝,隻要等他們深入,再以伏兵擊之,不難取勝。朱元璋同意劉基的判斷,于是設計誘敵深入,制造戰機。朱元璋的部将康茂才和陳友諒是老朋友,于是修書一封,派人送到陳友諒營中,約陳攻擊應天,并說願意在江東橋作内應。

六月二十三日早晨,陳友諒率艦隊主力趕到應天郊外的江東橋,才發現橋是石橋而非木橋,方知受騙中計。但為時已晚,朱元璋的伏兵奮起攻擊,陳友諒大敗。朱元璋收太平,占領信州、安慶。陳友諒敗逃九江,第二年八月攻下安慶,于是朱元璋率軍直取陳友諒的老巢江州,陳友諒逃往武昌,朱元璋攻克江西和湖北東南部。

正在這時,中原紅巾軍發生分裂,力量削弱。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張士誠乘人之危,派部将呂珍進攻安豐,劉福通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率軍趕到安豐,救出小明王韓林兒等,把他們安排在滁州居住。朱元璋率主力營救小明王時,陳友諒認為反攻時機已到,于是率兵進攻洪都。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率領将士堅守八十五天。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朱元璋統兵二十萬,進發洪都,陳友諒獲悉後,撤出圍軍,迎戰朱元璋,雙方在鄱陽湖展開決戰。鄱陽湖水戰從八月二十九日開始,至十月三日結束,進行了三十六天。朱元璋的軍隊充分發揮小船靈活的長處,火攻陳軍,最終取勝,陳友諒被亂箭射死。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元旦,朱元璋被百官推舉為吳王,建百官司屬,仍以龍鳳紀年,以“皇帝聖旨,吳王令旨”的名義發布命令。因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張士誠早已自立為吳王,故曆史上稱張士誠為東吳,朱元璋為西吳。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三月,朱元璋再次到武昌督兵攻城,陳理最終出城投降。在吞并了陳友諒後,朱元璋的下一個目标就是張士誠。

一統江南

滅陳友諒後,東面的張士誠和方國珍便成為下一步的消滅對象。張士誠早年販賣私鹽為業。元末發動鹽徒起義,于至正十四年(1354年)在高郵稱誠王,建國号為周,建元天佑。至正十六年(1356年),建都平江。消滅陳友諒後,朱元璋于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十月進攻張士誠,一舉攻下通州、興化、鹽城、泰州、高郵、淮安、徐州、宿州、安豐諸州縣,将東吳的勢力趕出江北地區。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五月,朱元璋發布檄文聲讨張士誠。同年十一月,杭州、湖州先後投降朱元璋,平江成為孤城。于是朱元璋以重兵包圍平江,發動平江之戰。在圍城的同時,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滁州接小明王韓林兒到應天來,但在瓜步渡江時悄悄将船底鑿漏,小明王沉于江底。接着,朱元璋宣布不再以龍鳳紀年,稱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為“吳元年”。

平江之戰開始時,朱元璋築牆圍城,并造有三層的木塔樓,高過城牆,以弓弩、火铳向城内射擊,還設襄陽炮日夜轟擊。城内一片恐慌,張士誠幾次突圍都以失敗告終。張士誠反複無常,貪圖享受,對部下也十分放縱。平江被圍困的最後一天,張士誠弟弟張士信在城頭督戰,仍不忘享樂,坐在銀椅上飲酒,左右侍奉的人遞桃子給他,結果桃子還沒到口,恰好一炮打來,腦袋被打得粉碎。朱元璋曾多次派人勸降,都被張士誠拒絕。張士誠死守平江,糧盡後,以老鼠、枯草為食;箭盡後,以屋瓦為彈。直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初八,朱元璋率軍攻入平江城,張士誠則展開巷戰相抵抗,失敗被俘後,自缢而死,東吳滅亡。

吳元年(1367年),朱元璋命湯和為征南将軍,讨伐割據浙東多年的方國珍。後命胡廷瑞為征南将軍,何文輝為副将軍,進攻福建。同年,方國珍投降。

建立大明

吳元年(1367年)十月二十一日,朱元璋命中書右丞相徐達為征虜大将軍、平章常遇春為副将軍,率軍25萬,北進中原。北伐中發布《谕中原檄》,文告中提出“驅逐胡虜,恢複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綱領,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來反元。朱元璋對北伐又作出了部署,提出先取山東,撤除蒙元的屏障;進兵河南,切斷它的羽翼,奪取潼關,占據它的門檻;然後進兵大都,這時元朝勢孤援絕,不戰而取之;再派兵西進,山西、陝北、關中、甘肅可以席卷而下。北伐大軍按計而行。徐達率兵先取山東,再西進,攻下汴粱,然後揮師潼關。朱元璋到汴梁坐鎮指揮。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于南京稱帝,國号大明,年号洪武。大封諸将為公侯,部份追封為王。初封六公,其中以五大将、一大臣為開國元勳。分别為: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遇春、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

而後又追封胡大海為越國公、戰死的丁德興為濟國公,湯和為信國公、馮國用封郢國公。次年,朱元璋于雞鳴山立功臣廟,朱元璋親定功臣位次,以徐達為首,次常遇春、李文忠、鄧愈、湯和、沐英、胡大海、馮國用、趙德勝、耿再成、華高、丁德興、俞通海、張德勝、吳良、吳桢、曹良臣、康茂才、吳複、茅成、孫興祖凡二十一人。死者像祀,生者虛位。又以廖永安、俞通海、張德勝、桑世傑、耿再成、胡大海、丁德興七人配享太廟。

平定天下

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各路大軍沿運河直達天津,二十七日進占通州。八月,明軍進逼大都,元順帝帶領三宮後妃、皇太子等開健德門逃出大都,經居庸關逃奔上都。蒙古在中原的統治結束,明朝取得了在長城以内地區的統治權,丢失四百年的幽雲十六州也被收回。

朱元璋鑒于北宋末年燕山一帶在兩年之内得而複失的前車之鑒,決定北征消滅北元。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命右丞相徐達為征虜大将軍,李文忠為左副将軍,馮勝為右副将軍,出兵進攻北元。明軍此次北征,三路皆勝,元昭宗愛猷識理達臘逃到漠北,其子買的裡八剌等被俘。

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至十一月,朱元璋又對北元進行第二次征伐。又稱嶺北之戰。此戰結果,徐達的主力中路軍大敗,李文忠的東路軍得失相當,僅馮勝的西路軍獲勝,但因懼怕東察合台汗國的東進,馮勝放棄了甘肅。第二次北征以失敗告終。

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月,北元平章乃兒不花等南侵明邊境。朱元璋命魏國公徐達為征虜大将軍,信國公湯和為左副将軍,颍川侯傅友德為右副将軍率軍北征。大軍渡過胪朐河(今中蒙邊境克魯倫河),俘虜北元知院李宣及其部衆。八月底,明軍北征各部勝利班師。

洪武二十年(1387年)正月,朱元璋命宋國公馮勝為征虜大将軍,颍國公傅友德、永昌侯藍玉為左右副将軍,率師20萬人北征故元太尉納哈出。結果是戰勝納哈出,明得其軍民24萬餘人,羊、馬、驢、駝、辎重無數,最後肅清了元朝在遼東的勢力。六月底,傅友德以新得到的遼地漢人軍士駐守大甯,馮勝等勝利班師。遼東從此完全納入明朝版圖。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三月,明朝偵察到天元帝脫古思帖木兒在捕魚兒海(今中蒙邊境之貝爾湖),決定急行軍直撲元帝所在。四月十二日,藍玉部明軍到達捕魚兒海南岸,探知脫古思帖木兒的營地就在捕魚兒海東北80餘裡,于是發動突襲。包括脫古思帖木兒次子地保奴等64人、太子必裡秃妃并公主等119人、吳王朵裡隻、代王達裡麻、平章八蘭等2994人,以及北元寶玺、圖書、金銀印章等等。

除了北伐外,朱元璋亦陸續平定中國其他地區。在徐達、常遇春北伐的同時,朱元璋派胡美由陸路進入福建,湯和和廖永忠所帶的水軍從海上進攻福建和廣東,降服割據勢力陳友定、何真等,接着攻取廣西。洪武二年(1369年),徐達從東面進入山西,擊敗擴廓帖木兒,年底平定陝西。洪武四年(1371年),湯和、傅友德等滅明夏,取四川。洪武十五年(1382年)傅友德、藍玉等取雲南,消滅元梁王把匝剌瓦爾密,降服大理段氏。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朝确立了對整個河西走廊的統治。

洪武之治

朱元璋在位期間,下令農民歸耕,獎勵墾荒;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組織各地農民興修水利;大力提倡種植桑、麻、棉等經濟作物和果木作物、他還徒富民,抑豪強;下令解放奴婢;減免稅負,嚴懲貪官;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等。

朱元璋深知災荒給農民造成的痛苦,即位後常常減免受災和受戰争影響的地區的農民的賦稅,或給以救濟。多次在全國範圍内實行大型的租稅蠲免。洪武二年是明初第一次大規模地蠲免賦稅。之後的三年、四年、九年,也曾在應天、河南、北平、山東、江西、兩浙等地陸續蠲免賦稅。到洪武二十四年統計時天下田土,已達到3,874,746頃。經過洪武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産逐漸恢複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

朱元璋還十分愛惜民力,提倡節儉。在朱元璋措施的推動下,農民生産熱忱高漲。明初農業發展迅速,元末農村的殘破景象得以改觀。農業生産的恢複發展,促進明代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朱元璋的休養生息政策鞏固了新王朝的統治,穩定了農民生活,促進了生産的發展。

晚年傾軋

朱元璋為了給皇太孫朱允炆留下安定的政治局勢,晚年不惜屢次發動大獄,誅殺功臣宿将。建國之初,為了使公侯将相盡忠于朱明王朝,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作了申誡公侯的《鐵榜文》;洪武八年(1375年),又編了《資治通訓》,反複強調要他的臣僚對他效忠,勿欺、勿蔽;洪武十三年(1380年),又編了《臣戒錄》,“纂錄曆代諸侯王宗戚宦臣之屬,悖逆不道者凡二百十二人”的行事,來教育他的臣僚;洪武十九年(1386年),又頒布了《志戒錄》,“其書采漢唐宋為臣悖逆者凡百有餘事,賜群臣及教官諸生講授,使知所鑒戒”。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圖謀不軌之名誅殺丞相胡惟庸,屠滅三族,連坐其黨羽,誅戮了一萬五千多人。以後又幾興大獄,使“胡惟庸獄”不斷牽連擴大。到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功臣太師李善長等人也以與胡惟庸“交通謀反”被賜死,家屬七十餘人全部被殺。著名儒臣宋濂隻因受孫子連累,全家被貶到四川,他也病死于途中。此案延續了十年之久,前後被殺的幾十家王公貴族,共三萬多人。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錦衣衛指揮使參奏藍玉謀反,朱元璋随即令人将其拿下,并由吏部審訊。三天後,朱元璋将藍玉處死,爾後是大規模的清洗和株連。藍玉下獄後,獄詞稱同景川侯曹震、鶴慶侯張翼、舳舻侯朱壽、定遠侯王弼、東莞伯何榮及吏部尚書詹徽、戶部侍郎傅友文等謀反。受此案株連被殺的高官,僅列入《逆臣錄》的就有兩萬五千人。

“胡藍之獄”後,明太祖意尚未足,過了年餘,颍國公傅友德,奏請給懷遠田千畝,非但不準,反将他賜死。定遠侯王弼,又奉诏賜死。宋國公馮勝亦被賜死。經過幾次黨獄,明初的功臣被屠戮殆盡,間接導緻了明太祖死後靖難之役中朝廷無可派之将。

積勞而逝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派太子朱标巡視關中,為遷都西安作準備。朱标詳細考察了西安和洛陽,比較兩地的地形,回來後向朱元璋獻陝西地圖。朱标自秦中視察返京後不久患病,在生病期間還向太祖上書關于籌建都城的事。次年朱标病逝,谥号懿文太子。這對年近七十的朱元璋是個沉重的打擊,再也沒有精力和心情考慮遷都的事情。朱元璋看到朱标次子朱允炆表現十分孝順而很喜歡,後來立其為皇太孫。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駕崩于應天皇宮(南京故宮),下遺诏:“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務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無古人之博知,好善惡惡,不及遠矣。今得萬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

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喪祭儀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臨三日,皆釋服,毋妨嫁娶。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從事。”朱元璋死前密命驸馬梅殷(甯國公主之夫)輔佐新君,遺诏命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朱元璋駕崩幾天後,朱允炆于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十六日(6月30日)即位,改明年為建文元年,是為建文帝。

朱元璋死後葬于紫金山孝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六月甲辰,上谥曰“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廟号太祖。永樂元年(1403年)六月十一日丁巳,增谥“聖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嘉靖十七年(1538年)十一月朔,改谥“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朱元璋死後,他生前規劃的政治局面很快被打破。建文帝即位後采取削藩政策,北平的燕王朱棣打出“靖難”的旗号,起兵反對建文帝。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取得勝利,在南京稱帝,建文帝下落不明。

主要作品

書法作品

朱元璋書法行筆自然流暢,儀态生動。風神獨具特色,陶宗儀在《書史會要》謂朱元璋書法“神明,天縱,默契書法”。康有為所評:“明太祖書雄強無敵”。惟筆畫稍欠法度,然雅拙中不乏挺拔。

詩歌作品

朱元璋在戎馬生涯中也寫過詩詞,并有《禦制文集》傳世,集中就有朱元璋的一百多首詩詞。

朱元璋詩詞

《金雞報曉》

《示不惹庵僧》

《詠菊》

《詠雪

《野卧》

《鐘山赓吳沉韻》

《寶光廢塔》

《鐘山》

《赓僧韻》

《贈四仙》

《東風》

《新雨水》

《雨墜應落花赓徐瑛韻》

《又赓吳哲韻》

《又赓宋璲韻》

《雪詩赓曹文壽韻》

《又赓張翼韻》

《遊鐘山》

《思老試壯》

《神鳳操》

《廬山》

《大祀》

《鐘山雲》

《谕臨蒸縣官》

《聞人嶺南郊行》

《詠南越》

《竹榦青樂釣》

《牧羊兒土鼓》

《橫秋風吹笛》

《滄浪翁泛海》

《題神樂道士》

《雲衲野人》

《鐘子煉丹》

《入如來禅》

《思親歌》

《倭扇行》

其他作品

《與田興書》、《大明太祖高皇帝禦注道德真經》、《大明皇陵之碑》、《大诰》、《禦制紀非錄》、《皇明祖訓》、《明太祖寶訓》等。

主要影響

政治

中央集權

明初官僚機構沿襲自元朝。朱元璋進行了改革,在中央廢除中書省,明初中書省負責天下政務,其長官為左、右丞相,位高權重,丞相極易與皇帝發生矛盾,明朝時以胡惟庸任丞相後最甚。胡惟庸勢力逐大,威脅皇權,且日益驕橫,懈怠政事。于是,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圖謀不軌之名處死了胡惟庸和有關的官員,同時宣布廢除中書省,不再設丞相。

在地方廢除行省制,設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别擔負行中書省的職責,三者分立又互相牽制,防止了地方權力過重。在各府縣的重要地方,朱元璋還設置了巡檢司,負責把關盤查、緝捕盜賊、盤诘奸僞。

制定律法

朱元璋高度肯定了法律的治國作用。他說:“夫法度者,朝庭所以治天下也”。于是在朱元璋即吳王位時(1364年)就提出“建國之初,先正綱紀”,命左相國李善長等草創律令,編律285條,令145條,到吳元年十二月“甲寅,律令成,命頒行之。”這便是最早拟定頒行的《大明律》。經過吳元年(1364元)、洪武六年(1373元)、洪武二十二年、洪武三十年四次修訂,最終完成了《大明律诰》“刊布中外,令天下知所遵守。”

在具體的治國方面,朱元璋以元末“朝廷暗弱,威福下移”,綱紀敗壞,官吏驕恣,從而緻使元朝傾覆,順帝北遷作為教訓,立國後采取了“治亂世用重典”的原則。朱元璋始終認為“胡元以寬而失,朕收中國,非猛不可”。以此思想作為指導,如在刑名制定方面,明朝對“事關典禮及風俗教化”一類非直接侵犯君主政權的犯罪量刑輕于唐律,但對“盜賊”及“帑項錢糧”之類直接危及專制統治的重大犯罪量刑則重罪加重,法外用刑,狂誅濫罰,制定了族誅、斷手、刖足、閹割為奴、挑筋去膝蓋等一系列法外刑。

特務統治

洪武十五年(1382年),出于監控官員的需要,朱元璋将管轄皇帝禁衛軍的親軍都尉府改為錦衣衛,并授以偵察、緝捕、審判、處罰罪犯等權力。錦衣衛是一個正式的軍事特務機構,由皇帝直接掌控。它有自己的法庭和監獄,俗稱“诏獄”,诏獄裡采取剝皮、抽腸、刺心等種種酷刑。

朱元璋還讓錦衣衛在朝廷上執行廷杖,有很多大臣慘死杖下。朱元璋派出大量名為“檢校”的特務人員,暗中監視。但是到了晚年朱元璋逐步廢除了錦衣衛及其特權,以及一些比較殘酷的刑法。

整頓貪腐

朱元璋出身貧苦,受貪官污吏的敲詐勒索,又鑒于元朝的政治混亂,故以猛治國。即位後在全國掀起了“反貪官”運動,矛頭直指中央到地方的各級貪官污吏。

首先,對貪污六十兩銀子以上的官員格殺勿論。從地方縣、府到中央六部和中書省,隻要是貪污,不管涉及到誰,決不心慈手軟,一查到底。

其次,明初的中書省下屬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中,由于大量留用元朝的舊官吏,以及一些造反起家的功臣。他們有恃無恐貪贓枉法。朱元璋對這些官員進行懲處。

第三,朱元璋利用殘酷刑法處置貪官,采取“剝皮揎草”、挑筋、斷指、斷手、削膝蓋等酷刑。這種舉措震懾了一批官員,使他們行為大為收斂。

第四,朱元璋對自己培養的官員決不姑息遷就。為了培養和提拔新力量,朱元璋專門成立了培養人才的國子監,為沒有入仕的年輕讀書人提供升遷機會。他對這些新科進士和監生厚愛有加,還經常教育他們要盡忠至公,不為私利所動。

第五,朱元璋制定整肅貪污的綱領《大诰》和《醒貪簡要錄》。《大诰》一書是他親自審訊和判決的一些貪污案例成果的記錄,書中還闡述他對貪官态度、辦案方法和處置手段等内容。朱元璋下令全國廣泛宣傳這本書;他還叫人節選抄錄貼在路邊顯眼處和涼亭内,讓官員讀後自律,讓百姓學後對付貪官。第六,允許民間百姓上訪。明朝允許百姓扭送不法官吏。如果官吏在征收稅糧以及攤派差役作弊曲法,百姓可以向上級官吏舉報,也可以直接扭送。不僅如此,對于應當接訪而沒有接訪處理的上級官員,亦要依法論處。此外,朱元璋在午門外特設“鳴冤鼓”,民間百姓若有冤情在地方讨不回公道,可上京擊鼓直接告禦狀。

朱元璋當政三十一年,先後發起6次大規模肅貪,殺掉貪官污吏15萬人。他“殺盡貪官”運動貫穿始終未減弱,但貪官現象始終未根除,晚年隻能發出“朝治而暮犯,暮治而晨亦如之;屍未移而人為繼踵,治愈重而犯愈多。”哀歎。

勤政廉政

朱元璋是中國曆史上勤政的皇帝之一,他從來不憚給自己增加工作量。從登基到去世,他幾乎沒有休息過一天。在遺诏中他說:“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據史書的記載,從洪武十八年(1385)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天之内,朱元璋審批閱内外諸司奏劄共一千六百六十件,處理國事計三千三百九十一件,平均每天要批閱奏劄二百多件,處理國事四百多件。

軍事

軍事建制

在軍事上,朱元璋廢除了管理全國軍事的大都督府,将其分為中、左、前、後、右五軍都督府,并和兵部互相牽制。兵部有權頒發命令,但是不直接統率軍隊,都督府掌管軍隊的管理和訓練,但是沒有調遣軍隊的權力。這樣,軍權便集于皇帝之手。

朱元璋還确立了衛所制度,這是他模仿北魏隋唐的府兵制、又吸收元朝軍制的某些内容而制定的。

北伐殘元

明太祖北征是明朝建立後針對北元的十三次軍事行動。

次數

時間

明北伐滅元之戰

1367年—1369年

明太祖第一次北伐

1370年

明太祖第二次北伐

1372年

明太祖第三次北伐

1380年

明太祖第四次北伐

1381年

明太祖第五次北伐

1384年

明太祖第六次北伐

1387年

明太祖第七次北伐

1387-1388年

明太祖第八次北伐

1390年

明太祖第九次北伐

1391年3月

明太祖第十次北伐

1391年9月

明太祖第十一次北伐

1392年

明太祖第十二次北伐

1395年

明太祖第十三次北伐

1396年

明太祖北伐

經濟

與民休息

明朝伊始,朱元璋實行了發展生産,與民休息的政策。1368年,外地州縣官進京,朱元璋對他們說:“天下初定,老百姓财力困乏,像剛會飛的鳥,不可拔它的羽毛;如同新栽的樹,不可動搖它的根,重要的是休養生息”。

朱元璋還鼓勵開墾荒地,1370年并下令:北方郡縣荒蕪田地,不限畝數,全部免三年租稅。他還采取強制手段,把人多地少地區的農民遷往地廣人稀的地區;對于墾荒者,由政府供給耕牛、農具和種子;并規定免稅三年,所墾之地歸墾荒者所有;還規定,農民有田五至十畝的,必須栽種桑、棉、麻各半畝,有田十畝以上者加倍種植。這些措施大大激發了農民墾荒的積極性。

除了民屯外,明初還有軍屯和商屯。軍屯由衛所管理,官府提供耕牛和農具。明軍士屯守比例是:邊地軍隊三分守城,七分屯田;内地軍隊二分守城,八分屯田。軍糧基本上自給自足。商屯是指商人在邊境雇人屯田,就地交糧,省去了販運費用,獲利更豐。商屯的實行,解決了軍糧問題,同時也開發了邊疆。

興修水利

朱元璋十分重視興修水利和赈濟災荒。在即位之初就下令,凡是百姓提出有關水利的建議,地方官吏須及時奏報,否則加以處罰。到1395年,全國共開塘堰大約40987處,疏通河流大約4162道。

移民政策

明初,由于連年戰亂,加上疫病流行、河水連連泛濫,中原人口銳減,而山西卻未經大戰,人口稠密。河南、河北、山東三省人口相加,還不及山西人口的一半。中原大地赤野千裡,人迹罕見。為此,朱元璋下決心從山西大規模移民整修河堤、恢複鹽場、發展生産,史稱“洪武大移民”。

文化

複興禮俗

元朝時期,中原漢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蒙古及其他民族的影響和沖擊。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制定《大明集禮》,力圖恢複漢族禮儀文化,并采取一系列去蒙古化的措施。服飾方面“複衣冠如唐制”,并制定了具有明朝特色、等級嚴格的冠服制度;禮儀方面革除胡跪,恢複漢族傳統的稽首、頓首、空首的跪拜方式,并按等級實行五拜、四拜、再拜之禮;姓名方面嚴禁胡姓,甚至連漢族複姓都遭池魚之殃;語言方面杜絕胡語,欽定《洪武正韻》;婚姻方面禁止收繼婚。通過複興漢文化,朱元璋成功驅除了蒙元的陰影,并建構了新政權的合法性。

重視教育

朱元璋從元朝滅亡中看到,除了統治者本身的素質以外,整個社會失于教化也是一個原因。因此,登基後,就采取措施,興建學校,選拔學官,并堅持把教育工作作為衡量地方官政績的重要指标。

洪武九年(1376年)六月,山東日照縣知縣馬亮任職考滿,入京觐見皇帝,州裡給他下的評語是“無課農興學之績,而長于督運”。針對這個鑒定,朱元璋的批示是:農桑乃衣食之本,學校是風化之源,這個縣令放着分内的事不做卻長于督運,這是他的職責嗎?結果,那位馬縣令不但沒有晉升反而被“黜降”了。

對待國子學官,朱元璋的标準更高,除了關注國計民生,還要具備參政議政的素質。有一次朱元璋召儒臣談治國之道,大家暢所欲言,隻有國子學官李思迪和馬懿沉默不語。朱元璋極不高興,把他們給貶了。之後,在下發給國子監的“通報”中說:身為人師,應該“模範其志,竭胸中所有,發世之良能,不隐而訓……”李思迪和馬懿,出身草野,能與皇帝議論國事,皇帝這麼虛心請教,他們竟連一句話都不願說,對皇帝尚且如此,還能指望他們盡心盡力教學生嗎?

重興科舉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下令設科取士,士人參與科舉考試必須通過三場的考試,不過寫法或偶或散,無定規。文科考試内容主要局限于四書五經,考試文體通用八股文,虛内容而重形式,因而明代科舉制又稱八股取士。

重視翻譯

元朝統治者雖把阿拉伯書籍引進中國,卻束之高閣,“其間西域書數百冊,言殊字異,無能知者。”于是,朱元璋決定派遣使臣去西域再聘專家,他說:“爾來西域陰陽家,推測天象至為精密,有驗其緯度之法,又中國書之所未備,此其有關于天人甚大,宜譯其書。”《聚真堂馬氏宗譜》載明初禮聘滿觊天文學家:“洪武元年,為創立政府,成立欽天監,派欽使到阿拉伯滿觊(麥加)政府聘請精于曆學專家,乃聘到準帶地方古來氏族學者”洪武帝翻譯引進的科學圖書既阿拉伯百年翻譯運動中的一部分書籍。使這些“遠出夷裔,在元世百有餘年,晦而弗顯”的著作能夠“為中國之用,備一家之言”。

民族交流

蒙古、色目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诏禁胡語、胡服、胡姓名,蒙古色目紛紛改名換姓,與漢人無異。在聽從大臣曾秉正防患于未然的建議後,又以“有悖先王緻謹氏族之道”為由,禁止蒙古色目改換姓名,以便識别。并頒布法令,限制其内部通婚;違者,杖八十,男女入官為奴。隻有在“其中國人不願與回回、欽察為婚姻者”的情況下,才允許他們自相嫁娶。

朱元璋還對北元蒙古官民采取勸谕歸降、恩惠懷柔的招撫政策。一大批故元官民歸附明朝。這些歸附官民逐漸融入當地社會,并對明朝有了新的認同。

藏族

朱元璋采取“多封衆建,尚用僧徒”的統治政策,“制禦”藏區。洪武二年(1369年),明朝派人進藏诏谕各地首領。洪武六年(1373年),一些藏族首領到南京,明朝對他們授予官職,并設立朵甘衛、烏思藏衛和河州衛,後來朵甘衛和烏思藏衛升為朵甘都指揮使司和烏思藏都指揮使司。

外交

“不征之國”

在對外政策上,朱元璋一反元朝使用武力的做法,而采取和平的策略:“海外蠻夷之國,有為患于中國者,不可不讨;不為中國患者,不可辄自興兵。”他将朝鮮、日本、安南、真臘、暹羅、占城、蘇門答臘、爪哇、湓亨、白花、三佛齊、渤泥等國列為“不征之國”,與這些國家保持和平友好關系。

高麗、朝鮮

1368年明軍攻克大都,明與高麗即分别主動遣使聘問。1369年,高麗對明稱臣。但高麗王朝面對北元與明朝兩大勢力一時尚未作出選擇,緻使兩國關系十分緊張。1392年,高麗大将李成桂篡位。之後,李成桂參考了高麗古名“朝鮮”和李父就仕之地“和甯”,請朱元璋裁定,朱元璋表示“東夷之号,惟朝鮮之稱最羙。且其來遠矣,宜更其國号曰朝鮮”,因此裁定朝鮮為新國名。但明與朝鮮間由于潛在的疆域矛盾,造成雙方矛盾激化。直到明成祖時,明朝與朝鮮王朝的關系才走上正常發展的軌道。

日本

朱元璋登基之初派使臣下國書到日本,一是希望他們來朝貢,二是責令他們解決擾明倭寇問題。結果,國書送達後,日本不僅沒來朝貢,反而砍了使者的腦袋。朱元璋知道後惱羞成怒,揚言出兵,要征服日本。但最終并未真正出兵,在《皇明祖訓》中,朱元璋規定日本為“不征之國”。

琉球

1372年,朱元璋遣招谕使楊載向琉球中山王宣谕,自此中山國始向明朝進貢。1373年,北山和南山也開始向明朝貢。1392年,朱元璋命令福建善于造船航海的三十六姓移居琉球,其後裔世代居住在久米村,被稱為“久米三十六姓”或“閩人三十六姓”。

暹羅

1377年,朱元璋冊封阿瑜陀耶國王為“暹羅國王”,“暹羅”這一名稱正式固定下來,稱為中文語境下對泰國的稱呼。有明一代,暹羅遣使臣到中國訪問112次,中國也派使臣訪問阿瑜陀耶19次。

社會政策

養老政策

朱元璋對天下老年人施以尊重,頒布诏書和法令,規定每地要善待老人,并讓縣官定期送去米面衣物進行慰問。朱元璋怕執行不力,就又叮囑禮部尚書,要以皇帝的名義再次重申一下這項政策。

為了讓居家養老者有人服侍,洪武六年規定:“民年七十以上者,許令一子侍養,免其差役。”也就是說,為了更好地讓70歲以上的老人安度晚年,國家允許老人的一個兒子免于服役。

對于那些孝敬老人的人,朝廷不但給予精神表揚,還給予物質獎勵,賞賜衣物,發放獎金。而且,這些孝子孝女年老時可以享受特殊待遇,當他們年屆60歲就可以享受普通老人80歲時才能享受的福利待遇。如果孝親模範不幸成為孤老,那麼他們在家就可以享受到在養濟院的同等待遇,當地養濟院會每月按标準把錢糧送到他們家中;去世後,政府還會發放三兩銀子作為喪葬費。

在朝廷的要求和帶動下,形成了尊老養老的風氣,贍養老人的要求也滲透到各地家法族規之中。被朱元璋稱為“江南第一家”的浦江鄭氏的《鄭氏規範》是中國傳統家法族規的代表作。

社會福利

朱元璋時代是中國古代社會福利最好的時期之一。免費養老院(養濟院)、免費醫院(養濟院)和免費公墓(漏澤園)統統出現。朱元璋還曾經試驗過“保障房”政策,命令在南京試點,于郊外修築公房,并安排無家可歸者居住,是世界最早的國家免費福利公房。

抑制商人

為了貶抑商人,朱元璋規定,農民可以穿綢、紗、絹、布四種衣料。而商人卻隻能穿絹、布兩種料子的衣服。商人考學、當官,都會受到限制。

轶事典故

朱元璋在世時留下不少傳說和典故,如下:

政治:火燒慶功樓、雲奇告變、太祖治驕、建都之議、剝皮揎草、表箋之禍、憤題和尚诘問、鐵裙之刑、劉伯溫求雨、太醫監、悍婦之肉、聖谕六言、大明诏旨碑、洪武正韻、月餅起義、五更吹号、畏法度者最快樂、教民榜文、新官堕落定律、逆臣錄、白話聖旨、紅座船、藁城人、寶源局、宋濂誠實、洪武大移民、裝傻計。

美食:四菜一湯、糊羹、粉子馍、捆香蹄、垛子羊肉、瓤豆腐、仙客來靈芝、珍珠翡翠白玉湯、萬三蹄膀、吳城大闆瓜子、油煎毛豆腐、老表土雞湯、臨水酒、周爛頭、桃香茶油、虎皮毛豆腐、五裡界蒸肉、養生油、洪武宴、開花馍、何故四菜一湯、歲寒三友抹尖脆、常州牛塘谷、黃氏肚包雞、八寶稀飯、濮陽壯馍、得勝餅、鳳陽釀豆腐(洪武豆腐)、費縣山楂、南京鹽水鴨、麥蠶豆幹粥。

文化:怒打伽藍神、淮右布衣、楚人養狙、閱江樓記、牲口節、大寫金額、陳辭濫調、朱陳之好、覃垕曬皮、智聰、率師征陳友諒至潇湘所寫、鐵闆一塊、河伯女、贈四仙、情侶椅、大明太祖高皇帝禦注道德真經、絕海中津、跳竹馬、廬山詩、朱元璋夢遊西嶽、清溪流泉、朱元璋畫像、鐵姓、狄姓、朱氏世德碑記、武當歸隐。

建築:洞林寺、廬山竹林寺、觀星樓、餘幹康山忠臣廟、禦碑亭、驸馬巷、龍首塔、柳葉街、北照寺、觀妙亭、閱江樓、古城塔、南京花牌樓、五土廟、梅大井、皇帝井、遊武廟、六鎮七十二口井、斷頭馬、百貓坊、通天寨玉盂禅寺、常氏先祠、楚望台、抹山寺、勝棋樓、朱元璋品蟹亭、瑞安寺、陽山碑材、官店、複翁堂、明去封号碑、青龍洞古建築群、明功臣墓、南京老城南。

地點:明功臣墓、天鐘聽泉、北台頭村、試劍石、義駕山、鑒玉村、聖水池、下鄒村、十裡聖水、九峰摩崖、歙嶺青、青蒲、黃村、陳家溝村、蘇莊銀杏樹、瑞洪鎮、披雲山、天龍屯堡古鎮、平海衛、宜春八景之南池湧珠、朱家凹景區、白關鎮、光明頂、陽山、張三豐的神仙洞、賈島隐居處、龍女花。

史料記載

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

吳晗《朱元璋傳》

梧桐《洪武皇帝大傳》

張宏傑《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

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

金庸《倚天屠龍記》

陳丹旭繪《朱元璋》(繪畫本共5冊)

影視形象

(一)電視講座

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欄目,毛佩琦主講《明十七帝疑案》、商傳主講《明太祖朱元璋》。

(二)電影、電視劇

年份

電視劇/電影

飾演者

1978

臭頭小子

洪金寶

1978

倚天屠龍記

程乃根

1981

遊俠張三豐

羅樂林

1985

奢香夫人

達奇

1986

倚天屠龍記

麥皓為

1987

大明群英

任達華

1992

劉伯溫傳奇

範鴻軒

1993

朱元璋

呂齊

1993

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

姬麒麟

1993

劉伯溫傳奇之轉世英雄

李立群

1993

東方小故事之洪武試臣

丹甯軍

1994

倚天屠龍記

李立群

1996

龍之淚

金舜哲

1997

永樂大帝

婁際成

1998

乞丐皇帝傳奇

何家勁

1998

真命天子

王耿豪

1998

帝王之旅

李立群

1999

鳳陽小子朱元璋

房斌

2001

倚天屠龍記

邱萬城

2002

大腳馬皇後

唐國強

2002

穿越時空的愛戀

孫寶光

2003

武當

嚴屹寬

2003

聚寶盆

高強

2003

倚天屠龍記

林津鋒

2004

朱元璋

周倜(童年)

胡軍(成年)

2004

名揚花鼓

曾江

2004

覆雨翻雲

高雄

2005

大明奇才

劉文治

2005

朱元璋除惡下陳州

張鐵林

2006

皇後駕到

孫海英

2006

香粉傳奇

湯鎮業

2006

傳奇皇帝朱元璋

陳寶國

2006

神機妙算劉伯溫

霍正奇

2007

大槐樹

鮑國安

2007

帝師劉伯溫

高強

2008

飛天舞

公方敏

2009

倚天屠龍記

于博甯

2010

奢香夫人

高蘭村

2010

朱元璋傳之屯兵金西

王蔚鑫

2012

洪武大案

李立群

2012

洪武三十二

羅樂林

2014

海賊

孫光業

2014

美人如畫

黃海冰

2014

神機妙算劉伯溫

于震

2015

鄭道傳

趙光裕

2015

英雄訣

杜志國

2015

錦衣夜行

黃文豪

2016

真命天子

張倬聞

2016

乞丐皇帝與大腳皇後傳奇

陳浩民

2018

山河月明

陳寶國

2019

倚天屠龍記

金钊

(三)戲曲

淮劇《金杯·白刃》

豫劇《朱元璋斬婿》

越劇《朱元璋巧訪記》

(四)歌仔戲

《臭頭洪武君》

人際關系

祖輩親人

祖父:熙祖裕皇帝朱初一

祖母:裕皇後王氏

父親:仁祖淳皇帝朱世珍(原名朱五四)

母親:淳皇後陳氏

兄弟姐妹

哥哥:長兄南昌王朱興隆(原名朱重五)、次兄盱眙王朱興盛(朱重六)、三哥臨淮王朱興祖(朱重七)

姐姐:太原長公主朱氏、曹國長公主朱佛女

後妃情況

皇後:孝慈高皇後馬氏。

妃嫔:

成穆貴妃孫氏,陳州人。兄孫藩,元帥馬世熊義女。生懷慶公主。谥号成穆。

李淑妃,壽州人,父李傑。史書未有她生下皇子的記載,但有人卻認為李淑妃生懿文太子朱标、秦愍王朱樉、晉恭王朱棡。

碽妃,有些曆史學家認為她是明成祖朱棣和周定王朱橚的生母。《南京太常寺志》所載明孝陵神位:“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晉恭王,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是皆享于陵殿,掌于祠官,三百年來未之有改者”。

胡充妃,生楚昭王朱桢,谥号昭敬。

郭甯妃,濠州人,父郭山甫,兄郭興、郭英。生魯荒王朱檀。

郭惠妃,生蜀獻王朱椿、代簡王朱桂、谷王朱橞、永嘉公主、汝陽公主。

崔惠妃,谥号莊靖安榮,未生子女。

胡順妃,生湘獻王朱柏

趙貴妃,生沈簡王朱模

鄭安妃,生福清公主

李賢妃,生唐定王朱桱

劉惠妃,生郢靖王朱棟

達定妃,生齊恭王朱榑、潭王朱梓

葛麗妃,生伊厲王朱彜(木彜)

餘妃,生慶靖王朱栴

楊妃,生甯獻王朱權

周妃,生岷莊王朱楩、韓憲王朱松

張美人,生寶慶公主。朱元璋死後,她因女兒年幼而幸運的成為僅有的一位免于殉葬者。

任順妃;生平不詳

郜氏,生肅莊王朱楧

子女情況

皇子

姓名

封王及谥号

母親

藩屬/職位

長子

朱标

懿文太子

孝慈高皇後

直隸應天

二子

朱樉

秦愍王

孝慈高皇後

陝西西安

三子

朱棡

晉恭王

孝慈高皇後

山西太原

四子

朱棣

初封燕王,即明成祖

孝慈高皇後

北平

五子

朱橚

周定王

孝慈高皇後

河南開封

六子

朱桢

楚昭王

胡充妃

湖廣武昌

七子

朱榑

齊恭王

達定妃

山東青州

八子

朱梓

潭王

達定妃

湖廣長沙

九子

朱杞

趙王

不詳

未就封

十子

朱檀

魯荒王

郭甯妃

山東兖州

十一子

朱椿

蜀獻王

郭惠妃

四川成都

十二子

朱柏

湘獻王,初谥戾

胡順妃

湖廣荊州

十三子

朱桂

代簡王,初封豫王

郭惠妃

山西大同

十四子

朱楧

肅莊王,初封漢王

郜氏

陝西甘州

十五子

朱植

遼簡王,初封衛王

韓妃

遼東廣甯

十六子

朱栴

慶靖王

餘妃

陝西甯夏

十七子

朱權

甯獻王

楊妃

大甯

十八子

朱楩

岷莊王

周妃

陝西岷州,後改雲南

十九子

朱橞

谷王

郭惠妃

北平宣府

二十子

朱松

韓憲王

周妃

遼東開原

二十一子

朱模

沈簡王

趙貴妃

山西潞州

二十二子

朱楹

安惠王

不詳

陝西平涼

二十三子

朱桱

唐定王

李賢妃

河南南陽

二十四子

朱棟

郢靖王

劉惠妃

湖廣安陸

二十五子

朱㰘

伊厲王

葛麗妃

河南洛陽

二十六子

朱楠

未封王

葛麗妃

未就封

皇女

姓名

生母

封号

驸馬

長女

朱鏡靜

孫貴妃

臨安公主

李祺,李善長子

二女

朱氏

孝慈高皇後

甯國公主

梅殷,梅思祖從子

三女

朱氏

不詳

崇甯公主

牛城

四女

朱氏

孝慈高皇後

安慶公主

歐陽倫

五女

朱氏

不詳

汝甯公主

陸賢,陸仲亨子

六女

朱福甯

孫貴妃

懷慶公主

王甯

七女

朱氏

不詳

大名公主

李堅

八女

朱氏

鄭安妃

福清公主

張麟,張龍子

九女

朱氏

不詳

壽春公主

傅忠,傅友德子

十女

朱氏

不詳

未封,稱十公主

未嫁

十一女

朱玉華

林氏

南康公主

胡觀,胡海子

十二女

朱善清

郭惠妃

永嘉公主

郭鎮,郭英子

十三女

朱氏

不詳

未封,稱十三公主

未嫁

十四女

朱氏

高麗韓妃

含山公主

尹清

十五女

朱氏

郭惠妃

汝陽公主

謝達

十六女

朱氏

張美人

寶慶公主

趙輝

曆史評價

朱元璋作為中國最傑出的君主之一,一生勤于政事,建樹頗多。特别是創設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業,促成明朝前期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的局面,還影響到清朝。自明到清,中央集權的政治統治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漸趨完備。

朱元璋最重要的功績是推翻元朝統治,除暴亂,平定天下,廢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種族等級及壓迫政策。他從天災人禍和饑寒交迫的鐘離村,一直到南京登基,和他的文臣武将所走的這條道路,不僅僅是為私人和某個階級的利益,如同他的自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朱元璋胸懷韬略,深謀遠慮,善于駕馭戰争,掌握主動權。注重招賢納士,廣采衆議,嚴格治軍,完善軍制,練兵育将,強調将領要識、謀、仁、勇兼備。主張寓兵于農,且耕且戰,保持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

《明史》:“太祖以聰明神武之資,抱濟世安民之志,乘時應運,豪傑景從,戡亂摧強,十五載而成帝業。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漢以後所未有也。懲元政廢弛,治尚嚴峻。而能禮緻耆儒,考禮定樂,昭揭經義,尊崇正學,加恩勝國,澄清吏治,修人紀,崇鳳都,正後宮名義,内治肅清,禁宦豎不得幹政,五府六部官職相維,置衛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禍亂,文緻太平,太祖實身兼之。至于雅尚志節,聽蔡子英北歸。晚歲憂民益切,嘗以一歲開支河暨塘堰數萬以利農桑、備旱潦。用此子孫承業二百餘年,士重名義,闾閻充實。如今苗裔蒙澤,尚如東樓、白馬,世承先祀,有以哉。”

趙翼:蓋明祖一人,聖賢、豪傑、盜賊之性,實兼而有之者也。

順治帝:“朕以為,曆代賢君,莫如洪武。何也?數君德政,有善者,有未盡善者。至洪武所定條理章程,規劃周詳,朕所以謂曆代之君不及洪武也。”

康熙帝立碑“治隆唐宋”贊譽朱元璋。還說:“明太祖天授智勇,崛起布衣,緯武經文,統一方夏,凡其制度,準今酌古,鹹極周詳,非獨後代莫能越其範圍,即漢唐宋諸君誠有所未及也。”;“洪武乃英武偉烈之主,非尋常帝王可比”。

孫中山:“嗚乎休哉!非我太祖在天之靈,何以及此?”

毛澤東:①“自古能君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②朱元璋是農民起義領袖,是應該肯定的,應該寫得好一點,不要寫得那麼壞(指朱元璋的晚年)。

③朱洪武是個放牛娃出身,人倒也不蠢,他有個謀士叫朱升,很有見識,朱洪武聽了朱升的話“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最終取得了民心,得了天下。

商傳:朱元璋出身于一個貧苦家庭,從社會最底層的放牛娃、四處讨飯的小和尚,全靠自己的奮鬥成了一個統一王朝的開國皇帝。這是中國曆史上,乃至世界曆史上絕無僅有的事情。另外,朱元璋當上皇帝後,也沒有停止步伐,他在位三十多年,成功地建立一個強大統一的明帝國。

萬明:這位中國曆史上唯一出身貧苦農民的開國皇帝,是為明太祖。他在位31年,肇基了曆史上長達276年的大明王朝,曾對中國曆史發展進程産生過重大影響。獨特的身世和業績為他一生塗抹上濃重的傳奇色彩

後世紀念

陵寝墓地

朱元璋去世後埋在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的明孝陵,和馬皇後合葬于此。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命中軍都督府佥事李新主持陵墓的營建工程,此年八月,馬皇後去世,九月葬入此陵,定名為“孝陵”。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