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燕

前燕

十六國時期由鮮卑族所建立的政權
前燕(337年-370年),十六國時期由鮮卑族首領慕容皝所建立的政權,其國号為燕。為區别同期的慕容氏諸武宣帝慕容廆燕,曆史學家把它稱為前燕。其統治地區包括今天河北、山東、山西、河南、安徽、江蘇、遼甯各地一部分。西晉時,慕容廆為鮮卑族慕容氏的首領,曾效忠西晉,與鮮卑族以外的民族作戰。後來其兒子慕容皝於337年自稱為燕王。342年擊敗了後趙的二十萬大軍,解除了來自中原的壓力,定都龍城(今遼甯省朝陽市)。東破夫餘及高句麗,攻滅鮮卑宇文部,成為遼西唯一的武裝勢力,為慕容儁入主中原打下基礎。
    中文名:前燕 外文名: 别名:燕、木燕、慕容燕 帝王:慕容皝(追封)、慕容俊、慕容暐 時間範圍:337年 至 370年 都城:龍城、薊、邺城 主要城市:洛陽、汴梁、昌黎、邺城、許昌等 所屬時期:五胡十六國 國土面積:79萬平方公裡(366年)

興起

西晉時,慕容廆為鮮卑族慕容氏的首領,曾效忠西晉,與鮮卑族以外的民族作戰。後來其兒子慕容皝於337年自稱為燕王。342年擊敗了後趙的二十萬大軍,解除了來自中原的壓力,定都龍城(今遼甯省朝陽市)。東破夫餘及高句麗,攻滅鮮卑宇文部,成為遼西唯一的武裝勢力,為慕容儁入主中原打下基礎

352年,皝子慕容儁滅冉魏稱帝,遷都薊,并随後的幾年裡平定了北方的局勢,於357年遷都邺。其地「南至汝穎,東盡青齊,西抵崤黾,北守雲中」,與關中的前秦平分黃河流域。其時,今北京市境屬幽州。幽州,治薊,統6郡,其中4郡11縣在今北京市境:燕郡,治薊,所領15縣中之7縣,薊、軍都、昌平、廣陽、潞、安樂、狐奴;漁陽郡,所領之1縣,漁陽;範陽郡,治琢(今河北省涿州市),其所領8縣中之2縣,良鄉、長鄉北部;上谷郡,治沮陽(今河北省懷來縣大古城村),其所領2縣中1縣,居庸。358年,慕容儁下令全國州郡檢查戶口,每戶僅留一丁,此外全部徵發當兵,拟拼集150萬大軍以滅東晉、前秦以統一天下。

360年正月,慕容儁在邺檢閱軍隊,但随即逝世。其子慕容暐即位,改元建熙,此後宮廷裡發生了一次内讧。

穩定局面

慕容儁死時命弟慕容恪輔政,後慕容恪阻止了宮廷的内讧。從360年慕容恪輔政到367年病死其間,為前燕政治較為穩定的時期。自建熙二年、東晉-(升平)-五年(361年),以前燕河内太守呂護倒戈反覆為導火索,前燕與東晉在中原展開了連綿的戰事。

前燕建熙四年、東晉興甯元年(公元363年)前燕全面的攻勢開始發動,四月,慕容忠攻荥陽(今河南荥陽東北),東晉荥陽太守逃到魯陽(今河南魯山)。建熙五年、東晉興甯二年(公元364年)二月,前燕李洪開始略地河南,四月,前燕攻許昌、汝南、陳郡,徙上述三地萬餘戶於幽州,遣鎮南将軍慕容塵屯許昌。七月,太宰慕容恪親自領兵攻打洛陽,東晉洛陽守軍戰敗逃離。建熙六年、東晉興甯三年(公元365年)三月,前燕攻克洛陽。

這一系列的戰役後,前燕從東晉手中獲得了中原的控制權。但東晉仍然不放棄收複失地的計劃。東晉太和四年(公元369年)東晉大将桓溫北伐,前燕一度陷入危機。不久,東晉軍中絕糧,桓溫被迫撤退,途中遭前燕軍隊伏擊,損失三萬餘人,大敗而歸。自此,前燕在北方的統治穩定下來。

衰亡

慕容皝的兒子、少帝慕容暐之叔吳王慕容垂在擊敗桓溫的戰役中立下大功,然而他卻被掌權者慕容評所猜忌。慕容垂被逼無奈,出走前秦,被苻堅收留。

苻堅早就想消滅前燕,一直忌憚慕容垂,如今最大勁敵已經投誠,苻堅遂開始讨伐前燕的計劃。前燕軍團起初并未處于下風,但由于當權的慕容評為人貪鄙,緻使軍心離散,結果前燕15萬主力部隊被王猛所率領的前秦軍殲滅。

苻堅趁勢率10萬軍隊包圍前燕的首都邺城。公元370年十一月,慕容暐逃出邺城,試圖返回遼東的根據地龍城,中途被前秦軍抓獲,前燕滅亡。

帝系列表

(334年-370年)五胡十六國時期由鮮卑族首領慕容皝所建立的政權。

高祖武宣帝慕容廆(269年-333年),字奕落瑰,昌黎棘城(今遼甯義縣)人,鮮卑族,慕容部首領慕容涉歸之子,前燕建立者慕容皝之父,吐谷渾第一代首領慕容吐谷渾是其庶兄。

五胡亂始時期,慕容廆遂于西晉永嘉元年(307年),自稱鮮卑大單于。慕容廆政事修明,愛護人才,故士大夫和民衆多歸附之。東晉太興三年(321年),受東晉政府命為都督幽、平二州、東夷諸軍事、車騎将軍、平州牧,封遼東公。n

鹹和八年(333年),慕容廆去世,享年六十五歲,當時朝議仍未有定論,知道慕容廆去世後就停止了。東晉遣使贈慕容廆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谥号襄公。鹹康三年(337年),其子慕容皝自稱燕王,建立前燕,追谥慕容廆為武宣王。永和八年(352年),慕容廆的孫子慕容俊稱帝,追谥為武宣皇帝,廟号高祖。

太祖文明帝慕容皝(297年-348年),字元真,中國五胡十六國時代前燕的開國君王,廟号太祖,谥号文明皇帝。其父為慕容廆,慕容部落的酋長。其庶兄建威慕容翰。

烈祖景昭帝慕容儁(319年-360年)是五胡十六國時代前燕的君王。其父慕容皝,其太子(三子)為慕容暐。

幽帝慕容暐(wěi,350年-384年),字景茂,鮮卑族,昌黎棘城(今遼甯義縣)人,前燕景昭帝慕容俊第三子,母皇後可足渾氏,十六國時期前燕末代皇帝,360年―370年在位。n

慕容暐繼位初期在慕容恪攝政之下仍能保持國家穩定,但後期在慕容評主政之下就漸漸衰落,最終被前秦所滅。慕容暐在國亡後成為前秦臣子,封為新興郡侯。淝水之戰後,前秦對境内各族的控制力減弱。慕容暐的叔叔慕容垂與弟弟慕容泓先後舉兵建立政權,慕容暐計劃殺死前秦皇帝苻堅呼應二人,但因事洩被殺。慕容暐叔父慕容德建立南燕時,追谥他為幽皇帝。

重大戰役

前燕慕容俊三年(魏永興二年,351年)八月至次年八月,前燕軍在廉台(今河北無極東北)、邺城(今河北臨漳西南)擊滅冉魏的戰争。

慕容俊二年初;後趙大将軍冉闵據邺城,自立為帝,國号大魏(史稱冉魏)。燕輔國将軍慕容恪等攻占中山。慕容俊元玺元年(魏永興三年,352年)正月,冉闵攻取後趙襄國(今河北邢台);三月,求食于常山(郡治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中山(郡治盧奴,今河北定州市)各郡,欲圖幽州(治薊,今北京西南)。

前燕占領後趙幽州後,繼續南進圖據中原。四月,冉闵将與燕戰,大将軍董閏、車騎将軍張溫建議:鮮卑乘勝鋒銳,且彼衆我寡,宜且避之;待其驕惰,然後進擊可勝。冉闵不納。遂移軍于安喜(今河北定州東南)。慕容恪随即引兵而至。冉闵引軍趨向常山,慕容恪率軍追至廉台,兩軍交戰10次,燕兵皆敗。

冉闵素有勇名,所部将士精銳,燕軍畏懼。慕容恪于陣前激勵将士,指出冉闵有勇無謀,其軍饑疲難用,定可擊破。冉闵以所部多步卒,欲引燕騎兵至叢林作戰。

慕容恪采納參軍高開之策,急派輕騎截擊之,然後佯敗誘敵至平地,并将燕軍分為三部;自率主力加強中軍,選善射者5000人,以鐵鎖連戰馬結方陣而前,另兩部各置一側配合主力進擊。

冉闵恃勇輕敵,果然中計,直突燕軍中部鐵馬方陣。燕軍側翼部隊即從兩面夾擊,大敗冉闵軍,斬7000餘人。冉闵突圍東走,坐騎忽死,被俘。燕軍進屯常山。

慕容恪廉台獲勝後,燕王适時派輔弼将軍慕容評、中尉侯龛率軍l萬進攻魏都邺城,魏大将軍蔣斡一面緻書前燕,表示投降,又派人向東晉求救。五月,燕王派廣威将軍慕容軍等率步騎2萬增援慕容評攻邺。

六月,東晉壯士100餘人入邺助守,蔣斡率軍5000及晉兵出城迎戰,被慕容評擊敗,戰死4000人,其餘退回城中。八月,魏長水校尉馬願等出降。燕軍克邺,蔣斡等棄城而逃,冉魏遂滅。

再說前燕

曆史早期及北方少數民族首領的“兄終弟及”現象,一般解釋為母系氏族社會的遺風,這當然還是一個值得繼續探讨的問題。

以鮮卑為例,最初首領遵照立能的原則推舉産生,首領的地位大概及身而止,這一點我們在民主改革前的涼山彜人社會中仍能看到。(p19~25)檀石槐以後鮮卑首領以世傳授,部族的凝聚力獲得提升,這一時期所出現的兄終弟及,也即立年長君主,或許可以看作是立能傳統于特定家族内作用的結果。

自慕容廆以來慕容鮮卑逐步改造部落體制而向集權國家邁進,在君位繼承上力求确立嫡長子繼承制,無疑是受到漢族政權的強烈影響。推崇首領個人能力的部族傳統以及列國争強的現實環境,使得慕容燕政權在确立君主嫡長子繼承的道路上出現一系列糾葛和沖突,表現為慕容氏家族内部一幕幕悲劇的發生。

在解決穩固繼承制度問題上,十六國時期各政權做出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如預使太子處理尚書台事務、加強東宮兵力乃至遣太子領軍征讨,這些慕容後燕幾乎都做到了。

後起的北魏政權,與慕容鮮卑有着相似的部族背景,又是在征服後燕的基礎上進取中原,汲取國家統治的經驗教訓,慕容燕都是最切近的标本,大量曾仕于慕容燕政權而又成為北魏的俘虜的士人就是吸取這些經驗教訓的良好媒介。

北魏政權崛起于代北,進而統一整個北方,作為十六國曆史的一個總結,其成長壯大、制度建設,除自身的努力與探索外,有前此經驗可以吸取、前此教訓可以借鑒,這也是我們思考北魏史事所應注意的地方。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