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伽

那伽

梵語和巴利語中的詞彙
那伽是一個梵語和巴利語中的詞彙,用來指代一種傳說中的神秘生物。這種生物的外表類似巨大的蛇,有一個頭或多個頭;其形象在婆羅門教、印度教和佛教經典中常有出現。但是這個詞的用法並不十分嚴格,它有時也被用來指代大象或真正的蛇,尤其是眼鏡王蛇和印度眼鏡蛇(眼鏡蛇在印地語中的讀音就是“納格”)。另外,雌性的納加被叫做“納吉”。在漢語裡,由于受佛經譯法的影響,納加通常被翻譯為“龍”。[1]
    中文名:那伽 外文名:naga 來源出處:印度神話 所屬:佛教

簡介

那伽(Naga)是印度教和佛教中為人面蛇尾之半神,其種族有一千,為迦葉波(Kasyapa)之妻歌頭(Kadru)所生,住于地下或地下龍宮(Patala,或稱Nagaloka)。在印度古代梵文叙事詩摩呵婆羅多(Mahabharata)中被描述成一個劇毒的,擁有強大力量的迫害者。Naga除了擁有劇毒和再生的能力外,更被人們作為掌管生死的神靈來崇拜。傳說中居住在地下的她們,擁有可以照亮黑暗的地底世界的世間罕有的寶石。在很多神殿的入口處都有那加的塑像,人們希望以此藉由它的力量得到守護。

印度教中

有關那伽的傳說至今仍然是許多受印度文明影響的亞洲國家(如印度,尼泊爾,東南亞一些國家等)的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印度,那伽被視為有靈性的生物,是泉水、井水和河流的保護神。它們能夠造雨(這點與中國的龍相似),因而帶來豐收;但是也會帶來如洪水和幹旱等災害,代表性的故事有巨蛇弗栗多堵水的傳說。有一種說法認為,那伽隻有在受到人類不恭敬的對待時,才會制造災難。由于那伽的形象被與水聯系在一起,因此通往它們居住的地宮的入口常被認為位于井、湖和河流的底部。對那伽的崇拜在印度南方地區尤其盛行,當地人相信那伽會給它們的崇拜者帶來豐收。n古老的吠陀文獻裡就已經提到了那伽的故事。吠陀中的宇宙之神和河川之主伐樓拿被認為是那伽族之王,他的這種屬性也許是因為其與水的關系而來的。百道梵書裡講到,那伽一族是迦葉波和迦德盧(生主達刹之女)的後代。有關那伽的神話中最有名的是攪乳海的故事。據說,衆天神(提婆族)和阿修羅為了得到不死甘露,聯合起來奮力攪乳海;他們用曼陀羅山做攪棒,用那伽之王婆蘇吉當絞繩,最後成功地獲得了不死甘露。這個神話在往世書和摩诃婆羅多裡都有提到。除了婆蘇吉以外,著名的那伽還有舍沙(毗濕奴大神的忠實夥伴)和摩納娑(豐收女神)。

在佛教中

由于佛教也引入了印度傳統的那伽(龍族)概念,在亞洲那些具有佛教淵源的國家和地區,民衆對于那伽也并不陌生。在這些地方,原屬于印度的那伽形象經常和本地傳說中的相似生物(尤其是巨蛇或巨龍)混同起來。在西藏,人們将那伽和當地傳說中的“魯”等同起來,這是一種居住在湖泊底部或地下水中的生物,而且像西方傳說中的龍一樣守衛寶物。而漢傳佛教通常将那伽翻譯為“龍”;當然佛教的龍并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龍。

佛教認為,龍是所謂天龍八部中的一支。天龍八部是佛教的護法神,尤其龍部衆生均以誓衛佛法為己任。當有人真正修行佛教時,龍部衆生會被派遣下來保護修佛的人。不過,佛教也提到了有“不順法行”的龍存在。

在佛教傳說裡,那伽與同為天龍八部之一的大鵬金翅鳥是死敵(這來自婆羅門教神話)。金翅鳥以那伽為食:“龍有卵、胎、濕、化生等之别,為卵、胎、濕、化生等四種金翅鳥所吞食。”但是那伽有毒,于是金翅鳥最後被毒死。類似的傳說也出現在印度教神話裡。

佛教提到了一些重要的那伽的名字(龍王):“法行龍王有七頭,如象面、婆修吉、得叉迦、跋陀羅等諸龍王,嗔恚之心薄,憶念福德,随順法行,故不受熱沙之苦,以善心依時降雨,令世間五谷成熟。”

流行文化中

文字相同的Naga代表的那伽(這裡常翻譯為娜迦)在西方流行文化中經常出現。主要以歐洲傳說為背景的龍與地下城系列裡也包含了Naga,不過,其形象被異化,使它們看起來像是人魚的半人(上身)半蛇(下身)的生物,而且經常隻有女性。通常為一水生民族,在各個設定中不管是習性、來曆還是外貌特征都有所不同。具有比人類略低的智力,身體下半身為魚尾,卻可以上到陸地上。屬于一種怪物。

下面是一些有那伽登場的電子遊戲:

《英雄無敵》系列

《最終幻想》系列

《魔獸争霸III》:冰封王座與魔獸世界,精靈變異

《女神轉生》系列,被歸類為“龍王族”

《韋諾之戰》

與中國龍區别

在河南安陽出土的遺址可以證明,遠古時代中國的龍代表着天空中東方的七宿,按照中國的傳統,真正的龍,是神物,是造化,不屬于人類甚至一切生靈可知可見,人類永遠隻能看到龍的一些投射面。所以古人雲,龍大小變異,隐現而不定,神龍見首不見尾

最高位的混沌龍類都是擁有創滅宇宙扭轉造化的超凡存在

比如:燭龍:眨眼生晝夜,呼吸做四季風雷

盤古,龍首人身,開天辟地

伏羲,女娲一個持規一個持矩,就是所謂的規矩,一個象征宇宙萬物法則,一個象征萬物生衍,兩者一體兩面為陰陽造化

這些混沌龍類們自有永在,不朽不滅,遊弋于虛無與真實之間的混沌汪洋

心血來潮就創造宇宙,造化萬物生靈

而普通真龍相對混沌龍類雖然不及,卻也是某些宇宙法則的具體化,具有大威能

比如:青龍,為宇宙四極之一,象征四方的東方,四季的春季,又是四相星圖之一,代表初,生機,衍化

比如應龍,當年某西方最高神企圖用大洪水滅世,被應龍攔住了海嘯。而後協助大禹治水,以尾開水道,遇山山開,劃地地裂

所謂那迦,其實在印度,是一種多頭,頭型酷似眼鏡蛇,長身無足,無角,并且有劇毒的水屬精怪類生物,居水中,有宮殿,喜歡财寶。具有控制水,行雲雨的力量。也就是佛教天龍八部衆,所謂的龍衆。

由于這種水類精怪也能飛騰,行雲雨,于是被誤解為龍。

在華夏古人的文獻裡有一種被稱為虺的動物,多頭,長身,劇毒的水類精怪,最多有九個頭,同時也與那迦一樣,蛇頭,無須,無足,無角,或許虺便是印度所謂的那迦,而那迦顯然并非龍

還有一類僞龍,就是所謂的龍王類。它們在形象上比較類似龍,但是威能比龍差之甚遠,習性與那迦一樣,居水中,有宮殿,喜歡财寶,具有控制水,行雲雨的力量,但是比那迦的能力要強,具有調動江河湖海的權能,屬于一種高級那迦,也就是蛟龍、亞龍類。

但是終究不是真龍,本質上還是水屬性精怪,其中有善有惡,性淫,古代傳說中那些被高人鬥法降服的惡龍,大抵都來自這種龍王類的僞龍.佛經中的龍一般是指“那迦”,英譯是Naga,是古代印度一種眼鏡蛇崇拜的神化産物。

“那迦”與中國的龍還是有一定區别的,“那迦”的天敵是金翅鳥,在中國又稱大鵬,金翅鳥是“那迦”同父異母的弟弟,但金翅鳥每一天要吃一條大“那迦”(大毒蛇王)與五百條小“那迦”(毒蛇),此後“那迦”皈依佛陀,得袈裟護體,才免金翅鳥吞噬。

相關作品

《長阿含經》

卷十八〈閻浮提洲品〉雲,閻浮提之龍王(阿耨達池龍王除外)有三患∶(1)諸龍皆被熱風、熱沙着身,受皮肉骨髓燒灼之苦惱。(2)諸龍宮内,惡風暴起,諸龍受失寶飾衣、龍身自現之苦惱。(3)諸龍各在宮中相娛樂時,金翅大鳥入宮捉搏欲食,諸龍怖懼,常懷熱惱。又,同經卷十九〈龍鳥品〉說,龍有卵生、胎生、濕生、化生之别,依次為卵、胎、濕、化四生之金翅鳥所食。

《佛母大孔雀明王經》

卷上雲,龍王或行地上,常居空中,恒依妙高山或水中。或有一首、二頭,乃至多頭之龍王,或有無足、二足、四足,乃至多足之龍王。又,《法華經》卷一〈序品〉謂有難陀、跋難陀、娑伽羅、和修吉、德叉迦、阿那婆達多、摩那斯、優缽羅等八大龍王來會聽法。《瑜伽師地論》卷二載,七金山八支德水中之龍宮住有持地、歡喜近喜、馬騾、目支鄰陀、意猛、持國、大黑、黳羅葉等八大龍王。

卷中舉出佛世尊龍王以下,乃至小白龍王等一百六十餘種龍王之名,且謂此等皆為福德龍王,若稱其名,能獲得大利益。且彼等于此大地,或時震響,或放光明,或降甘雨,成熟苗稼。《大雲輪請雨經》卷上則舉難那龍王,乃至尾羯吒龍王等名,且彼等龍王各有陀羅尼,為一切衆生施安樂,于贍部洲依時降注甘雨,令一切樹木叢林藥草苗稼皆得增長。又,《海龍王經》卷二〈授決品〉謂海龍王有子名威首,獲佛作記。同經卷三〈女寶錦受決品〉謂海龍王有女名寶錦,獲佛作記。此外,《法華經》卷四〈提婆達多品〉有八歲龍女成佛之說。

〔龍宮〕龍王之住處稱為龍宮。如《長阿含經》卷十九〈龍鳥品〉雲(大正1·127b)∶‘大海水底有娑竭龍王宮,縱廣八萬由旬,宮牆七重,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周匝嚴飾皆七寶成,乃至無數衆鳥相和而鳴。’《正法念處經》卷六十八雲(大正17·402b)∶

‘過軍阇羅山,(中略)有一大海,于海水下五百由旬,有龍王宮,種種衆寶以為莊嚴,毗琉璃寶,因陀青寶,頗欄楯,七寶莊嚴,光明摩尼種種衆寶,莊嚴殿堂,重閣之殿,猶如日光,有如是等無量宮殿,德叉迦龍王以自業故,住此宮殿。’

此外,《龍樹菩薩傳》載有龍樹菩薩獲大龍菩薩接入龍宮,開七寶藏,授與諸方等深奧經典等事。按,印度傳說,以為在佛法隐沒時,龍宮即為護持、秘藏佛典的地方。

〔神話〕梵語na^ga(那伽)乃蛇之神格化。在印度神話中,為人面蛇尾之半神,其種族有一千,為迦葉波(Kas/yapa)之妻歌頭(Kadru^)所生,住于地下或地下龍宮(pa^ta^la)。

〔龍族〕印度自古以來即有名為‘那伽’(龍)之種族,并非雅利安人種。現今散居于東北印度阿薩姆(Assam)地方,及緬甸西北部等地,崇拜龍蛇。佛典中有關龍王教化之故事,有學者以為系意指此那伽種族之歸依佛教。

〔中國人與龍〕至于中國古代所信仰的龍,與印度人截然異趣,依《翻譯名義集》卷二雲(大正54·1087c)∶‘那伽,秦雲龍。說文雲∶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長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地,順也。廣雅雲∶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虬龍,無角曰螭龍,未升天曰蟠龍。’

中國人常以‘龍的傳人’自居,且以龍為尊,故以龍比喻天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