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坎古鎮

赤坎古鎮

廣東省中心鎮
開平赤坎古鎮位于廣州開平中部,國外華僑、港、澳、台同胞共7.2萬人,是馳名的僑鄉。有350多年曆史,是一座具有稠密嶺南特色和深摯文化底細的古鎮。[1]赤坎境内保留有大量的華僑建築,中西合璧。古鎮上也有碉樓,而遠近聞名的關族和司徒氏圖書館、堤西路的騎樓建築群更是僑鄉一絕,赤坎鎮先後被評為中國曆史文化名鎮、全國重點鎮、廣東省中心鎮、廣東省教育強鎮、江門市十大特色鎮街(截止于2013年1月5日)、廣東省政府定為文物保護單位。
  • 中文名:赤坎古鎮
  • 外文名:
  • 别名:
  • 所在地:江門
  • 地址:廣東省江門市開平市開平碉樓
  • 類别:景區
  • 開放時間:全天
  • 票價:26元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面積:61.4平方公裡

簡介

赤坎鎮位于廣東省珠江三角洲經濟開發區内、開平市中部,距開平中心城區12公裡,325國道和珠江一級支流——潭江橫貫全鎮,水陸交通十分便利。開平的集裝箱碼頭、三埠港客運碼頭,每天都有600噸級貨輪、豪華飛翼船往來營運;全鎮總面積61.4平方公裡,總人口4.8萬人,海外華僑、港、澳、台同胞共7.2萬人,是著名的僑鄉。此外,赤坎境内保留有大量的華僑建築,中西合壁,僅碉樓就有200多座,尤其是具有400年曆史的迎龍樓、抗日舊址南樓、遠近聞名的關族和司徒氏圖書館、堤西路的騎樓建築群更是僑鄉一絕,最近被省政府定為文物保護單位。

赤坎鎮是珠江三角洲重點工業衛星鎮和廣東省中心鎮之一。赤坎鎮交通、能源、通訊、供水、供電、硬件設施條件好,程控電話容量已達9000門,移動電話廣泛使用,可直撥世界各地;建成3.5萬伏和11萬伏電站各一座;自來水廠年供水量超1000萬噸。

赤坎鎮原先由新會縣分割出來,由于潭江的各支流包圍着赤坎鎮,赤坎鎮的水路交通相當發達。據1991年修的鎮志記載,1676年赤坎已有水渡碼頭。但随着現代陸路交通工具的進化,水陸交通已經沒落。

赤坎為古埠,前後經曆過宋、元、明、清以及法國殖民統治和民國時期,每個時代獨特的建築風格,都是曆史的印記。赤坎的各種舊建築,古典民族風格、歐陸風格、南洋風格、民國風格、甚至前蘇聯風格的都有,是建築藝術的博物館。

赤坎除了五大會館那典型的明清時代建築風格外,在大通街、中興街一帶,許多舊時客商的宅第、商鋪至今仍保存完好,裡面的廂房天井布局嚴謹,屋檐桁梁結構精緻,雕梁朱漆依然斑駁可辨,集中體現了赤坎古埠民居的特點。這些樓房雖然經過百多年的風風雨雨,但依然風韻不減。該鎮的堤西路,更是因為綿延300多米的騎樓街、保存完好的600多座古老的騎樓而深得影視界人士青睐,認為這裡具有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舊廣州、舊香港的韻味,被稱之為“電影街”。

地理氣候

赤坎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境内土地平坦,士質肥沃,電動排灌及自流灌溉條件優越,适宜連片開發種植水果、蔬菜、花生、甘蔗等經濟作物和創辦花草基地、水産動物養殖基地。

地形概貌

赤坎鎮總面積61.4平方公裡,其中鎮區面積5平方公裡。其平面地形象一片海棠葉。95%屬潭江沖積平原,潭江以南有護龍小海等管理區,小部分土地是山地丘陵。

山脈

百足山位于赤坎鎮區西南約1公裡處。海拔234米,面積6平方公裡。東西走向,形似蜈蚣(又名百足),故名。山體自台山白沙向北延伸至本鎮兩堡和百合兩鎮。山體結構以花崗為主,土壤為黃壤,植被有芒萁、芒草、山松濕地松等。三圭山,又名護沖山。位于赤坎鎮區東南面約4.5公裡處。有三尖峰,故名。由台山白沙入境至兩堡至護龍、小海,東西走向。山南屬台山,山北屬赤坎。

河流

赤坎鎮境内有河流潭江、潭江支流、米崗沖、滘口沖、鎮海(塘口河)。其中以潭江主流、自高向東流入鎮區直至南樓,全長約6公裡,經中股、塘聯、南樓、沙溪、新建等鄉村。

氣候

赤坎鎮位于北回歸線以南,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多雨,作物常青。年平均溫度20oc-22oc,月平均溫度28oc,最高溫度37。3oc,最低氣溫13。4oc,極少霜雪但如遇冷空氣侵襲,溫度降至0oc。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和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有過下雪,河水結冰。鎮内最早見霜日是11月下旬,最遲終霜日是2月中旬,曆年平均霜日約為3日,無霜日約為362日。夏天以7月為最熱,平均溫度28。4oc,極端最高為37。3oc,夏季長達200天以上。由于鎮境處于潭江兩岸,鎮内河湧縱橫,水氣充足,有海風調節,一般在攝氏21度-29度之間。

1、日照時數——每年約2000小時,但全年各月的日照數極不平衡。2月和3月的日照平均隻有3小時左右,由于日光不足,常給各種作物的成熟、收獲、春播、春種均帶來不良的影響。7月至10月份的光照時數長,有利于水稻的灌漿成熟和晚稻生長發育。

2、降水——多集中于4-9月。雨前,由于東南靠近南海。海洋蒸發大,氣流急劇上升,雷雨交錯進行。10月-12月,由于地溫減低,北風頻吹,雨量遞減。2--3月,因天空時有冷空氣接觸,故陰雨綿綿。

3、風向——赤坎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大氣環流随季節而變化。4-9月多吹偏南風。10月至次年3月多吹偏北風。

土壤

赤坎鎮耕地面積29923畝,成土母質基本是砂貢岩,風化谷底積物、河流沖積物。按其地形環境和成土母質來源,大體可分:水稻土、旱地土、山地、林地三類。潭江兩岸的河流沖積區,主要土壤有泥田,沙質田和赤紅土(旱地占多數)特點是地下水位高、酸性很大。

主要景觀

歐陸風情街

赤坎鎮的堤西路被譽為歐陸風情街,沿路商鋪建築風格保存良好,充滿1920年代的味道。早年旅美、歐的本地華僑帶回國外建築圖紙再融合本地傳統建築風格,建造出一批中西合璧的樓房。其特色主要體現在樓頂建築。嶺南地區常見的騎樓在赤坎鎮非常普遍,堤西路也不例外。據統計,赤坎鎮共有3公裡騎樓,約600座房子。

影視城

早在1939年,就有電影人司徒慧敏在本地拍攝抗日電影《保衛大四邑》。此後陸續有《三家巷》、《香江風雲》、《廖仲恺》和《醉拳Ⅱ》、《六兩金》、《南線大追殲》、《香港的故事》、《阮愛國在香港》(中越合拍)等影視作品在本地拍攝。當地政府為了吸引遊客并吸收資金進行文物修繕,2005年建成了赤坎影視城。該城占地6萬平方米,總投資2000萬人民币。電視連續劇《風雨西關》、《三家巷》及港劇《東山飄雨西關晴》亦在此拍攝。

景輝樓

景輝樓置身在赤坎鎮著名的歐陸風情街,與赤坎影視樓僅一牆之隔,是了前往參觀了解赤坎古鎮百年曆史的唯一場所,景輝樓是嶺南水鄉著名的騎樓,以民國時期名醫張景輝而命名。樓高三層,建築長45米,寬5米,樓高三層。每層都有雙客廳、雙寝室、雙開放式樓梯,垂直天窗,橋式天井,屬典型的嶺南古鎮騎樓民居。

一樓是赤坎古鎮曆史陳列館,内有二十年代的股票、中國第一台收銀機、蘭桂院妓女房的原物和原貌布置,珍藏妓女原裝的名片,民國時期原物組成的新娘洞房等等……500多件曆史實物,讓您從豐富的曆史實物中切身觸摸赤坎昔日的繁華。二樓是民國時期名人張景輝的故居,内中民國式的家具布置,原汁原味,古色幽香,充滿神秘,發思古之幽情。

圖書館

赤坎鎮最奇特的景觀,莫過于小小的地方竟然有兩座公共圖書館。作為兩大家族數百年競争的見證,司徒氏圖書館和關族圖書館現在依然作為地标建築矗立在赤坎鎮。1920年司徒族人開設閱覽室以滿足族人文化需求,反響熱烈。後來有海外族人提議興建圖書館,1923年動工,1925年建成,總投資三萬多銀元,建築風格為歐式。落成後一年,再置美國大鐘一座。館内陳列本族名人事迹,藏品還包括慈禧太後題字等珍品。此舉震動了關族人,為了挽回面子,他們馬上于1925年組成家族圖書館組委會,1927年動工,1929年建成關族圖書館,規模與司徒氏相當。他們采用德國大鐘,也有各類珍貴藏品。由于抗日戰争影響,這兩座圖書館停辦長達數十年。1980年代初,當地政府落實中央政府華僑政策,予以重開。目前除部分樓層留作同族聚會交流之用外,其餘區域仍作為公共圖書館對公衆開放。

騎樓建築

騎樓建築是赤坎鎮的一大特色,全鎮共有三公裡、約六百座騎樓,當中尤以堤西路一帶最壯觀,構造也極講究,巴洛克風格的屋頂裝飾,鑲嵌了彩玻璃木窗,石雕精美的小台,淡黃、暗紅的外牆。因為建築多為三、四層,臨街店鋪二樓以部分都是凸出來,底下的空間便變了行道,遠看像樓房騎在行道,故稱為騎樓。

赤坎古渡口

1至4号碼頭西起晨光小學至大通街與平安街交接處,全長180米,是赤坎埠最古老的渡口碼頭,故稱古老渡街。該段碼頭包括晨光小學大門、大通街西北端斜坡出口、大通街西北段中部(此巷因狹窄彎曲,已堵塞)和平安街通民主路的三段踏級;5至10号碼頭則由大通街中段至井街口,包括大通街中段步級、染房街、東興街、水仙街、南興街(舊稱米行街)和泥水街。而大通街中段步級,盡處有一井(已棄用),是目前青石踏跺保存最為完整的渡頭遺址,甚至當年船隻系纜的石墩尚在。

赤坎五大會館遺址

會館是舊時同鄉人士在外地都會、商埠所設立的館舍,是供同鄉聚會、議事和寄宿的場所。赤坎原為古港埠,清康熙年間廢除海禁後,素有航海經商習慣的福建船商載貨來赤坎埠貿易,與土民相得,陸續招集同鄉來此經營。因閩人引聚漸多,集居一處,乃成福建村及福建街。赤坎與外地商貿往來,福建人開其先河,繼而潮、浙、穗及高、雷等地的商船、紳賈接踵而至,地方漸旺。随着商貿的發展,清朝年間先後建造了潮州會館、高州會館、閩浙會館、雷陽會館和廣府會館。

古祠廟

由于古商埠的發展,赤坎的廟宇也随之香火興盛。先民所信奉的,不一定是儒、佛、道那主流宗教,而是泛神主義,祠廟裡所供奉的神靈多種多樣。赤坎較為聞名的古祠廟有水仙廟、白馬廟、關帝廟、雙宗廟、康公廟、媽祖廟等等。

寸金橋

寸金橋,坐落于湛江市赤坎城區西側的文章河上,1925年,遂溪麻章紳民為紀念抗法鬥争另建石橋,改名“寸金橋”,取“寸土寸金”之意。寸金橋白石雕欄上,飾有33個本地傳統的石狗雕塑,象征守護領土;橋兩側大理石上“寸金橋”字,為已故黨和國家領導人董必武所題。橋北主體廣場立有大型浮雕,無聲地叙述着湛江人民抵抗外國侵略者的悲壯曆史。浮雕背後,刻有當年抗法簡史與董必武、郭沫若于上世紀六十年代視察湛江時所題的詩句手迹。

特色美食

馬岡濑粉

中秋佳節,馬岡、龍勝各家各戶都有吃濑粉的風俗習慣,因其地方做的濑粉風味獨特而傳至周邊鄉鎮。馬岡濑粉呈圓絲狀,潔白,直徑3—4毫米,鮮美可口,口感韌滑、較爽。食法是用冷水浸2—3小時後煮食,可加入各種湯水或醬油、花生油拌勻。

豬仔薯(幹)

主要産于蒼城鎮潭碧,有200多年的種植曆史,攀援莖,塊根肉質嫩白,品質佳。甚有清暑、潤喉、去積滞的功效。切片曬幹,可煮糖水,口感甘涼,亦可配豬骨熬湯佐膳。

赤坎鴨粥

烹制鴨粥要選用上等精米外,在鴨的選用上考究鴨齡、肥瘦均應适中,以保證肉質鮮嫩。烹制時将精米放入水中熬煮,待将熟時再把半熟的鴨肉放入同煮,直至全熟。此粥保持了鴨肉原有的香味,口感清爽,老少皆宜。

兩大家族

赤坎鎮鎮區面積5平方公裡,但古鎮區僅3平方公裡。然而這裡卻清晰地被劃分為兩大家族的地盤。河東區是司徒族人,河西則是關族。其聚居區内也有外姓人居住,但他們互相之間絕不混住。關氏族人來自福建,據族譜記載,始祖關景器于五代後晉開寶七年(974年)因官場失意來到廣東,後定居于新會縣石牌都談雅裡(今稱司前鎮)。其第六世祖關興義遷入赤坎鎮,年代不詳,估計為北宋的中後期。司徒族人則來自河北邯鄲。由于北宋末年靖康之變,金兵入侵汴梁,司徒族人的先祖南遷至南粵。定居赤坎的則是其第七世祖司徒新唐(1324年—1392年)。作為開拓者,經過多年發展,兩家都成為開平地區的望族。而随着地區發展,兩家也在各方面開始明争暗鬥。最初在赤坎設墟的是司徒氏,選定的趕集日期是逢三、八日。至今當地仍有一地區名“三八墟”,即由此而來。後來關族人也将原設于他處的市墟遷至赤坎。兩墟一開始便一東一西,直至如今赤坎鎮仍分上埠下埠。随着墟鎮逐漸擴大,兩家開始因為經濟利益發生摩擦。嘉慶後期及道光年間甚至出現過為争場地幾乎發生械鬥的事情,均需要官府出面調停。到民國十四年(1925年),圍繞土地産權問題再次出現糾紛,法院裁決執行的時候雙方幾乎駁火。

行走攻略

赤坎沿潭江而建,南岸是鄉村,北岸則是城市,清一色的騎樓,遠比開平老街龐大的洋樓群。

沿江的堤東堤西路,裡面與之平行的中華路,夾在兩條大路間還有一條叫“二馬路”的小路,這是與江平行的三橫,還有許多縱馬路與它們交叉形成城區的路網。

潭江上有上埠和下埠兩座橋,下埠橋是一道分水嶺,也就是形成堤東堤西路的分界線,堤東一塊全部姓司徒,堤西一塊全部姓關。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