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葉秋海棠

裂葉秋海棠

多年生具莖草本植物
裂葉秋海棠(學名:Begonia palmata D.Don.[B.laciniata Roxb.])多年生具莖草本,高15-60厘米。根狀莖伸長,長圓柱狀,匐匐,直徑5-8毫米,節膨大,節間長8-20毫米,節處有殘存褐色的鱗片和細長纖維狀之根。生于海拔1300-2010米,山坡水溝邊灌叢下、常綠闊葉林、溝谷林下和山坡闊葉林下。裂葉秋海棠,花單性,雌雄同株;聚傘花序腋生,總花梗與花梗細長,粉紅色,被棕色柔毛。可作為庭園觀賞植物,觀葉或觀花。清熱解毒;散瘀消腫。用于肺熱咳嗽;疔瘡癰腫;痛經;閉經;風濕熱痹;跌打腫痛;蛇蛟傷。
    中文名: 拉丁學名:Cut-leaved Begonia, Palmate Begonia 别名: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輪藻總門 門:被子植物門 Magnoliophyta 亞門:木賊亞門(維管植物亞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Magnoliopsida 亞綱:木蘭綱(被子植物綱) 超目:薔薇超目 目:葫蘆目 Cucurbitales 亞目: 科:秋海棠科 Begoniaceae 亞科: 族: 亞族: 屬:秋海棠屬 Begonia 亞屬: 組: 亞組: 種:裂葉秋海棠 B. palmata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裂葉秋海棠 中文别名:紅天葵、石蓮、紅蓮、紅孩兒、血蜈蚣等 二名法:Begonia palmata 分布:我國長江流域以南各省

植物形态

多年生具莖草本,高20-50厘米。根狀莖伸長,長圓柱狀,匐匐,直徑5-8毫米,節膨大,節間長8-20毫米,節處有殘存褐色的鱗片和細長纖維狀之根。莖直立,有明顯溝紋,被褐色交織綿狀絨毛,老時脫落減少。基生葉未見。莖生葉互生,具柄;葉片兩側不相等,輪廓斜卵形或偏圓形,長12-20厘米,寬10-16厘米,先端漸尖至長漸尖,基部微心形至心形,邊緣有疏的又極淺的三角形之齒,齒尖常有短芒,掌狀3-7淺至中至深裂,裂片形狀和長短均變化較大,從窄三角形至寬三角形,通常又再淺裂,上面深綠色,散生短小硬毛,下面淡綠色,亦被短小之毛,沿脈較密,有時有絨毛狀之毛,掌狀5-7條脈。下面明顯;葉柄長5-10厘米,被褐色長毛,近頂端較密;托葉膜質,披針形,長約1.5厘米,先端有刺尖頭,邊有短緣毛。花玫瑰色、白色至粉紅色,4至數朵,呈2-3回二歧聚傘狀花序,苞片大,外面被褐色絨毛;雄花:花梗長1-2厘米,被褐色毛;花被片4,外面2枚寬卵形至寬橢圓形,長約1.5-1.7厘米,寬約8毫米,先端圓,外面被柔毛,内輪2枚,寬橢圓形,長約8毫米,寬約6毫米,先端圓,雌花:花被片4-5,外面寬卵形,長8-10毫米,外面被柔毛,向内逐漸變小;子房長圓倒卵形,長6-7毫米,直徑約5毫米,外面被褐色的毛,花柱基部合生,柱頭2裂,外向螺旋狀扭曲呈環形。蒴果下垂,梗長2.5-3.2厘米,疏被或近無毛;輪廓倒卵球形,長約1.5厘米,直徑約8毫米,近無毛,具不等3翅,大的長圓形或斜三角形,長1.1-2厘米,有明顯縱紋,無毛,其餘2個窄;種子極多數,小,長圓形,淡褐色,光滑。花期8月,果期9月開始。

生長分布

⑴生于海拔1300-2010米,山坡水溝邊灌叢下、常綠闊葉林、溝谷林下和山坡闊葉林下。

⑵生于海拔450-1900米的山谷、密林潮濕地.。

地理分布

 ⑴分布于西藏(墨脫)和雲南。印度(阿薩姆)、孟加拉國、尼泊爾東部、錫金、不丹至緬甸、越南也有。

⑵分布于長江以南各地。

藥用價值

【藥名】紅孩兒裂葉秋海棠

【考證】出自《植物名實圖考》。

【用藥部位】以裂葉秋海棠的全草入藥。

【功效主治】清熱解毒,化瘀消腫。用于感冒,急性支氣管炎,風濕性關節炎,跌打内傷瘀血,閉經,肝脾腫大;外用治毒蛇咬傷,跌打腫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湯,9-15g;研末或浸酒。外用:适量,鮮品搗敷。

觀賞價值

裂葉秋海棠,花單性,雌雄同株;聚傘花序腋生,總花梗與花梗細長,粉紅色,被棕色柔毛。可作為庭園觀賞植物,觀葉或觀花。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