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72主戰坦克

T-72主戰坦克

前蘇聯設計生産的坦克
T-72主戰坦克是前蘇聯設計生産的一款坦克。T-72除了大量服役于蘇聯紅軍之外也外銷和授權華沙公約盟國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生産。其産量從1974年至1990年達20544輛,至今達到3萬輛,已形成巨大數量優勢。美軍的M1艾布拉姆斯系列主戰坦克從1979年至今才達到1萬餘輛。T-72在1977年11月蘇聯紀念十月革命60周年的紅場閱兵式上首次亮相。由于原本設計目的是用于大規模快速突擊,幾次實戰證實此坦克若不能以集群形式出現則使用效果不佳,少量使用僅适合低強度沖突作戰。由于受制于使用國的經濟和軍隊訓練水平。所以數次表現不佳。(實戰證明大群快速沖擊這一戰術早在1980年便已落伍)
  • 中文名:
  • 外文名:
  • 前型/級:T-62坦克
  • 次型/級:T-80、T-90坦克
  • 研制單位:
  • 國家:前蘇聯/俄羅斯
  • 中文名稱:T-72主戰坦克
  • 英文名稱:T - 72 main battle tanks
  • 類型:中型主戰坦克

發展沿革

研發背景

蘇聯在量産T-64之後,便着手研發另一種造價低廉且性能相近的坦克,以大量配發給紅軍坦克部隊與外銷給華約盟國,取代老舊、性能落伍的T-55與T-62。于是位在下塔吉爾(NizhnyTagil,俄語:НижнийТагил)的Uralvagonzavod(UVZ,俄語:Уралвагонзавод)自1967年開始研發原型車Object172,它以T-64的設計為基礎但炮塔改為采用鑄造均質裝甲,并且安裝了一台700匹馬力的V-45型柴油發動機,以取代原有不可靠的5TDF型發動機。

原型車的重量較原本的T-64增加了5噸,這對懸挂系統造成額外的負荷。所以設計工程師以167項目(1961年開發的新式懸挂T-62原型車)的懸挂系統取代,同時換裝一台780匹馬力的V-46型柴油發動機,遂成為原型車172M項目。從1971至1973年期間在歐俄、中俄與西伯利亞等地區進行野外測試,于1973年開始撥發部隊,正式命名為T-72「烏拉」(Ural)坦克。

研發經過

“140工程”

1954年,下塔吉爾設計局在總設計師卡爾采夫的領導下,開始了代号“140工程”的新型坦克試驗樣車的研制。這是一種結構新穎的坦克。采用全新設計的行走機構,經過改進的柴油發動機,新設計的車體和炮塔,裝備一門新研制的D-54TC線膛坦克炮。還安裝有全新的行星機械傳動裝置。

另外,“140工程”新研制的液壓助力操縱系統也有效減輕了駕駛員工作負擔。後來“140工程”試驗坦克的許多技術成果,包括行走機構在内都被“155工程”試驗坦克(後來的T-55主戰坦克)和“167工程”試驗坦克所采用。

因為采用了大量新技術、新設計,“140工程”試驗坦克跟“430工程”試驗坦克一樣,可靠性較差,且性能上跟T-54/55主戰坦克并沒有拉開足夠差距。實際上“140工程”比“430工程”還是要保守一些。經過對兩個設計方案和樣車進行詳細和嚴格的比較之後,蘇軍選擇了概念更超前、發展潛力更大的“430工程”作為日後新一代坦克的研制基礎。

“165工程”

“140工程”的競争失敗并沒有讓其設計人員氣餒。卡爾采夫決定利用“140工程”的炮塔和已經定型并且準備批量生産的T-55主戰坦克的底盤來研制一種新坦克。該方案代号為“165工程”。

但在整個設計工作全面展開的時候,設計人員發現,要想把“140工程”的炮塔原封不動安裝到T-55底盤上技術難度太大。比較合理的方案是對T-55底盤進行修改,其好處是不但能把新炮塔裝上去,而且能順便修正一些T-55底盤本已存在的缺陷。為此,設計人員首先加大了底盤炮塔座圈的直徑,并适當延長了底盤長度。

相應地,負重輪之間的位置也被做了一定調整。采取這兩項措施還帶來一個好處——大大增加了戰鬥室空間。對于習慣了蘇式坦克狹窄戰鬥室的坦克兵來講該措施無疑受到了廣泛歡迎。“165工程”上還安裝了新研制的自動彈殼抛棄裝置。當火炮射擊完畢之後,該裝置能夠自動将彈殼通過炮塔後部的一個小窗口抛出車外。采用該裝置後火炮進行射擊時在戰鬥室内産生的有害氣體大幅度減少了。

到1958年11月,蘇聯已先後生産了3輛“165工程”樣車。嚴格的測試表明,該型坦克的設計是成功的。雖然“165工程”在當時依然未能引起蘇聯裝甲兵總局的關注,但其基本設計得到了認可,并且坦克樣車還曾向政府高層作過展示。

“166工程”

1958年,一件對“165工程”和後來的“166工程”有着深遠影響的事情發生了——戰略火箭兵總部向政府高層展示了新研制成功的T-12型牽引式100毫米滑膛反坦克炮。該炮獲得了高層領導的充分肯定,相關部門向裝甲兵總局要求研制出裝備該型火炮的坦克。為此,裝甲兵總局專門召集專家開了一場特殊會議。在會議上以卡爾采夫為首的總設計師們據理力争,會議最後做出了一個多方妥協的決定——不研制裝備T-12型火炮的坦克,而是在T-12火炮基礎上研制适合坦克裝備的新型滑膛炮。

這次會議之後,卡爾采夫認真總結了會議内容,馬上對“165工程”方案進行修改,并将整個項目重新命名為“166工程”。“166工程”最重要的改進就是通過換裝口徑更大的115毫米滑膛坦克炮代替了原來的100毫米線膛炮。

該炮的研制就是按照軍方提交會議的相關内容和意見,根據《軍事工業委員會決定》裡相關的研究計劃要求的,當中還包括配套的火炮穩定器等相關設備。1959年,“166工程”的幾輛樣車先後被制造出來。在随後1960年進行的測試中,“166工程”表現讓人滿意。這主要是因為其是在成熟方案的設計基礎上通過漸進改進而來。“140工程”計劃采用的新部件已相當可靠。但是新研制的火炮雙向穩定器故障率仍然較高,這個問題直到“166工程”被正式定型為T-62主戰坦克,并且投入批量生産之後相當長一段時間才解決。

然而“166工程”依然未引起重視,當然也就一直未能定型投産。因為這個問題蘇軍内部也争論不休。但當西方國家裝備105毫米主炮的主戰坦克已服役的情報傳回蘇聯之後,一切争論結束了。因為蘇軍檢視自己的所有坦克後發現,手頭上居然沒有一種能與之抗衡的坦克。“432工程”(前身就是“430工程”,成果為T-64坦克)

離成熟和完善還太遙遠,完全是遠水救不了近火。唯一讓軍方安慰的就是,他們還握有一個能夠立即投産并且能跟西方新坦克抗衡的成熟型号——“166工程”。來自軍方高層的強大壓力迫使裝甲兵總局迅速将“166工程”定型并投入生産,這就是T-62主戰坦克。但是裝甲兵總局依然隻是将這個型号視為過渡型号,因為在性能上T-62仍無法對西方取得壓倒優勢。

蘇軍隻是希望它能暫時頂住鐵幕另一邊的壓力(同時也頂住政府高層的壓力),好為劃時代的“432工程”——後來的“王者”T-64服役争取時間。

正因為此種心态,蘇聯軍方正式投産的T-62坦克,并沒有沿用166工程,以及之前的140、165工程的6對中直徑負重輪設計,而是将其修改為直接沿用T-54/55的5對大直徑負重輪,隻是在負重輪之間的間隔距離上和T-54/55有所區别,和T-54/55完全通用(甚至連T-62的操作手冊上關于懸挂負重輪的配圖都是直接照搬自T-55坦克操作手冊的配圖),這樣既節約了生産成本,也使越野過障性能有所提升,但是犧牲了一定的行駛平穩性。

由于大口徑滑膛炮是第一次裝車,性能是否真的沒問題,裝甲兵高層對此還不是很放心,作為替補手段,“165工程”也被定型并投入生産,軍方代号T-62A。不過這時候的T-62A與原來相比已經做了不少改進,如用性能更好、威力更強的100毫米線膛炮代替了D-54TC坦克炮。T-62A生産裝備數量很少,原因是裝甲兵總局發現自己對115毫米滑膛炮的顧慮是多餘的,遂向政府申請停産T-62A并獲批準,T-62A在蘇聯龐大的坦克裝備體系中如流星般一閃而過。1961年T-62主戰坦克獲得批量生産資格。

“167工程”

就在“166工程”半死不活、前途未蔔的時候,以卡爾采夫為首的設計人員并沒有洩氣。既然“166工程”的設計無法打動裝甲兵總局,卡爾采夫索性決定在“166工程”基礎上再研制一種新坦克,項目代号“167工程”。1961年夏2輛樣車先後被制造出來,也就是在這個時候T-62獲得了批量生産資格。

“167工程”的底盤設計方案相對于“166工程”做了進一步修改。新的懸挂系統和行走機構源于“140項目”。也是兩邊各6個負重輪和3個托帶輪。扭杆和減震器等部件得到改進。

四沖程水冷柴油機更換為功率更大的700馬力型号。“167工程”的機動性獲得提高就是得益于上述兩項措施:最大公路時速從T-62的50公裡增至64公裡。最大公路行程增至550公裡。

炮塔則沿用“166工程”的成熟設計,這甚至也包括了115毫米主炮及自動抛殼系統在内的整套武器系統。研制後期設計人員在炮塔後方加裝了反坦克導彈發射裝置作為輔助武器。并且對火控系統做了相應修改。後來,卡爾采夫設計局又在“167工程”基礎上研制出使用燃氣輪機的新型試驗樣車,項目代号“167T工程”。“167T工程”跟“167工程”唯一的不同也就在它的動力系統。

經過一系列測試後,“167工程”的總體性能讓人滿意。但就像以前的“166工程”一樣,整個項目在完成研制和測試工作之後就沒了下文。雖然廠方和總設計師多次向高層反映,希望能用“167工程”代替T-62主戰坦克裝備部隊。但裝甲兵總局一直不為所動。原因很簡單,“167工程”跟後來定型并裝備部隊的“432工程”相比在技術水平上完全處于下風。當初裝甲兵總局決定将T-62投入生産和裝備部隊完全是被客觀現實所逼。“432工程”即将定型服役,而T-62主戰坦克已經較好地填補空白,再生産一種性能提升不大的坦克顯然不合适。

下塔吉爾人又一次經曆了挫折,但是包括總設計師在内的工作人員仍然沒有放棄。他們又一次滿懷信心和希望投入到新的研制工作中去。日後的事實證明,他們笑到了最後。

在設計局研制“167工程”的同時,卡爾采夫就開始考慮如何提升T-62主戰坦克的性能。他委托卡瓦列夫為首的設計小組為T-62主戰坦克研制自動裝彈機,并一再強調要注重裝彈機的可靠性,不要重蹈“432工程”裝彈機可靠性差的複轍。最後經過讨論決定研制一種裝填分裝式115毫米彈藥的新型自動裝彈機。

在對該型自動裝彈機進行了嚴格測試之後,事實證明這種采用彈夾式結構的自動裝彈機不僅結構相對簡單,還非常可靠。原來T-62上面采用的自動彈殼抛棄系統被有機地結合進了自動裝填系統裡。後來下烏拉爾坦克制造廠又在該型自動裝填系統的基礎上,研制了裝填125毫米彈藥的改進型号。

其後,下烏拉爾坦克制造廠研制出裝備125毫米滑膛炮和安裝有該自動裝填系統的T-62主戰坦克改進型試驗樣車。該樣車引起裝甲兵總局高層的注意,特别是它性能可靠的自動裝彈機。然而這也并不代表他們想要生産并裝備部隊這種設計上已經“落後”的坦克。

“172工程”

幸運之神就是喜歡眷顧那些有準備的人。很快,被T-64主戰坦克可靠性搞到焦頭爛額的裝甲兵總局向卡爾采夫下達了一個重要任務——“研制一種性能可靠的T-64簡化型坦克”。

相關人員還帶來了6輛T-64A主戰坦克的樣車(從這裡也可以看出軍方急切的心情。要知道1967年“434工程“也就是T-64A的原型車才剛完成設計并且隻生産出小批量樣車)。

供設計人員了解其結構和進行相關試驗。最先被提出的方案代号是172工程”。“172工程”其實就是在T-64主戰坦克基礎上換裝B-45發動機和前面所說的自動裝彈機(就是後來T-72的自動裝彈機)。然而,“172工程”在經過充分嚴格的試驗之後,實際情況卻并不如當初設想的那麼順利。這時候,卡爾采夫果斷決定抛棄在T-64基礎上研制新坦克的計劃。

特别是對送來的T-64主戰坦克和“172工程”進行大量試驗之後,卡爾采夫不但完全摸透了T-64的設計,還認識到T-64的許多技術是相當不成熟的。許多超前設計正是T-64主戰坦克可靠性不高的源頭,即使能夠有效改進部件的可靠性,系統總體可靠性也未必理想。這些原因不但增加了卡爾采夫對T-64許多設計的厭惡感,而且使身為總設計師的他明白“172工程”方案實際上是失敗的,以T-64為基礎研制一種性能和可靠性均讓人滿意的坦克可能比新設計一種坦克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要完成上面下達的任務隻有一個方法——另起爐竈。

“172M”工程

卡爾采大決定在他所設計的“167工程”基礎上,結合一些在“172工程”上經過試驗證明成熟的技術來研制一種全新坦克,該項目代号“172M工程”。雖然是全新設計,但為了獲得研制經費,卡爾采夫玩了一個花招,以“172M工程”之名讓裝甲兵總局以為該項目隻是172工程”的改進型号。結果,卡爾采夫順利地得到撥款,也順利地把它們花光了,但最關鍵的是,他确實造出了一輛好坦克。雖然後來裝甲兵總局派人來測試坦克的時候發現“172M工程”根本就與“172工程”沒關系,但新坦克表現出來的良好綜合性能最終讓事情皆大歡喜。而“172M工程”的試驗樣車也就是後來T-72主戰坦克真正的原型車。

研發意義

蘇聯60年代研制的T-64主戰坦克因單價太高,無法完全替換數量衆多的T-54/55坦克。為保持坦克技術和數量的優勢,蘇聯利用T-64坦克某些先進技術,經T-70試驗車,發展成T-72主戰坦克,1971年開始服役。T-72坦克不但有效取代了T-54/55,更彌補了T-64和T-80之類高性能坦克數量的不足,使蘇聯裝甲部隊在整個冷戰期間維持了絕對的數量優勢。

T-72主戰坦克的設計可以說是成功的。除了前蘇聯/俄羅斯自己裝備外,還大量出口到國外,并且允許外國依據許可證生産。繼T-54/55主戰坦克之後,又一種T族坦克在世界範圍内泛濫。時至今天,當T-64主戰坦克已經停産多年,連它的後代T-80主戰坦克也面臨嚴酷生存問題的時候,T-72主戰坦克卻依然在生産。

雖然2006年4月俄羅斯國内的T-72主戰坦克生産線正式關閉,但在國外依然有兩條生産線(一條在伊朗,一條在塞爾維亞,即M-84坦克)在繼續生産包括改進型在内的T-72主戰坦克。

其實說俄羅斯停止生産T-72主戰坦克的說法并不完全準确,因為T-90主戰坦克這個原名為T-72BY的T-72改進型正從生産線上源源不斷地駛下,除裝備俄軍之外,還出口印度,并允許印度根據許可證生産!俄羅斯當年是為了刻意區分,并且擺脫T-72主戰坦克因為海灣戰争帶來的壞名聲(在這場戰争中T-72聲譽的敗壞原因很複雜,在這裡不予讨論),才将T-72BY改名為T-90主戰坦克,隻是“T-72”這個名字還是離我們而去了。

為了生存,莫洛佐夫設計局也打起以前對手産品的主意,至少推出了3種T-72主戰坦克改進型,這在以前是無法想象的。雖然在跟莫洛佐夫的較量中屢戰屢敗,但卡爾采夫笑到了最後。他設計的T-72主戰坦克将會和他一樣,成為坦克發展曆史上重要的一頁。

衍生型号

T-72Ural:最初的T-72(172M項目),配備具光學測距功能的TPD-2-49瞄準儀與2A26M2型125毫米主炮。

T-72Ural-1:T-72改良型(172M1項目),炮塔增厚并且置入鋼玉(corundum)夾層。

T-72A:配備包括雷射測距儀的TPD-K1瞄準儀,增厚的鑄造炮塔内含有130毫米厚的石英顆粒夾層,美國陸軍昵稱為桃莉·巴頓,另外還增加包複鋼闆的橡膠側裙。1980年開始在炮塔正面加裝902型“Tucha”煙霧彈發射器。

T-72AV:配備接觸-1爆炸反應裝甲的T-72A。

T-72B:炮塔增厚,在正面内含有435毫米厚的多層鋁闆、橡膠複合夾層,可從炮塔頂部的凹槽識别其位置

炮塔頂部布上一層25毫米厚的中子防護層,美國陸軍昵稱為“超級桃莉巴頓”(SuperDollyParton)。瞄準儀改采用具有計算前置量功能的1A40瞄準儀,可發射9K120蘆笛“Svir”激光制導反坦克導彈。

T-72B1:不具發射導彈能力的T-72B。

T-72BV:配備接觸-1爆炸反應裝甲的T-72B。

T-72B(M):配備接觸-5爆炸反應裝甲的T-72B。

T-72M:外銷型,也授權波蘭與捷克斯洛伐克生産,規格近似T-72A,但是采用全鑄造炮塔。

T-72M1:外銷型,也授權波蘭與捷克斯洛伐克生産,規格近似T-72A。

T-72M2:保加利亞的M1升級版有新的夜視鏡。

T-72S:外銷型,規格近似T-72BV,火控系統獲得性能提升主要用戶為伊朗。

T-72BM:T-72B改良型,配備具有熱影像波道的新式瞄準儀、裝有炮口參考系統的新式2A46M5型125毫米主炮、1000匹馬力的V-92S2柴油發動機與新式爆炸反應裝甲,為俄羅斯陸軍T-72的主要升級版。

M-84:南斯拉夫改良型,也外銷給科威特。

PT-91:波蘭的T-72M1改良型,出售給馬來西亞。

TR-125:羅馬尼亞的T-72M1改良型。

T-72CZM4:捷克的T-72M1改良型,采用新式發動機、火控系統與爆炸反應裝甲。

T-72AG:烏克蘭KMDB公司所提出的提升方案包含武裝、火控系統、柴油發動機與爆炸反應裝甲。

T-72MP:KMDB公司所提出的提升方案,包含武器、火控系統、新式車長指揮塔、柴油發動機與爆炸反應裝甲。

T-72-120:KMDB公司所提出的提升方案,包含一個内有自動裝彈機的加長型炮塔,能發射北約标準規格的120毫米炮彈。

總體布置

該坦克的車體用鋼闆焊接制成,車内分為前前駕駛艙,中部戰鬥艙,後部動力艙3部分。駕駛椅在車體前部中央位置,駕駛員有1個位于車體頂裝甲闆上的艙口蓋,可從車内開關艙蓋。駕駛員開窗駕駛時,首先必須将火炮向一側轉動一定角度并加以固定,關窗駕駛時,晝間借助潛望鏡、夜間借助紅外或微光潛望鏡觀察。

車體前上裝甲闆上有1個V型防浪闆,并裝有前燈,型号為ФГ-125。駕駛員兩側的車首空間存放可防彈的燃油箱。車體前下甲闆上裝有推土鏟,平時有防護作用。車體兩側翼子闆上有燃油箱和工具箱,車體後部還可以安裝兩個各200升柴油的附加油桶。

炮塔系鑄造結構,呈半球形,位于車體中部上方,炮塔内有車長和炮長2名乘員。車長在炮塔内右側,炮長在左側,他們各有1個炮塔艙口蓋。車長指揮塔采取雙層活動座圈結構,可相對炮塔作同步反向旋轉。戰鬥艙中裝有轉盤式自動裝彈機,取消了裝填手,戰鬥艙的布置圍繞自動裝彈機安排。整個戰鬥部分連同車體頂甲闆前傾1°30′,因此加大了火炮向前時的俯角,可達-6°,而且火炮轉向後方時俯角自動擡高3°,避免與後部突起部相碰。

武器系統

⒈主要武器

該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門2A46式短後坐距離的125mm滑膛坦克炮,身管長是口徑的48倍,由

身管、炮尾、搖架、駐退機、複進機、熱護套和抽煙裝置等部件組成。火炮相對于炮塔的俯仰角為-4.5°-14.5°,由于炮塔座圈向前傾斜1.5°,所以,火炮向前時實際俯仰角為-6°-13°,火炮向後時實際俯仰角為-3°-16°。熱護套用輕合金薄闆制成,共4節,抽氣裝置在炮管中段偏向炮口位置。這型火炮也裝載在其他蘇聯坦克如T-64和T-80上,

⒉彈藥

125毫米滑膛炮可發射3種分裝式炮彈:БР11式或БМ12式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APFSDS)、ЗБК14М式尾翼穩定破甲彈(HEAT)和ОФ19式尾翼穩定榴彈。穿甲彈最大有效射程2120米,初速1800米/秒,1000米距離上兩種穿甲彈的穿甲厚度分别為300毫米和400毫米;破甲彈初速為900米/秒,最大直射距離4000米,1000米距離上破甲厚度為475毫米;榴彈初速為840米/秒,最大有效射程9400米。2A46系列雖然能以約1,800米/秒的高初速發射翼穩脫殼穿甲彈,但是它尚無法在2,000米距離有效地貫穿西方國家坦克如豹2、挑戰者1與M1A1的正面裝甲。

該坦克攜有39發炮彈,其配比一般為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12發、尾翼穩定榴彈21發和尾翼穩定破甲彈6發。分裝式炮彈采用半可燃藥筒;自動裝彈機的旋轉輸彈機中存放22發炮彈,上層為藥筒,下層是彈丸;炮塔吊籃後的中組彈架存放9發炮彈;車體前部駕駛員右邊的小室存放4發炮彈,旋轉底闆上立放3發、卧放1發炮彈。

注(本文采用的是20世紀70-80年代的彈藥,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俄羅斯大多配備3BM-42M“Svinets-1”關于Svinets-1的穿甲能力,新彈的斜靶穿深為320mm/60度,折回垂直半無限大約560~580。大概在這個數值)

由于主炮具有雙軸穩定,所以T-72能夠在行進間瞄準射擊。然而T-72的火控系統太過簡陋,因此在長距離的命中率表現并不理想。在裝填炮彈的過程,主炮會自動将仰角移動至特定角度,這時由于瞄準儀具有獨立的垂直軸穩定,所以射手能夠在裝填過程中持續地瞄準目标,裝填完畢後主炮仰角會移動至與瞄準儀同步的位置。然而由于瞄準儀還缺乏水平軸穩定,所以T-72隻能在停車狀态發射反裝甲飛彈以進行追蹤瞄準。後期的B型和BM型已經裝備了新型火控具備了移動中射擊的能力。

⒊自動裝彈機

T-72和T-64、T-80一樣采用自動裝彈機裝填炮彈,它的彈庫設置在炮塔底下的轉盤内,其中可裝載22發炮彈。彈庫中的分離式炮彈采上下水平方式放置,上面是推進藥,下面是彈頭。裝填時炮彈架會上升至炮尾環高度,先裝填彈頭然後接着下降裝填推進藥。擊發後剩馀的金屬彈底會被退出炮膛由後面的彈出器接住,然後從炮塔後方的開口抛出車外。

裝填程序平均隻要6.5-7秒就能完成,但是因為轉盤僅能單向旋轉所以最長可能需要15秒完成裝填。這使得T-72能夠達到每分鐘約6-8發的射速,不過一但遭遇主炮液壓系統故障或自動裝彈機故障,裝填所需的時間将增加許多。2006年裝在T-90和其他新式T-72上的新式自動裝彈機除了能夠裝載較長的炮彈,能夠雙向旋轉,還具有連續裝填模式:在主炮擊發後自動裝彈機會自行裝填同一種炮彈。這些改進使得自動裝彈機的裝填程序更加縮短,在13秒内能連續射擊3發炮彈,平均每發僅花費4.3秒。99式主戰坦克上的自動裝彈機即從此仿制得來。

⒋火控系統

車長指揮塔前面有1具TKH-3雙目晝夜合一瞄準鏡,它的紅外探照燈裝在指揮塔上。車長瞄準鏡兩旁各有1具潛望鏡,指揮塔艙蓋上有2個朝向左後和右後方向觀察的觀察鏡。

炮長艙蓋上有1個潛渡時裝潛渡筒的通氣孔和2個觀察潛望鏡,艙蓋左前位置有1具晝夜合一的周視瞄準鏡,紅外探照燈在瞄準鏡左前方。炮長瞄準鏡通過四連杆與火炮同步動作,型号為ТПН-2,左側是夜間使用的ТПД1-49-23紅外瞄準鏡,其目鏡高度與ТПД-2齊平。

早期的T-72坦克裝有合像式光學測距儀,基線長1.5米,放大倍率為8倍,測距範圍1000-4000米。ТПД-2瞄準鏡右目鏡系光學測距儀的目鏡,測距時用炮長主瞄準鏡粗瞄目标,使目标置于視場中心區,目标圖像位于分像線上下,距離不符時目标垂直輪廓線在左右錯位,轉動操縱台使垂直線在分像線上對齊,此時距離指示線對着的數字即表示目标的實際距離。改進型T-72坦克在炮長艙蓋前下方裝有激光測距儀。125毫米火炮配有雙向穩定器。

T-72除了主要的瞄準儀之外還有一具主動式夜視瞄準儀,它必須使用一個紅外線探照燈作為光源,有效範圍低于800公尺。這不僅大大限制了T-72的夜戰能力,也無法在晝間視線不佳時像西方國家的坦克一樣改以熱成像儀進行觀測與瞄準。熱成像儀在蘇聯解體後成為使用T-72的國家進行性能提升的重點之一。

⒌輔助武器在主要武器的右側,并列安裝1挺7.62毫米ПКТ式機槍,配有250發待發射彈。車長指揮塔上裝有1挺新設計的HCBT式12.7毫米機槍,它隻能由車長将上身露出炮塔進行操作,對地面目标射擊最大瞄準距離為2000米,對空射擊時最大瞄準距離為1500米。

推進系統

⒈發動機

該坦克裝有1台B-46型4沖程12V60°水冷多種燃料機械增壓發動機,結構與B-54發動機基本相同,外形尺寸變化不大。由于該發動機采用機械增壓,标定功率比B-54發動機提高50%,達到574千瓦(780馬力)。為了安裝增壓器,取消了原發動機曲軸的第八主軸承,使發動機長度與B-54發動機基本相同。該發動機在車内橫向布置,可以燃用柴油、煤油和辛烷值為68-78号的汽油以及上述燃油的混合物。燃油供給量因燃料品種不同有差異,通過轉動轉輪、調節供油杆進行控制。轉輪上标有Д、К和Б3個字母,分别代表柴油、煤油和汽油供給位置,使用混合燃料時,需要将轉輪轉到燃用重油位置上。

⒉傳動裝置

該坦克采用行星式機械傳動裝置,由傳動箱、雙側變速箱和側傳動裝置及手動液壓操縱裝置組成。傳動箱連接發動機、變速箱以及風扇、起動電機和壓氣機等裝置。在車體兩側各有1個結構相同、用手動液壓操縱的3自由度行星式機械變速箱,它有4個行星排、6個操縱件、7個前進檔、1個倒檔,除變速作用外,還具有轉向、制動和切斷動力等功能。

直線行駛時,兩側變速箱同時換入相同排檔,通過剛性聯動軸的左右兩個操縱閥閥芯保證兩側變速箱同步操作。一檔或倒檔轉向時,轉向側的變速箱制動,高速側挂一或倒檔;二至七檔轉向時,轉向側的變速箱檔位比高速側的變速箱低一檔,外側履帶保持原速。傳動裝置中無主離合器,但具有主離合器功能,需要切斷動力時,隻要操縱油路使換檔制動器和離合器油缸與回油道相連通即可。側傳動裝置是單級同軸式行星減速器,太陽齒輪為輸入件,齒圈固定、框架輸出。

⒊冷卻系統

冷卻系統由離心式冷卻風扇、油散熱器和水散熱器等部件組成,采用了高溫冷卻技術。為消除水蒸汽對散熱效果的不良影響,系統中增加了1個膨脹水箱,收集氣缸排和水散熱器中的蒸汽,進行冷凝,返回水泵,部分水蒸汽經調壓活門排出水箱。

⒋行動裝置

該坦克采用高強度扭杆懸挂裝置,車體每側有6個雙輪緣挂膠負重輪、3個托帶輪、1個前置誘導輪、1個後置主動輪,在第一、二和六負重輪位置處裝有液壓減振器。

履帶為單銷式,銷耳挂膠,寬580毫米,節距為137毫米。由于使用了難溶于水的ЯНЗ-2潤滑脂,行動裝置的使用壽命得到提高。

⒌潛渡設備

潛渡設備由進氣管、密封蓋、排氣閥、導航儀、排水泵等件組成。

進氣管分3節,按直徑大小依次套裝在一起,平時裝在炮塔後部或右後部位,使用時蓋可防止水大量進入車内;排氣閥可将發動機廢氣順利排出車外;排水泵可排除進入車體内的積水;導航儀确保潛渡時不迷失航向。

防護系統

T-72的主要防護是采用複合裝甲,它在鑄造鋼鐵或軋壓鋼闆之間放入異質材料的夾層。最初的T-72僅有以均質鑄造鋼鐵構成的炮塔,車身正面則是在均質軋壓鋼闆中間夾入一層類似玻璃纖維的材料。T-72A的炮塔厚度稍微增加,其中放入一層石英顆粒;T-72B的炮塔厚度則大幅增加,在主炮兩側的空腔内放入由多層鋁闆與橡膠交疊而成的夾層,另外車身正面也額外增加硬度較高的鋼闆。

但是儲存炮彈的裝彈機彈盤沒有多少防護裝甲,使得被敵軍坦克擊中後發生二次爆炸,炮塔被炸飛。因在1982年中東戰争後蘇聯軍方測試了叙利亞繳獲的105毫米M111炮彈後發現車體能在1.5公裡距離上被其穿透,于是給所有T-72、T-80都加了一層20毫米的附加裝甲。但波斯灣戰争中蘇聯出口給伊拉克的未曾加強裝甲的T-72M1(猴版)照常被M-60巴頓的改進的M833和M774翼穩脫殼穿甲彈貫穿車體,炮塔被炸飛。

為了對付反裝甲飛彈與火箭這類含有成型裝藥的武器,蘇聯根據叙利亞與以色列交戰的經驗,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研制爆炸反應裝甲,裝上大量反應裝甲的模樣成為蘇聯主戰坦克的一大特色。初期的反應裝甲如接觸-1型(Kontakt-1)采用不對稱的炸藥層,能大幅提升對成型彈頭武器的防護力。

但是接觸一型的外層容易被小口徑武器貫穿引爆,而且每塊反應裝甲隻能使用一次。1994年冬季第一次車臣戰争中,部分俄軍坦克在進攻首府格羅茲尼時被擊毀,許多坦克因為反應裝甲内沒有炸藥因而失去抵擋反坦克武器的作用。較新式的接觸-5型(Kontakt-5)采用不同的設計,最外層鋼闆因為較厚重所以不會因為内層炸藥引爆而被炸開,也不容易被小口徑武器破壞。其内含有多層鋼闆與炸藥,在被翼穩脫殼穿甲彈或破甲榴彈擊中時,這些夾層會因底下炸藥的爆炸鼓起,耗散穿甲彈或高速噴流部分能量。

T-72除了複合裝甲與反應裝甲,還有包複鋼闆的橡膠側裙形成車身側面對反裝甲武器的保護。在T-72A之後的T-72也配備了902型“Tucha”煙霧彈發射器,可以發射煙霧彈形成遮障來掩護坦克轉移陣地;新式煙霧彈能夠阻絕紅外線或是雷射,降低敵方以熱成像儀觀測或使用雷射導引飛彈攻擊的能力。

另外在2006年俄羅斯公開展示使用Nakidka僞裝套件的T-72BM,它能降低戰車散發的熱訊号與雷達波反射,使戰車在熱成像儀或雷達中更不容易被探測到。事作業。不使用時,将推土鏟收起,置于前下甲闆外側,可增加前下甲闆的防護力。在車體前下甲闆上還備有安裝KMT-4G型掃雷器用的螺栓孔,安裝前需要收起推土鏟。蘇軍為每個坦克連配備了3具KMT-4型掃雷器。

識别特征

由于T-72坦克的型号非常繁雜,給具體型号的區分帶來許多困難。這裡先統一了解一下識别各型T-72坦克的着眼點:

各型T-72坦克,“不變”的是車體的基本部分。車體内部換了發動機和變速箱的,隻有捷克的T-72M4GZ坦克,外觀上也看不出來。掌握了T-72坦克的“不變”的特征,是區分T-72坦克和其他各國坦克的“胎記”。而掌握了各型T-72坦克的“變的”部分,是區分各型T-72坦克的“指紋”。

即使是資深的坦克專家,有時也很難将各種小型号的T-72坦克一一區分開來,但是坦克專家或資深的坦克迷可以區分出是早期的T-72,還是較近時期的T-72改進型。

識别各型T-72坦克的着眼點主要表現在:炮塔是基本型、豐滿型還是超豐滿型(T-72各型坦克的炮塔形狀有很大差别。早期的為半球形炮塔,後來的炮塔輪廓逐漸增大,西方軍事記者稱之為“多裡·帕頓”型(豐滿型)和“超多裡·帕頓”型(超豐滿型)。多裡·帕頓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一位很有名的美國黑人女歌星,其人的胸部特别豐滿。西方的“老記”拿她來形容T-72的炮塔,很有意思);側裙闆是魚鰓式還是整體式;煙幕彈發射器的數量和分布;反應式裝甲的結構和布置方式;防浪橫筋條的數量;炮塔上加裝的部件和系統(主動防護系統等)。掌握了這幾點,就可以八九不離十地區分出各型T-72坦克的具體型号。

主要缺陷

T-72最為人所知的缺陷是自動裝彈機的炮彈存放在炮塔底下的圓形轉盤中,當這裡面的彈藥被點燃引爆後往往造成炮塔被炸離車體。但是T-72的設計與T-64和T-80相比卻是比較安全的,這是因為它的分離式炮彈采水平儲放的方式置于轉盤内,上面除了升降機位置以外都複蓋着一層裝甲闆,因此絕大多數炮彈并沒有暴露在戰鬥室内。同時這些炮彈在車體内的位置接近路輪的高度,所以除了車體側面裝甲之外還額外多出負重輪的保護;相反地T-64/80的推進藥采垂直儲放的方式環繞整個炮塔吊艙,不僅暴露在戰鬥室内而且其位置高于負重輪,十分容易被從車體側面或從炮塔各角度貫穿的炮火點燃。

但是由于T-72雖然相對T-80生存力高,它們一樣是分裝式彈藥,藥筒的可燃部分暴露在外,比起M1、豹2和勒克萊爾這些使用整體金屬外殼彈的坦克來生存力确都有差距。

盡管如此,T-72還有許多額外的炮彈儲放在炮塔内壁的炮彈架、炮塔吊艙底闆上以及戰鬥室與發動機之間的炮彈架内,這些缺乏額外保護的炮彈容易被貫穿後在炮塔内飛散的高溫碎片或金屬射流點燃,造成嚴重的爆炸與火災。

T-72缺乏備用的光學瞄準鏡,隻能使用射手上方的1倍潛望鏡充數。注(後期已經改進主要是在B型和後期型号。)

自動裝彈機采用電力驅動,一但電力系統失效就隻能以機械裝置實施人工裝填,每次裝填得花上1分鐘。

而且自動裝彈機對炮手(坐在填彈器旁)來說也十分危險,因為使用全自動進行填彈,又沒有安全裝置,所以填彈器會把一切在軌道上的東西直接塞進炮管中,有不少炮手就因衣袖太長,導緻整隻手臂被扯斷,再加上T-72内空間十分狹小,就更顯的十分危險。

T-72配備主動式紅外線夜視瞄準儀,有效範圍僅有800米,而且分辨率也不如熱成像儀。

自動裝彈機無法在每次射擊完畢後,自動地連續裝填同一種炮彈,必須等到射手按下開關才能啟動裝填程序。

T-72的2A46滑膛坦克炮火力低于西方國家的RH-120(及其特許生産型)120mm滑膛炮,在1991年的海灣戰争中,美軍M1A1主戰坦克的120mm貧鈾彈能夠輕易的擊穿T-72的正面裝甲,并引發了2次殺傷(彈藥或發動機燃油的殉爆),使得T-72(當然那是質量差得要命的猴版)的炮塔悲壯地飛出十幾米,而T-72卻無法用它的2A46型125毫米火炮擊毀M1A1(這是蘇聯人最不願意看到的悲慘場面)。造成這一慘烈情景的原因是蘇聯坦克炮膛壓比西方國家的坦克炮低了不少,導緻炮口初速首先輸給對手,繼而使火力、射程大打折扣;并且其使用的炮彈太短,導緻底火不足,炮彈飛行乏力導緻威力進一步下降。

T-72的缺陷在蘇聯解體後持續地被俄羅斯與其他使用國家改進中,包含引進新式火控系統與熱成像儀,改良自動裝彈機等,甚至大幅修改炮塔構型、裝甲配置與自動裝彈機的設計。

意義

換裝北約120毫米炮的T-72-120,具有諷刺意昧的是它并不來自下塔吉爾,而是過去的競争對手哈爾科夫,T-64因為一直沒有出口,在這個被硬通貨主宰的時代反倒不如T-72有生命力。

“172M工程”的底盤設計基本上源于“167工程”,但修改措施也不少車首上裝甲的傾角、駕駛員中置和雙側傳動變速箱就是吸收自T-64。火控系統是在T-64A主戰坦克的火控系統基礎上發展而來,動力艙布局也不同于“167工程”。“172M工程”的發動機采用B-45的增大馬力改進型B-46。

行走裝置大部分與“167工程”相同,每側6個人直徑負重輪和3個托帶輪。不過扭杆和液壓減震器更換成新的型号。這是因為“172M工程”的戰鬥全重比“167工程”重了5噸。火力方面,20世紀60年代初蘇聯獲得M-60A1主戰坦克後,通過實車檢測,蘇軍發現115毫米坦克炮無法對西方的L-7(105毫米)系列坦克炮占據優勢。在這之後,蘇聯就決定研制125毫米坦克炮以與西方坦克抗衡,并将該口徑定為制式口徑。

所以,作為新型号的“172工程”和“172M工程”是必須裝備新的大口徑炮的,這并不是繼承T-64主戰坦克的設計。其實T-64也是直到T-64A才裝備125毫米炮,之前蘇聯裝備的T-62和T-64坦克裝備的仍是115毫米炮。另外,“172M工程”的炮塔是全新設計的流線卵形炮塔,在縱向剖面上雖然跟T-64A很像,但實際外形跟T-64主戰坦克和“172工程”帶角的炮塔是不一樣的。從正面或上方觀察很容易通過炮塔區分出兩者。

由此可見,所謂外界風傳的T-72主戰坦克是T-64主戰坦克簡化型的說法其實并不正确。但卡爾采夫确實采用了很多簡化設計(并不一定簡化自T-64)來降低坦克的生産成本和難度。例如:火控系統采用的是機械彈道計算機。雖然與T一64的機電模拟彈道計算機相比功能單一且性能相對落後,但成本低廉。炮塔裝甲采用鋼鋼複合結構,兩層裝甲闆之間填充的是石英沙粒。結構上比T-64A主戰坦克炮塔正面的複合裝甲簡單。同樣,車首裝甲的結構和成分也比T-64A簡單。

當整個研制工作進入尾聲的時候,卡爾采夫從總設計師的位置上退了下來,享受他幸福的退休生活去了。副總設計師韋涅季托夫繼任并接手整個項目。“172M工程”樣車被制造出來之後,各方面對其進行了大量的測試,其中許多測試是十分嚴酷的。“172M工程”經受住了各種考驗,表現出較好的可靠性,并用實際表現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後來在裝甲兵總局的安排下,“172M工程”又跟T-64A主戰坦克進行了對比測試,結果在可靠性上T-64A雖然有大幅度提高,但依然不如“172M工程”。

雖然“172M工程”的總體性能遜色于T-64A,但是其各項設計比T-64A坦克要成熟可靠,結構也相對簡單,這樣的結果是“172MT工程”比T-64A更加容易生産。裝甲兵總局也因此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是選擇性能還是選擇可靠性。最後的折衷方案是同時列裝兩種坦克。“172M工程”由此被獲準定型并投入批量生産,軍方編号T-72。一代名車T-72主戰坦克就此誕生。

性能數據

型号T-72M

乘員3人

戰鬥全重41噸

單位功率14千瓦/噸

單位壓力81.4千帕

車長

炮向前⒐445米

炮向後⒐275米

車體長⒍41米

車寬

帶裙闆⒊520米

不帶裙闆⒊380米

車高

車高(至炮塔頂)⒉190米

火線高⒈645米

車底距地高0.470米

其它

帶寬580毫米

履帶着地長⒋25米

公路最大時速65千米

越野最大時速45千米

燃料儲備1600升

公路最大行程500千米

涉水深(無準備)⒈2米

潛渡深5米

爬坡度60%

側傾坡度40%

攀垂直牆高0.8米

越壕寬⒉7米

最小轉向半徑⒈76米

發動機

型号B-46

類型12V水冷柴油發動機

功率/轉速570kW/2000r/min

傳動裝置

類型行星機械式雙側變速箱

前進檔/倒檔數7/1

轉向裝置類型

離合和制動(一或倒檔)

低速側變速箱降檔(二-七檔)

懸挂裝置類型扭杆

主要武器口徑/倍徑/型号/類型125毫米/48/2A46/滑膛炮

并列武器口徑/型号/類型/數量7.62毫米/ПКТ/機槍/1挺

防空武器口徑/型号/類型/數量12.7毫米/HCBT/機槍/1挺

煙幕彈發射器總數量5+7具

熱煙幕有

彈藥基數

炮彈42發

7.62毫米機槍彈2000發

12.7毫米機槍彈500發

穿甲彈初速1800米/秒

最大射速8發/分(裝彈機)2發∕分(人工)

戰鬥射速5發/分

炮塔驅動方式電動/手動

炮塔旋轉範圍360°

車長超越控制有

火炮俯仰範圍

炮向前-6°-13°

炮向後-3°-16°

火炮穩定器

水平向有

高低向有

車長晝間瞄準鏡型号ТКН-3

炮長晝間瞄準鏡型号ТПД-2

夜間瞄準鏡型号ТПН1-49-23

裝甲結構類型/厚度/水平傾角/材料

車體

前上複合/204mm/22°/鋼、非金屬材料

前下均質/80mm/30°/鋼

側部均質/前80mm/90°/鋼後70mm/90°/鋼

頂部均質/前30mm/1°30′/鋼後20mm/1°30′/鋼

底部均質/20mm/0°/鋼

炮塔

正面均質/約300mm/60°/鋼均質/80mm/30°/鋼

頂部有

滅火裝置有

光電報警或對抗設備無

發電機電壓/功率/型号28V/10kW/СГ-10-1

蓄電池數量/電壓/容量/型号4個/12V/140Ah/6-CT-140P

服役事件

使用國家

阿爾及利亞-295

安哥拉-50

亞美利亞-102

阿塞拜疆-150

白俄羅斯-1,225

保加利亞-433

外高加索-向蘇聯購買

克羅地亞-5?

捷克-278

東德-兩德合并後轉售給芬蘭和波蘭

芬蘭-162(部份來自前東德)

格魯吉亞-150(T-72B1、T-72M及T-72AM、T-72SIM1)

匈牙利-238

印度-2800,印度還提出了名為EX坦克的改進方案

伊朗-522422輛是T72S型,其他是T-72M1

伊拉克-1000架以上,裝備薩達姆的伊拉克正規軍(在2006年隻有125架)主要是T72MM1型

哈薩克斯坦-650各種改進型

吉爾吉斯斯坦-210各種改進型

利比亞-260

馬其頓-31

馬來西亞-48

蒙古-85

緬甸-139

摩洛哥-150

波蘭-772

俄羅斯-9,700

塞爾維亞-60

斯洛伐克-272

叙利亞-1,700主要是T72M1975、T-72G、T-72M、T-72M1型和少量T72AV型(T72AV型是在叙利亞沖突開始後從俄羅斯購買)

塔吉克斯坦-40

土庫曼斯坦-570

烏克蘭-1,260(T-72、T-72A、T-72B、T-72UA、T-72AG及T-72MP)

美國(用于展出和試驗)

烏茲别克斯坦

也門-39(T-72S)

南斯拉夫-500(參考M-84)

中國-1(使用一台電漿噴塗機交換自羅馬尼亞)

普及資料

T-72主戰坦克是蘇聯在1967年開始研制的主戰坦克,除了大量服役于紅軍之外也外銷和授權華沙公約盟國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生産,總産量達2萬輛。于1977年11月蘇聯紀念十月革命60周年的紅場閱兵式上首次亮相。由原本設計目的是用于大規模快速突擊,由于受制于使用國的經濟和軍隊訓練水平。所以數次表現不佳。

在2008年的格魯吉亞沖突中受過系統訓練的俄羅斯軍隊僅用俄第52軍(俄第52軍主要裝備T72B)就完全壓制格魯吉亞的T-72B和各種陸軍裝備。

叙利亞陸軍的T72AV坦克在面對自由軍和極端組織的RPG-7反坦克火箭筒和其他反坦克武器時表現出色。(在網上搜索有實戰視頻,并非不堪一擊。)

海灣戰争期間伊拉克的T72曾取得4個對于美國的M1A1艾布拉姆斯坦克的戰績。

由于年代關系導緻大多裝備國都是早期的M型或者M1型(而且是質量、性能差勁的猴版)所以給了許多人T-72系列主戰坦克不堪一擊的感覺。

相關事件

t-72坦克被斬首

目前叙利亞局勢可謂是動蕩不安并進一步惡化的趨勢,而t-72坦克卻成了受害者,在叙利亞西北城市伊德利蔔南部小鎮埃裡哈街頭的T-72坦克殘骸。而這一切的原因都是政府軍跟反對派發生的激烈的戰争,戰争過後留下的确實打破t-72坦克被斬首的殘骸。1991年的海灣戰争中,伊拉克3800多輛T系列坦克被擊毀,而美軍出動的1956輛M1坦克隻有8輛被擊毀,可以說海灣戰争就是T72的噩夢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