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綏軍

晉綏軍

晉系軍閥
晉綏軍,是山西軍閥閻錫山率領的地方武裝部隊,屬于國民革命軍,晉是山西,綏是綏遠,閻錫山控制這兩個地方,所以叫晉綏軍。其幹部多是山西人。其中又分為五台、定襄派系(閻錫山),崞縣派系(徐永昌),晉南派系(傅作義)等三個小派系。晉綏軍是中國在國民黨統治時期較有影響的一支軍事力量,而且其整體性,忠誠度等特點都比較顯著。作為晉綏軍統帥的閻錫山,在其統治山西38年的時間内,以其高超的政治手腕,勤奮的苦幹精神,在治理山西、建設山西過程中都有不俗的表現,但終因閻錫山心胸狹窄,為人小氣的個人品格,使他和他統帥下的晉綏軍始終未能走出山西。即使在抗戰時期也隻是偏居山西一隅,未能在偉大的抗日戰争中為中華民族作出更大的貢獻。[1]
    中文名:晉綏軍 勢力範圍:山西,綏遠 領 導:閻錫山 派 系:北洋軍閥、國民革命軍 存在時間:1907年-1949年 參與戰争:中原大戰、抗日戰争、解放戰争 主要将領:商震、徐永昌、傅作義、楚溪春、孫楚

簡介

首領閻錫山

作為留學日本五年的最早的“同盟會”會員之一的“鐵血丈夫團”成員之一的國民黨元老,他是近現代史上對中國有着非常重要影響的人物。他所領導的晉綏軍為推翻清政府,為抗擊外蒙獨立,為民族的抗戰,為民族的獨立、自由曾作出過重大貢獻。1911年11月5日下午,閻錫山與吳祿貞在娘子關會晤,決策推翻清廷大計,決定組成燕晉聯軍,其時,他們就已有共識:“山西是我們中國最重要的堡壘,将來中國萬一對外有事的話,海疆是靠不住的,山西要負很大的責任,所以山西這個堡壘,要好好布置。”

1911年11月15日,袁世凱派曹锟和吳佩孚等率軍攻打山西,閻錫山率領軍隊雖做了堅強抵抗,但還是被袁軍打的大敗。閻錫山隻率領1000多人逃離山西,取道保德,率部攻入綏遠,占領包頭,才得以生存下來。1912年9月18日,孫中山先生訪問山西,在太原逗留兩天三夜。孫中山這次訪問山西,是民國曆史上最重大的曆史事件之一。

之後,閻錫山在山西無不受北洋軍閥強大的勢力脅迫,并欲圖奪取之。此時,閻錫山采取了“保境安民,惟力是視”方策。民國時期,對山西的國民教育,基層的政權建設,以及工農業生産的發展,制定了宏偉計劃,這些都是在孫中山訪問山西的指導方針的落實。與此同時,閻錫山提出了“民德、民智、民财”的三大施政綱領。在一個較長的時間裡,閻錫山大抓了山西的各項建設,工業、農業、農田水利建設都有長足發展,尤其是軍事工業的兵工生産,成績更為突出。有了這些比較堅實的物質基礎,這樣才有了抵擋北洋軍閥各派系的武裝進攻和北伐的成功。

奉系軍閥張作霖,派20萬大軍攻打山西,費時8個月,山西依然固若金湯,張大帥隻能撤兵而回;北伐時期,閻錫山及其領導下的晉綏軍,雖不是主戰場,情況卻十分耐人尋味,這是因為晉綏軍集團,牽制了對方太多的兵力和精銳;抗戰時期,山西造的槍跑彈藥源源不斷地送往前線抗敵的國共兩軍,有力地抵抗了日本鬼子的進攻。

“太原會戰”後,閻錫山駐于臨汾。1938年12月13日,閻錫山曾說:“我們今天軍事上的失敗,是過去數十年政治腐敗的結果。故,意中事。不必悲觀,不必失望。當日,南京失陷,閻錫山堅定地提出了“甯在山西犧牲,不到他鄉流亡”的口号。在山西,他領導晉綏軍,進行了持久的抗戰,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為此赢得了“模範戰區”的稱号。

重要人物

晉綏軍事集團,閻錫山是領袖。他對這支部隊的編制,很有個性和創造性。單獨設立迫擊炮團,手榴彈旅外加九個手榴彈營,僅此兩項創,便創造了中外曆史的先河。這種編制在抵抗北洋軍閥和日本鬼子的入侵,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晉綏軍的主要軍事将領有商震、徐永昌、李服鷹、張蔭悟、周玳、楚溪春、楊澄源、楊愛源、王靖國、傅作義、孫楚、李生達、陳長捷、郭宗汾等。這些人物大都出身保定系,這些人物也大都是閻錫山的“十三太保”,如李服鷹、張蔭梧、楚溪春、李生達、傅作義等等。

這些将領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傅作義。這位被閻錫山由太原陸軍小學保薦到北京清河陸軍學校的15歲的青少年。畢業于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五期步兵科,即回山西,由少尉排長連升至少校團副的他。在讨馮玉祥國民軍的戰鬥中,由于守天鎮指揮有方,一年之内,傅作義由上校團長升到中将師長。這在晉軍、晉綏軍曆史上是沒有過的。晉綏軍的戰鬥力就是以傅作義的三十五師及其後來發展為三十五軍為典型代表。後來,另起爐竈的傅作義,更是在抗戰時期和解放戰争時期出盡風頭。抗戰時期的1940年,他指揮的五原會戰,擊斃日本水川中将、步兵聯隊長橋大佐、特務機關長原中佐和五原礦日本籍軍事技術人員500人,擊斃日軍1100人,生俘日軍大小指揮官50人;斃俘僞蒙軍3000人。

其次,徐向前領兵解決山西問題,吃肉與啃骨頭的關系和利害,徐向前最有經驗和體會。但他硬是橫下一條心,兩打運城,把運城拿了下來。繼而一發不可收拾,攻堅臨汾、決戰晉中、解放太原,繼而,場場戰役是經典,場場戰役美名傳。臨汾戰役打出個“臨汾旅”,成為共和國軍史上最大的榮譽授予單位;晉中戰役,以六萬之衆扣敵十萬之師,是中國戰争史上以少勝多、以寡擊衆的著名戰例;太原戰役,也成為共和國軍史上最難攻堅、費時最久、傷亡最大的“三最”城市攻堅戰。

中國共産黨中央委員會

1946年10月1日《三個月總結》黨内指示,針對蔣介石堅持要消滅共産黨的判斷,确定以打解決中國問題的方針。且大體勾畫了解放戰争的基本進程。用3至5年的時間,先實施防禦,然後轉入反攻和進攻。1947年12月,毛澤東提出了著名的《十大軍事原則》中,多數原則中涉及到陣地戰的問題,并強調,“應取小城市和中等城市和廣大農村,後去大城市。”“一切守備薄弱的城市堅決奪取之,一切敵人有中等守備程度的守備,而環境有許可加以奪取的城市和據點,相機奪取之。一切敵守備強固的據點和城市,則等候條件成熟時,然後奪取之。

中原大戰前後的晉綏軍編制

蔣介石為分化各派反蔣力量,拉攏閻錫山,于1929年10月28日任命閻為陸海空軍副總司令,閻充分利用蔣授予的職權.擴充軍隊。至1930年中原大戰前,閻錫山的部隊發展到10多個軍,其情況如下:

步兵

第一軍軍長孫楚,轄孟祥吉、陶振武、馬延守3個師;

第二軍軍長楊效歐,轄周思城、徐岱毓、李樂濱3個師;

第三軍軍長王靖國,轄田樹梅、杜堃、田繡章3個師;

第四軍軍長李生達,轄霍原璧、段樹華、陳長捷3個師;

第五軍軍長李服膺,轄朵珍、李俊功、賈學明3個師;

第六軍軍長楊耀芳、轄方克猷、趙廷英、溫玉如3個師;

第七軍軍長關福安,轄郭宗汾、魯英麟、劉添貴3個師;

第八軍軍長張會诏,轄杜春沂、周原健、于鎮河3個師;

第九軍軍長馮鵬翥,轄楚溪春、高鴻文、黃光華3個師;

第十軍軍長傅作義,轄苗玉田、葉啟傑、白濡青3個師;

第一保安縱隊司令豐玉玺,轄李廷秀、王輔、劉召棠3個旅;

第二保安縱隊司令楊澄源,轄劉光鬥、李嘉林、梁鑒堂3個旅;

第三保安縱隊司令周士廉,轄王弼、劉逢吉、馬良3個旅;

第四保安縱隊司令秦紹觀,轄劉濯清、樊赓燦、黃士桐3個旅。

上述4個保安縱隊,中原大戰開始後,均改為軍的建制。

騎兵

司令趙承绶,轄孫長勝、彭毓斌、呂汝骥、郭鳳山4個騎兵師。

炮兵

司令周玳,轄辜仁發、楊耀芳、溫玉如、曾延毅、盧珖、周俊傑、馮鵬翥7個炮兵旅(各旅長在中原大戰開始後稍有調整)。

1930年3月15日,反蔣聯軍高級将領推閻錫山為中華民國軍總司令兼第三方面軍總司令,閻以徐永昌為前敵總指揮,張蔭梧、傅作義為副總指揮,調集20多萬大軍,分兵6路,投入中原戰場。閻在魯北晏城設行營,親自指揮。

7月下旬,蔣介石再次調整作戰部署,決定調集主力于兖州以北發起會戰,情勢陡轉。9月18日,張學良發表出兵華北通電,東北軍入關,反蔣聯軍損失慘重。

10月,閻錫山中原大戰失敗,由天津逃住大連。張學良将晉軍編為4個軍,依東北軍番号排列為:第四軍,軍長商震;第五軍,軍長徐永昌;第六軍,軍長楊愛源;第七軍,軍長傅作義。1931年6月晉軍依中央軍番号重新排列:第三十二軍,軍長商震;第三十三軍,軍長徐永昌;第三十四軍,軍長楊愛源;第三十五軍,軍長傅作義。後來又編了1個護路軍,以孫楚為軍長;1個騎兵隊,以趙承绶為司令,1個炮兵隊,以周玳為司令,另外還編了3個獨立旅。

兵役制度

綜述

晉軍從民國元年(1912年)-1949年,主要實行兩種兵役制,即募兵制和‘‘兵農合一’’征兵制。

民國元年(1912年)-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實行募兵制。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閻錫山根據國民政府頒布的《兵役法》,制定了《山西暫行征兵大綱草案》,準備實行征兵制。但不久抗日戰争爆發,大綱草案未能實行。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閻錫由在其控制區域推行“兵農合一"制度,開始實行征兵制。各級兵役機構,也在抗日戰争期間逐步建立起來。 [40] 

兵役機構

民國初,沒有專門的兵役機構。山西軍政府把招募兵員列為軍政部的任務之一,但各部隊招募新兵的工作,主要由各部隊自己負責。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初,第二戰區長官司令部設立了募兵機構-招募處,下轄2個募兵大隊。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招募處改編為山西省政府兵役處,成為山西省的兵役領導機構。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4月,又将兵役處改編為第二戰區長官司令部編練處,下轄專區兵役督察組(隻設有汾南、汾東兩個督察組)及晉西各縣國民兵團和直屬兵役訓練班。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月,編練處改編為山西省軍管區司令部,并逐步建立起軍管區、師管區、團管區兵役組織系統。閻錫山兼任軍管區司令。軍管區司令部設辦公室、編練處、兵役處、總務處和兵役幹部訓練班。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晉中戰役之後,各地兵役幹部潰退太原,被改編為迫炮師第二團。

募兵制

民國元年(1912年)-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晉軍實行募兵制,其募兵方法有以下幾種:一是插旗招募。二是劃區招募。三是臨時募集。

兵農合一征兵制

兵農合一是閻錫山為解決兵員、兵糧問題而制定的制度。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開始在晉西及晉西南部分縣實行,日本投降後又推行到晉中、晉北一些縣份。‘“兵農合一"的主要内容是編互助組:劃分份地和為常備兵(在軍隊服現役者)家屬出優待糧棉等。

軍事訓練

部隊訓練

晉軍的部隊訓練,以制式教練為基本,而在不同發展階段,還有整訓、集訓、閻錫山親訓等多種訓練形式。

制式教練

制式教練為部隊各兵種的基本(正規)訓練。訓練期一般為1年,其中半年為新兵入伍教育及基本教練,半年為應用(即戰鬥)教練。訓練以建制單位組織實施,各級長官及軍士為教員。訓練内容分為學科與術科,學科在課堂(寝室)進行,術科在操場及野外進行。

按照編印的操典、教範訓練

民國二十五年(1926年)秋,閻錫山軍隊在晉北參加反對國民軍作戰後,專門召開軍事教育會議,讨論晉軍的教育訓練問題。會議根據作戰中的經驗教訓,提出應改進的問題21項,經讨論議決,多以閻錫山的《應改良之戰事彙錄》為改進依據。11月30日,閻錫山頒布了《山西陸軍教育令》及教育大綱,對晉軍的軍事訓練作了具體規定。

民國二十六年(1927年)1月,閻錫山又頒發了《山西軍隊教育服務條例》。

民國二十五年(1926年)-民國二十八年(1929年),山西陸軍訓練總監部編印了新的步兵操典和輕重機槍、山野炮等武器教範。 

整訓中的軍事訓練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6月,閻錫山在吉縣古賢村召開晉軍高級軍官會議,會後,閻錫山以第二戰區司令長官手谕編印了他講的《新戰士讀本》;同時長官部又編印了《新的統禦法》、《新的管理法》、《新的訓練方法》、《新的作戰方法》,即所謂的“四新’’,以此對部隊實行教育。此外,還編印了《新步兵野外勤務》、《連的戰鬥法》、《民族革命戰法》等訓練教材。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閻錫山發動十二月事變,舊軍在事變中損失慘重。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閻錫山為重振舊軍要求擴軍,閻錫山又對舊’軍進行整訓,重點整訓幹部。

民國三十年(1941年),閻錫山在長官部成立整訓處,并在部隊建立了各級整訓機構。

利用日本軍官訓練晉軍

抗戰勝利後,閻錫山為擴大武裝,收編原淪陷區各縣僞保安團隊及其他反動地方武裝,改編為山西省防軍,由留用的日本軍官對省防軍進行軍事訓練。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1月,閻錫山在太原新南門外大營盤組成山西省防軍集訓團,每期訓練兩個月。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4月,閻錫山将省防軍集訓團改組為山西軍事幹部訓練團,軍事教官仍由日籍軍官擔任。訓練團設步兵、炮兵、工兵、交通、通訊、軍醫、獸醫、軍鴿軍犬等8個訓練隊,其中步兵隊下設校官隊1個、尉官隊4個,分期輪訓晉軍部隊的幹部。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初,閻錫山的軍隊經過整編後,有許多編餘軍官,閻将其編成軍官總隊,附設在軍事幹部訓練團内集中訓練。

三六一戰鬥法訓練

在閻軍被人民解放軍大量消滅的形勢下,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閻錫山創造了“三六一戰鬥法",親自編寫《三六一戰鬥法課本》和《三六一的具體做法》,發到部隊,作為訓練教材及戰鬥依據。 

親訓團訓練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下半年,人民解放軍在山西戰場連連、取得勝利,解放區日益擴大。閻錫山軍隊所控制的地盤日益縮小,隻剩下運城、臨汾、大同、太原幾個城市和晉中部分地區。11月,閻錫山在太原成立了親訓團,親自兼任團長。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春,由參加親訓團的幹部組建了1個親訓師,後在晉中戰役中被人民解放軍消滅。 

軍事院校

閻錫山在建設晉軍中,曆來重視開辦軍事學校和軍官教育團等,以培養軍事人才。

民國七年(1918年)-民國十九年(1930年),閻錫山開辦的北方軍官學校、山西陸軍辎重教練所、山西航空預備學校、第三集團軍騎兵教練所等軍事教學組織,共培訓軍官和軍士8000餘人。

北方軍官學校的前身為學兵團,主要培養初級軍事幹部和軍士,學制2年。學員由全省各地招收,要求具有高小畢業或同等學曆的文化程度。

山西陸軍辎重教練所主要培養後勤人員,學制2年。教練内容主要有辎重勤務、兵站勤務、衛生、馬學等課程,輔以簡要的軍事訓練。共辦2期,畢業學員700餘人。

山西航空預備學校每期學員60名,學制3年。學員主要從山西軍官學校學員中挑選,并招收部分中學畢業生。學校有從英國購買的教練機6架。隻辦了1期。

第三集團軍騎兵教練所設于大同,培養騎兵基層軍官和軍士。教練所分軍官、軍士兩個隊,軍官隊學員300餘人,軍士隊600餘人,教練期為1年,隻辦了1期。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949年4月,閻錫山辦的随營軍政幹部學校、青年軍官教導第二章晉軍的軍事訓練團、天才軍官學校等,共培訓軍官1萬餘人。

随營軍政幹部學校在臨汾土門舉辦兩期,學員800餘人。主要收容從淪陷區逃亡出來的中等學校的學生,經短期訓練後分派各部隊。

青年軍官教導團是培養訓練青年軍官的機構:轄3個步兵大隊、1個工兵大隊、1個炮兵大隊。學員來源:一部分在山西各地中學招收,一部分由部隊保送,一部分從河南省招收。

天才軍官學校設軍官隊和軍士隊各1個。學員是從各部隊的軍官和士兵中選拔出來的,各有一技之長,即謂之“天才軍官"。教學内容,軍事課以第二戰區編的《民族革命戰法》為主課,政治課以閻錫山的物勞主張為主課。共辦3期,500餘人。

除上述軍事學校外,閻錫山還辦過許多短期輪訓團、輪訓班,輪訓了大批初級軍官和軍士。 

武器裝備

民國二年(1913年)6月,山西軍隊的武器有:步馬槍11888支,機槍12挺,小炮37門,多是湖北漢陽造和德國、日本造。民國五年(1916年),武器逐漸增多,并裝備了山炮,國産的有漢陽造和晉造兩種,外國造的有德、日、英、美、俄、比、奧等。

民國十四年(1925年),山西的軍火生産有了較快發展,可月産步槍1500支,沖鋒槍200支,輕機槍200挺,重機槍30挺,槍彈60萬發,迫擊炮彈500發,山野炮彈300發。因此,至民國十六年(1927年)閻錫山第三次擴軍後,晉軍擁有的武器已達步馬槍10萬餘支,輕重機槍6000餘挺,迫擊炮1000餘門,山野炮500餘門。中原大戰失敗後,晉軍被改編,武器裝備比過去大為減少。

抗日戰争初期,晉軍節節敗退,喪師過半。以後,閻錫山偏安晉西一隅,又逐步擴充軍隊,恢複實力。一個陸軍師的武器,有短槍470支,步馬槍近3000支,輕機槍224挺,重機槍48挺,迫擊炮24門,步兵炮36門,山野炮4門。由于晉軍不是蔣介石國民黨的嫡系部隊,所以抗戰期間軍政部補充給晉軍的武器很有限,晉軍主要靠’遷到陝西、四川的幾個兵工廠生産的輕武器來補充裝備,重武器來源很少。

抗日戰争勝利後,閻錫山接收的日軍武器和改編僞軍的武器,共6萬餘件,從而使晉軍的武器一下子得到很大補充。其中,接收日軍的武器,據不完全統計,有長短槍4萬餘支,輕重機槍1300餘挺,火炮370餘門,擲彈筒1000餘具,各種子彈1200餘萬發,炮彈16萬餘發,手榴彈10萬多枚;接收改編僞軍的輕武器和小炮共1.6萬餘件。在日本投降後不久,晉軍的各種武器總數又達10餘萬件。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2月,晉軍3個集團軍、5個軍的正規部隊,有各種短槍1200支,步槍41436支,沖鋒槍2215支,輕機槍3229挺,重機槍396挺,迫擊炮282門,平射炮10門,戰防炮3門,山野炮158門,擲彈筒1183具,總共50112件。

曆史影響

晉綏軍由辛亥革命時的山西民軍改編而成,經曆北洋軍閥和國民政府時期,至1949年4月,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消滅,前後達38年。晉軍在中國近代史、軍閥史上占有重要一頁,晉綏軍為生存時間最長、實力最為雄厚的地方派系,主要賴以其較為系統和持之以恒的官兵教育和培訓,賴以穩定的領導層和在晉省内積極建立軍工企業。通過系統的、多形式、多層次的苦心教育和培訓,加上較嚴明的軍紀,大大提高了晉綏軍官兵整體素質,晉綏軍曆經多次大規模的軍閥混戰、傾軋,地盤不斷擴大,統轄的山西省經濟、義務教育一度與江浙滬平津比肩,尤其軍工企業和重工業領先全國。

在20世紀30年代這一特殊曆史時期晉綏軍對山西省以及綏遠省采取了特殊的以“造産救國”的思想為主張的特殊的統治措施,僅有利于自身的發展,保存了晉綏軍的實力,減輕了第二戰區的物資緊缺問題,而且客觀上推動了晉綏地區的發展,是一種變相形式的抗日。防守黃河西岸,抵制了日軍繼續向西北侵略的步伐,間接保護了廣大西北地區,對抗日戰争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曆史評價

晉系軍閥集團(晉軍)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特殊産物,雖偏居華北一隅,但憑晉綏兩省之力,在周邊強勢軍閥虎視耽耽、風雲變幻的環境中,不僅生存下來,而且逐漸擺脫中央政府領導,形成事實上的“獨立王國”。但是畢竟晉系軍閥是與人民為敵,逆曆史潮流而動的反動集團,窮兵默武,給中原人民,尤其給晉綏老百姓帶來沉重災難和禍害,最終為曆史所淘汰。 (《簡評晉系軍閥集團》毛洪亮)

晉綏軍對晉綏這兩大省在特殊的背景下進行了農業、工業、文化等三大方面的統治,雖然某些措施的不得當造成了矛盾和危害,但也對山西和綏遠兩省都産生了積極地影響,對抗戰時期的西北地區甚至是全中國都産生正面保護的意義。(《簡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晉綏軍對晉綏地區的統治及影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