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裡紅妝

十裡紅妝

婚俗
十裡紅妝是古老的傳統婚俗,這種嫁女的盛大場面,人們常用“良田千畝,十裡紅妝”形容嫁妝的豐厚。舊俗在婚期前一天,除了床上用品、衣褲鞋履、首飾、被褥以及女紅用品等細軟物件在親迎時随花轎發送外,其餘的紅奁大至床鋪,小至線闆、紡錘,都由挑夫送往男家,由伴娘為之鋪陳,俗稱“鋪床”。[1]
  • 中文名:十裡紅妝
  • 外文名:
  • 别名:
  • 用處:嫁娶
  • 地址:浙江甯海
  • 類别:傳統習俗
  • 相關景點:甯海十裡紅妝文化園、十裡紅妝博物館

文化成就

2006年,“十裡紅妝”萬工轎參加了在法國巴黎舉行的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世界非物質遺産展

2008年,“甯海十裡紅妝婚俗”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2010年,央視播放《十裡紅妝》上、下集專題紀錄

2014年,民俗風情舞劇《十裡紅·女兒夢》榮登美國紐約林肯中心

2016年,甯海十裡紅妝婚嫁民俗等非遺亮相“東亞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等國内外著名會展

2018年,“十裡紅妝”萬工轎亮相《國家寶藏》

2019年,以火紅•甯海十裡紅妝之旅作為甯波十條非遺旅遊路線之一;甯海非遺十裡紅妝亮相進博會

2021年,入選“浙江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釋義

一種傳統婚俗,發嫁妝時,大件家具兩人擡,成套紅腳桶分兩頭一人挑,提桶、果桶等小木器及瓷瓶、埕罐等小件東西盛放在紅扛箱内兩人擡。一擔擔、一杠杠都朱漆髹金,流光溢彩。床桌器具箱籠被褥一應俱全,日常所需無所不包。蜿蜒數裡的紅妝隊伍經常從女家一直延伸到夫家,浩浩蕩蕩,仿佛是一條披着紅袍的金龍,洋溢着吉祥喜慶,炫耀家産的富足,故稱“十裡紅妝”。

甯海因地處東海之濱,且有天然良港,自古以來就是海路暢通經濟繁榮的重鎮,是古時海上貿易的集散地。商業興盛與人民富足使得甯海古時大戶人家女子出嫁陪嫁品極其繁富奢華,明清時期,奢華的紅妝婚俗達到全盛。不惜财力為女兒置辦紅嫁妝,逐漸成為甯海地區的民間風俗,世代相傳。十裡紅妝是家族富有、地位顯赫的一種象征。花轎是十裡紅妝最重要的器物,是新娘地位的直接體現,代表明媒正娶。甯海十裡紅妝婚俗規模聲勢之大、藝術價值之高,為全國罕見。

38人擡嫁妝,嫁妝的種類包括了衣、鞋、住、行、婚、桑、绫、羅、農、工這十個方面的東西,成親隊伍洋洋灑灑排隊有十裡長,一路上鞭炮鑼鼓滿天響,滿眼望去十裡皆紅。這便是古時甯海盛妝嫁女的景象。

十裡紅妝的熱鬧場面已成為曆史,承傳了千百年的婦女境況已徹底改變,但曾經讓古代婦女哭過、恨過、愛過和榮耀過的一切生活方式和生活空間作系統的了解和研究是江南民間藝術館和大家的責任,因為她們是我們的祖輩。

傳說

十裡紅妝,古代如此盛大排場一般隻有達官貴族才能享有,甯海能夠上十裡排場皆因一個傳說。據傳,南宋開國皇帝,康王趙構被金兵追到甯海西鄉,一個農家姑娘在曬場上用籮筐把康王罩起來,金兵被騙了過去。康王被救後,就向姑娘說明了真實身份,并承諾:“等我政權穩定了,派人擡姑娘去皇宮,報答救命之恩。”并相約以肚兜為憑,隻要把這個肚兜挂在門口就行了。第二年,康王來尋恩人,結果村子裡有姑娘家的人家,每戶門口都挂起了肚兜,皇帝和使者無法判斷哪家姑娘是真正的救命恩人,也無法實現皇帝的承諾,日夜不安,皇帝隻好下了道聖旨。“浙東女子盡封王”,女子出嫁時可享受公主的待遇,鳳冠霞帔,嫁妝可以雕龍刻鳳,給了浙東婚俗享受公主結婚待遇的合法地位。

網絡熱詞

2013年9月出現的網絡熱詞“待我長發及腰”就是出自何曉道創作的《十裡紅妝女兒夢》。全文為:“待我長發及腰,少年娶我可好。待你青絲绾正,鋪十裡紅妝可願。卻怕長發及腰,少年傾心他人。待你青絲绾正,笑看君懷她笑顔。”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