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樂派

古典樂派

歐洲的音樂潮流及創作風格
古典樂派是指那些可以從18世紀最偉大和最著名的作曲家海頓、莫紮特和貝多芬的音樂中聽到的風格。常指18~19世紀産生于歐洲的音樂潮流及創作風格。古典樂派講究嚴謹的結構,完美的形式,和諧的音響與嚴密的邏輯。樂曲多以嚴肅,穩重為主,崇尚理性,而對感情的表現為含蓄内在。器樂曲多是無标題音樂。主要作曲家有:亨德爾、巴赫、海頓、莫紮特、貝多芬等人。
  • 中文名:古典樂派
  • 外文名:
  • 别名:
  • 出現時間:18~19世紀

曆史背景

古典樂派産生于18世紀中後期,這時期正值歐洲社會的大變革,無論從經濟、政治還是思想文化上,歐洲社會的變遷都對音樂藝術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促進作用。當時具有資産階級思維的思想家提出了“自由”、“博愛”、“平等”、“人權”等新興口号,維也納古典樂派的誕生因此也受到了這場思想運動的洗禮。

古典主義時期”是西方音樂史發展到高峰的一個階段,它處于“巴洛克時期”之後“浪漫主義時期之前”承上啟下。它包含了兩大時段“前古典時期”和“維也納古典時期”前古典時期也被音樂史學家稱之為“後巴洛克時期”從18世紀20-30年代喜歌劇的興起與繁榮,世紀中葉格魯克對意大利正歌劇的改革,以及世紀種下葉器樂領域中奏鳴曲、交響曲、協奏曲、重奏曲的成熟與發展。構成了體現這一新時期風格的特點,與巴洛克晚期并行并逐步取而代之成為主導。

現在所提及的西方音樂實際上是從十六世紀末開始,尤其是十七世紀到十八世紀,這一期間,西方古典音樂有理論,有規範,有大量的文字和音響文獻,易于流傳;着重美學及功能性,故此比較客觀。

西洋音樂主要指歐洲的音樂,由于歐洲曆史上統治階層比較重視音樂,因此許多音樂家都得到資助和保護,發展出比較完善的音樂理論。目前西方的音樂理論在全世界的音樂界占有主導地位,歐洲音樂界發展的記譜法和作曲的程式得到世界的公認。“維也納古典時期”通常也用古典主義高峰(HighClassical)古典主義音樂指的是1730-1820年這一段時間的歐洲主流音樂,又稱“維也納古典樂派”。此樂派三位最著名的作曲家是海頓、莫紮特和貝多芬,以各自的成熟期創作為代表,在器樂和聲樂領域所形成的音樂風格。

18世紀中下葉的歐洲工業革命與科學技術領域的一系列重要發明,促使整個西方文明在向前推進,而以王權、教權為主的傳統體制面臨着全面崩塌的危機。在思想文化領域:法國“百科全書派”掀起了“啟蒙運動”。盧梭的《福音書》找來“膽大妄為”的莎士比亞作為證人;主張三權分立的孟德斯鸠;譴責貴族和教會的腐敗的伏爾泰;“啟蒙運動”倡導“人文主義”精神,用“理性”作為武器,對傳統的信仰和權利權威以猛烈的批判,作為新興階層他們提出了“自由”、“平等”、“博愛”的口号,主張科學和知識,提倡平等和自由,呼籲宗教寬容和人類博愛。“啟蒙運動”喚醒了歐洲人對自然法則與自由競争意識的尊重,其影響遍及政治經濟文化各個領域。

古典主義音樂是伴随18世紀中期市民階級的興起開始的,獲得更多發言權的中産積極市民尊重理性思想,追求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重視自然的情感流露,啟蒙意識開始覺醒,用理性将自己從神權和王權中解放出來,面對任何權威都能保持自由地思想和行動。文學藝術的理想随着人類文明的進步而不斷改變,在古代理想是美,中世紀理想是善,到啟蒙時代理想是真,但是人們很快發現在現實生活中真理随着角度的不同而發生變化。揭示出表面的善隐藏不可告人的邪惡,于是人們回歸古代美的理想。18世紀下半葉,德國文學戲劇界的“狂飙突擊運動”響應啟蒙運動又反對法國學者對理性的單純崇拜,而更強調人的感官直覺,追求自然、天性和本能,為浪漫主義時期做鋪墊。

德國湧現出代表性人物,受到古典思想的強烈熏陶歌德受之于歐裡庇得斯,康德之于柏拉圖。另一個原因哲學、藝術、文學,由于受古典文化的影響重新調整方向,古代文化透過世紀最偉大的文化現象狂飙運動日耳曼天才的熱情和創造力得以再生。攻擊舊的傳統,探索社會痼疾,1789爆發的法國大革命形成風暴,對拿破侖狂如崇拜,熾熱的情感安定下來得以純化淨化,無情地現實在理想的火焰中被升華,人們認識到客觀标準的有效性,回歸到有節制的人文主義,節制和均衡标志着古典主義形成。在“啟蒙運動”和“狂飙突進運動”的影響下18世紀的歐洲藝術和音樂文化發生了巨大改變并走向高度繁榮。

歐洲各主要國家新興市民階層的興起,促使18世紀的音樂更加世俗化、民衆化。在英國出現音樂愛好者私人組織的音樂會,在荷蘭、德國北部新教地區出現教堂以外的宗教作品,專供市民欣賞娛樂的音樂會開始繁榮起來,定期音樂聚會普及到公衆。音樂廳舉辦的晚間音樂會,和通俗戲劇、流行小說一起成為18世紀空前活躍的市民文化。在多姿多彩的音樂活動中,維也納顯出了突出地位,因為它地處歐洲的中心,多民族的音樂和民間歌舞非常豐富,市民家庭的業餘歌唱或器樂的獨奏、重奏。酒館、市集音樂活動都十分繁榮。市民階層的興趣與愛好,上升為社會音樂生活的導向,從而直接影響了18世紀下半葉專業音樂的創作。

古典主義音樂承繼著巴洛克音樂的發展,是歐洲音樂史上的一種音樂風格或者一個時代。這個時代出現了多樂章的交響曲、獨奏協奏曲、弦樂四重奏、多樂章奏鳴曲等等體裁。而奏鳴曲式和輪旋曲式成為古典時期和浪漫時期最常見的曲式,影響之深遠直至二十世紀。樂團編制比巴洛克時期增大,樂團由指揮帶領逐漸變成一種常規。樂譜的印刷,樂器制造的技術改進,鋼琴在古典時期出現,逐漸取代了羽管鍵琴的地位。音樂的報刊評論,論述音樂史知識,樂器演奏技巧及其創作理論的書籍大量發行。

音樂的世俗化大衆化,回歸自然,同時音樂家們也在渴望一種“世界主義”,以更加博大的胸懷去創作音樂,被全世界人民喜歡的音樂,“四海之内皆兄弟”體現了當時人們思想的先進、博大、憧憬。

随着法國大革命對社會造成的沖擊,作曲家的生計也受到影響,由最初依賴宮廷、教會供養轉變為獨立的經營者,這一時期藝術生活也是多重并重,創作與演出必須符合各個階層的需要,委托人、贊助者、聽衆的不同,導緻音樂風格的不同和并存。逐步趨向個人情感,不僅是這一時期音樂的特征,也醞釀了浪漫主義時期。

藝術家們意識到獨立價值,以前依附于就職于宮廷貴族,從海頓經過莫紮特到貝多芬,掙脫桎梏的意識逐漸覺醒,也一步步表現在他們的音樂作品中。這一時期追求人的自由,個性的自由。

維也納古典樂派以主調風格為主語言樸素精煉,結構明晰勻稱嚴謹,音樂中的戲劇矛盾沖突更加強烈,旋律優美動人,整齊對稱的方整性樂句結構,于民間音調舞蹈結合緊密,注重調性和聲,短小動機孕育出豐富的樂思,體裁是奏鳴曲、協奏曲、交響曲、四重奏。

古典主義時期的三巨頭

古代主義時期最為著名的是維也納古典樂派,而維也納古典樂派中最為出名的作曲家則有三位——海頓、莫紮特和貝多芬,他們并成為“三巨頭”。這三位大師生活在同一時代,且互有關聯——海頓最年長,比他小24歲的莫紮特與海頓是相互尊敬的忘年摯友和知音;貝多芬年紀最小,而當他來到維也納發展之後不久曾拜海頓為師,也參加過比他大14歲的莫紮特舉行的一次聚會,在那天莫紮特驚異于貝多芬的才華,而預言将來這個年輕人将有所作為。

弗浪茨•約瑟夫·海頓(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是奧地利作曲家,他常被世人稱作”交響曲之父”。但正如前章所述,無論是交響曲,四重奏或是羽管鍵琴奏鳴曲,在海頓之前已有許多作曲家開始進行這些體裁的創作,而海頓的創作将這些體裁推進為高度發展的古典主義風格範式,他的大量作品體現出18世紀中葉音樂風格逐漸變化的軌迹,從中期的”華麗風格”到”情感風格”到”維也納古典風格”甚至有些音樂史學家從海頓的作品中找出預示浪漫主義風格的印迹。

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莫紮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是奧地利作曲家,西方音樂曆史中,隻有莫紮特被毫無疑義地公認為稀世之才,他短暫的35年生涯,為人類留留下極其寶貴的音樂遺産。舒曼說過,莫紮特的音樂是無法描述的”莫紮特即音樂”這似乎是贊歎莫紮特資産的最恰當的詞彙,他創作的歌劇,交響曲,協奏曲,奏鳴曲,四重奏和其它重奏,重唱形式,大量器樂曲,獨唱等等,幾乎包含了音樂的所有領域,而莫紮特音樂的特征與最突出的貢獻,可以通過歌劇,協奏曲和交響曲來說明。

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他在西方音樂史的畫卷中獨領風騷,由海頓,莫紮特創立并發展起來的維也納古典音樂形式與風格,在貝多芬的手裡被極大地擴充和發展。他将18世紀與19世紀,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連接起來,将一個時代的理想融彙于自己的音樂藝術之中,貝多芬的名字與崇高的信念,頑強不屈的意志,充滿震撼力的音樂,為表達情感而不拘規範的氣魄永遠同在。

德國萊茵河畔的波恩,是貝多芬度過他人生最初22年的城市(1770-1792)這段時間雖然不是他創作成熟與豐收時期,但對他一生的影響十分深遠,尤其體現在思想性格的形成方面。

巨匠系列

作品21

卡路裡是十八世紀傑出的吉他演奏家兼作曲家,更是吉他音樂史上“第一黃金時期”的功臣之一。在古典樂派時期,意大利出現了多位知名的吉他巨匠,其中除了卡路裡之外,還有朱利亞尼、卡爾卡西、雷尼亞尼等。秉承着海頓與貝多芬的古典樂派作風,卡路裡一生共創作有三百首以上的吉他作品,其作品結構勻稱而典雅,曲風明朗活潑、親切溫和、充分反映出古典樂派的音樂精神。在本專輯中所收錄的奏鳴曲,寫作的手法既有模仿鋼琴演奏的作曲形式,也有如交響曲一般地充滿管弦色彩,顯見卡路裡受到海頓與貝多芬的影響頗深。除了吉他獨奏作品之外,卡路裡的吉他教本(作品241号)迄今仍然是世界各國音樂學院選用的指定教材,其中有許多精美易于演奏的小品,對提高吉他學生的藝術水準有着積極的助益。

36首随想曲

雷尼亞尼是與卡路裡同一時期的偉大藝術家,他最初是以吉他演奏家的身份活躍于整個歐洲,而到了晚年之後轉為投身吉他制作工藝的研究。1835年,雷尼亞尼在意大利西北部的熱那亞遇到了小提琴鬼才帕格尼尼,相傳他們二人曾經有過精彩的合作,因此受到帕格尼尼的影響,雷尼亞尼的寫作手法也具有相當高的炫技成分。例如在本片中《36首随想曲》即是模仿帕格尼尼著名的《24首随想曲》,曲中采用了22種不同的調性,每一首小曲都包含不同的技巧形式,結構簡短,即統一但卻都各有特色,堪稱雷尼亞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古典樂派吉他音樂的炫技精品。至于本片中的另外一首雷尼亞尼的傑作(作品19号),這是一首由兩個樂章組成的《幻想曲》,此曲的風格華麗、旋律流暢、節奏清晰有力,頗有幾分類似羅西尼的管弦樂序曲,精彩非凡。

圓舞曲

20世紀末吉他樂壇悄然地興起一股浪漫風潮,其間許多逐漸被曆史淡忘的19世紀吉他大師作品,也紛紛複辟回到演出舞台。為此,拿索斯《吉他典藏》特别精心制作了一系列19世紀吉他大師(特别是19世紀後期)的錄音,這其中包括了科斯特、梅爾茲、雷岡第以及巴裡奧斯等人,在這裡我們首先要介紹的是浪漫樂派時期法國最重要的吉他大師科斯特。科斯特是一位很有天賦的吉他家,18歲時便已奠定演奏家的名聲,随後在巴黎他成為當時最偉大的吉他家索爾的得意門生,兩人并經常一起演出,傳為曆史的一段佳話。科斯特的作品有着古典時期明确的調性、嚴謹的和聲、但他的特别之處在于所呈現出來的音樂卻充滿詩意、如夢似幻,相較于同時期的作曲家多了許多彈性,其如流水般的旋律,飄渺的音符,更是引人無限遐想。

弗蘭德爾的回憶

雖然科斯特誕生于吉他音樂最晦暗雕蔽的時期,但是他仍然以其高超的演奏技巧和卓越的作品活躍于19世紀的巴黎。當時的巴黎不僅是吉他音樂的重鎮之一,更是歐洲最重要的文化藝術中心,因此許多偉大的演奏家和作曲家紛紛齊聚巴黎,共同激發出璀璨的音符,浪漫的樂章。浪漫時期,作曲家們為了展現自己在創作上的才華和拓展寫作的空間,經常會使用其它作曲家的音樂風格來寫作,或是借用别人的主題來進行創作,從而産生許多相當迷人的作品。這些作品通常都是以變奏曲、幻想曲或是随想曲的形式寫成,例如在本專輯中所有的曲目幾乎都是此類作品,其中作品第四号的幻想曲更是借用了葛路克的芭蕾音樂主題,由此可見當時這種“移植”之風确實甚為普遍。本片無論在選曲、演奏和錄音均屬上乘,吉他愛樂者不容錯過。

波蘭舞曲

在本張專輯的選曲都是科斯特在1830-1840左右完成的作品,此一時期正值吉他音樂的衰退期,為了振興人氣急速下滑的吉他音樂,吉他演奏家們無不絞盡腦汁,彈精竭慮地為吉他藝術的存亡做最大的努力,于是改編當時著名的歌劇或管弦樂音樂成為吉他曲目,正是這種時空背景下的必然結果,也是最佳的方式。其間許多著名的大作曲家如李斯特、蕭邦、貝裡尼、羅西尼、白遼士、威爾第等人的作品,幾乎都曾經被改編或移植到吉他上演奏,而這其中又以羅西尼的歌劇音樂為最主要的範疇。當時的吉他作曲家在改編歌劇音樂時,通常會将一部歌劇中數個著名的旋律(大多是詠歎調)借由轉調、擴張等方式将之串聯起來,成為一種集錦曲(Medley),因此這種集錦曲對于延續吉他音樂的發展也可說是别具曆史意義。

夜曲《夢》

不同于前三張科斯特作品集的内容都是規模較大的幻想曲、變奏曲,本張專輯所收錄的都是比較精緻簡約的小品,而且寫作的時間正是科斯特作曲活動的巅峰。在本片中最重要,也是科斯特生涯中的經典之作就是作品38号的《25首練習曲》。該作品最早出版在1873年,這是一組吉他音樂史上罕見的練習曲集,其中除了少數特别以技巧練習為目的的樂曲,大多數的樂曲都是和聲豐富、聲部紛陳、旋律優美、格調高貴的小品,另外在這些練習曲中,科斯特也加上很多即興的經過句(passages)和華彩的裝飾奏(Cadenza),更使得這組練習曲的浪漫格調展露無遺。曾經有人将科斯特的這組練習曲比做蕭邦的鋼琴練習曲,然而事實上雖然他們同樣屬于浪漫時期的創作,但是在演奏技巧上的難度而言,科斯特的作品恐怕還要更勝一籌。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