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華

張國華

中國人民解放軍将領
張國華(1914.10.22—1972.2.21),曾用名張福桂、李亞霖,江西省永新縣懷忠鎮人 [1]中國共産黨黨員。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将領,中将軍銜。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8軍軍長,西藏軍區司令員、軍區黨委第一書記,成都軍區政委、軍區黨委第一書記,中共中央軍委委員等職。
    本名: 别名:張富桂 字: 号: 所處時代: 民族族群: 出生地:江西永新 主要作品: 主要成就: 中文名:張國華 籍貫:江西永新 性别:男 國籍:中國 出生年月:1914年10月 去世年月:1972年2月21日 職業:中将 政黨:中國共産黨

生平概況

張國華,一九二九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一九三○年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一九三一年轉入中國共産黨。土地革命戰争時期,任紅四軍班長、幹事、連政治指導員,紅一軍團巡視團主任,第二師六團黨總支書記,軍團政治教導大隊政治委員,河東遊擊支隊政治總計任,陝南遊擊支隊科長。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争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戰士話劇團主任,一一五師直屬隊政治處主任,魯西軍區第七支隊政治委員,教導第四旅政治委員兼湖西軍區政治委員、中共河西區委書記,冀魯豫軍區第九軍分區政治委員兼中共地委書記。解放戰争時期,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一縱隊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第七縱隊副政治委員,豫皖蘇軍區司令員,第二野戰軍十八軍軍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西藏軍區司令員,中共西藏工作委員會書記,中共西藏自治區委員會第一書記,中共四川省委第一書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軍銜。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産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九屆中央委員。

大事年表

1914年10月出生在江西省永新縣。

1929年3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在紅4軍32團當過戰士、司号員。

1930年春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曾任紅4軍第12師36團青年幹事。

1931年3月起任紅4軍12師6團團部支書。1931年冬起改任紅4軍第11師33團團部政治指導員。

1932年入紅軍大學學習。

1933年6月起任紅1軍團第2師5團連政治指導員、連長、總支書記。

1934年1月起任福建軍區汀州教導團政治委員。

參加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一至第五次反“圍剿”作戰。榮獲三等紅星獎章。10月參加長征。

1935年10月到達陝北,1935年秋起任紅1軍團政治教導大隊政治委員。

1936年2月起任紅軍河東抗日遊擊支隊政治部主任。

1937年初任陝南遊擊支隊科長。

抗日戰争時期,1937年10月起任八路軍第115師戰士劇團主任。

1938年2月起任八路軍第115師直屬隊政治處主任。

1939年3月起任魯西軍區第7支隊政治委員。

1940年1月起任黃河支隊政治委員。11月起任八路軍第115師教導第4旅政治委員。

1941年兼任魯西軍區湖西軍分區政治委員、湖西區黨委書記。

1944年初至5月任中共冀魯豫區第4地委書記、冀魯豫軍區第4軍分區政治委員。6月起任中共冀魯豫區第9地委書記、第9軍分區政治委員。

解放戰争時期,1945年9月起任晉冀魯豫軍區第1縱隊副政治委員兼縱隊政治部主任、第7縱隊副政治委員。

1946年12月12日起任豫皖蘇軍區司令員(政治委員吳芝圃)。

1948年夏起任豫皖蘇軍區第一副司令員。

1949年2月18日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5兵團第18軍軍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18軍軍長。

1950年1月1日任川南行政公署主任。1950年1月下旬離職奉命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8軍進軍西藏,1950年1月至1952年3月任中共西藏工作委員會書記。

1952年3月至1965年8月任中共西藏工作委員會第一副書記、副書記、第二書記。

1965年9月至1967年2月任中共西藏自治區委第一書記。

1955年5月1日至1968年12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西藏軍區司令員、軍區黨委第一書記,1956年4月至1965年8月任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第二副主任委員,1958年1月起兼任西藏公學校長,1959年6月任西藏平亂總指揮,指揮西藏平叛。

1960年10月起任中共中央西南局委員,1965年9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西藏自治區政協主席,1965年10月起兼任西藏民族學院院長,1965年11月至1966年11月任中共中央西南局書記處書記。

1967年5月至1972年2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成都軍區政治委員、軍區黨委第一書記,其間:1968年12月至1972年2月任四川省革命委員會主任,1969年12月至1971年8月任四川省革委會黨的核心小組組長,1971年8月至1972年2月任中共四川省委第一書記。

1969年4月至1972年2月任中共中央軍委委員。

1972年2月21日因病在成都逝世。

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軍銜。曾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是中共八大代表,中共第九屆中央委員,第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一次會議任中央軍委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投身紅軍百折不改

張國華,1914年生于江西省永新縣的一個破落地主家庭。因家庭窘困,隻讀了4年半書,即辍學參加田間勞動,曾學過短時泥工。年幼的張國華,目睹社會的黑暗腐敗,農民的悲慘生活,産生了強烈的反抗精神。

1927年10月,毛澤東開始了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鬥争。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南昌起義餘部在發動湘南起義後,到井岡山與毛澤東會師,合編為工農紅軍第四軍。不久,紅四軍解放了張國華的家鄉永新縣。少年的張國華從紅軍身上看到了光明,立志要當一名紅軍。

1928年6月,受盲動主義影響的中共湖南省委要求紅四軍“立即向湘南發展”,雖經毛澤東等抵制,亦未能挽回紅四軍和井岡山根據地遭受損失,造成“八月失敗”。不久,湘贛兩省的國民黨軍隊3萬之衆分5路進攻井岡山。在“八月失敗”和國民黨軍隊進攻根據地時,張國華的家鄉處于一片白色恐怖之中。這期間,張國華的伯父慘遭殺害,他自己和本家的幾個孩子也遭到扣押。面對着血腥的屠殺,不滿15歲的張國華與父親、兩個堂兄一起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張國華1929年參加革命後,在血與火的戰鬥中成長。1930年加入共青團,1931年3月轉為中共黨員,曾擔任軍團政治部巡視團主任等職。張國華參加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的一至五次反“圍剿”作戰和史無前例的二萬五千裡長征。任憑鬥争多殘酷,張國華對革命事業忠心不二。他在戰鬥中三次負傷,每次都是不等傷愈就提前歸隊,投入新的戰鬥。

1936年2月,按照瓦窯堡會議确定的方針,毛澤東、彭德懷率紅軍抗日先鋒軍東渡黃河進入山西。不久,東征紅軍分為左、中、右三路,發動群衆,擴軍籌款。3月,右路軍南下河東,途經趙城時,與當地秘密黨員組建中共河東工作委員會和河東抗日遊擊隊,肖望東任工委書記兼遊擊隊政委,張克任遊擊隊司令員,張國華任政治部主任。河東抗日遊擊隊先後在趙城、洪洞、臨汾等13個縣開展遊擊活動。

5月,東征紅軍為避免與蔣介石、閻錫山的軍隊發生内戰,全部回師陝北。紅軍回師後,閻錫山對革命群衆進行了血腥鎮壓。此時,孤懸于山西的河東抗日遊擊隊在閻錫山軍隊的“圍剿”下潰散了,張國華與黨組織失去了聯系。在嚴酷的環境下,形同孤雁的張國華,沒有灰心,沒有氣餒,與王一東同志奔波于太原、北平、天津、西安之間,千方百計尋找黨的組織。一路上,衣單被薄,路費短缺,更為嚴重的是随時都有殺身之禍,真是曆盡艱辛。但是,他們矢志不渝,終于在西安找到了黨組織,回到了革命隊伍的懷抱。

驅逐日寇轉戰冀魯豫

1937年7月7日,發生盧溝橋事變。從此,中國人民開始了抗日民族解放戰争。8月,陝北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18軍軍長張國華率軍進駐西藏受到藏族人民熱烈歡迎,路經康定時,所獻哈達披滿全身第八路軍。

第八路軍,不久就出師抗日。此時張國華擔任第一一五師政治部戰士劇社社長。他率領宣傳隊活躍在山西省的城鎮、鄉村,廣泛宣傳群衆、發動群衆,顯示出較強的魄力和領導才能,很快就調任一一五師直屬政治處主任。

1938年底,根據中共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确定的把黨的主要工作放在戰區和敵後,大力鞏固華北、發展華中的方針,一一五師代師長陳光、政委羅榮桓率師直屬隊和第三四三旅六八六團挺進山東,次年3月1日進入魯西大平原。不久,陳、羅率師部和六八六團一部挺進泰山地區,楊勇率六八六團一部,張國華、匡斌率師部直屬隊兩個連留在魯西的京杭大運河以西地區(稱運西地區),分别配合地方黨組織發動群衆,擴充部隊,建立平原抗日根據地。

由于張國華、匡斌正确執行黨的政策,積極開展抗日鬥争,所以部隊得到迅速發展。1939年6月1日,張國華、匡斌同志所率部隊擴建為一一五師第七支隊。7月,第七支隊與楊勇部合編為一一五師獨立旅。獨立旅轄兩個團,張國華和匡斌分任第二團政委和副團長。8月,成立了地方武裝運西軍分區,張國華任政委。9月,張國華、匡斌同志率部到郓城、鄄城邊界地區開展抗日工作,不久成立了中共鄄城縣委。張國華同縣委商定成立了民運工作隊,深入發動群衆。

1940年春,在反擊頑軍石友三部的鬥争中,張國華、匡斌率部配合作戰,一度解放鄄城縣城,并協助縣委建立了鄄城縣抗日民主政府,又創建了鄄北抗日根據地。3月,獨立旅與東進抗日挺進縱隊合并,仍用一一五師第三四三旅番号。三四三旅轄黃河支隊和運河支隊,張國華任黃河支隊政委,彭雄同志任支隊長,全支隊有近5000人。

1940年6月,黃河支隊奉命到湖西地區接替南下華中的蘇魯豫支隊。湖西系指山東省微山湖以西的蘇魯豫皖四省結合部地區。抗戰初期,這裡創建了根據地。1939年秋冬,湖西發生了“肅托”錯案,使根據地蒙受了極大損失。此時,根據地周圍的日軍加緊“掃蕩”,大于八路軍數倍的頑軍也極力制造摩擦,局勢十分複雜而又困難。

1940年下半年,黃河支隊全力打破日、僞、頑相互勾結三位一體的進攻,同時協助整頓地方黨政軍組織。到年底終于站穩了腳跟,保衛了湖西抗日根據地。

1941年至1943年,是冀魯豫邊區抗日根據地最為困難的時期,這樣擺在湖西根據地領導人面前的一個嚴峻的問題,是能否堅持湖西根據地。此時,黃河支隊改編為一一五師教導第四旅,張國華任政委,鄧克明同志任旅長,張、鄧并曾一度兼任湖西軍分區政委和司令員。

張國華同地委書記潘複生等領導人共同研究确定了“充分發動和依靠群衆,戰勝困難,堅持鞏固根據地”的方針。按照這一方針,張國華、鄧克明抓緊地方武裝建設,指揮部隊進行了艱苦的反“掃蕩”、反“蠶食”鬥争,有力地回擊了因皖南事變刺激起來的頑軍新的進攻,并于1941年8月平息了反動會道門“無極道”的暴亂。

1942年8月,經上級批準,張國華赴延安學習。正當張國華懷着喜悅的心情奔赴延安時,突然接到八路軍總部的命令,要其折回冀魯豫邊區,任第四軍分區政委兼四地委第二書記(張玺任地委書記)。

第四軍分區轄區為直南、豫北交界處,西部緊臨平漢路,此時被敵嚴重“蠶食”、分割,形勢十分嚴峻。為了取得軍事鬥争主動權,張國華同軍分區司令員趙承金抽調主力部隊組成小部隊,深入到敵占區和接敵區打擊敵人。到沙區的小部隊先後進行大小戰鬥40多次,沉重地打擊了敵人,鼓舞了群衆,被冀魯豫軍區授予模範遊擊支隊稱号。

1943年七八月間,張國華、趙承金遵照軍區指示,指揮部隊有力地打擊了嚴重威脅根據地的僞軍杜淑部,殲其5600多人。10月,又采用内外線結合的戰術,勝利粉碎了日軍的秋季大“掃蕩”。經過一系列的鬥争,縮小了敵占區,擴大了遊擊區,取得了對敵鬥争的主動權。

進入1944年,第四軍分區的對敵鬥争形勢明顯好轉。1月,張玺、趙承金均調離,張國華任地委書記,負責地區的全面工作。當時,由于根據地出現相對安定局面,張國華根據上級指示,決定以滑縣為重點開展民主民生運動,并派地委一位副書記去蹲點指導。滑縣的民主民生運動,為整個冀魯豫邊區的群衆運動提供了寶貴經驗,得到了中共北方局和鄧小平同志的充分肯定。

從1944年到1945年9月,張國華指揮軍分區部隊進行了一系列攻勢作戰和參加大反攻。特别是1944年5月29日,指揮部隊奔襲敵占清豐城,斃日軍聯絡部代理部長名取正雄等官兵7人、僞軍200多人,俘道尹薛興甫以下官員40餘人、日本聯絡員7人、僞軍官兵1300多人,收複清豐縣全境。當時,被日本人稱之為“一幕悲劇”。

在冀魯豫抗日戰場上,我們是同張國華并肩戰鬥的,對他的領導才能甚為欽佩。劉伯承司令員曾說過:“張國華會靈活機動打仗,他是很能幹的。”

反蔣自衛馳騁豫皖蘇

抗日戰争勝利後,晉冀魯豫軍區抽調主力組成野戰部隊。1945年10月,編成第一縱隊,楊得志、蘇振華同志分别任司令員和政委,張國華任副政委。11月張國華又調任第七縱隊副政委。1946年11月8日,中共晉冀魯豫局和軍區根據中央指示,決定将冀魯豫軍區的水東軍分區與華中淮北軍區第八軍分區合并擴建為豫皖蘇軍區,任命張國華為司令員,吳芝圃為政委。軍區轄第一、二、三軍分區以及1個獨立旅、1個特務團。

1947年6月30日,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野戰軍強渡黃河,舉行魯西南戰役,揭開了戰略進攻的序幕。8月11日,劉鄧野戰軍跨越隴海路,向大别山挺進。9月26日,陳毅、粟裕率華東野戰軍挺進豫皖蘇。在這一時期,張國華指揮軍區部隊一邊配合野戰軍打擊敵人,一邊派遣幹部做群衆工作。此時,邊區形勢發展迅猛,到年底在沙河以南、淮河以北先後建立了擁有1000多萬人口的第四、五、六等3個軍分區;到1948年春,又建立了第七、八軍分區。

11月6日舉世聞名的淮海戰役拉開序幕。在戰役的66天中,張國華一面協助宋任窮同志組織地方武裝和群衆全力以赴支援前線,一面指揮軍區主力部隊配合野戰軍作戰,并親自率領部隊參加對黃維兵團的圍殲戰。1949年1月10日,淮海戰役勝利結束,至此,長江中、下遊以北廣大地區均獲解放。2月18日,遵照中央軍委指示,豫皖蘇軍區部隊和原第一縱隊第二十旅合編為第十八軍,隸屬于第五兵團,張國華任軍長,譚冠三任政委。全軍2.7萬人。3月9日,數萬名冀魯豫皖蘇兒女組成的第十八軍奉命向長江集結,準備渡江作戰。

1949年4月至12月的9個月中,張國華、譚冠三率領第十八軍橫渡長江,直搗浙贛線,配合第四野戰軍進行衡陽、保慶戰役,挺進大西南,參加成都會戰,在迎接全國解放的道路上大踏步前進。

進軍西藏嘔心瀝血十七年

全國大部分地區解放後,為完成統一祖國大陸的偉大事業,1950年1月上旬,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決定“向西藏進軍及經營西藏的任務應确定由西南局負擔”。中共西南局報經中央同意,将擔子交給張國華,并确定十八軍為進藏主力。中央還同意中共西南局書記鄧小平、二野司令員劉伯承提出的“由青海、新疆及雲南各出一支部隊向西藏多路向心進兵”的建議,批準成立以張國華為書記、譚冠三為副書記的中共西藏工委。從此,張國華的名字就與西藏的事業聯系在一起。

西藏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又有其特殊性。張國華接受任務後,深知擔子沉重。他根據中央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針和毛澤東主席“進軍西藏不吃地方”,一面進軍一面修路、建設等指示,以及鄧小平“政治重于軍事、補給重于戰鬥”的指示,結合了解到的西藏情況,除和譚冠三等同志狠抓部隊軍政訓練外,還為中央和西南局制定政策提供了可靠依據。他對運輸補給工作也抓得很緊,特别是他被兼任西南軍區支援進軍西藏司令部司令員後,抓得更加具體。

西南局根據中央和毛澤東主席的指示,拟定了與西藏地方政府進行和平談判的10項條件,也稱十大政策,中央審定批準後于當年6月公布于衆。十大政策以後成了談判的基本條件。

張國華和西藏工委及部隊在實際工作中積極貫徹執行了十大政策。7月24日,主動要求前往拉薩勸和的藏族愛國人士格達活佛到達昌都,但西藏地方當局中的反動勢力不僅拒絕談判,反而在帝國主義分子策劃下,害死了格達活佛,并擴大武裝,購置武器,将其總兵力的2/3布防于昌都及其周圍地區,企圖阻止解放軍西進。

解放軍被迫發起昌都戰役,參戰部隊除十八軍外,還有雲南軍區十四軍的一二六團和一二五團的一個連,青海騎兵支隊幾個連(戰後即返回青海)。在張國華指揮下,戰役從10月6日開始到24日結束。在縱約千裡、橫約五百裡,氣候惡劣,地理條件複雜的地區組織戰役,困難極大。但由于大膽實施了正面攻擊和迂回包圍的戰術,指揮得當;部隊吃大苦耐大勞,英勇作戰,模範地執行政策紀律,所以戰役取得了重大勝利,為和平解放西藏創造了有利條件。

1951年春,西藏地方當局響應中央人民政府和平解放西藏的号召,派出代表團前往北京,同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團談判。張國華作為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團的一員參加了談判。5月23日,雙方簽署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共17條。《協議》的簽訂,宣告了西藏和平解放。5月25日,中央軍委按照《協議》規定,命令進藏部隊分路進駐西藏。張國華于8月28日率部向拉薩進發。

一路上,攀登雪山峻嶺,穿越原始森林,跨過草原沼澤,戰勝惡劣氣候,終于在10月26日進駐拉薩。在西北組成的十八軍獨立支隊也于8月22日由青海向拉薩進發,于12月1日進駐拉薩,接着進藏部隊一部進駐江孜、日喀則、亞東等地。新疆騎兵師組成的阿裡支隊進駐阿裡地區(先遣連于1950年8月先期到達),雲南入藏部隊于10月1日到達察隅。西藏的和平解放,使西藏擺脫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奴役,實現了祖國大陸領土和主權的統一,并給西藏民族帶來了光明的前途。

1952年2月10日,中央軍委批準的西藏軍區在拉薩成立,張國華任司令員、軍區黨委第一書記,譚冠三任政委、軍區黨委第二書記。此時,中央決定從印度先期到達拉薩的中央人民政府駐西藏代表張經武任中共西藏工委書記,張國華改任工委副書記,協助張經武抓全面工作。西藏和平解放後,上層分裂主義分子和帝國主義勢力并不甘心。

1952年3月10日他們公然召開所謂人民代表會議,指使藏軍包圍中央代表駐地,無理要求解放軍撤出西藏。張國華和張經武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對分裂主義分子展開了有理、有利、有節的鬥争,使達賴喇嘛下令解散了僞人民會議,撤銷了魯康娃和洛桑紮西兩司曹的職務。

1956年4月22日,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正式成立。中共中央、中央人民政府派出以陳毅為團長的代表團專程前往祝賀。達賴喇嘛任籌委會主任,班禅額爾德尼任第一副主任,張國華任第二副主任。籌委會的成立,标志着西藏人民從此有了統一的帶有政權性質的領導機關。

西藏和平解放以後,中心問題是維護執行“協議”,重點是上層統戰工作和影響群衆工作,張國華和張經武、譚冠三、範明等同志都以主要精力做統戰工作。民主改革等問題,是“十七條協議”中規定了的,自治區籌委會成立會議上張國華等也都講過,但因條件不成熟,特别是西藏一些上層人物害怕,所以1956年9月4日,中央明确宣布西藏的民主改革“六年不改”的方針,随後又提出,6年過後是否進行改革,到那時依據實際情況再作決定。

張國華依據中央這一指示精神,在黨的八大會議上發言中指出:“在西藏進行改革必須具備若幹必要條件,目前這些條件顯然還不是完全具備了的,因此,改革的開始還需要一個較長時間。”但是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層反動集團卻不顧中央的耐心等待和再三教育,竟于1959年3月10日撕毀17條協議,發動了以拉薩為中心的武裝叛亂,并向西藏工委和西藏軍區進攻。當時,張經武和張國華都不在拉薩,譚冠三同志下令反擊。随後,張國華返回拉薩,與冠三同志一起,根據中央和中央軍委的指示,平息西藏叛亂。

1959年5月,西藏工委在張國華主持下拟定《平叛工作中幾個問題的決定(草案)》,從13個方面制定了政策和執行辦法,中央在批複中指出:“這個方案所制定的各項政策,都是正确的。”到1961年10月,平叛作戰勝利結束。在平息叛亂的同時,根據黨中央邊平叛邊改革的方針,進行了徹底摧毀封建農奴制度的民主改革運動。

這一運動,也在平叛勝利的同時基本完成。接着,黨中央指示,穩定個體所有制,發展個體經濟。張國華團結西藏工委“一班人”,帶領全區人民堅決執行這一指示,使西藏人心穩定,經濟發展,生活改善,人們稱頌民主改革使西藏穩定發展這一段時間,是西藏第一個“黃金時代”。

1965年9月9日,西藏自治區宣告正式成立,阿沛·阿旺晉美任自治區主席。張國華任區黨委第一書記、西南局書記處書記。1967年5月,張國華奉調四川,離開了戰鬥、工作17年的世界屋脊。

個人榮譽n

中将軍銜

二級八一勳章

一級獨立自由章

一級解放勳章

參考文獻

(1)《解放西藏史》出版社:中共黨史出版社

(2)《張國華将軍在西藏》作者:趙慎應出版社:中國藏學出版社

(3)《阿沛·阿旺晉美》作者:本書編委會出版社:中國藏學出版社

(4)《中央駐藏代表張經武與西藏》作者:宋月紅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