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車

山地車

交通工具
山地車,英文名叫“mountainbike”,縮寫為MTB。起源于美國,是美國青年為了尋求刺激,在摩托車比賽的越野場地上駕駛自行車進行花樣比賽而派生發展起來的車型。山地車,具有剛度大,行走靈活等特點,騎行時不必選擇道路,無論街巷漫遊還是休閑代步都獲得了廣泛的好評,騎車者可以在各種路面環境上盡情地享受舒适的騎行樂趣。1976年Charlie Kelly開始推動煥然一新的下坡賽,這是第一個偉大的山地自行車活動。Charlie Kelly委托制商Joe Breeze設計并開發越野自行車,這是有史以來制造的第一批“山地自行車”并命名為“Breeze”。Joe Breeze以Breeze為原型在1977年至1978年之間完成設計和制造了9個系列的車型,Breeze的原型車現在在美國史密森學會的國家博物館收藏。
  • 中文名:山地自行車
  • 外文名:
  • 動力來源:
  • 英文名:Mountain bike
  • 起源地:美國
  • 别 稱:登山自行車

簡介

山地車,因其堅固、粗犷、新穎的外型、缤紛奪目的色彩、優越的騎行性能,很快成為都市青年追求的時尚。不知從何時起,山地車刺耳的刹車聲已經深深的融入了都市自行車交響曲中。

山地車,各種部件均不同于普通自行車,具有緩沖作用、抗震性能好的輪胎,牢固結實、材料鋼度大的車架,不易疲勞的手把以及即使在陡峻的坡道上也能夠暢快地騎行的變速器等,都使山地車更加适合與爬山越野、郊遊旅行。

山地車,車速一般有10速,12速,15速,18速和21速。正确運用變速器,能應付平路,上下坡,土路,頂風等複雜路況和氣候,比普通自行車快速省力得多。

登山車中有一種最特殊的,主要用來躍過各種障礙物,不像一般在普通山道中乘騎的登山車。這種登山車的特性是它專們為了蹦、跳、扭、爬而設計。這種特技車用來跳過各種不同的障礙物像木塊、石塊、長桌子,甚至汽車。這種登山車與一般的越野車不同之處在于它的車身很低,選手有足夠的空間可以在車上扭轉。

長途騎行,應适時變換調速器,充分發揮山地車的特長。一般來說,應以腳下略感有力為宜,若覺得有點“空”,就應馬上換高速比;相反,若感有些吃力,就應及時換成低速,比如若是能略知一二修理技術,騎上山地車的感覺簡直就象個國王,山地車可算是當之無愧的旅遊大哥大。

部件選購

車架

一部山地車是否騎的舒适,是否輕巧易控,能承受多高的強度,能用多長的時間,能否升級等,關鍵就是看車架了。

車架大緻分為兩種:硬尾車架、全避震車架(軟尾車架)

簡單說下車架大小的選擇:一般根據身高選擇車架,一定要選擇适合自己的車架,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車架尺寸與身高參考數據:

14寸-150-160 15寸-155-165

16寸-160-170 17寸-165-175

18寸-170-180 19寸-175-185

20寸-180-190 21寸-185-195

因為每個人的身體比例都不一樣,腿長臂長不同,教大家一個最簡單最實用的實際測量方法:穿着你的鞋,跨着車架站立在車架上管,雙腳與肩同寬,胯部與車架上管應有5—6厘米左右的距離;若上管接近或挨着胯部就是車架大了,若上管離胯部太遠就說明車架小了。喜歡越野的車友就要選小一些,胯部與車架上管應有6—10厘米左右的距離,。這樣操控性好,安全性高,因為越野是比較危險的,所以車架要小一些。

輪徑尺寸

自行車的輪徑大小對選購适合自己的自行車至關重要。公路車的輪徑基本上都是700C,也有個别小輪徑的尺寸為650C。山地車的輪徑有很多種,24英寸/26英寸/27.5英寸/29英寸。在2009年之前,幾乎所有的山地車都是26英寸的,直到2009年,MARMOT土撥鼠自行車公司在美國華盛頓研發出全世界第一台27.5寸/650B整車。由于該車型具有能使自行車發揮最佳的操控性、穩定性、安全性以及最佳的性能。自此,自行車界新的輪徑革命正式到來,各大品牌紛紛效仿開發該尺寸整車,27.5寸/650B整車逐漸成為自行車市場主流産品。

硬尾車架

騎起來更省力,更輕巧,價格低廉,2000左右的架子就不錯了。

硬尾車,顧名思義,沒有後減震功能,但大部分都有減震前叉。幾年前,要在這兩者中做出選擇還很簡單:人們通常都會購買硬尾山地車。随着後減震技術的發展,到底是購買硬尾山地車還是全減震山地車就很難抉擇了。盡管全減震山地車改進了很多,但硬尾山地車技術也在發展。選擇硬尾山地車還是全減震山地車取決于您打算騎車做什麼——您打算參加越野競賽,還是進行全山地越野或是平穩的大自然探索旅程?憑經驗來說,您打算穿越的地形對技術性要求越高,您就可能需要一輛硬尾山地車。

硬尾山地車是非公路地形、單行道及競賽的理想選擇。它比全減震山地車更輕、更耐用且更便宜。更輕是因為車架上的零件更少,更耐用是因為它沒有樞軸或後減震需要保養。這意味着它需要較少的維修保養費,所以用起來比較便宜,最初購買的價格也較低。基于這些原因,硬尾山地車一直是許多越野競賽者的選擇。無論您是山地車的新手還是經驗豐富的老手,硬尾山地車都是很不錯的場地賽自行車。實際上,如果您騎過硬尾山地車,您就很可能會認同,它确實能應付大部分地形。

一般大家常用的有:Giant ATX Pro/XTC FR/Team,Merida TFS/HFS,Trek 8500,Trek Elite 8.9(8500升級款),Specialized S-Works硬架,拉皮200等等

軟尾車架

也稱全避震車架,更舒适,過颠簸的山路時不用減速,不過騎起來有懈力,不适合長途,價格較高,尤其是選擇一款優秀的後避震器,價格跟車架價格不相上下了。

車架種類

市面上這麼多種類的車架結構,各個廠牌都略有不同,但是大緻上都可以分為以下三個種類,而各種類下又有其它的次種類,我們将談到的包括:

固定轉點 a.單搖臂(Monopivot)b.連杆式(Fauxbar)

虛拟轉點 a.Horst link b.VPP c.NRS d.Lawwill e.abp

其它 a.URT b.i-Drive

踩踏的影響

避震車架最令人在意的就是對踩踏力量的反應,由于避震車架的前三角跟後三角是分離的,因此踩踏的力量有可能會造成避震器的壓縮或拉伸因而産生能量損耗,而這樣的情形我們稱之為'Bobbing'(雖然有人翻譯過這個名詞,但我覺得翻得并不好,所以沿用原文)。先進的車架設計就是希望能達到避震器對踩踏力量沒有反應,此時我們稱車架對踩踏的反應為 '中性(neutral)'。

一般大家常用的有:Specialized S-Works碳纖維軟尾,Ibis Mojo,Santa Cruz Nomad ,Intense,Kona軟尾系列,尼古拉系列等等

前叉

前叉是山地車中科技含量較高的部件,硬前叉的山地車已經不多見了,基本都是帶避震器的前叉。全世界有幾家廠的前叉不錯:RST、SR Suntour(三拓)、DDN、RockShox、Marzocchi(馬祖奇)、Manitou、FOX、BOS……其中前五個廠的叉子有1000元以下的普及型号叉,而後兩種較少見,且價格太高,即使普及型的叉也接近2000元,新車友難以承受,買了也難以發揮其功效。

(一)前叉的介質種類:

⑴、彈簧叉:最低檔的叉,沒有阻尼。

特點:便宜,300元就能買個不錯的。

⑵、阻力叉:以阻力叉為介質,沒有阻尼。

特點: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不過阻力叉用三年左右會老化,需要換。

⑶、油簧叉:以彈簧(Coil)為回彈介質,以油為阻尼。

特點:最重,但是最結實。彈簧用起來比較潤,對小震動反應靈敏,一般半年換一次避震油,拆叉換油。

⑷、油氣叉:以空氣(Air)為回彈介質,以震油為阻尼。

特點:比油簧叉輕,但結實度有所降低。(也不至于低到哪兒去,普通越野足夠了。)半年打一次氣,車行都會提供專門的氣筒免費打,單獨買也可以,帶氣壓表200元左右。以空氣為介質的好處是重量更輕點,可以在高速越野中保護騎行者的手腕部位,不過對小震動反應不太靈敏。

(二)前叉的工作順序

遇到障礙物——前叉被壓縮——到了極點——被回彈到原來長度(回彈的速度受阻尼的影響)——彈跳系統工作結束。

(三)前叉的專業或英文詞語:

1.行程Travel:前叉能夠壓縮的極限長度。XC用70-100mm。trail和AM用的叉130-160mm。速降的要180mm以上。

2.回彈Rebound:彈起後收縮到極點之後,由介質(阻力膠、彈簧、空氣)彈回原來的行程長度,即彈跳Spring的後半部分,因為回彈速度要受到油阻尼的影響,所以單獨成為一個專業名詞。

3.阻力Damping:回彈的時候,回彈速度有多快,這個由阻力來決定。高速行使下,回彈快了,會被彈飛;回彈慢了,連續障礙物時行程被越壓越短,手感跟沒有回彈的硬叉一樣。

4.回彈調節Rebound Adjustment:這是一個科技賣點,有這個功能的叉要貴幾百元。但是馬祖奇的經典叉Z3帶這個功能;另外RockShox的叉,隻要型号後面跟SL的也帶。顧名思義,是調節回彈速度快慢的。帶這個功能的叉,不用換清、濃的油,就能達到調節回彈的目的。回彈調節在越野中的影響——小石頭路、泥路,需要回彈快點的;岩石、大落差的路需要回彈慢點的。

回彈調節旋鈕一般在叉腳的左邊。原理是轉動以後,可以使油孔變小,而減少單位時間油的通過量,延長出油的時間,達到回彈變慢的目的。跟飯店帶孔的塑料鹽瓶一個原理。按中國人的思維習慣,把回彈調節理解為阻力調節要容易些,因為回彈的快慢是通過油阻力進出量來控制的。

5.鎖死Lockout:騎行的時候,通過一個特殊的旋鈕,能把前叉鎖死,跟硬叉一樣,對任何障礙物都沒有減震的反應。這樣可以減少懈力,使爬坡變得更容易,騎長途時也可以省力些。普通玩家用處不明顯,建議把金錢用在其它部件上。

制動系統

制動系統包括刹車、刹把、刹車線。

山地車用兩種刹車:[V刹]、[碟刹],而普通自行車的[吊刹]不常見。

V刹:力量很大,因為是靠摩擦輪圈制動,所以輪圈一定要調整到位,且不容易形變。

碟刹:比起V刹,更不容易把輪胎抱死,高速行駛的時候,抱死很危險,會導緻側滑和翻車。碟刹的價格很貴,好點的都在千元左右,V刹400元能買相當好的了。

碟刹分兩種:油壓碟刹和機械碟刹,油壓碟刹靠油去壓刹車片,獲得巨大的刹車力,這種刹車在速降車上很常見;線拉碟刹靠手指的力量去制動,其實用在XC上綽綽有餘了。

V刹也分兩種:油壓V刹和機械V刹,壓刹車皮原理分别和兩種碟刹一樣。隻是油壓V刹不怎麼常見,太容易抱死了,所以幾乎沒有車子用,但09款的GIANT ATX850用的就是油壓V刹。

傳動系統

傳動系統包括牙盤、中軸、鍊條、飛輪。

1.牙盤:也叫齒盤。大部分是3個齒輪,有人追求輕量就改成兩個,不過也有人CNC成4個的,不過這樣的有點不舒服。平時我們的牙盤都是44-32-22T的,不過有3*10速的牙盤就是42-32-24的。

2.中軸:有一體中軸,梅花孔中軸和方孔中軸三種,長度和直徑也有不同的标準,必須依照對應的的牙盤購買。

3.鍊條:這個是個易耗品,斷鍊條是經常的,騎長途的話,一定要帶好備用的喲,免得在青藏路上灰溜溜的搭便車。

4.飛輪:這個要選擇了,有8飛24速的,有9飛27速的,還有10飛30速的,SRAM更是出了11速的飛輪。其實車手是不會把所有檔用遍的,80%的時間隻用一個檔,這個檔一定是最适應車手蹬踏力度和頻率的。由此可見,檔數越多的變速系統,車手選擇适合自己的檔位就越精确。27速的比24速的多3個檔,讓車手有更多的選擇。而且檔越多,換擋越順暢。

變速系統

變速系統包括變速變把、前撥、後撥、變速線。

變速器,國内最常見的兩個牌子,一是禧瑪諾Shimano(日本),二是速聯SRAM(美國)。

SRAM是變速系統生産的鼻祖之一,設計剛性、耐用性多于精緻性。喜馬諾在山地上是唯一能與SRAM相提并論的生産廠商,其高端産品完全可以稱得上是工藝品。二者占領中國市場很多年,SRAM在性價比上的确優越一些,比如SRAM X9 變速系統就是針對Shimano Deore XT設計的,但是價格便宜許多。還有要注意的是,Shimano跟SRAM有的零件不兼容(例如SRAM指撥拉線比為1:1,而禧瑪諾為1:2.5),最好不要混用。

1.變把:分兩種,一是指撥,二是轉把,轉把變檔時來得更快,有的人有鐘愛指撥,因人而異了。Shimano的變速器大多是指撥的,SRAM的轉把很有名。

還有一種是雙控變速,把指撥和刹車的閘把做成一體的了,這樣的好處是具有極高的兼容性和美觀,不足之處是,萬一閘把壞了指撥沒壞,還是得全部一起換。此外,同時操作刹車和變速對安全有很大的隐患,雙控系統目前在山地車領域已基本退出市場。

2.前撥:錢多的往XT上走,錢少的9速車用Alivio,10速車用Deore。

3.後撥:比前撥重要些,建議裝比前撥高一檔次的家夥。比如Shimano的SLX、Deore XT系列,SRAM X9等,結實耐用。錢少的,9速就裝Shimano Alivio,9/10速用SRAM X5。

4.變速線:比刹車線細。

附:Shimano的級别從高到低依次是XTR,Deore XT,SLX,Deore,Alivio,Acera,Altus,Tourney。此外還有Saint和Zee用于DH市場,而SLX則比較适用于AM。

SRAM的級别從高到低依次是XX1,XO1(均為11速),XO,X9,X7,X5,X4(比X4再低的級别不算為普遍認知的山地強度的零部件,暫不列入)

車輪

車輪包括車圈、鋼線、前後車軸、外胎、内胎。

1.車圈:山地車應選用雙層圈。因為雙層圈比單層圈更結實,更能經受惡劣地勢對單車性能的考驗。車圈又分為:刀圈和工型圈。

刀圈優點是抗縱向的沖擊強,再大的強度也不會發生圓周變形,而橫向的變形是很好調整的;刀圈還能減小空氣阻力,适合業餘車手和訓練使用。缺點是重,不适合爬坡。

工型圈抗橫向的沖擊能力強些。

2.鋼線(輻條):有兩種,一種是普通的,橫截面是圓形;另一種橫截面是扁的(風阻條),能減少正面的風阻。

3.車軸:又稱花鼓。用碟刹的朋友,應該選擇碟刹車軸,因為碟刹片是固定在碟刹軸上的;用V刹的朋友,可以用普通軸,如果以後想升級到碟刹,可先裝碟刹軸。

車軸分為[培林]軸和[珠檔]軸。建議買培林軸,滾珠壞了,可以更換。

4.外胎:很重要,因為它直接影響到騎手在特定路面對車的操控。不同的胎紋适應不同的路面。

胎紋越平,阻力越小,速度越快,在平地上的摩擦力越強。光頭胎,适合城市裡平整的水泥路。

胎紋越凸,阻力越大,速度越慢,在山地上的摩擦力越強。

5.内胎:屬于易耗品。

車款類型

一般山地車

一般山地車山地車最大的特點是它有優秀的前叉避震器以及高品質由鋼﹑鋁合金或碳纖維打造的車身。其實這種山地車具有許多騎士們渴望的特性,這種車通常經久耐用,使用很多年也都不會帶給您保養上的麻煩。一般乘騎的山地車,并不太在意單車本身的重量,所以它的車身構造十分堅固。但是它也不是不能朝輕量的方向去,像特輕的鋼或鋁制的車身都可以讓整台車子的重量變輕,但一般來說除非是參加比賽用途的登山車,車子本身的重量都不太重要。

全減震山地車

最初把減震系統裝到登山車上的目的,主要是為應付下坡競賽時的沖撞。最新式全減震山地車就是根據結實、舒适這些條件所制作的,整天騎在車上也不會覺得很疲勞,所以說全減震的登山車是最舒服的登山車了。全減震的登山車已經不限于下坡賽專用,區别它的方法是,如果這部登山車是為了下坡賽專用,除了全減震之外,它所有的零件都是專門為适應下坡賽時的大力沖撞而設計,所以它的重量會比一般越野用的全減震登山車重約10磅(4-5kg)左右。

在求舒适的前提下,你會選擇全減震的登山車來參加任何一種的活動,但有一點你必須要記住,因為加上了避震器,在職業選手們所騎的越野登山車,為了獲取勝利而選擇輕量化,及能獲得更高效率的裝備。在越野登山車的設計上,是以上坡時能爬得愈快愈好,而不太在意下坡時或遇到凹凸不平路面的特殊狀況。職業選手級的登山車相當的輕,有時連前減震器包括在内一般在23磅(10.5kg)以下。

多用途山地車

多用途山地車山地車是為既愛好山地車活動又要常在城市與山路間乘騎單車的人士所設計。它的車身雖然不必要擁有和山地車一樣特别堅固的車身,但是還是必需達到堅固耐用的要求。車身的噴漆一定要好,來對抗城市中的刮、割、擦、撞。因為要适應城市内的路面,您可能也需要加上置物架與擋泥闆。它的車身大多是用鋼做的,也有用鋁合金為材料,但仍以鋼材為多。

登山車選手所騎的山地車,長久以來,都與越野賽所乘騎的山地車一樣,隻是在前叉多裝上較長距的減震器。幾乎所有下坡賽的騎士們都選擇登山車,它的減震器伸縮距離至少達到6英吋以上,重量比一般的越野登山車要超過10到15磅(20-30kg)。在下坡賽所使用的車身一定要非常的堅固,因為下坡時的沖撞力量,會由前叉傳到車架,普通的山地車是承受不住的,甚至會造成車架的支解,在這個大前提下,重量已經不是下坡登山車的主要考慮因素,堅固才是重要。

旅遊山地車

攜帶登山車在外國的名勝風景區來乘騎遊覽,首先要注意的是車身材料的選擇,因為不論在世界各地旅行時,如果車身出毛病,都能經過焊接修理的材料隻有鋼,所以鋼制的車身是最合适用做旅遊山地車。堅固耐用的組件是必要的條件之一,輕的組件是不适合裝置行李,背包或旅行用品的,更何況在旅行的情況下通常乘騎的時間,距離都比較長,耐力才是最重要的。旅行前的另一個重要的準備是要仔細檢查輪圈的組件。如果沒有辦法訂做新的輪圈組,必須要把整個登山車拿到好的車行去檢查翻修,将飛輪檢查一遍,換新的外胎及内胎,這樣才不會受到在異國荒郊野外拋錨之苦。座墊要選擇非常适合自己又舒适的,最好是在旅行前試騎一段時間,不要在旅行期間才來試驗,如果不适合,連換的機會都沒有,總之,要考慮很長時間都要騎在車上,座墊的舒适非常重要。行李架的材料要堅固,廉價的鋁制品有時很容易彎折,一分錢一分貨,價錢較高的架子會堅固一些。

車子坐墊

每一個人的身長、手長、腳長都不一樣,即使買到了尺寸對的單車,也不代表這輛單車是真正适合。其實隻要參考以下簡單的“設定一撇步”,花一點時間、心思作一下調整。

坐墊角度

首先先調整最簡單的坐墊角度。坐墊的角度大緻上要保持水平,由于目前市面上的坐墊的墊面大多是弧面,用目視可能不太準确,所以可以先拿一把長尺放在坐墊上,再用眼睛目測抓水平,這樣就容易多了。

不過坐墊得角度絕不是死闆闆的。比如說,有些人騎完車後常常會抱怨胯下痛,這或許是坐墊前端的壓力過大所緻,這是可以将坐墊的鼻端稍稍向下調整一點,這樣做可以減輕對胯下部位的壓力,特别是在上坡的時候。相反地,有些人不是很長騎上坡,反而喜愛沖下破的樂趣,而沖下坡時因為要控制重心的關系,騎乘者常常會在坐墊與坐墊後方移來移去的,這時最好将坐墊鼻端稍微往上仰個幾度,同時将坐管高度放低,這樣做有助于下坡時身體在坐墊上的靈活度。

坐墊高度

坐墊的高度是單車設定中最重要的一環,尤其與膝蓋傷害與踏踩出力息息相關。坐墊太高的話膝蓋容易受傷,而且重心太高也容易産生意外;太低的話腳踏踩不出力量,長期用不正确的姿勢踩踏也會對膝蓋與腿部産生不好的影響。唯有正确的坐墊高度才能真正發揮出應有的踩踏效率、并擁有最正确健康又不傷害身體的踩踏姿勢,而且不但不會蘿蔔腿,而且還能修飾腿型。

膝關節是單車運動時使用最頻繁的身體部位,但也是最脆弱、最容易受傷的部位。當我們的腿每踩踏一圈,膝關節就會活動一次,這樣頻繁的動作,如果施力的方法、方向或位置不正确的話,很容易就會讓膝關節受傷、甚至一輩子都不能騎車(很多膝關節的傷害是很難康複會來的),所以一定要小心才行。

設定坐墊高度時最忌諱将坐墊拉得太高(路上有很多中學生喜歡耍酷,刻意将坐墊拉得很高很高,假裝自己腳很長的樣子),這樣的坐墊高度在踩踏時會讓膝蓋打直,是很危險的動作!像單車運動這樣需要雙腿頻繁地作踩踏回轉的動作,這時如果還讓膝蓋打直,不僅會讓踩踏有“頓點”發生,影響踩踏的連續性,而且打直時的膝蓋也很傷膝關節及腿部韌帶。雖然拉高坐墊後會有一種将踩踏力量“直直打出”的錯覺,好像要這種姿勢才能踏出去,但其實不然,不管是肌肉還是膝關節都很容易在這時(膝蓋打直)磨損受傷。所以一點要記住!騎車踩踏是切忌不能讓膝蓋打直。

坐墊的前後位置

坐墊前後位置的設定其實相當簡單:先在坐墊上坐好,将腳掌放在踏闆上正确的位置然後踩個幾下,接着将踏闆擺成水平,這是前腳的“膝蓋下點”所垂下的垂直線要剛好通過踏闆的中心位置(也就是踏闆軸),這樣就完成了。如果垂線沒有通過踏闆的中心位置,就要依次調整坐墊的位置。坐墊位置就太過前面,而圖C4則是太後面,坐墊位置太過前面或後面會影響到腿部的踩踏出力,與膝蓋的磨耗也息息相關,所以不可不小心。

一般車友最容易犯的錯誤是将坐墊放在過于後面的位置,這樣做好像能燃車子看起來更俊更酷,踩踏是好像也比較容易有那種紮實的踩踏感,但這樣硬操的結果,長期下來其實對膝蓋時會有所損傷的。

車子龍頭

龍頭的高度長度主要是在調整體重壓在單車上時的配重,同時也會影響操控的靈活度。正常騎行時,我們應該将身體的重量均勻分配在騎車的“金三角”:分别是“手把”、“坐墊”與“腳踏”上。

不常騎車或沒有騎車運動習慣的人,由于不善于使用上半身的肌肉群,腰部也不經常運動到,所以會不自覺地将龍頭把手的位置弄得又高又近(接近身體),讓騎車的姿勢好像平常坐着的姿勢那樣。

但這樣看起來技術富有自然的姿勢其實會讓身體的重量過于集中在“坐墊”上,而“把手”所分到的重量卻隻是點到為止。這樣的設定一開始雖然可以感覺到很自然舒服,但将大多的身體重量壓在臀部(坐墊)上,騎乘久了之後臀部會因為壓力過大而産生不舒服,跨下的部位也容易會有麻木的感覺。

另外,像這樣太過于“正直”騎姿将使得騎乘者的脊椎直接面對地面所傳來的沖擊,久了後就會産生腰酸背痛,長期下來對身體其實是很不好的。所以設定龍頭的高度與長度時,千萬不要一味地想将龍頭加高縮短;相反地,要将龍頭設定在适切的位置,讓身體的重量能夠分一些到把手上面去(也就是上半身與手臂的肌肉上)。

雖然一開始時會因為這邊的肌肉群平時很少用到的關系,所以會感覺比較無力而且容易疲憊,但騎過一兩次車、等肌肉群習慣這樣的使用方式與強度後,酸痛不适的感覺自然就會消失。所以設定龍頭的長度高度時一定要記住“騎車黃金三角333配重原則”。

龍頭的長度則會随着車子上管長度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由于每台車子的上管長度不盡相同,所以龍頭長度也不是個固定的數字。龍頭過短的話體重不容易壓在前輪上,騎車時操控容易有些輕飄飄的感覺,上坡時前輪也比較容易浮起,産生危險或打亂節奏,而且上半身的力量也會有施展不開的感覺;相反地,龍頭過長則會放太多重量在前輪上,除了會讓操控礙手礙腳之外,下坡時重心太過前面、後輪載重不夠容易浮起或導緻抓地力不足,對騎乘安全也會大打折扣,上半身過于拉伸也會增加疲累感。所以選擇适當的龍頭長度往往是新車設定最要的一環,但也是店家最不容易(或不願意)調整、而且是消費者最不容易馬上感受到效果的一項設定。

專業的單車店家一定要準備多種龍頭長度供消費者設定或選換。把手可以适當鋸短、坐管坐墊也都可以輕易使用快拆或工具調整,唯獨龍頭是得大費周章的更換,是最不容易調整的操控零件。不過,一定不能怕麻煩,一點要找到自己最适合的龍頭長度高度才行。

除了店家能為你建議設定外,我們也建議車友可以多購一些不同長度的龍頭。偶爾更換一下,這樣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最好最舒适的騎車黃金三角”位置。騎起車來才能更不費力、也更安全。

刹車注意

煞車把角度

騎車前一定要先學會停下車,也就是煞車。這是安全騎乘的第一步。煞車把手的角度當然也就扮演關鍵性的角色。煞車把手一般可以先設定在35-45度之間,讓騎乘時,手背與前臂可以打平為準。如果手背與前臂間的角度上彎或下彎太多,都表示把手的角度不對,得重新調整。

正确的煞車把手角度可以讓手臂手掌的肌肉能最舒服,而且能最快速地施力與反應。記住,讓車子停下來,也就是煞車,是騎乘單車安全的第一步。一點要将煞車把手放在最好最對最自然的位置,這樣遇到意外時才能讓危險發生的機會降到最低。

煞車把手位置

煞車把手的角度對了還不夠,手指是否能正确地控制手把也是關鍵。現在的自行車零件多以歐美人的體型作标準,因此對東方人來說。尺寸上往往大了一号,讓人“指長莫基”。還好,經過多年的演化,現在的煞車把手大多都是有很寬廣的調整空間了。所以隻要請店家老闆将煞車手把的位置依照你的手掌大小、手指長度作調整,基本上食指與中指的第二節要可以穩穩地放在煞車把手上才算及格,這樣真正遇到危險時,刹車的反應時間與力道才夠快夠有力。

尤其是手掌小的女性朋友一定要特别注意這點!千萬不要拿你小小的手掌手指去屈就那個設計給西方大男人用得大大的把手,其實隻要一丁點的調整,就能夠讓車子變成你身體的一部分。

把手寬度

車把手的寬度大概要比肩膀再寬一些些,至少要與肩膀同寬,這樣操控室才會靈巧有力,而且胸部肌肉自然舒展,可以呼吸得很順暢。太窄的車把手寬度會讓轉彎時礙手礙腳,既影響操控也危險,而且也沒法大口呼吸。但過寬的車把手寬度也不好,操作起來會像在開“拖拉機”(卡車),上半身也容易太前傾,徒增氣力、增加腰部的負擔。

當将坐墊的角度、高度、與前後位置、還有龍頭的高度長度、以及把手的寬度都照以上的方法設定對後,騎乘的姿勢便會像圖G1這樣,膝蓋與腿部能真正使出氣力并不容易受到運動傷害;上半身則是略成一個“弓”狀,可以自然吸收路面的沖擊與震動;而前手臂微張微彎,也稍微負載着上半身的重量;手指則是很自然地放在煞車手把上,可以快速輕易地停下車來。

車子保養

清洗山地車所使用的工具很多,清洗整個車體用的刷子,洗輪胎用的硬而刷毛短的刷子,從一個一個鍊輪中挑出粘土等髒物以及磨光用的刷子,較細的空隙用的舊牙刷,從pantergreaph内部挑出草或泥土的工具等等。

關于山地洗潔劑,若粘上的油多時,廚房用的洗潔劑也可以用,也可使用洗車用品店所出售的洗車用清潔劑。洗車的次序基本上是從上到下。但是diskbrake的轉動部位,若是V-brake型的話,brake的連接部位,輪緣等部位,刷子尚未沾上油污以前先清洗。使用噴霧劑時,在噴咀部位用破布等圍起來,防止附近的部位被沾上清潔劑。

洗車用刷子未沾上油污以前,先清洗盤刹的連接等部位。中性洗劑溶在水裡的清洗液來清洗。然後用清潔水沖洗,最後用沒有沾上油的布邊檢查彎曲處及傷口等,邊抹幹淨。

鍊輪環與鍊輪環之間會沾上草或泥土等物,用短毛而較硬的刷子,沾上溶有中性洗潔劑的清潔水清洗。清洗時要把草等物拉出來,邊洗邊沖洗潔水。花鼓等旋轉部位盡可能不要沾水。假若纖維等物無法取出來時,用L形的用具把它抽出來,或者解體鍊環。

要清洗山地車的輪胎要用較硬的刷子,把洗潔水放在水桶裡,邊洗刷邊沖洗潔水。同時檢查影響抓地力的輪胎面的消耗程度,以及輪胎面和輪胎側面的傷口等。

把後變速器的pantograph部位用手指按住,把變速放之低等次的位置,然後用L字型的工具,清除内部的returnspring周邊。pantergraph的工作部位,要用配件用洗劑噴洗。然後注油,除去多餘的油。

一般來說鍊條是用去油污劑溶解油污,然後用溶有洗潔劑的水洗清。也可用強性大的洗車用洗潔劑去油污,然後抹幹淨。同時檢查每一個鍊有無變形,若有損壞應考慮更換。鍊條清洗後沒有油,因此必需上油。然後旋轉曲柄,使油充分沾上各個部位,為了防止沾上塵土等髒物物,必需抹幹淨多餘的油。洗淨自行車後,從上至下部,檢查各部位的螺栓,有松弛的把它扭緊。尤其重要的是固定前後刹車器的螺栓。

山地車比賽

據記載,最早的自行車比賽是1868年在法國聖克勞德公園内舉行的。1892年由比利時、加拿大、丹麥、英國、法國、德國、荷蘭、美國的一些自行車運動愛好者發起,組織了國際自行車運動協會,這是國際自行車聯盟的前身。1893年組織了首屆世界業餘自行車錦标賽。1895年組織了首屆世界職業自行車錦标賽。在1896年第1屆奧運會上,自行車就被列入正式比賽項目。n1900年4月14日成立了國際自行車聯盟,總部設在日内瓦。現國際自行車聯盟總部設在瑞士艾格勒(AIGLE)。n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