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殿

大成殿

山東省曲阜孔廟正殿
大成殿是曲阜孔廟的正殿,也是孔廟的核心,是古代漢族宮殿建築之精華。唐代時稱文宣王殿,共有五間。宋天禧五年(公元102年)大修時,移今址并擴為七間。
  • 中文名:
  • 外文名:
  • 别名:
  • 中文名稱:大成殿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山東省濟甯市
  • 建于:宋天禧二年(1018年)
  • 東西長:54米
  • 南北深:34米
  • 高:31.89米

簡介

孔廟主體建築,宋天禧二年(1018年)始建,北宋崇甯三年(1104年)宋徽宗命名為“大成殿”,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擴為九間。現殿為清雍正二年(1724年)重建,面闊九間,深五間,以示九五之尊之數字意含。東西長54米,南北深34米,高31.89米,重檐九脊、黃瓦飛甍、歇山頂規制,鬥拱層疊,四壁回廊下,巨型石柱擎檐,“大成殿”匾額為清代雍正皇帝所書。

曆史淵源

坐落在曲阜城内,其建築規模宏大、雄偉壯麗、金碧輝煌,為中國最大的祭孔要地。孔子死後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魯哀公将其故宅改建為廟。

此後曆代帝王不斷加封孔子,擴建廟宇,到清代,雍正下令大修,擴建成現代規模。廟内共有九進院落,以南北為中軸,分左、中、右三路,縱長630米,橫寬140米,有殿、堂、壇、閣460多間,門坊54座,“禦碑亭”13座。遊覽孔廟應着重遊覽中軸線上的奎文閣、十三碑亭、杏壇、大成殿及其兩龐的曆代碑刻。

奎文閣,其名乃取二十八星宿之一,主文章興衰的奎星而為奎文。奎文閣為藏書閣,閣内原藏曆代帝王對孔子的賜書墨迹。閣廊下東側立李東陽撰書《奎文閣賦》碑;西側立《奎文閣重置書籍記》碑。經曆代戰亂,閣内藏書已大部散失。十三碑亭位于大成門前東西兩側院内。

十一碑亭中,矗立着唐、宋、元、明、清各個朝代的各類禦碑53方,充分表現了孔千在封建社會的崇高地位。杏壇位于大成殿前甬道正中,傳為孔子講學之處,壇旁有一株古桧,稱“先師手植桧”。杏壇周圍朱欄,四面歇山,十字結脊,二層黃瓦飛檐,雙重半拱。亭内細雕藻井,彩繪金色盤龍,其中還有清乾隆“杏壇贊”禦碑。亭前的石香爐,高約1米,形制古樸,為金代遺物。

大成殿為孔廟之主殿,唐代稱“文宣王殿”。“大成”乃因宋徽宗趙倩尊孔子為“集古聖先賢之大成”而改名為“大成殿”,并禦書匾額。大成殿不僅殿宇宏大,裝飾華麗,為全國孔廟之冠,而且此殿前檐十根雕龍石柱,龍姿飛揚,為宮殿建築中前所未見,連紫禁城的龍柱也相形見細。據傳每當皇帝前來祭孔時,要将龍柱用紅縷包裹起來,以免皇帝發現,犯殺頭之罪。

殿内正中奉把孔子塑像,兩旁為四配和十二哲的塑像。殿前東西民廊原供孔門弟子及儒家曆代先賢,現已辟為陳列室,陳列着曆代碑刻,為書法、繪畫、雕刻的藝術寶庫。寝殿後的聖迹殿,藏有明代石刻連環畫120幅,記述了孔于的業迹。故宅井後的魯壁為秦始皇焚書坑儒時,孔子第九代孫孔鮑收藏《尚書》、《禮記》、《論語》、《孝經》等的夾牆,人們為了紀念孔鮑保護古代文化的功績,特地修建了這個魯壁。

布局

孔廟内的聖迹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東西兩庵,陳列着大量碑碉石刻,特别是這裡保存的漢碑,在全國是數量最多的,曆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僅次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國第二碑林之稱。

據史料記載,如臯文廟始建于南唐保大十年(公元952年),原址在今人民公園西側,即中禅寺故址附近。北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縣今曾易占在廟内建大成殿教堂。南宋初年,文廟被移建到縣城西南隅,即今胡公祠故址。元末毀于兵燹。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重建。

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巡鹽禦史吳樓、焦琏,知縣黎堯勳移建文廟于現址,興建大成殿、東西兩庑、明倫堂、齋館、号房、射圃等。明清兩代,先後進行六十多次修繕、擴建,形成了規模宏大、而已完整的建築群。根據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繪制的一幅《如臯學宮圖》可以看到當時文廟恢宏的氣勢和精妙的布局。

大成殿脊高13米,上蓋九脊單檐,面闊五間共13米,進深三間九檩12米。前有回廊、月台,四周繞以青石雕欄。雕欄的蓮花紋飾,雕刻正中為主建築大成殿。殿東、西兩廂為東庑、西庑,是供奉先賢、先儒的地方。

大成殿前是戟門,門前立戟,以示莊嚴。戟門東是名宦祠,以紀念如臯曆史上功績卓着的官員。門西是鄉賢祠,紀念曆史上如臯籍有名望的人士。鄉賢祠西為教谕署,教谕署北為訓導署。

戟門前是棂星門,門兩側分别豎立“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石碑。棂星門東為儒學門,内建奎光樓,專供藏書之用。奎光樓北有敬一亭、忠孝祠。

文廟大門東側豎立崇正學牌坊,西側豎立育真才牌坊。牌坊外側分别是東雲路巷和西雲路巷。每條巷的兩端建有牌樓

文廟大門前鑿有泮池,池東架文定橋,池西架武定橋。池北設石欄,池南是屏牆,牆外為射圃。

大成殿後是明倫堂,堂名乃“太學明人倫之所在”之意。明倫堂東是居仁齋(又名經義齋),西是由義齋(又名治事齋)。

明倫堂後是尊經閣,始建于明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尊經閣後面是崇聖祠,祠内祀孔子的先人。尊經閣西是遺愛祠,遺愛祠後面是土地祠。

學宮四周圍以宮牆,周長194.6丈,整個文廟建築,有殿,有堂,有藏書之樓,有栖士之舍。圓橋璧水,龍遊玉帶,蜿蜒回繞;宮牆内外,嚴翼森峨。其構思之巧妙,結構之嚴整,設置之完善,規模之恢宏,名甲江淮。

由于曆史的變遷,如臯文廟由昔日的鼎盛漸趨衰微。1930年以後,如臯文廟改建為縣立實驗小學。解放後,更名為江蘇省如臯師範附屬小學。原來的文廟僅存一座大成殿。大成殿原為祭祖之用,專奉先賢據說曾經為孔子講學之地。

奉祀聖賢

大成殿是孔廟正殿,主祀孔子,以四配、十二哲配享從祀。

孔子

孔廟最初由孔于故居改設,隻祀孔子,僅是孔氏的家廟。孔于去世後,改孔子故宅為廟宇,弟子們陳列孔子生前使用過的衣、冠、琴、車、書,按時祭祀。東漢史晨谒廟時尚無容像。北魏時“廟屋三間,夫子在西面,東向;顔母在中間,南面,夫人隔東一間,東向”(《水經注》卷二十五)。

東魏興和元年(539年)兖州刺史李埏又“修建容像,雕素十子”。此後,曲阜孔廟一直為塑像,曆代多次重塑。清雍正二年(1724年),大成殿遭雷擊被焚,孔子像受損,雍正七年命内務府良工新塑。1966年10月,塑像在“文化大革命”運動中被毀,1979年臨時改用畫像,1983年按清雍正七年塑像資料重塑,冕十二旒,服十二章,手執鎮圭。1984年9月孔子2535周年誕辰舉行像龛複原揭幕儀式。

四配

孔廟袝祭第一等。因有4人配享,故稱“四配”。漢高祖劉邦過曲阜,祭祀孔子,首以顔回配享。魏正始二年(241年)齊王曹芳因初通《論語》,遣官緻祭國學,也以顔回配享孔子。唐總章元年(668年)命以顔回、曾參配享。開元八年(720年)以十哲袝祭後,顔回為十哲之首,曾參列十哲之後。

宋元豐七年(1084年)又以孟子配享孔廟,位居顔回之次。崇甯三年(1104年)增王安石配享,居孟子之次。靖康元年(1126年)右谏議大夫楊時上言王安石學術荒謬,經朝廷允準削去王安石配享。南宋鹹淳三年(1267年)度宗命增曾參、孔伋配享,始成四配之名。當時曲阜在蒙古政權統治下,至元延祐三年(1316年)禦史中丞趙世延上言,孔廟南北祭禮不宜有異,曲阜孔廟才有四配之設。四配即複聖顔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子、亞聖孟子。

四配塑像位于孔子神龛前東西兩側,每兩位一龛,東為顔回、孔伋,西為曾參、孟轲。均着冕旒衮服,冕九旒,服九章,手執躬圭。像前木主書“某聖某子神位”。原塑像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被毀,1983年按清雍正七年塑像重塑。

十二哲

孔廟袝祭第二等。因有12人,故稱“十二哲”。初名十哲,始于唐開元八年(720年)。國子司業李元瓘認為顔子配享為立像不合禮制規定,四科弟子闵損等列像廟堂不參享祀,而何休等22位先儒反沾從祀不妥,“豈有升堂入室之子獨不沾春秋配享之餘”,建議以四科弟子袝祭。朝廷接受他的建議,命以聖門四科弟子(德行:顔淵、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遊、子夏)袝祭,均為坐像。

顔淵升為配享後,宋端平二年(1235年)升孔伋僅補十哲之缺。鹹淳三年(1267年)孔伋升為配享,升颛孫師為十哲之一。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升朱熹位居十哲之後,乾隆三年(1738年)升有若為十二哲之一,居颛孫師之後、朱熹之前。十二哲配祀于大成殿内,位于殿内東西兩端,每端各6位:東面為闵損(子骞)、冉雍(仲弓)、端木賜(子貢)、仲由(子路)、蔔商(于夏)、有若(子若);西面為冉耕(伯牛)、宰予(子我)、冉求(子有)、言偃(子遊)、颛孫師(子張)、朱熹(元晦)。

十哲原有塑像,明嘉靖九年(1530年)更定孔廟祀典,撤像改為本主。曲阜孔廟仍準保留塑像,增加朱熹、有若後也塑像奉祀。今曲阜孔廟東西各有6尊塑像,每兩尊為一龛。塑像者冕旒衮服,冕九旒,服九章,手執躬圭。像前木主書“先賢某子某神位”。原塑像為清雍正七年塑,“文化大革命”初期被毀,1983年重塑。

交通信息

公交:乘坐都市公交至曲阜汽車站下,步行約十分鐘可達。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