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倫·克爾凱郭爾

索倫·克爾凱郭爾

丹麥宗教哲學心理學家、詩人
索倫·克爾凱郭爾(SorenAabyeKierkegaard,1813—1855)丹麥宗教哲學心理學家、詩人,現代存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後現代主義的先驅,也是現代人本心理學的先驅。曾就讀于哥本哈根大學。後繼承巨額遺産,終身隐居哥本哈根,以事着述,多以自費出版。他的思想成為存在主義的理論根據之一,一般被視為存在主義之父。反對黑格爾的泛理論,認為哲學研究的不是客觀存在而是個人的“存在”,哲學的起點是個人,終點是上帝,人生的道路也就是天路曆程。[1]
  • 中文名:索倫·克爾凱郭爾
  • 外文名:Soren Aabye Kierkegaard
  • 别名:祁克果
  • 民族:
  • 出生地:丹麥哥本哈根
  • 畢業院校:哥本哈根大學
  • 職業:哲學家,詩人
  • 代表作品:《非此即彼》《恐懼與戰栗》《人生道路的階段》等
  • 主要成就:現代存在主義哲學創始人後現代主義的先驅現代人本心理學的先驅
  • 信仰:基督教

人物生平

憂郁童年

索倫·克爾凱郭爾

(又譯為:基爾凱郭爾,按丹麥語當譯為祁克果),克爾凱郭爾的父親出生貧寒,後經營羊毛緻富。父親強暴家中女傭而生下了他的哥哥,家中有兄弟7人,他排行最小。他的父親為自己早年詛咒過上帝以及有過通奸行為而自認有罪,後妻和五個子女先他而逝,更使他備感震動,深信這是上帝特意使他領受無窮的痛苦和孤獨。

他的這種陰暗低沉的心态對他的小兒子索倫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克爾凱郭爾因自己身世異于常人,而自己又有先天生理缺陷(駝背跛足),體弱多病,所以自認是個孤獨的“例外”,因而他雖然聰穎過人,但生性孤僻内向,行為怪誕,以緻他同其父一樣終身都為有罪和受懲的宗教情感所支配。他從小就染上了憂郁症,以為自己有兩個原罪,自己死了之後會下地獄,因此他整個的生活都是悲觀的。盡管如此,他卻在生活中早早學會了讓自己的憂慮不讓他人察覺,對外以輕浮放蕩的花花公子形象來掩飾自己的憂郁。

攻讀神學

1830年進哥本哈根大學學習神學,他一心想當牧師,其畢業論文為“蘇格拉底特有的諷刺概念”,畢業後雖然考取神學學位,但因不認同丹麥路德教會的教義而從未擔任過神職。在哥本哈根大學期間他閱讀了大量哲學和文學着作,對戲劇和音樂也有濃厚的興趣,但恐懼、顫栗和憂郁的情緒總是支配着他,無論是1836-1837年間的放浪生活,還是1838年其父死後的獨立生活,如戀愛、訂婚與解除婚約等經曆,他感到在獻身上帝與婚姻之間隻能二者擇一。以後他的生活更為孤僻,心态也更為反常,甚至近乎瘋狂。

曲折愛情

1837年,在克爾凱郭爾做新聞記者寫專欄稍有名氣的時候,認識了雷吉娜(RegineOlsen),這位15歲的少女愛上了他,他們慢慢地論及婚嫁,1840年訂了婚。

在訂婚以後,克爾凱郭爾以為自己應該把内心的感受告訴這位未來的太太,好使得以後可以互相分擔憂患、痛苦,可是當他把自己内心的所有憂郁,尤其自己有兩個原罪,将來會下地獄的感受告訴雷吉娜的時候,雷吉娜當時隻有17歲,不能接受如此古怪的、頹喪的思想,把他所說的隻有一笑置之,所以克爾凱郭爾認為自己不應該把自己内心的痛苦分擔給這位純潔的少女,因此斷然地與她解除婚約,最後他從報上得知雷吉娜和另一個人訂婚。

在解除婚約之後,他更感到痛苦,一直到他去世,在他的日記和着作中,他和雷吉娜的關系一直都是他自我折磨式思慮的主題之一。他無法以感性的方法解除内心的苦悶,亦即無法以感性的方法來實現自己的存在,因此他認為排除心中苦悶的出路應該是屬于思想的層次,而當時丹麥人崇拜德國的思想與文化,于是在1841年他步上了留學德國之途,到柏林大學學習當時盛行的黑格爾哲學。德國觀念論的課程都是屬于非常高的理想,把一切都往真善美的身上推去,把人性、具體人生的所有苦悶和痛苦都存而不論。這些均與克爾凱郭爾的理念不同,于是他放棄傳統哲學思想的探索,改而探求現實世界的人生哲學,終于使他領悟出影響世人的存在主義。

《海盜報》事件

由于父親的原因,他以為上帝将給他們家庭以懲罰,他斷定上帝一定會讓他死在父親前頭,死在34歲之前——那是耶稣的有生之年。因此他把出版于1846年的《〈哲學片斷〉一書的最後的非學術性附言》當做自己“最後的”着作而傾注了全部心血。他本打算就此擱筆,隐退到鄉村裡當一個牧師了此一生。結果卻出乎他自己的預料多活了9年,而且又重新拿起了筆,原因是他同報刊發生沖突,進行了一場論戰,即所謂“《海盜報》事件”,這對他的晚年生活起了相當大的影響。

在當時的丹麥,《海盜報》是由青年詩人哥爾德施米特創辦的一家周刊。就其政治傾向來說,《海盜報》站在自由主義立場上用嘲笑和諷刺的方法抨擊專制保守和落後的社會現象,但刊物的格調不高,經常利用社會上的流言蜚語,揭發個人隐私,進行人身攻擊。這份周刊在一般公衆中很受歡迎,發行量相當大。

哥爾德施米特在該刊上發表了一篇贊揚克爾凱郭爾的文章,卻引起後者極度不滿。克爾凱郭爾認為《海盜報》是專門迎合低級趣味的刊物,受到它的贊揚實無異于對他的莫大侮辱,于是他公開在報上發表文章尖銳地批評和揭露《海盜報》,由此引發了該報的全面反擊。

差不多在1846年整整一年内,《海盜報》連篇累牍地發表攻擊克爾凱郭爾的文字,對他的為人竭盡揶揄譏諷之能事,甚至就他的生理缺陷、服飾、家産、生活習慣等大做文章,并配以漫畫。那時漫畫還是頗為新鮮的東西,上了漫畫也就成為公衆的笑料。這深深地傷害了克爾凱郭爾的自尊心,甚至他在街上也成為頑童們奚落嘲弄的對象。

他原先以為在筆戰中會得到一些人的支持,但無情的現實卻使他極度失望。他不僅沒有獲得人們的同情,反而感到人們因他受嘲弄而幸災樂禍。在這種情況下,他不願與人來往,性情也更孤僻了,當他每天上街作例行的散步時,惟一“忠實的朋友”就是他随身攜帶的一把雨傘。

過去他從未認真考慮過34歲以後應該做什麼,現在他活了下來,他感到上帝可能有意賦予他特殊使命,讓他為了真理而蒙受痛苦,同時作為真理的見證人而向他的同時代人闡明什麼是基督教信仰的真義。

懷着這樣的使命感,他寫了一系列“宗教着作”。他在說明自己作為一個作家的觀點時說,他“從來也沒有放棄過基督教”。這确實是真的,不過他對基督教和怎樣做一個基督徒有他自己獨特的理解,不僅和官方教會的正統觀點不同,有時甚至公開唱反調。

随着他的“宗教着作”的陸續出版,他和教會的分歧和矛盾就越來越尖銳化,終于爆發為公開的沖突。他激烈地批評丹麥教會,要求教會當局公開承認自己違背了基督教的崇高理想并進行忏悔。

他指責教會已不再能代表《新約》中的基督教,認為他們的講道不符合真正的基督教精神。他覺得對這種情況再也不能保持沉默,必須予以無情的揭露,同時要向公衆闡明怎樣才能做一個真正的、而不是口頭上的基督徒。這就導緻他和教會的關系徹底破裂。

英年早逝

克爾凱郭爾一生沒有謀求任何職業,靠巨額遺産生活。他在自己創辦的期刊上公開反抗丹麥的國家教會。當他帶着《快報》(TheInstant)雜志最後一期去複印時昏倒在街頭,随即被送進醫院。他拒絕官方教會牧師的聖餐,懷着強烈的基督信仰,于數周後去世,年僅42歲。

哲學成就

20世紀以前,在斯堪的納維亞以外很少有人知道克爾凱郭爾的名字,因為他主要用丹麥語着述。然而,克爾凱郭爾的思想對20世紀歐洲和北美的基督教、非基督教和美學存在主義者有過重要的影響,成為現代存在主義思潮的淵源。克爾凱郭爾被認為是使歐洲哲學發展發生方向性轉折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所實現的轉折的主要内容就是以孤獨的、非理性的個人存在取代客觀物質和理性意識的存在來當做全部哲學的出發點,以個人的非理性的情感、特别是厭煩、憂郁、絕望等悲觀情緒代替對外部世界和人的理智認識的研究,特别是代替黑格爾主義對純思維、理性和邏輯的研究來作為其哲學的主要内容。

“尋找一個對我而言是真理的真理,尋找一個我願意為它而活、為它而死的理念。”

作為一個存在主義思想家,他試圖将一切與個體自身的情況相聯系,而不是從中提取本質,借此來理解生活。他的第一本着作《非此即彼》集中論述了自由與奴役之間的選擇,這一論題幾乎可以在他的所有着述中找到。他堅持認為責任和宿命論在人類中互相纏繞,由此預示了深蘊于心理學中的去個性化和意志危機等課題。

在他看來,當自我包括許多非意志的或自我創造的因素時,自我仍然不是一架機器。他反對懷疑論,反對宿命論的超然旁觀,把道德和倫理責任作為普遍目标,把由此促進的世俗判斷和絕望戲劇化。他認識到“精神失助”這一奇特的現代病,指出自我疏忽或自我隔離,真正的自我一直未能實現也無法實現。

要糾正這種現象必須在信任上獲得飛躍,樹立“新生活”或真正的自我是個體擺脫與一個人的社會文化環境徹底同化的個體化和分化過程。克爾凱郭爾認為,實現這種自我的标準在基督教的核心人物耶稣身上得到體現和表明。在一個人實現自我的過程中,另一個人可以是“助産士”,但是“分娩”最終還是個人自己的事。

存在主義

克爾凱郭爾所提倡的存在主義,強調哲學家應探讨現實中人生問題。他反對德國觀念專門講理想的東西,而以為人生最主要的是要很具體地把握住個人的存在,克爾凱郭爾個人對自己“孤獨”與“例外”的感受,所以創造出對自己關心的哲學-存在主義。

克爾凱郭爾的哲學,可以說是利用最簡單的、感性的、我們日常生活裡的方法,希望利用普通的、實際的、具體的方法來實現自己的存在,解消自己内心中的苦悶與荒謬。

存在指此時、此地、此人的存在,是有血有肉的個人存在。個人存在中有喜怒哀樂,經由喜怒哀樂才能體驗倒真正人生。語言、理性和邏輯無法揭示每一個人獨特的個性,無法揭示人的真正存在。對于後者,隻能依靠每一個人本身内在的獨特的主觀體驗。他的個人是一種為恐懼、顫栗、悲觀、絕望等消極情緒所支配的個人。

這種悲觀消極的情緒是個人對自己的生存的最本真的體驗。正是這種情緒驅使人采取行動,進行非此即彼的選擇。克爾凱郭爾又有單有理智思考不足以引發行動的觀點,這種選擇被形容為一種跨躍(leap)。

必須有結束這一思考曆程的決心,而且這決心必須由激情來産生。形成一個人的自我的這種激情,被他指為個體的内求性(inwardness)或主體性(subjectivity)。最重要的激情如愛情和信仰,并不隻是偶然發生的,它們是必須被培育和養成的。克爾凱郭爾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學與傳統哲學對立起來,特别是把對以黑格爾為代表的理性主義的批判當做自己哲學的根本方向。

他認為黑格爾哲學的根本錯誤在于把邏輯必然性當做實在的統一性的最高原則以及理性和實在的統一性的保證,并由此而陷入了“客觀主義”。世界無非是客觀精神的必然顯露,一切具體的、特殊的存在是這個普遍存在的實例,是這個整體中的某一階段中某一成分。

這樣,人實際上失去了自己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失去了作出決定和進行選擇的可能性,失去了自己的個性和自由,從而也将使自己忘卻了對發生的事件責任,取消了個人從倫理上對待自己和世界的可能性。黑格爾哲學是一種用思想整體來犧牲個人、使人非人化的哲學,是對人的地位和尊嚴的一種蔑視。

克爾凱郭爾的存在主義有兩大要義:其一是存在先于本質的理念,其意義是指人的生存是被動的、命定的(人之出生是男是女都不能由自己決定),可是人可以利用自己命定的這種存在,去創造自己的本質。所以人之所貴,并非由于他有一個命定的存在,并非由于他的曆史背景、家世,亦非由于他出身的地位,而是在于人有選擇改造自己的本質的自由,他如何選擇做自己想要做的人,選擇自己想要做的事,這就是人的本質。其二是克爾凱郭爾将存在分為三級:

感性存在:感性的存在通常是追求自己的快樂,追求輕薄的人生,追求自己自私的一面,是從維持生命到享樂方面的存在;

理性存在:是一種比較嚴肅的、盡責的人生,以理性的方法、哲學的方法,解決自己的問題,使自己對别人盡到倫理責任,合于社會道德的存在;

宗教性存在:是一種祈禱和愛的生活,是對神的自覺和崇敬,從而使精神有所寄托的存在。

在克爾凱郭爾一生的最後12年裡着述甚多,同時出版了宗教、哲學、心理學,甚至關于幽默的書籍。在S.弗洛伊德之前,他還寫過一本完全針對焦慮的着作《恐懼的概念》,他在心理學方面的創新思想受到弗洛伊德的贊許。

信心的跳躍

克爾恺郭爾自認是反文化基督教的先知,他極其厭惡黑格爾的思想,認為黑格爾把聖經和先知的正宗基督教扭曲為文化性的基督教。這種文化基督教在他來看根本不是正宗的基督教。在他晚期的着作《讨伐基督教國度》中論到,這種每個人都是“基督徒”的社會,真正的基督教顯然已經消失了。

黑格爾對德國和北歐國家的基督教有兩方面的影響。首先,黑格爾把宗教與哲學合為一體,把基督教信仰理性化、神學思辨化。其次,黑格爾的國家主義理論适應了國家教會的社會潮流。祁克果對神學思辨化的思想潮流和教會國家化的社會潮流都持強烈的反對态度。所以,他不僅是公認的存在主義哲學先驅,而且被新保守主義尊為先驅。

克爾恺郭爾的信心跳躍是談到當人面臨抉擇的時候會引發焦慮,而這種決定是一種跳躍的動作,它無法用邏輯方法來推演。祈克果認為人的堕落也是一種非理性的跳躍。然而另有一種跳躍,就是信仰的跳躍,同樣不能從處境中推演出來。當人面臨緻死的疾病或是無法克服的焦慮,信仰卻能幫助人克服。

在克爾恺郭爾的理論中,信仰跳躍有三個階段,但是這些階段不是時間上的那種階段,而是包含美學的、倫理的和宗教的,這三階段彼此間相互聯系,無法清楚分開,例如在最後的宗教階段裡,仍不免存在倫理思想和美感。尤其是他認為倫理宗教是具有主觀性的,是源于他獨特的審美觀,而美感卻不能用邏輯來推理。而上帝是所有行為與思想的終極前提,因此更無法用推理與邏輯證明上帝的存在。

有關美學階段是他很值得一提的事。美學階段的特征是與人的生存扭在一起,他在這裡所談到的美學不是指美學這門課程本身或藝術,而是一種衡量的标準。标準是按照每個人和每件事是否能夠滿足自己的美學,也就是聖經中描述猶太人對于好的事情或正确的事情,就稱這事為善、為美的“美”,這就是屬于美學的階段。因此他曾批評羅馬教宗曾醉心于異教風俗與道德敗壞的希臘羅馬藝術。

在倫理階段,克爾恺郭爾提出“魔性的”(demonic)這一個概念,是“自我隔離”(self-seclusion)的意思,也就是沒有走出自己。跟這種自我隔離的情況相反的是愛,愛可以引導人走出自我隔離的處境,也就克服了“魔性的”。這種愛的特征可以引導到愛的關系。也就是說在倫理階段中,愛克服了孤立進而産生責任心,而透過責任心就可以達到倫理的階段。宗教階段超越了美學的和倫理的階段,可以分為兩種類型“宗教A”和“宗教B”,其代表性人物分别為“蘇格拉底”和“耶稣”,兩個者的共同之處在于對神的看法上都是存在主義者。

宗教A或蘇格拉底的宗教認為真理可以在人的存在中找到,也就是說基本真理存在于人自身之中。蘇格拉底想要用辯證法和存在主義把真理從人中召喚出來,他使用兩種方式,一種是反諷,這意味透過徹底的追問來探尋真理。另一種方式是産婆術(midwifery)。教師不是單單地直接教導真理,要幫助人們發現存在他們之中的真理,而使本來存在人之中的知識誕生出來。

有論者提出,蘇格拉底可被視為人道主義的創立者,這可以被視為準宗教之一,但是蘇格拉底并沒有轉變别人之存在的總體狀态,因為這種轉變隻能在宗教B中才能做到。宗教B認為真理無法在人之中找到,因此,上帝必須從人的外面進入,并對人進行教導,于是上帝以基督的形式進入到人之中。這是另一次的跳躍,上帝借着基督道成肉身産生跨越時間的跳躍。

因為神與人之間有“素質上的無限差異”(infinitequalitativedifference),而人類不僅有限,更是有罪的;所以追根究底,人必須借着決心,也就是“信心的跳躍”,以内心的熱情擁抱真理。沒有信心的跳躍就會變成隻有理性的宗教,但是這絕對不是正宗的基督教。

神的道路高過人的道路

道成肉身的絕對吊詭性與非理性

克爾恺郭爾主張“主觀的真理”,為新正統神學奠定了哲學根基,重新尋找神話語的神學,将信心置于崇高的地位,隻把理性當作是理解神話語的工具而已。就是因為神話語中的基本真理具有吊詭性,使得邏輯學的非矛盾律(A≠-A)在基督教神學也不管用,因為神的意念(思想)高過人的意念(思想),神的道路(方法)超過人的道路(方法)。

克爾凱郭爾在這一點上開啟了新正統神學的先聲,所以辯證神學家以他為盟友。克爾凱郭爾對于真理的定義,特别是關乎神與人類存在的真理,是指“一個客觀不明物,人透過内心最深的熱情去攫取,并且将它緊抱不放。”。但是,“當主觀、内在是真理,客觀定義的真理就成為吊詭。”道成肉身就是一個“絕對的吊詭”,所以隻能憑着信心披露與理解。

黑格爾企圖将吊詭當做邏輯觀念,置于普遍、和諧、理性的真理系統,有違吊詭的真義,并且把它變成抽象哲學觀念的象征代表。對克爾凱郭爾來說,耶稣确實就是神,也确實是人,但集中于一身的真理,是邏輯上的矛盾,因此他駁斥黑格爾,認為這是啟示的全新真理,要我們決定是要接受或棄絕耶稣基督為主。一個人要與上帝建立關系,必須是個人的決定,而不是抽象的推理。

大事年表

1813年5月5日,克爾恺郭爾出世。

1821年,入布日爾狄斯科倫學校讀書。

1830年,入哥本哈根大學。

1834年,母親逝世。

1834年,受教于馬騰森。

1836—1837年,聽保羅·彌勒關于形而上學一般的概念的講座

放蕩時期

1837年5月8日,取道拜訪鮑萊特.羅爾達姆,半途而返。

5月9日,在鮑萊特家遇見并認識蕾琪娜。

7月,從父親家搬出。聽馬騰森關于教義學的講座。

1838年3月13日,保羅·彌勒去世。

8月8日,父親去世。

9月7日,《一位健在者的論文》發表。

1840年7月3日,通過神學考試。

7月19日—8月16日,遊父親故鄉日德蘭薩依定。

9月8日,向蕾琪娜求婚。

9月10日,蕾琪娜接受求婚。

1841年8月11日,歸還蕾琪娜的訂婚戒指。

9月29日,碩士論文《論蘇格拉底的諷刺概念》答辯。

10月11日,與蕾琪娜徹底絕交。

10月25日,赴柏林。

1842年3月6日,從柏林返回。

1843年2月20日,《或此或彼》出版。

5月8日,第二次赴柏林。在柏林期間聽到蕾琪娜訂婚的消息。

5月16日,《布道詞兩篇》出版。

10月16日,《恐懼和顫栗》出版。《重複》出版。《布道詞三篇》出版。

12月6日,《布道詞四篇》出版

1844年3月5日,《布道詞兩篇》出版

6月8日,《布道詞三篇》出版

6月13日,《哲學片段》出版

6月17日,《畏的概念》出版。《前言》出版

8月31日,《布道詞四篇》出版

1845年4月29日,《關于虛構場面的三篇講稿》出版

4月30日,《生命的階段》出版

5月13日,《第三次赴柏林》

5月29日,《布道詞十八篇》出版

12月27日,在《祖國報》上撰文,希望《海盜号》對他進行責罵

1846年1月2日,《海盜号》首次刊登有關克爾恺郭爾的文章,并附漫畫

2月7日,想結束寫作生涯當牧師

2月27日,《非科學的結語》出版

3月30日,《文學評論一篇》出版

1847年7月13日,《從不同角度進行研究的布道詞》出版

11月3日,蕾琪娜嫁給F.施萊格爾

1848年4月19日,與醫生交談後獲得某種精神和心理上的體驗

4月23日,丹麥—普魯士三年戰争爆發

4月26日,《基督教文集》出版

4月,因經濟困難搬入托納布斯克嘉德156号新住宅

11月,《對我着作事業的看法》完成,但決定不予發表

1849年2月,開始殉教的想法

1849年5月14日,《或此或彼》第二版問世。《野地裡的百合花和天上的飛鳥》出版。《兩篇倫理—宗教論文》出版。

7月30日,《緻死的痼疾》出版

11月13日,《祭司—稅吏—有罪的女子;耶稣受難日聖餐時的三篇演講》出版

1850年9月27日,《基督教的錘煉》出版

12月18日,《布道詞一篇》出版

1851年7月7日,《我的着述事業》出版

9月27日,《反省。向當代介紹自己》出版

1854年1月30日,明斯特主教去世

4月15日,馬騰森被任命為主教

12月18日,《明斯特主教是“真理的見證人”、“真正的真理的見證人”之一嗎?——那是真理嗎?》發表。這是一系列二十一篇文章中的第一篇。

1855年5月24日,《既然非說不可;那麼現在就說》出版。《瞬間》第一期出版。

6月16日,《基督對官方基督教的評價》出版

9月13日,《上帝的不可改變性》出版

9月25日,《瞬間》第九期發行。寫下最後一篇日記

10月2日,住進腓特烈醫院

11月11日,去世

主要着作

克爾凱郭爾以真名及多個不同筆名出版其作品,以表達其反教條、反權威及多重觀點的思想。以下漢譯不包括副題,署以真名的作品不注明作者名稱:

《非此則彼》-VictorEremita編着(1843)Enten-Eller.EtLivs-Fragment,udgivetafVictorEremita《兩個啟發性談話》(1843)ToopbyggeligeTaler

《恐懼與戰栗》-JohannesdeSilentio着(1843)FrygtogB瘁攀渀.DialektiskLyrikafJohannesdeSilentio

《重複》-ConstantinConstantius着(1843)Gjentagelsen.EtForsøgidenexperimenterendePsychologiafConstantinConstantius

《哲學性片斷》(1844)-JohannesClimacus着,克爾凱郭爾出版PhilosophiskeSmulerellerEnSmulePhilosophie.AfJohannesClimacus.UdgivetafS.Kierkegaard

《生命的階段》(1845)-衆人着,HilariousBookbinder編纂及出版StadierpaaLivetsVej.StudierafForskjellige.Sammenbragte,befordredetilTrykkenogudgivneafHilariusBogbinder

《非科學的結語》(1846)-JohannesClimacus着,克爾凱郭爾出版AfsluttendeuvidenskabeligEfterskrifttildephilosophiskeSmuler.--Mimisk-pathetisk-dialektiskSammenskrift,ExistentieltIndl朁,afJohannesClimacus.UdgivenafS.Kierkegaard

《不同精神的啟發性談話》(1847)OpbyggeligeTaleriforskjelligAandafS.Kierkegaard)

《愛之工》(1847)KjerlighedensGjerninger.NoglechristeligeOverveielseriTalersForm,afS.Kierkegaard

《緻死的疾病》(1849)-Anti-Climacus着,克爾凱郭爾編SygdommentilDøden.EnchristeligpsychologiskUdviklingtilOpv欁欀攀氀猀攀.AfAnticlimacus.UdgivetafS.Kierkegaard

《基督教的訓練》(1850)-Anti-Climacus着,克爾凱郭爾編IndøvelseiChristendom.AfAnti-Climacus--UdgivetafS.Kierkegaard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