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窯堡會議

瓦窯堡會議

1935年黨的一次重要會議
瓦窯堡會議是指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陝北安定縣(今子長縣)瓦窯堡召開的一次重要的政治局擴大會議。出席會議的有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劉少奇等十餘人。這次會議,是在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加深,大規模的抗日民主運動重新高漲的形勢下,為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線和革命策略而召開的。會議分析了華北事變後國内階級關系的新變化,讨論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國防政府和抗日聯軍等問題,批判了黨内長期存在着的“左”傾關門主義,制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 。這次會議,是遵義會議後中共中央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它科學地總結了兩次國内革命戰争的基本經驗,解決了遵義會議沒有來得及解決的政治策略問題,制定出适合新情況的完整的政治路線和戰略方針,确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總政策和軍事戰略,實現了黨的政治路線的轉變。
    中文名:瓦窯堡會議 外文名:Wayaobu Conference 發生地點:陝北安定縣(今子長縣)瓦窯堡 主要人員: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劉少奇 相關組織:中國共産黨 性質:政治局擴大會議 曆史背景:中日民族矛盾加深,抗日民主運動重新高漲 政治口号:以“人民共和國”代替“工農共和國” 目的:停止内戰,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結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會議背景

1935年,日本帝國主義繼侵占中國東北後,又制造了“華北事變”,妄圖把華北變成第二個“僞滿洲國”。國民黨政府屈服于日本帝國主義的淫威,繼續實行不抵抗政策,先後與日軍簽訂了《秦土協定》和《何梅協定》,實際上把包括北平、天津在内的河北、察哈爾兩省的大部分主權奉送給了日本。

1935年8月1日,中共駐共産國際代表團起草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10月1日正式以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的名義公開發表。這個宣言是根據共産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關于建立反法西斯人民統一戰線的精神提出的。宣言呼籲各黨派各軍隊和各界同胞停止内戰,集中力量一緻抗日,并建議組成統一的國防政府和在國防政府領導下的抗日聯軍。

1935年12月9日,北平學生爆發了“一二九”運動,1萬多名學生舉行抗日示威遊行,推動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在此期間,長征中的中國工農紅軍于1935年10月勝利到達陝北。11月下旬,中共駐共産國際代表團所派代表張浩(林育英)回到陝北,向中共中央傳達了共産國際關于建立廣泛的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精神和八一宣言的内容。在中華民族危機日益嚴重,抗日救亡運動重新高漲的形勢下,迫切要求對日本進攻以來的國内形勢作一次正确的分析,制定黨在新形勢下的策略和政策,糾正嚴重存在的“左”傾關門主義。

為此,根據共産國際七大的決議,中共中央于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在陝北瓦窯堡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即“瓦窯堡會議”。

參會人員

會議由張聞天主持。

參加會議的政治局委員,候補委員和其他有關人員有: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王稼祥、劉少奇、秦邦憲(博古)、彭德懷、鄧發、凱豐(何克全)、李維漢、吳亮平、張浩(林育英)、楊尚昆、郭洪濤等10多人。共産國際軍事顧問李德也參加了會議。

會議内容

1935年12月23日,毛澤東同志在瓦窯堡會議上作了關于軍事戰略問題的報告。同日,根據他的報告,會議通過了《中央關于軍事戰略問題的決議》,向全黨全軍明确戰略任務。

黨的總任務是“以堅決的民族戰争,反抗日本帝國主義進攻中國”。

黨的戰略方針是“把國内戰争同民族戰争結合起來”,“準備直接對日作戰的力量”,“猛烈擴大紅軍”。

作戰指揮的基本原則是:戰略防禦時,要執行積極防禦,執行後發制人;戰略進攻時,既要反對機會主義的估計不足,努力為擴大戰果而奮鬥,又要反對冒險主義,要适可而止,波浪式的發展,有陣地有後方的發展。運動戰是基本原則,主力紅軍大踏步進退是不可避免的需要的。

12月25日,會議通過了《中央關于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指出“目前政治形勢已經起了一個基本上的變化”,黨的策略路線是發動、團結與組織全中國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建立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決議認為,民族革命的新高潮推醒了工人階級和農民中的落後階層;廣大的小資産階級群衆和知識分子已轉入革命;一部分民族資産階級,許多鄉村富農和小地主,甚至一部分軍閥也有對革命采取同情中立的态度以至有參加的可能。黨應該采取各種适當的方法與方式,去争取這些力量到反日戰線中來。

決議指出,在地主買辦階級營壘中間,也不是完全統一的,黨也應利用他們之間的矛盾與沖突,以利于抗日民族解放鬥争。對于日本帝國主義與其他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也應采取這樣的策略。

12月27日,毛澤東根據瓦窯堡會議決議精神在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作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進一步從理論和實踐上闡明了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方針。毛澤東根據中央決議充分地說明了和民族資産階級在抗日的條件下重新建立統一戰線的可能性和重要性,着重指出共産黨和紅軍在這個統一戰線中的具有決定意義的領導作用,指出了中國革命的長期性,批判了黨内在過去長時期内存在着的狹隘的關門主義和對于革命的急性病——這些是黨和紅軍在第二次國内革命戰争時期遭受嚴重挫折的基本原因。

同時,毛澤東喚起黨内注意1927年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引導革命歸于失敗的曆史教訓,指出了蔣介石必然要破壞革命勢力的趨勢,這樣就保證了後來中國共産黨在新環境中能夠具有清醒的頭腦,“在蔣介石的無窮欺騙和很多次的武裝襲擊中,使革命力量不緻遭受損失”。

報告還指出,要把工農共和國改變為人民共和國,我們的政府不但是代表工農的,而且是代表民族的。這是因為日本侵略的情況變動了中國的階級關系,不但小資産階級,而且民族資産階級,有了參加抗日鬥争的可能性。

曆史意義

    瓦窯堡會議是從土地革命戰争時期到抗日戰争時期中國共産黨召開的一次極為重要的會議,是遵義會議的繼續和發展,遵義會議隻對當時最迫切的軍事問題和組織問題作出決議,而瓦窯堡會議則解決了政治路線問題。它總結了兩次國内革命戰争的基本經驗,批評了“左”傾關門主義,解決了遵義會議沒有來得及解決的黨的政治策略問題,制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路線,有力地推動了全國抗日民主運動的發展。既着重批判了“左”傾教條主義在政治策略上的錯誤,也警誡全黨吸取大革命中無産階級放棄領導權而導緻革命失敗的教訓,從而使黨在新的曆史時期将要到來時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動權。這有力地表明,中國共産黨在總結革命中的成功和失敗的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已經成熟起來,能夠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創造性地進行工作。

會議舊址

舊址位于延安城北子長縣城。中共中央到達陝北前,是中共陝北省委和陝北蘇維埃政府所在地。瓦窯堡會議舊址位于城内中山街南側下河灘田家院。院内有磚窯5孔,坐西面東。左起第二孔是張聞天舊居,第三孔是會議舊址。會址窯洞不大,放着兩張八仙桌和6個木條凳,小炕上還放着一張小炕桌。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舊址位于城内下河灘一處小院。院内有磚窯12孔。上院有磚窯6孔,5孔坐東面西,周恩來曾住在南起第四和第五孔窯内,另外1孔坐北面南的大窯為軍委會議室;下院也有6孔窯洞,均坐東面西。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