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學說

儒家學說

孔子于春秋戰國時期創立的學說
儒家學說是由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創立,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人治”。儒家思想對封建社會的影響很大,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産生過深遠的影響。當時儒道兩家學派有個明顯的共同趨勢就是道家往下層社會發展成民間道教;而儒家則在上層社會發展成了廟堂儒教。“儒學”、“儒家”、“儒教”這些概念要分清。儒學作為一種學說,儒家作為一個階層,儒教作為一種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區分開來。
    中文名:儒家學說 外文名: 别名: 創立者:孔子 主要理念:尊仁重禮 影響範圍:東亞文化圈

基本簡介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在漢武帝當政之前,隻是各種學說中的一種,而且不為官方所看重。筆者不是胡說,請看史書所記:[漢書.武帝紀]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禦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諸侯相,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谏之士。丞相绾奏:“所舉賢良,或治申、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亂國政,請皆罷。”奏可。

初次試考

這段話的意思是:距今(2007年)2146年的時候,漢武帝通知,總理、總檢察長、高級幹部、省長、市長、以及上述官員的秘書長。推薦有學問、人品正直的人。推舉的人送到京城後,進行了答辯。考核完後,總理向皇帝彙報說:“推薦的這些人,說得都是申不害、商鞅、韓非、蘇秦、張儀的主張。隻會破壞國家的政局。一個也不能用”皇帝說。就這麼辦吧。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1,孔孟的弟子不為官方所看重;2,當時各種學說并存,甚至比孔孟學說更受人重視;3,各種學說都不适合統治者的需要。又過去了六年,各級官員出缺,需要補充。[漢書.武帝紀]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于是董仲舒、公孫弘等出焉。在距今2140年的時候,皇帝通知:各市級以上的政府機關,推薦可以作官的人。于是董仲舒、公孫弘等學習孔子學說的人有了出頭的機會。

奠基地位

這次沒有采用答辯的方式,而是要求每個人寫論文,皇帝看了這些人的論文,發現董仲舒的文章寫得挺好,連續要他又寫了兩篇論文。在第三篇論文中有一段話,正是這段話确定了儒家學說的官方地位。

[漢書.董仲舒傳]《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奏可。

這段話是說:經過孔子删削過的《春秋》書中所說的統治國家的學說,是符合天地大道的經典。無論古代還是目前都适用。現今念書的人學各家學說,對同一個事情得出的結論卻大相徑庭。所以皇上無法統一思想,這才出現了法令制度經常變更,各級官員和老百姓不知道聽誰的。我董仲舒認為,凡是不屬于(孔子修改過的)詩經、尚書、儀禮、周易、古樂、春秋,以及不合于孔子學說的其它各種學派,要用政府的強力禁止傳播。務必不準其它各派的學說與孔子學說有同等的地位。這樣做了,那些偏斜不正的學說就會被消滅,全國的思想領域統一。按照統一的理論制定的法令才可以明白清楚。老百姓才可以知道應該怎樣做。皇帝說:好!

于是出現了“默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局面。出現了儒家學說的第一次輝煌。可惜,這次輝煌持續了八、九十年後,就遭遇了危機。結果不得不由漢宣帝宣布“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此後一千多年的時間裡,仍然各家學說并存。直到明朝,科考隻考朱熹注解的四書内容,讀書人要想當官隻能學習“四書”。在這種考試指揮棒的作用下,孔孟學說又輝煌了四百多年。就是董仲舒本人因為運用《春秋》一書中的學說,非議朝廷,差一點丢了腦袋,“下仲舒吏,當死,诏赦之”。弄得連他自己的學生呂步舒都“以為大愚”。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