蠱

漢語漢字
蠱(拼音:gǔ)是漢語二級通用字,初文見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像蟲(或蛇)在器皿中。古人把許多有毒的蟲子聚斂到一起,讓它們彼此吞噬,互相殘殺,最後剩下的就是“蠱”。引申而作名詞,則指蛀蟲、害人的邪術等。又引申用作動詞,指人中蠱蟲之毒,再引申則指蠱惑、迷惑,這個意義成為它的常用義。[1]
  • 拼音:ɡǔ
  • 繁體:蠱
  • 部首:蟲
  • 名稱:蠱
  • 筆畫:11
  • 釋義:蠱 (會意。從蟲,從皿。本義: 人肚子裡的寄生蟲) 同 本 義 蠱,腹中蟲也。――《說文》 掌除毒蠱。――《周禮·秋官·庶氏》

文字溯源

會意字。甲骨文(圖1、2)的“蠱”字,下部是容器“皿”,“皿”中的字形是“蟲(huǐ)”,意為毒蟲或毒蛇。甲骨文“皿”中有一條蟲的,也有兩條蟲的,後代文字多從三蟲,其實所表示的意思是一樣的。“蟲”簡化作“蟲”,“蠱”也類推簡化作“蠱”,與甲骨文的一種寫法相同,可謂回到了其原始的構形狀态。

關于“蠱”的造字本義,一種說法認為是人工培養的一種毒蟲。“蠱”字的甲骨文模拟的是毒蛇或毒蟲被盛放在器皿中的樣子。相傳取百蟲于器皿中,讓它們互相吞噬,最後消滅所有競争者活下來的就是“蠱”。另一種說法認為,這樣的器皿也用于盛放食物,若裡面有毒蟲侵入,人誤食之後就會中毒。“蠱”的本義當是能使人緻病的寄生蟲。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古代傳說一種人工培育的毒蟲。

鮑照《苦熱行》:“含沙射流影,吹蠱痛行晖。”

《通志·六書三》:“造蠱之法,以百蟲置皿中,俾相啖食,其存者為蠱,故從蟲皿也。”

蠱蟲;蠱主

〈文言〉人腹中的寄生蟲。

parasite

《周禮·秋官·庶氏》:“庶氏掌除毒蠱。”鄭玄注:“毒蠱,蟲物而病害人者。”

〈文言〉谷類中蛀蟲所化的蛾。

《左傳·昭公元年》:“谷之飛,亦為蠱。”

王充《論衡·商蟲》:“谷蟲曰蠱,蠱若蛾矣。粟米饐熱生蠱。”

〈文言〉傷害人的熱毒惡氣。

《史記·秦本紀》:“(德公)二年,初伏,以狗禦蠱。”

〈文言〉指與詛咒、祈禱鬼神等迷信有關的事。

蠱氣;蠱災

〈文言〉事。

《易·蠱卦》:“幹父之蠱,意承考也。”

〈文言〉一種腹部臌脹的疾病

嚴有禧《漱華随筆·蔣洪章》:“(老夫人)忽患病,醫以為蠱。”

蠱疾

《周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巽下艮上。參看“蠱卦”。

範仲淹《嚴先生祠堂記》:“在《蠱》之上九,衆方有為,而獨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先生以之。”

動詞

〈文言〉誘惑;迷亂。

seduce;demagogic

《左傳·莊公二十八年》:“楚令尹子元欲蠱文夫人,為館于其宮側而振萬焉。”

蠱惑

形容詞

〈文言〉通“冶”。 冶媚;妖豔。

張衡《西京賦》:“妖蠱豔夫夏姬,美聲暢于虞氏。”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卷十三下】【蟲部】公戶切(ɡǔ)

腹中蟲也。《春秋傳》①曰:“皿蟲為蠱。”“晦淫之所生也。”臬桀②死之鬼亦為蠱。從蟲從皿。皿,物之用也。

〖注釋〗①《春秋傳》:指《左傳·昭公元年》:今本原文:“女,陽物而晦時,則生内熱惑蠱之疾。(蠱)淫溺感亂之所生也。於文,皿蟲為蠱。”皿蟲為蠱:杜預注:“器受蟲害者為蠱。”王筠《說文解字句讀》:“許引皿蟲為蠱,乃蠱字正義,而又引晦淫所生者,廣一義也。”②臬桀:當依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作“枭磔”。

說文解字注

腹中蟲也。

注:中蟲皆讀去聲。《廣韻》《集韻》皆曰:蟲直衆切。蟲食物也。亦作蚛腹。中蟲者,謂腹内中蟲食之毒也。自外而入故曰中,自内而蝕故曰蟲。此與蟲部腹中長蟲,腹中短蟲讀異。周禮庶氏。掌除毒蠱。注雲:毒蠱,蟲物而病害人者。《賊律》曰:敢蠱人及敎令者棄市。《左氏正義》曰:以毒藥藥人,令人不自知,今律謂之蠱。《玄應》屢引《說文》蠱,腹中蟲也,謂行蟲毒也。下五字葢黙注語,顧野王《輿地志》曰:主人行食飲中殺人,人不覺也。字從箸蟲於飲食器中會意。

《春秋傳》曰:“皿蟲為蠱。”“晦淫之所生也。”

注:晦淫俗本作淫溺,誤。今依宋本正。《春秋傳》者,昭元年《左氏傳》文。醫和視晉矦疾曰:是為近女室疾。如蠱。非鬼非食,惑以喪志。天有六氣,淫生六疾。陰淫寒疾,陽淫熱疾,風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女,陽物而晦時,淫則生内熱、惑蠱之疾。於文,皿蟲為蠱,谷之飛亦為蠱。在《周易》,女惑男,風落山謂之蠱,皆同物也。和言如蠱者,蠱以鬼物飲食害人,女色非有鬼物飲食也。而能惑害人,故曰如蠱。人受女毒,一如中蠱毒然,故毄辭謂之蠱容。張平子賦謂之妖蠱,謂之蠱媚,皆如蠱之說也。言於文皿蟲為蠱者,造字者謂蟲在皿中而飤人,即以人為皿而蝕其中。康謂之蠱,米亦皿也,女惑男風落山,男亦皿也,山亦皿也。故雲皆同物也。此皆蠱之引申之義。

枭磔死之鬼亦為蠱。

注:枭磔各本作臬桀。《史記·封禅書》索隐引樂彥雲:《左傳》皿蟲為蠱,枭磔死之鬼亦為蠱。枭當作?,斷首倒縣,磔辜也,殺人而申張之也。強死之鬼,其魂魄能馮依於人以為淫厲,是亦以人為皿而害之也。此亦引申之義。《序卦傳》曰:蠱者,事也。伏曼容注曰:蠱,惑亂也。萬事從惑而起,故以蠱為事。引《大傳》乃命五史以書五帝之蠱事。

從蟲。從皿。

注:會意。公戶切,亦去聲。五部。聲類弋者切。音冶。

皿,物之用也。

注:物上當有蠱字,皿所以盛飲食行蠱者也。此說從皿之意。廣韻

公戶切,上姥見 ‖蠱聲魚部(gǔ)

蠱,疑也。又蠱毒也。又卦名,蠱事也。

康熙字典

【申集中】【蟲部】 蠱·康熙筆畫:23 ·部外筆畫:17

《唐韻》公戶切。《集韻》《韻會》果五切。《正韻》公五切,竝音古。《說文》:腹中蟲也。《通志·六書略》:造蠱之法,以百蟲置皿中,俾相啖食,其存者為蠱。《左傳·昭元年》:於文皿蟲為蠱。注:皿,器也,器受蟲害者為蠱。《周禮·秋官·庶氏》:掌除毒蠱。《史記·秦本紀》:德公二年初伏,以狗禦蠱。

又《左傳·昭元年》:谷之飛亦為蠱。《述異記》:晉末,荊州久雨,粟化為蠱蟲。

又《說文》:臬桀死之鬼亦為蠱。

又蠱雕,獸名。《山海經》:鹿吳之山有獸名蠱雕,其狀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嬰兒之音。

又《爾雅·釋诂》:蠱,疑也。《左傳》注:蠱,惑疾,心志惑亂之疾也。

又卦名。《易》:巽下艮上,蠱。《序卦傳》:蠱者,事也。

又《集韻》古慕切,音顧。義同。

又《正韻》以者切,音冶。媚也。

又《集韻》音義并與冶同。《後漢·馬融傳·廣成頌》:田開古蠱。注:蠱與冶通。

考證:“《爾雅·釋诂》:‘蠱,疑也。’《左傳》注:‘蠱,惑疾,心志惑禮之疾也。’”謹照原文禮改亂。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韻系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拟音

廣韻

上聲

十姥

合口呼

全清

公戶切

kuo

中原音韻

上聲

魚模

合口呼

全清

ku

洪武正韻

上聲

五姥

全清

公土切

ku

上聲

十六者

次濁

以者切

oiə

去聲

五暮

全清

古慕切

ku

分韻撮要

陰上

第十二孤古故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