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線譜

五線譜

音樂領域術語
五線譜(Musical Notation),是世界上通用的一種記譜法,通過在五根等距離的平行橫線上标以不同時值的音符及其他記号來記載音樂,屬于運用最廣泛的樂譜之一。最早的發源地是希臘,它的曆史要比數字形的簡譜早得多。在古希臘,音樂的主要表現形式是聲樂。到了羅馬時代,開始用另一種符号來表示音的高低,這種記譜法稱為“紐姆記譜法”。五線譜主要服務于鍵盤樂器,熟識五線譜是鍵盤手進行出色演奏的基礎。
    名稱:五線譜 英文:Musical Notation 譜号有:3種 又 名:“紐姆記譜法” 定 義:通用的記譜法 組 成:五條線組成的

定義

用來記載音符的五條平行橫線叫做五線譜。

五線譜,顧名思義是由五條線組成的。的确,是由五條平行的“橫線”和四條平行的“間”組成的,它們的順序是由下往上數的。最下面第一條線叫做“第一線”,往上數第二條線叫“第二線”,再往上數是“第三線”、“第四線”,最上面一條線是“第五線”。由于音符非常多,所以“線”與線之間的縫隙也絕對不能浪費的,也就是“線”與“線”之間的地方叫做“間”,這些間也是自下往上數的。同“線”一樣,最下面的一間叫做“第一間”,往上數是第二間、第三間、第四間。線和間如不夠使用,可在五線譜上方或下方增加線和間,加線及加間各分别稱為上加第1線、上加第1間,下加第1線、下加第1間等。如右圖所示

譜号有3種:第一種是G譜号,當G譜号在五線譜的第二線上時,稱高音譜号;第二種是F譜号,當F譜号記在五線譜的第四線時,稱低音譜号;第三種是C譜号,當C譜号記在五線譜的第三線時,稱中音譜号(此處應注意,隻有這三種情況下稱高中低譜号,在其他線上時,均有不同名稱)。

五線譜為适應不同音域的人聲和樂器的需要,應避免過多的加線。五線譜中有多種譜表,其中常用的有5種:即高音譜表(用G譜号)、低音譜表(用F譜号)、女高音譜表、中音譜表、下中音譜表(後3種用C譜号)。女高音譜表現已不常應用,中音譜表僅用于中提琴,次中音譜表常用于大提琴、大管、長号的較高音區。此外還有上低音譜表、女中音譜表等。

五線譜一般分類為:①總譜,記載合奏或合唱的樂譜,由許多單行譜聯合組成。②分譜,分别記載每種樂器或每個聲部的樂譜。③大譜表,由高音譜表與低音譜表聯合組成,用于鋼琴、管風琴、豎琴及混聲合唱等。兩譜表中隐伏一條臨時加線代表中央C,故又稱十一線大譜表。

曆史

五線譜是由意大利音樂理論家圭多達萊佐發明的。五線譜最早的發源地是希臘,它的曆史要比數字形的簡譜早得多。在古希臘,音樂的主要表現形式是聲樂。到了羅馬時代,開始用另一種符号來表示音的高低,這種記譜法稱為“紐姆記譜法”。“Neuma”源自希臘語,意為符号,是用繪圖的形式表示的初期紐姆形狀。

這些紐姆符号開關清晰,有時表明一個音,也常常表明一組音,它能夠幫助演唱者記憶、了解各種曲調進行特征,但它不能表示音的長短,也沒有固定的高低位置,于是後人便劃出一根直線,将紐姆符号寫在線的上下,以線為中心點,把音固定為F,再根據上下位置确定音高,這種形式稱為“一線譜”。

到了11世紀,僧人規多把紐姆符号放在四根線上,從而确定其音高,這種樂譜稱為“四線樂譜”。開始的線譜是用不同的顔色畫成的,如紅線代表F音,黃線或綠線代表C音。

到了13世紀,四線樂譜采用全部黑色線,隻是在線的前端寫上一個拉丁字母,以表示線的絕對音高。這就是我們今天所使用的雛形。

由于四線的紐姆樂譜并不能把節奏标出來,因此必須對每個音的長短有精确的确定方法,這就是定量音樂的起因。13世紀,科倫對約翰教學樂僧佛蘭克着《定理歌曲藝術》一書首創了黑音符的長度

15世紀時,出現了白音符,音符種類也增加了。線譜發展到這種狀态時,已基本能記錄音的高低位置和音長短。到了16世紀,開始使用劃分小節的記譜法,符頭也變成了圓形。17世紀,四線譜又被改進為五線譜,經過300年的逐步完善,現已成為當今世界上公用的音樂記譜法。

五線譜傳入中國,最早見于文字記載的是1713年的《律呂正義》續編,書中記述了五線譜及音階、唱名等。五線譜在中國逐步流傳和使用,則于19世紀中葉以後随西方傳教士的傳教及新學的興辦而有所推廣。

基礎知識

用來記載音符的五條平行橫線叫做五線譜。五線譜的五條線和由五條線所形成的間,都自下而上計算的。假使音樂作品是寫在數行五線譜上,那麼,這數行五線譜還要用連譜号連結起來。

在五線譜上音的位置愈高,音也愈高,反之音的位置愈低,音也愈低,但到底高多少?低多少?卻無法确定。在五線譜上要确定音的高低,必須用譜号來标明。譜号記在五線譜的某一條線上,便使這條線具有了固定的音級名稱和高度同時也确定了其他各線上或間内的音級名稱和高度。

通常用的譜号有三種

G譜号表示小字一組的g,記在五線譜的第二線上,又叫高音譜号;另外有記在第一線上的,叫古法國式高音譜号。

F譜号表示小字組的f,記在五線譜的第四線上,也叫低音譜号;另外還有記在第五線上的,叫倍低音譜号。

C譜号表示小字一組的c,可記在五線譜的任何一線上。目前被采用的C譜号有C三線譜号(又名中音譜号)為中音提琴所用,有時也長号所用。C四線譜号(又名次中音譜号)為大提琴、大管和長号所用。其他C譜号一般較少應用。使用許多譜号的目的是為了避免過多的加線,以使寫譜和讀譜更加方便。各種譜号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連接起來使用,如高、低音譜号所組成的大譜表便是。

用來表示升高或降低基本音級的記号叫做變音記号。

變音記号有五種

升記号(#)表示将基本音級升高半音。

降記号(b)表示将基本音級降低半音。

重升記号(×)表示将基本音級升高兩個半音(一個全音)。

重降記号(bb)表示将基本音級降低兩個半音(一個全音)。

還原記号(ヰ)表示将已經升高或降低的音還原。

變音記号可以記在五線譜的線上和間内;可以記在音符的前面和譜号的後面。記在譜号後面的變音記号叫做調号。在未改變新調之前,它對音列中所有同音名的音都生效。如果在樂曲中間要更換調号時,可能有三種情況。

更換調号如果發生在一行樂譜的開始處,這時應該在前一行樂譜的末尾處将所要更換的調号預先記寫清楚,并将最後一條小節線向前移,以便記寫新調的調号。

增加原有升号或降号的數目時隻要在更換調号處的小節線右邊寫出新調的調号便可以了。

減少原有升号或降号的數目時需要在更換調号處的小節線左邊将多餘的變音記号還原。在小節線的右邊寫出新調的調号。

升号變降号或降号變升号時需要在更換調号處的小節線左邊将原來的變音記号還原,在小節線的右邊寫出新調的調号。直接放在音符前的變音記号叫做臨時記号。臨時記号隻限于同音高的音有效,而且隻到最近的小節線為止,在多聲部樂曲中臨時記号往往隻對一個聲部有效。

為了提醒廢除前面所用的臨時記号,有時在小節線後面加上另外的臨時記号。

等音

音高相同而意義和記法不同的音,叫做等音。等音是根據十二平均律而來的,因為隻有在半音相等的情況下才有可能産生等音。除去#G和bA兩個音級外,其他每個基本音級和變化音級都可能有兩上等音,連它本來的共有三個。而bA和#G隻有一個等音,連它本身共有兩個。

連譜号

包括起線(連結數行五線譜的垂直線)和括線(連結數行五線譜的括弧)兩個組成部分。括線分花的和直的兩種。

花括線為鋼琴、風琴、手風琴、豎琴、揚琴、琵琶等樂器記譜使用。

直括線

為合奏、合唱、樂隊記譜用。在總譜中用直括線來連接同為樂器,把它們分成完全的或不完全的樂器組。有時在直括線之外還加上輔助括線(花的或直的)來連接同種樂器。

在總譜中,獨唱獨奏聲部如果隻包括一兩行五線譜的話,左邊隻畫一條起線,而不加括線。

加線

為了标記過高或過低的音,在五線譜的上面或下面還要加上許多短線,這些短線叫做加線,在五線譜上面的叫上加線,下面的叫下加線。

加間

由于加線而産生的間,叫做加間,在五線譜上面的加間叫上加間,下面的叫下加間。

加線和加間的計算方法是:上加線和上加間,由下向上計算,下加線和下加間由上向下計算。

音符休止符

用以記錄不同長短音的進行的符号叫做音符。用以記錄不同長短的音的間斷的符号叫做休止符。

音值的基本相互關系:每個較大的音值和它最近的較小的音值的比例是2與1之比。例如:全音符等于兩個二分音符;全休止符等于兩個二分休止符等。

音符與休止符的寫法

在記譜法中,音符與休止符的寫法,與音樂的構思、音符與休止符在五線譜上所處的位置有着密切聯系。正确的記譜,其目的是為了能簡單明了、科學合理、準确地反映音樂思想。

關于記譜問題,情況異常複雜。這裡隻能将音符與休止符的寫法的基本規則叙述如下:音符包括三個組成部分。符頭(空心的或實心的橢圓形标記)、符幹(垂直的短線)和符尾(連在符幹一端的旗狀标記)。

音符的符頭可以記在五線譜的線上與間内。符頭在五線譜上的位置愈高音愈高,反之音符符頭的位置愈低音也愈低。用音符幹記譜,符頭在第三線以上時,符幹朝下,寫在符頭的左邊;在第三線以下時,符幹朝上,寫在符頭的右邊。符頭在第三線上,符幹朝上朝下都可以,根據鄰近的符幹方向而定。符尾永遠寫在符幹的右邊并彎向符頭。假如同一符幹連着許多符頭而又分布在第三線的上下時,則以離第三線最遠的符頭為準。

許多音符組成一組時,用共同的符尾(符杠)相連。這時符幹的方向仍以離第三線最遠的符頭為準。兩條以上的符杠要平行。單聲部音樂永遠用單符幹記譜。多聲部音樂隻有在節奏相同的情況下,才可以用單符幹記譜。節奏不同時,則用雙符幹或多符幹記譜。用雙符幹記二聲部樂曲時,高聲部符幹朝上,低聲部符幹朝下,聲部交錯時,其原則不變。

符幹的長度一般應保持八度音程的距離,假如符幹連着許多符時,符幹的長度應是符頭間的距離加上八度音程的距離。如果符頭在上加三線以上,符幹必須延伸到五線譜的第三線或第四線。如果符頭在下加三線以下,符幹必須延伸到五線譜的第三線或第二線。音符如果帶符尾,則符尾形狀不變。許多音符用共用符尾連結在一起時,符幹長度多半長短不一,這時要使符杠與最近符頭的距離至少距離八度。符杠的方向與符頭的總趨向基本平行。

由于譜面狹窄至少距離八度。符杠的方向與符頭的總趨向基本平行。由于譜面狹窄及其他種種原因,不可能遵守上述規則時,适當縮短或伸長符幹長度是完全可以的。附點寫在音符符頭和休止符右邊的間内,而不記在線上。

休止符在單符幹記譜中,永遠記在第三線上,或靠近第三線的地方。二分休止符寫在第三線的上面,全休止符寫在第四線的下面。在雙符幹記譜中,各聲部共同休止時,休止符的記法與單符幹記譜相同。個别聲部休止時,休止符寫在五線譜的邊緣,或五線譜之外。這時全休止符和二分休止符要使用加線。全休止符寫在加線的下面,二分休止符寫在加線的上面。

省略記号

為了讀譜和寫譜的方便簡化,可以應用各種省略記号,下面的都是省略号。

移動八度記号用8--∣記在五線譜的上面,表示虛線範圍以内的音移高八度;用8--∣記在五線譜的下面,表示移低八度。

重複八度記号用數字8記在音符的上面或下面,表示該音要高八度或低八度重複。假如在較長的時間内重複八度時,則用Con8--∣記在音符的上面或用Con8--∣記在音符的下面,是表示虛線以内的音要高八度或低八度重複。

長休止記号在五線譜的第三線上記以長休止符,并寫出所要休止的小節數。

震音記号表示一個音或一個和弦,兩個音或兩個和弦迅速均勻地交替。用斜線标記。斜線的數目和符尾的數目相同。

一個音或一個和弦迅速均勻地交替時,斜線的記法如下:全音符的震音,音符在三線以上,斜線記在三線以下,反之則在三線以上。

比全音符小的震音,斜線橫穿符幹,如果符幹還有符尾,斜線則和符尾平行,這時計算斜線的數目應包括符尾的數目。震音的總時值與音符的時值相等。

兩個音或兩個和弦迅速均勻地交替時,斜線記在兩個音或兩個和弦之間靠近記寫符尾的地方。震音的總時值等于兩個音或兩個和弦中的一個。

反複記号樂曲部分或全部重複時,可使用反複記号。

連音連奏記号

它是用連線來标記的,表示連線内的不同音高的音要奏(唱)得連貫,連音奏法的連線大都記在五線譜的上面,很少記在下面。

斷音斷奏記号

有三種,分别以圓點(·)、三角(▼)及圓點加弧線來标記,表示某些音或和弦要斷續地彈奏。在單聲部音樂中,斷音記号通常記在符頭那邊。在一行五線譜上記有兩個聲部并不用相同的符幹時,則分别記在相反的方向。

持續音記号

有兩種:一種是用短橫線來表示,一種是用短橫線加圓點來表示,前者表示該音稍強奏并充分保持該音的時值,後者表示該音稍強奏,同時各音稍分離。持續音記号和斷音記号一樣,在單聲部音樂中,通常記在符頭那邊,在多聲部音樂中也可以記在相反的方向。

滑奏記号

在民間音樂的演奏演唱中,滑音的奏法是很有特色的,它的記号一般用曲線或箭頭來标明。曲線或箭頭向右上斜表示向上滑,曲線或箭頭向右下斜表示向下滑。

琶音奏法記号

将和弦中各音由下而上很快地分散彈奏叫做琶音奏法,用垂直的曲線放在和弦之前來标記,有時也用小音符來标記。

附點

記在符頭右邊的小圓點,增長音符時值的符号。帶有一個附點的音符,增長原有音符時值的二分之一;帶有兩個附點的音符,增長原有音符時值的四分之三。符點也同樣适用于休止符。附點音符的符頭若在五線譜的間内,附點寫在符頭的旁邊,若在線上,附點則寫在線的上面或下面。

延音線

用在音高相同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音符上時,表示它們要唱成一個音,它的長度等于這些音符的總和。在單聲部音樂中,連線永遠寫在和符幹相反的方向。假使一行五線譜上記有兩個聲部時,則高聲部連線朝上彎,低聲部的連線朝下彎。要是多于兩個聲部時,連線則分寫在兩邊。

延長号

它的記号是在半圓形中間加一圓點,在單聲部樂曲中它寫在音符和休止符的上面,表示按作品的風格、演奏者的意圖可自由地增長音符或休止符的時值。在多聲部音樂中延長号也可以記在音符或休止符的下面。延長号也可以記在小節線上,表示小節之間的片刻休止。記在雙縱線上的延長号則表示樂曲的結束或告一段落。

常見問題

大家在練習新的鋼琴曲時一定會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

1 錯音不斷

2 雙手的配合不協調,對位有問題

3 無法連貫的彈奏下來,總是斷斷續續,結結巴巴

4 視奏一個新曲子很困難,彈奏幾遍都無法順下來

五線譜缺點

相對于簡譜,五線譜的優勢是在視覺上音的高低有明白的顯示。比如那些複雜的和聲(在一個位置上有幾個音同時出現)很容易識别,視覺非常清楚;在表示旋律方面尤其是高高低低的衆多音的形态更是一目了然,因此在國際上廣為使用的基本都是五線譜。可以說五線譜是音樂中的“世界語”。但除基本譜表的五條線外,上、下方常會出現繁雜的臨時加線,譜号後面及譜中,還有密密麻麻的調号或臨時升降記号,不同音組的同一音處于不同的位置,缺乏規律性,初學者使用起來十分困難,需要長時間反複練習。

吳道恭六線譜

一、音名有遺漏是臨時升降号滋生的土壤。這樣定義的六線譜的特點有三:

1)譜面上任意二音的标記距離,與該二音在鋼琴鍵盤上的音階距離完全一樣。任意一音均與鋼琴上任意一鍵(全部白鍵與黑鍵)一一對應(注意此處C大調五線譜上的音隻與白鍵一一對應)。

2)任意一線上的音符代表的音與其相鄰線間上的音符代表的音相差為半音,故任意相鄰的二線上的音符代表的音相差為一個全音、任意相鄰的二線間上的音符代表的音也相差一個全音,不管唱名是什麼,也不需要任何轉調标記。

比如第三線上的音符與第四線(或第二間與與第三間等)上的音符,可以是簡譜的1與2、或2與3、或4與5、或5與6、或6與7;而第二間與第三線(或第三線與與第三間等)上的音符可以是簡譜的3與4等。當然有時可能要在簡譜唱名上加升降号,比如将第四線唱做,則第五線必然要唱做1#或者2b、第六線必然要唱做2#或者3b……。

3)當音符高出此六線範圍,即可在此六線譜上再加“上六線譜”——它的各線與各線間代表的

如本文圖C大調五線譜上音符隻與鋼琴上白鍵的音一一對應,而都無鋼琴黑鍵音的位置(c1-d1之間、d1-e1之間、f1-g1之間、g1-a1之間、a1-b1之間、c2-d2之間、d2-e2之間、f2-g2之間、g2-a2之間、a2-b2之間)。遇到樂譜需要,如在a1-b1之間,隻好臨時将上位(即第三線b1上)标降号,或臨時将下位(即第二間a1上)标升号。隻一兩處還好,遇上稍多,整個樂譜上标得密密麻麻。

二、五線四間貌似均勻實不均勻

五線譜的記譜方式的不科學性是,均勻間隔的五條線與四條間代表的音的距離卻并不均勻——而十二平均律本來都是均勻的(如文中圖)。可見,“五線譜的優點是在視覺上音的高低有明白的顯示”這五線譜唯一的優點進行得并不徹底。

由于五線譜均勻排列的五線四間代表着不均勻的音距,必然要遺漏一些音名,當樂曲轉調正好到需要某線(或某間)是被遺漏的音名時,必須另加必要的升降記号,各種調的标記相當複雜(據說多達150種)。這往往讓初學者望而生畏,也限制了它的普及率——除專業人士外,其他人等很難一看就能唱、讀。

也由于五線四間代表着不均勻的音距,當音符高出五線範圍較多而用“上加線”較多時,相鄰“上加線”與“上加線間”之間誰與誰相差全音、誰與誰相差半音,并無明顯特征(雖然原五線四間也是如此卻早已記住);又相鄰音組的同一音在譜面上的位置(例如圖中e1在第一線而高八度的e2卻在第四間)并不象簡譜1與或3與那樣明了,要初學者花費大量的寶貴精力去死記,也往往讓初學者信心大減。

綜合一與二,可見音距不勻,必然會遺漏一些其他的音名,于是轉調時四間五線代表的音改變,于是變高的要标降号、變低的要标升号;于是當遇到樂譜用到譜線與間不包含的音又隻好臨時再加升降号;也由于音距不勻,使不同音組的同一音在譜面上的位置,缺乏規律性。由于五線譜的種種缺點都是代表不均勻音距引起的,為所以特别重新定義代表均勻音距的吳道恭“六線譜”(以下簡稱六線譜),定義如下——

(1)第一線上的音符代表的音為标準音a1(聲波頻率為440赫茲);

(2)任意一線(或間)上的音符代表的音與其相鄰線間(或線)上的音符代表的音相差為半音;

(3)音符的頭尾等的意義均同五線譜中的音符。

如下圖,列出了本六線譜和C大調高音譜表五線譜與鋼琴的一部分相應琴鍵的對應關系。

音恰好與其下的六線譜的相應的各線與各線間代表的音是高八度關系。同樣,當音符低出此六線範圍,即可在此六線譜下再加“下六線譜”——它的各線與各線間代表的音恰好與其上的六線譜的相應的各線與各線間代表的音是低八度關系——這種特點類似于簡譜:音符上加一點為高八度、下加一點為低八度。當然還可以再加“上上六線譜”比六線譜高兩個八度、“下下六線譜”比六線譜低兩個八度。

這樣定義的六線譜與原五線譜區别不大,卻既繼承了原五線譜的優點又兼具簡譜的優點。各種複雜的轉調标記與臨時升降号已無存在的土壤,譜面上的音階距離與鋼琴全部琴鍵的音階距離完全一樣。不管什麼調、也不管什麼唱名,隻要按譜面上音的距離對應在鋼琴鍵盤上彈奏即可。

對初學者來說,一開始就一眼看到本質:如6-7等的音階距離是半音的二倍等等,能自己匡正自己的音階準确度問題,少走許多彎路;又不需要死記硬背各種不同類型的調号标記,節約許多寶貴的精力,在識譜上與搞專業的毫無區别。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