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軍隊

印度軍隊

印度武裝部隊
印度武裝部隊(天城文:भारतीय सशस्त्र सेनाएं,轉寫:Saśastra Sēnāēṃ)在印度共和國整體的軍事組織而言,包括印度陸軍、印度空軍、印度海軍,以及各種其他包括印度海岸防衛隊、中央準軍事部隊和核戰略司令部等支援服務機構。其摩托車部隊具有強悍疊羅漢能力印度保持世界第4大武裝力量,估計常規部隊總兵力有1,325,000人。印度官方的國防預算達到468億美元,但實際支出的軍事費用,估計遠遠超過印度官方的數字統計。印度武裝部隊正在迅速擴大和現代化,在未來将有軍事航天計劃,目前則是正在積極開發導彈防禦系統和強大的核武軍事能力。
    中文名:印度軍隊 外文名: 别名: 民族: 籍貫: 畢業院校: 職業: 主要成就: 前身:英國殖民主義者的雇傭軍 國家:印度 時間:1947年 現役人數:132.5萬

概況

印軍前身為英國殖民主義者的雇傭軍,1947年印巴分治後始建分立的三軍,1978年創建獨立的海岸警衛隊。印度的武裝力量由正規軍、準軍事部隊和後備力量組成。現役部隊分陸、海、空和海岸警衛隊四個部分,現役兵力114.5萬。正規軍規模位居全球第三,在中國、美國之後。

國防政策

在立足南亞、稱雄印度洋、争當世界軍事強國的思想制導下,印度推行“地區性有限威懾”的軍事戰略。根據這種戰略,印度平時把45%左右的陸、空兵力部署在西部邊境,突出“進攻态勢”的特點;把25%左右的兵力部署在北部邊境,保護其“既得利益”;把30%左右的兵力部署在縱深地區,作為戰略預備隊和内部治安力量。海軍在沿海部署東、西兩支艦隊,活躍于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重點放在西部,對付與其利益相沖突的國家并保護自己的海上經濟利益和石油通道。空軍重點部署在西部和首都附近。

指揮體系

印度憲法規定,總統為武裝力量最高統帥,總統通過内閣總理對全國武裝部隊實施領導。

國防咨詢機構有國家安全委員會、國防部長委員會、國防生産與供應委員會、國防研究與發展委員會、國防計劃委員會和最高情報委員會等。國家安全委員會的職能是為政府制定軍事戰略和國家安全戰略以及處理有關國家安全事務提供咨詢,内閣總理任該委員會主席,成員包括内政部長、國防部長、外交部長和計劃委員會副主席。其他委員會中,除國防計劃委員會和最高情報委員會由内閣秘書任主席外,均由國防部長任主席,吸收國務部長、三軍參謀長、國防秘書、國防财政顧問和有關單位負責人參加,負責制定和提出有關三軍建設和民防、空防、邊防與海防方面的有關政策,提出有關作戰、情報和國家安全等方面的咨詢意見。

現役部隊

正規軍分陸、海空三個軍種,現役兵力132.5萬。

陸軍

印度陸軍總兵力113萬人,編有5個軍區,4個集團軍12個軍部35個師(3個裝甲師、4個平原整編師、18個步兵師、9個山地師和1個炮兵師)以及15個獨立旅(7個裝甲旅、5個步兵旅、2個山地旅和1個空降/突擊旅)、1個“普裡特維”地地導彈團、4個防空旅和3個工兵旅。上述部隊包括59個坦克團(營)、355個步兵營(其中包括25個機械化步兵營、8個空降營、3個突擊營)、190個炮兵團(其中包括1個重炮團、2個火箭炮團、50個中型炮團{内含11個自行炮團)、69個野戰炮團{内含3個自行炮團)、39個山地炮團、29個高炮團)、2個地空導彈大隊,(每個大隊含3-5個導彈連)、15個地空導彈團。陸軍航空兵編有22個直升機中隊(其中5個反坦克中隊)。

海軍

印度海軍總兵力6.7萬人(含海軍航空兵、海軍陸戰隊)。編有東部、西部、南部和遠東3個地區司令部,東、西2支艦隊(分别駐維沙卡帕指南和孟買)。另編有潛艇司令部(駐維沙卡帕特南)和海軍航空兵司令部(駐果阿)。裝備各種艦艇135艘,其中,航空母艦1艘、潛艇16艘、驅逐艦8艘、護衛艦12艘、巡邏與海岸艦艇38艘、掃雷艇17艘、導彈快艇6艘、兩栖登陸艦艇9艘、各種支援艦船26艘。

海軍航空兵5000餘人(含艦載海軍航空兵2000人),裝備37架作戰飛機、72架武裝直升機、空空導彈和空地導彈若幹枚。編有2個攻擊機中隊、6個反潛直升機中隊、3個海上偵察機中隊、1個通信機中隊、1個搜索與救援直升機中隊和2個訓練機中隊。

空軍

印度空軍兵力12.7萬人。

裝備各型飛機約1400架(其中作戰飛機777架)、直升機180架(其中武裝直升機34架)。

核武器

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一份報告稱,2012年,印度約有80-100枚核彈頭。

海岸警備隊

印度四個武裝部隊的其中之一,其使命是守衛印度共和國的海上利益。印度

海岸警衛隊的組織類似于其他的印度武裝部隊。它按海岸警衛隊法創建于1978年8月18日成為一個獨立的單位。它的工作由國防部指揮。

印度海岸警衛隊的任務是保護印度的海上利益,包括它的海岸線、專屬經濟區和航運。它還負責與印度的海上有關海洋的資源,航運,海關和稅務,海洋環境,保護物種以及毒品的執法。

兵役制度

軍銜

分7等20級:元帥1級(隻在戰時授予有特殊功勳的軍種參謀長),将官4級(上将、中将、少将和準将),校官3級(上校、中校和少校),尉官3級(上尉、中尉、少尉),低級委任軍官(海、空軍準尉)3級(一級、二級、三級),軍士3級(上士、中士和下士),兵3級(一等兵、二等兵和三等兵)。低級委任軍官以下軍銜,三軍之間略有不同。

兵役制度:實行募兵制。n

軍事工業

80年代至今,印度奉行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并重,優先考慮國防需要的方針,建立起規模龐大、門類比較齊全的軍事工業體系。印度政府認為:不管國際形勢發生什麼變化,為避免在武器裝備方面受制于人,印度都将不惜一切代價自力更生發展軍事尖端技術,加速國産導彈和新型戰鬥機及其他武器裝備的研制和生産。

概況

印度軍事工業以國有為主,包括9家大型國有軍工企業以及39個兵工廠和50家科研機構。其中,39個兵工廠主要生産軍用車輛、火炮、輕武器和彈藥,9家大型國有軍工企業承擔了約一半軍品的生産,主要是航空航天設備、電子設備和艦艇。私營軍工企業約承擔本國軍品生産的6%~7%。現軍工從業人員超過30萬人。1994年,印度國防科研開支3.75億美元,軍工産值11億美元,占國民産值的0.4%,軍品采購費23億美元。

重要節日

武裝部隊節12月7日

陸軍節1月15日

海軍節12月4日

空軍節10月8日

參與戰争

第一次印巴戰争(1947年10月22日——1948年12月31日)

中印自衛反擊戰(1962年10月20日——1962年11月22日)

第二次印巴戰争(1965年4月24日——1965年9月20日)

第三次印巴戰争(1971年11月21日——1971年12月17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