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女

港女

香港女性
一般是指香港女性,但在網上,其含義和用法卻有所不同,多指擁有某些不良特質的香港女人,如自戀、自命不凡、拜金、崇外、漠視他人權利等;甚至可以是一個社會現象,亦可以引申用于擁有不良特質的女士身上。[1]
    中文名:港女 外文名: 别名: 廣義:香港女人

簡介

港女一詞意指現今香港的其中一個族群。并非如表面上是泛指香港的女人, 實際上指擁有不良特質的香港女人。事實上,這類女性在世界各地都存在着,有人認為這是因為香港各界都曾受過這類女性的迫害,并認為香港有很多這類女性,才套以“港女”一詞。 

随著港女一詞的定義日益擴張和模糊,不滿意港女受批評的人亦逐漸制造另一個概念來作反擊,正是港男或更到位的毒男,毒男隻是指女性緣份低的男士,但在網上罵戰中,其定義得以茁壯成長,包括未曾拍拖的人、愛上網的人、内向的人、社會地位低的人、無錢的人、愛看動漫的人。争論雙方各自企圖為對手訂造一頂無所不包、但世上不存在的帽子。網上世界被指成為了“有恃無恐的野孩子”。

概念

“港女”是指擁有某些特征的卑鄙女人,絕對不是泛指“居住于香港的女性”。 

“港女”的特征并非“港女”獨有,世上不少女性,也有部份的特征。 

“港女”之所以成為某個族群的稱呼,是因為她們的特徵過於卑劣、突出、統一、持續和不受歡迎。

産生原因

香港的出生率近年跌至世界最低,男士娶内地女子的數目超越香港女子 (參考:《港男娶内地女子較娶港女多》,原載《蘋果日報》,2006年4月25日),研究指“港女”問題是原因之一。雖然不少人均知道“港女”問題的嚴重程度,但卻毫無改善的迹象。在香港,雖則說适婚人口女多男少,但“港女”一般仍抱著“我是公主,追我的一定要系王子”的想法,更有不少男士自願成為她們的“觀音兵”或“狗公”,因此,“港女”仍是很吃得開的。

她們的觀音兵往往為了搏紅顔一笑而一擲千金,故可推測“港女”的存在有助推動本港的經濟。而男性在兩性的抗争上是注定占下風的,因為男人對性的觀念是“播種”,故對女人的需求量很高,而女人對性的觀念是擇木而栖,甚至“無寶不落”,重質不重量,於是這需求上的差别産生了狗公現象。狗公的出現,令男士之間自相殘殺,内耗嚴重,相反香港女士在争取女權時卻異常團結,導緻香港日漸成為女尊男卑的城市。(參考:林超榮,《女多男少三結果》,原載《明報》,2004年7月15日。)

不公平的制度

另一個導緻大量“港女”産生的原因,是香港政府不公平的制度所造成,最明顯的例子是平等機會委員會泡制出來的升中派位機制。在無視男女生在青春期發育的差異,強行把男女生混合派位,導緻女生得到明顯的優勢,被派往較理想的中學。相反,對于大部份男生,除了男校外,隻有較劣等中學是他們的唯一選擇。

另一個例子就是設立女性事務委員會。顧名思義,設立這個委員會的目的,是專為女性提供服務。相反政府卻無視男性有同樣的需求,沒有就男性提供一個法定的機構去協助男性的問題。投訴架勢堂一事引起了網上關於女權膨脹的讨論。

在法律方面,部份法律條文明顯對男性不利,導緻男性得不到公平的審判,尤其是對于性罪行的法例,例如非禮、強奸、與未成年少女發生性行為等,在審訊前,都假設男性是施暴者,女性是受害者。即使條例并沒有明顯帶有歧視成份,在審訊中,法官往往對於女被告網開一面,處以輕判或者無罪釋放。相反,對於男被告,即使所犯罪行的嚴重程度與女被告相同,法官往往對男被告施以重判。 

故此,在這種極度傾斜的制度下,間接對女性形成一個保護罩,女性受到特别的保護,即使犯法也不需要付出太高的代價。因此在沒有适當政策去制衡女性的情況下,女性往往有恃無恐地去欺負男性,甚至利用現有政策去取男性的便宜。

社會、觀念、心态的錯配

在社會環境方面,香港人(或者普遍的中國人)過分重視物質、實用主義、名望面子、視金錢為衡量人類價值的最高标準,這種觀念自小由家長耳濡目染、言傳身教的授與下一代,形成一個社會教化 (socialization) 的過程。此外,香港的新生代普遍在物質豐裕的環境之下生活,凡事向錢看、向名牌看、向現實看,以及驕生慣養的性格當然比較普遍。 上述的社會環境,大緻上會影響新一代的香港人,為港女的出現打好基礎,但卻不是造成港女現象的獨特因素。香港兼備中西、包含傳統和現代的特性,才是港女現象的重要原因。試想香港的女權日漲、女性學曆地位日高,但那些“男主外、女主内”、“丈夫要比妻子能幹有錢”、“女人是弱者”等的陳舊觀念仍然根深柢固,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強者不再是力大如牛、骁勇善戰的人,而是壟斷财富的人,在香港這個大市場之中,每個人都是一件商品,商品就要靠包裝,包裝就要靠外表,而女性以外表為武器的手段比男性優勝多了,更兼會考制度偏向背誦,醫學亦證明了男性的學習潛能發展比女性遲,香港女人自小就能以較大優勢進入較好的中學,透過考試制度,進入大學,再藉外表的優勢,在社會上難免有不少甜頭。 

但另一方面,男性漸漸失去競争上的優勢,卻被傳統賦予“強者”一角,他們“往下找”的傳統意識仍十分明顯,香港男性或許可以慶幸下面有祖國的佳麗“任君選擇”,但港女的出現不是DNA出錯,而是制度和環境的結果,因此國内的女士來港後漸漸“港女化”亦不足為奇。

遲鈍的社會和制度、将滅不滅的觀念、短視功利的心态,造成了港女性格上的偏差,明明自己不是窮人和弱者,卻打著“男人要照顧和遷就女人”的旗号為自己牟取短暫的利益,食飯要男方結賬,禮物要男方送,座位要男方讓,手袋要男方提,更偷換“紳士風度”等概念為己所用,或者是捕風捉影,自己塑造一個被剝奪的形象去争取自身利益,而不是争取真正的兩性平等。

這種社會、觀念、心态上的局面,除了體現於上面提及的法律和教育制度,還見證於男女關系中的核心---擇偶标準,網上有一篇評價甚高的文章,名為《港女都是高質素》 ,探讨了現代香港判别女性質素的标準是何其模糊,但判别男性質素的标準卻是何其清晰,一切都是錢和地位 (外形是bonus)!

但從古到今,中國傳統的标準無論對男對女都是清晰的,女人要守婦道、溫柔賢淑、持家有道,不能達到要求的女人可能被休,但這些标準如今已被實力強橫的香港女人一一破滅,就算不能全面破滅,她們也絕對不會再承認這些标準,今時今日如果有人說女人應該賢淑矜持,一定會被港女炮轟“性别歧視”、“大男人”、“落後無知”,但女人說男人應該有錢、有樓、有車,則即使是男人,心裡亦會認同。因此女人根本沒有低質素,因為連一個判别質素的标準都沒有。

在這種霸權之下,某些男性隻好在隐蔽的網上世界,義憤填膺地重新建構那些判别香港女性的新标準,但由於「不完整的性别革命」所造成的尴尬,所以香港女人既不能像北歐般重整男女的角色定位 (如甚多男性選擇在家中湊仔)、又不能像歐美般邁向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 (男女地位較平等,不利用性别來牟取小利)、也不能回到傳統的男女觀念,導緻四不像的局面,香港社會不能正面地定出判别女性的标準,隻好從反面入手,暗裡說盡這些女人的不是,作為對現有情況的發洩和不滿 (在香港,女人批評和品評男人是十分大膽和堂而皇之的,如《香港先生》口号“男人價值由女人話事”,全女班觀衆和評判,全場尖叫,場面意淫。 電視劇《女人不易做》直罵臭男人。

特點

日常行為方面

認為香港男士喜歡ACG(砌模型、看動漫、打機)是幼稚和不務正業行為。相反,自己喜歡Hello Kitty就是充滿童真。

既要男女平等,又要男士有風度,總之要對她們有利。

愛搬弄是非,隻愛娛樂新聞、八卦雜志、做隻貓做隻狗的情歌、無線的港女劇集與節目。

看球賽隻為了看靓仔,(新城電台女主持車車更在《新聞透視》中批評林尚義落伍)

影相招牌甫士 :web cam有咁蒙得咁蒙,三七面,反v手勢、do嘴。

打字招牌模式

火星文、閃字、表情符号交叉使用,最愛不倫不類的中文,如“禾刀唔豬趕d mdo羅”、“巧令令”等。 

有意識地發嗲,招攬觀音兵和狗公。狗公的作用:滿足港女的虛榮心和成就感、狗公為主人為奴為婢、狗公為主護航,咬死所有批評者。 

異常地重視别人對自己樣貌的看法。

到國外旅行時,多以shopping為主,次為吃喝玩樂,對觀賞名勝及感受别國文化全無興趣。其中,西歐及日本乃港女必去之名牌勝地。

最愛于網上讨論區自貼。 

價值觀方面

貪錢,極度貪錢 

物質主義,最愛shopping及名牌 

崇洋,崇日

從心底裡看不起某些職業,如司機、裝修工人,但一見醫生、律師就兩眼發光 

為達到自己想達到的目的,不惜以性來作交換 

擇偶方面

追求她們的條件:1.錢 2.樣貌 3.性能力強 

主要分為三大類别:第一類認錢不認人;第二類鐘情潮童;第三類淫亂被别人望一眼,就以為那人溝緊自己 

以為自己質素很高,在外國人市場裡很搶手,其實7成為醜女 

外表方面

因過度減肥而導緻營養不良,胸部細小,比男人的還要小 

過份肥胖賤肉橫生,胸部肥腫不分卻以為自己身材過人 

發型、衣著倒模一樣,衣著不同和保守者會遭打壓、侮辱、排斥甚至岐視 

頭胸腹渾成一體,完全不可分辨。 

平胸 

腰粗 

腿短 

屁股大而下垂 

但又認為自己天仙下凡,身材絕頂 

腳粗 

戴粗框眼鏡 

著無帶女性校服鞋(pumps) 

心理方面

适當時候扮無知、思想幼稚 (但多數為真心膠)

極愛面子 

做出惹怒别人并招緻批評的行為,從而招引更多人注意

缺乏公民社會意識、國際視野,隻注重與個人利益有關之事項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