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果樹

藍果樹

藍果樹科植物
藍果樹(學名:NyssasinensisOliv.)是藍果樹科,藍果樹屬落葉喬木,高可達20餘米,樹皮粗糙,常裂成薄片脫落;小枝圓柱形,鱗片覆瓦狀排列。[1]生于陽光充足、比較潮濕的山谷或溪邊林中。分布于中國長江流域及以南各地。該種木材堅硬,供建築和制舟車、家具等用,或作枕木和膠合闆、造紙原料。樹幹通直,樹冠呈寶塔形,枝葉茂密,色彩美觀,秋葉紅豔,供觀賞。
    中文名: 拉丁學名:NyssasinensisOliv. 别名: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被子植物門 亞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超目: 目:桃金娘目 亞目: 科:藍果樹科 亞科: 族: 亞族: 屬:藍果樹屬 亞屬: 組: 亞組: 種: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藍果樹

形态特征

葉紙質或薄革質,互生,橢圓形或長橢圓形,稀卵形或近披針形,長12-15厘米,寬5-6厘米,稀達8厘米,頂端短急銳尖,基部近圓形,邊緣略呈淺波狀,上面無毛,深綠色,幹燥後深紫色,下面淡綠色,有很稀疏的微柔毛,中脈和6-10對側脈均在上面微現,在下面顯着;葉柄淡紫綠色,長1.5-2厘米,上面稍扁平或微呈溝狀,下面圓形。

花序傘形或短總狀,總花梗長3-5厘米,幼時微被長疏毛,其後無毛;花單性;雄花着生于葉已脫落的老枝上,花梗長5毫米;花萼的裂片細小;花瓣早落,窄矩圓形,較花絲短;雄蕊5-10枚,生于肉質花盤的周圍。

分布範圍

産江蘇南部、浙江、安徽南部、江西、湖北、四川東南部、湖南、貴州、福建、廣東、廣西、雲南等省區。

基本内容

藍果樹,幹形挺直,葉茂蔭濃,春季有紫紅色嫩葉,秋日葉轉绯紅,分外豔麗,适于作庭蔭樹。在園林中可與常綠闊葉樹混植,作為上層骨幹樹種,構成林叢。材質好,可作家具等用。

形态特征:落葉喬木。樹皮灰褐色,縱裂,成薄片狀剝落;小枝紫褐色,有明顯皮孔。葉紙質,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邊緣全緣或微波狀,表面暗綠色,背面脈上有柔毛。聚傘總狀花序腋生,花小,綠白色。花期4月-5月,核果矩圓形,藍黑色。果期8月-9月。

生長習性:陽性,喜溫暖濕潤氣候,耐幹旱瘠薄,生長快。

繁殖培育:播種繁殖。果熟時采收後攤放後熟,将種子洗淨陰幹後冬播,或沙藏至翌年早春播種。種子發芽出土後分次揭草,搭植可在春秋兩季,春季移栽宜在芽苞未萌動進行,秋季移栽宜在頂芽形成時或落葉後進行。

景觀用途:藍果樹,幹形挺直,葉茂蔭濃,春季有紫紅色嫩葉,秋日葉轉绯紅,分外豔麗,适于作庭蔭樹。在園林中可與常綠闊葉樹混植,作為上層骨幹樹種,構成林叢。材質好,可作家具等用。

藍果樹

一、經濟特性及市場前景:

藍果樹木材淡黃色,結構細勻,材質輕軟适中,可作食品、茶葉包裝箱。木材切削容易,易膠粘,可作膠合闆的原料。油漆光亮度好,是制造家俱、建築物和室内裝飾的好材料。樹皮中提取的藍果堿有抗癌作用。樹冠呈寶塔形,宏偉壯觀,秋後葉片紅色,是供觀賞的好樹種。

二、生态學特性:

我國南方各省均有分布,安徽黃山、大别山、九華山,四川的峨眉山等處有天然分布。我省浙南的龍泉、慶元、遂昌、松陽、雲和、麗水等市(縣),浙北的安吉、杭州、臨安、建德、淳安等山地均有分布。垂直分布于海拔1400米以下的山溝谷地的一些常綠落葉林内。藍果樹為喜光的陽性樹種,天然生長在山溝、山坡的向陽處。它長勢旺盛,耐寒性強,在絕對溫度-18℃時,仍生長旺盛。抗雪壓能力強。根系發達,能穿入石縫中生長,根的萌芽能力強。

三、育苗:

苗圃地選擇土壤疏松、肥沃的沙質壤土為好。早春條播,條距25~30厘米。播種溝深5厘米,下種後薄複一層焦泥灰(2~3厘米),蓋狼衣草或稻草。藍果樹的種子出土很不整齊,在播種前用溫水浸種2~4天,每天換水,以促進發芽整齊。苗木出土揭草後需馬上拔草、噴藥,防止猝倒病。

四、造林技術

1.造林地選擇

藍果樹對林地的立地條件要求不甚嚴格,但也要避免過于幹燥瘠薄的土壤,最好選擇在土層深厚、濕潤的地段造林。

2.整地方式

采用塊狀整地。挖定植穴,穴徑60厘米、深50厘米。

3.造林密度

造林密度為株行距2.5×3.0米(即每畝88株)或株行距2.0×2.0米。

4.造林方式

栽植前最好放基肥和回填表土,栽植時,做到苗正、根舒、泥緊。

5.造林季節

冬季或早春芽未萌動前造林,成活率可達95%以上。

五、撫育管理

1.幼林撫育

造林後,當年要及時撫育,防止雜草與苗木争肥。以後每年除草松土2次,并适當施肥。撫育時要注意修枝整形,培養幹形。

2.間伐和主伐期

藍果樹生長較快,間伐期15~20年,主伐期60年左右。

六、病蟲害防治:

病害主要有猝倒病,可用0.5~1.0%的波爾多液、敵克松、退菌特防治。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