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

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

唐代溫庭筠的詩文
《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是唐代溫庭筠的詩文。此詞寫女子起床梳洗時的嬌慵姿态,以及妝成後的情态,暗示了人物孤獨寂寞的心境。詞人把女子的容貌寫得很美麗,服飾寫得很華貴,體态也寫得十分嬌柔,仿佛描繪了一幅唐代仕女圖。全詞成功地運用了反襯手法,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此詞寫女子起床梳洗時的嬌慵姿态,以及妝成後的情态,暗示了人物孤獨寂寞的心境。詞人把女子的容貌寫得很美麗,服飾寫得很華貴,體态也寫得十分嬌柔,仿佛描繪了一幅唐代仕女圖。全詞成功地運用了反襯手法,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 作品名稱: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
  • 作者:溫庭筠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
  • 作品體裁:詩文

作品原文

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

溫庭筠 〔唐代〕

小山重疊金明滅,鬓雲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

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鹧鸪。

創作背景

 此詞約作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年)後期,具體時間不詳。據《唐才子傳》和《北夢瑣言》記載,唐宣宗喜歡曲詞《菩薩蠻》,相國令狐绹暗自請溫庭筠代己新填《菩薩蠻》詞以進。據此可知《菩薩蠻》諸詞乃溫庭筠所撰而由令狐绹進獻唐宣宗之作。其時當在公元850年(大中四年)十月至公元859年(十三年)十月之間,《唐五代文學編年史》編為大中六年(852)前後,正值溫庭筠屢試不第之時。

注釋譯文

注釋

菩薩蠻:本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名,也用作曲牌名。亦作“菩薩鬘”,又名“子夜歌”“重疊金”等。雙調,四十四字,屬小令,以五七言組成。上下片均兩仄韻轉兩平韻。

小山:指屏風上的圖案,由于屏風是折疊的,所以說小山重疊。一說小山是眉妝的名目,指小山眉,彎彎的眉毛。晚唐五代,此樣盛行,見于《海錄碎事》,為“十眉”之一式。金明滅:形容陽光照在屏風上金光閃閃的樣子。一說描寫女子頭上插戴的飾金小梳子重疊閃爍的情形,或指女子額上塗成梅花圖案的額黃有所脫落而或明或暗。金,指唐時婦女眉際妝飾之“額黃”。明滅,隐現明滅的樣子。

鬓雲:像雲朵似的鬓發,形容發髻蓬松如雲。欲度:将掩未掩的樣子。度,覆蓋,過掩,形容鬓角延伸向臉頰,逐漸輕淡,像雲影輕度。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頰。

蛾眉:女子的眉毛細長彎曲像蠶蛾的觸須,故稱蛾眉。一說指元和以後叫濃闊的時新眉式“蛾翅眉”。

弄妝:梳妝打扮, 修飾儀容。

貼繡:蘇繡中的一種工藝。羅襦(rú):絲綢短襖。襦,短上衣。

金鹧(zhè)鸪(gū):貼繡上去的鹧鸪圖,說的是當時的衣飾,就是用金線繡好花樣,再繡貼在衣服上,謂之“貼金”。

譯文

畫屏上重疊的小山風景,閃露出時明時暗的晨光;仿佛雪地上飄過一縷青雲,烏黑的鬓發掠過她的臉龐。懶懶地無心去描彎彎的眉,遲了好久才起身梳理晨妝。

照插花時前鏡對着後鏡,鏡裡鏡外都是花的倩影。身穿嶄新的绫羅短衣,貼繡的鹧鸪似欲飛動;那金線繡成的鹧鸪成雙,又撩起她相思的柔情。

作品鑒賞

這首《菩薩蠻》詞以精緻的構思,精美的語言,寫閨中思婦獨處的情懷,刻畫出一位典型環境中的典型女性形象。

  詞作首句“小山重疊金明滅”頗晦澀難解,有認為是寫室内屏風的,有認為是寫女子眉妝的,還有解為是寫女子發髻的,歧義紛紛。因此學者往往給予特别關注,解讀評鑒,發掘之深,體會之細,分析之精,可謂字無剩義,甚至遠遠超出作者寫作歌詞時主觀上所欲表現的内容意蘊。次句寫閨中思婦初醒而尚未起床,散亂如雲的鬓發,在如雪的面龐上飄動。三、四句寫主人公起床後的行動:懶懶地打扮,慢慢地梳洗。其中的“懶”字和“遲”字,生動地體現了女主人公的惆怅倦怠之情态。

  過片兩句承接上片寫妝扮的具體情形:簪花時,置放前後雙鏡,非常細緻、講究,花容和人面交相輝映,更覺人面如花,嬌俏豔麗。此處寫女主人公的“細緻”“認真”,與前面的“懶”“遲”,真實地反映了她内心的矛盾:因情人不在,無人欣賞,而懶起遲妝,但少婦的愛美天性又使她本能地進行細緻妝扮。最後兩句寫她更換衣服時,忽然看見上面繡有的雙雙鹧鸪,不禁更添了一段新愁。

  全篇内容是寫一個女子早晨自嬌卧未醒,宿妝已殘而懶起梳妝,而妝畢簪花照鏡,而穿上新羅襦之 過程。結構亦循此次序作直線型之描叙,極清晰明了。此詞寫閨怨之情,卻不着一字點破,而是通過主人公起床前後一系列的動作、服飾,讓讀者由此去窺視其内心的隐秘。尤其是詞的末二句“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鹧鸪”,不僅充分體現了溫庭筠詞密麗濃豔的風格,而且以詠物襯人情,更見蘊藉。

  在格律上,詞作采用了仄韻和平韻交錯變換的調式來表現曲折細膩的思想感情,而“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二句,不僅平仄合于律句,而且巧妙地安排了五個響亮的去聲字:“照”“後”“鏡”“面”“映”,置于換頭之處,吟唱時,就更加顯得跌宕飛動,抑揚頓挫。

作者簡介

溫庭筠(約812或說801、824)年—約866或說870、882年)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所以也有“溫八叉”之稱。然恃才不羁,又好譏刺權貴,多犯忌諱,取憎于時,故屢舉進士不第,長被貶抑,終生不得志。官終國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詩,與李商隐齊名,時稱“溫李”。其詩辭藻華麗,秾豔精緻,内容多寫閨情。其詞藝術成就在晚唐諸詞人之上,為“花間派”首要詞人,對詞的發展影響較大。在詞史上,與韋莊齊名,并稱“溫韋”。存詞七十餘首。後人輯有《溫飛卿集》及《金奁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