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紀錄片

微纪录片

影视艺术形式
微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微纪录片概念提出人阿弋(胡革纪)发现,随着网络、手机等流媒体的迅猛发展,文化市场需要大量的精短的影像,反映、再现瞬间的历史和正在发生的事件、故事。微纪录片继承了电影纪录片和纪录电影的特点和主要元素,有看点,有较高的艺术性和真实性,加上电视、网络、流媒体都可以播放,而且可以象《舌尖上的中国》一样,多集拍摄和播出,受众率不会很低。国内纪录片在其发展历程中,呈现出由宏观叙事到平民化叙事的转向。近年来,融媒体环境催生的网络纪录片将选题根植平凡人的生活状态,以其视听效果佳、互动性强的优势而广受欢迎。[1]
    中文名:微纪录片 外文名: 适用领域: 所属学科: 类别:电影文学专业术语 发明时期:1895年 发明人:路易·卢米埃尔

百度名片

微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微纪录片的核心价值为真实。总之,微纪录片是用微电影的语言,纪录现实社会生活的片段或再现真实的历史。

微纪录片采用新闻、现场录播方式,当下生活片段。微纪录片是应传播媒体的发展和变化,由传统的纪录片发展而来,具有传统纪录片所有的特性和特点,适应于电视、网络、手机、流媒体传播。时长5-25分钟。

发展进程

电影的诞生始于纪录片的创作。1895年法国路易·卢米埃尔拍摄的《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等实验性的电影,都属于纪录片的性质。中国纪录电影的拍摄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第一部是1905年的《定军山》。最早的一些镜头,包括清朝末年的社会风貌,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片断和历史人物李鸿章等,是由外国摄影师拍摄的。纪录片又可以分为电影纪录片和电视纪录片。

电影一出现就显示了它的纪录功能。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影片是纪录片。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卡普辛大道14号大咖啡馆的印度厅内正式公映的由L.卢米埃尔摄制的《工厂的大门》、《火车到站》、《婴儿的午餐》等12部实验性的影片,都是纪录真实生活景象的。弗拉哈迪被称作为“纪录电影之父”。

概念总结

微纪录片概念提出人阿弋(胡革纪)发现,随着网络、手机等流媒体的迅猛发展,文化市场需要大量的精短的影像,反映、再现瞬间的历史和正在发生的事件、故事。事实上,网络上已经有很多“微纪录片”的视频,纪录着我们的生活和时代精神、以及思考。只是没有人提出“微纪录片”的概念而已,也就是没有升华到理论的层面上而已。然而它已经存在。

微纪录片具有传播及时的优势,人人都可以是编导,人人都可以是片中人,人人都可以是亲历者,是蓬勃发展的一种影像趋势。微纪录片拍摄节省时间,制作费用低廉,时长短(5-25分钟),适合快餐文化欣赏要求和心理。

特征

微纪录片是社会生活的点滴、片段,具有真实性、新闻性、艺术性、思想性或原生性。微纪录片和传统纪录片一样是流动的历史,纪录时代生活和人物、事件、故事。

人人都是纪录者,人人都是“演员”,人人都是编导,人人都是观众,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草根影像”“人人都是历史的书写者、纪录者”的概念。精炼、短小的影像篇幅和内容,以点看面,细微的生活点滴,反映生命状态和社会现实,以及再现历史的某一个片段和人物经历。

分类

微纪录片的分类与传统电影纪录片和电视纪录片一样:

政论纪录片

微政论纪录片运用真实形象、证据、资料进行论证的某件事和人。它充分发挥电影的技术优势和艺术优势,运用可视材料进行论证,显示出形象性与思辨性相辅相成的特点。运用的素材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历史的,不受时间的限制;除了材料的真实性、论证的严密性、观点的鲜明性这样一些基本要求外,政论纪录片尤其注重形象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时事报导片

微时事报道纪录片指报导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的纪录影像,它的性质与新闻片相同。但报导的范围不限于一时一事,结构也比较完整。

历史纪录片

微历史纪录片指再现过去时代的历史事件的纪录影像。它所表现的人物和事件须准确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不能违反历史的真实,不能用演员扮演。可以运用历史影片数据、历史照片、文物、遗迹或美术作品进行拍摄。

传记纪录片

微传记纪录片指纪录人物生平或某一时期经历的纪录影像。它与一般时事报导片或历史纪录片的区别在于以特定的人物为中心,不允许用演员扮演,也不可有虚构的情节和人物。

生活纪录片

微生活纪录片指记录人们现实生活的各种情况及状态的记录影像。反映了活生生的真人与真事。

人文地理片

微人文纪录片指探索一定地区的自然状况,或介绍社会风习、城乡风貌的纪录片。

专题系列纪录片

微专题系列指在统一的总题下分别出片或连续出片的纪录影像。其中各部影片都可以连续放映,也可以各自独立,如《舌尖上的中国》。

宣传纪录片、商业纪录片、独立纪录片(略)。

草根性

微纪录片较以往的传统纪录片最大的不同是,微纪录片更具有草根性、原创性。利用电脑视频、手机视频即可制作微纪录片。具有真实、现场录制的特性。微纪录片也可以专业人士制作,采用标准化的影视制作手段。

网络上具有直播、录制的“纪录生活”内容的短片很多,有的网友对其影像进行了艺术加工,可以称谓微纪录片。

与纪录片的区别

微纪录片可以不是专业人士参与制作,只要有摄影拍摄设备你就可以做编导,做制片人和出品人。拍摄设备简单、简易,甚至手机都可以拍摄。纪录片是专业人士精心拍摄制作的,具有新闻性、真实性、艺术性,需要精良的电影拍摄器材和后期制作而成,是专门供应影院、电视播放的。

微纪录片可以继承、发扬所有传统纪录片的“电影”元素和优势,只是精短而已,时长不超5-25分钟。微纪录片可以适合所有流媒体播放,也适合电视台播出。微纪录不因短而丧失纪录片的思想性、真实性、新闻性、故事性。微纪录片与传统纪录片的最大区别不仅是草根性,也有浓缩、精短的成份。

与纪录电影的区别

纪录电影或电影纪录片是以电影的拍摄手法纪录历史和现在的某些真实的事件和故事,再现、还原成份很大,与拍摄电影几乎一样。

微纪录片一般不适合再现拍摄,现场、实录是其主要优势和特点。

市场分析

微纪录片继承了电影纪录片和纪录电影的特点和主要元素,有看点,有较高的艺术性和真实性,加上电视、网络、流媒体都可以播放,而且可以象《舌尖上的中国》一样,多集拍摄和播出,受众率不会很低。微纪录片只要制作成精品,发行渠道广泛,盈利可能性要比数字电影高。

代表作品

三集纪录片《李白在安路》,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中央电视台新影制作中心、湖北安陆市委、市人民政府联合制作。总制片人:阿弋(胡革纪)、总导演:段鸣镝、总撰稿:曹成海、阿弋,再现演员:濮存昕、唐笑笑、李、嵇佑俊。

该片实际制作长度是30分钟,在CCTV-9播出时候,剪辑成了25分钟,增加了片头片尾。

该片是一部人文纪录片,艺术性较高,通过演员再现表演,再现了李白在安陆“酒瘾安陆,蹉跎十年”的经历。唐代大诗人李白寓家安陆期间,以其天才笔力名扬天下。在安陆所作《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陈述了诗人生平抱负和行动纲领。寓家白兆山后写下《山中问答》一诗,用“笑而不答”表达了与许氏婚后闲适的心境,同时也是对实现政治理想充满自信的心情写照。一入长安之时,于逆旅遇诗人贺知章。贺知章读其《乌栖曲》惊为天人,解金龟换酒“名动京师”。诗人在安陆养育了一双儿女,度过的是人生最为珍贵的岁月。

主创简介

出品人高峰简介:中央电视台副台长、中央新影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出品人郝彰新简介:湖北省安陆市原市长,现任安陆市委书记。

总导演段鸣镝简介: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今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编导专业硕士。2000年毕业分配至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中心(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工作,自2002年起担任中央电视台《见证-发现之旅》栏目主编,2004年调任中央电视台科教中心总编室工作,专门从事中心重点片制作,2009年担任中央电视台科教中心首席导演职务。2010年初担任中央电视台科教中心电影部主任职务。2011年3月担任中央新影集团(中央电视台新影中心)对外合作部主任职务。2011年5月27日,任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理事。编导的多部影视作品获得国内大奖,其中于2009年创作的大型科教电影《月球探秘》入选国家广电总局建国六十周年献礼影片,广电总局评价该片“代表了建国六十年中国科教电影的最高水平”。该片也分别获得第十三届华表奖及第二十七界金鸡奖最佳科教片奖。

总制片人阿弋简介:原名胡革纪,黑龙江省佳木斯人。1966年10月07日生于黑龙江省同江市,出身普通工人家庭。13岁开始阅读《海底两万里》、《船长的女儿》、《金银岛》、《鲁宾逊漂流记》、中国四大名着,逃学自学中文写作。自学考试中文专业毕业(哈尔滨师范大学),80年代拜师于刘绍棠、艾青、臧克家,未果,但刘绍棠为其主编的《人生文学报》三次题写报头,80年代影响很大。89年代出版有诗集《走出黑森林》(北京出版社)臧克家题写书名,刘绍棠题词、《青春的梦呓》(长江文艺出版社)、报告文学集《难忘的1991》获得二等奖。获得地方优秀知识分子称号。其后步入职业作家、编剧行列,并进入新闻行业任《华商时报山东版》专题部主任、记者、编辑,后任《大众日报》(农村大众)广告业务、《大众日报生活资讯版》副主编、人民日报新闻信息中心编辑、人民日报市场信息中心编辑、广告业务、新华社《每日电讯》山东广告代理、人民日报社出版社《中华名流》主编。现为中国文联、长春电影制片厂、安徽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大型古装电视剧《李白传奇》编剧、出品人之一。电影《千金买壁》、《女大学生讲究》、《忠诚》编剧、三十集大型历史文化名人电视剧《李白与杜甫》编剧之一,与中央电视台副台长高峰合着、纪录电影《李白在安陆》编剧、制片人。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委员会会员。

主要作品:纪录片《李白在安路》、电影《政协委员》。

播出频道

CCTV-9纪录频道 人文地理、CCTV-10科教频道 人物。

获奖情况

《李白在安路》2012年5月获得“第六届纪录中国”栏目类三等奖。

主要演员简介

李白——濮存昕饰演,濮存昕20世纪50年代出生于北京的一个艺术家庭,他的父亲苏民在离休前是北京人艺著名的话剧导演和演员。 1970年,濮存昕跟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怀着改造世界和锻炼自己的理想,响应国家的号召,自愿到生活条件非常艰苦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知青。1986年进入中国最著名的话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担任话剧演员并涉及影视圈,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话剧演员及影视演员,他主演的电视剧《来来往往》《男人底线》,《英雄无悔》,《光荣之旅》等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11年获得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许紫烟——唐笑笑饰演,名演员,北京电影学院2002级,曾出演多部电视剧如《京华烟云》《唐山孤儿》《不能说的俩秘密》等。

真实重要性

真实性是微纪录片的生命。

时代的纪录者

微纪录片是流动的历史,是历史的蒙太奇。社会上和生活中发生的一切都是真实的,都是历史的瞬间和定格。拍摄者或编导都是历史的“书记员”。

草根书写的是大众历史和人生。

解说、旁白

微纪录片虽小,但必须全。解说和旁白不可少。解说、旁白不仅有提示作用,还有增加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功效。在声画兼容的纪录片视听空间里,画面的主体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声音语言,特别是解说词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它对纪录片画面中上下的穿缀、历史的阐释、背景的交代、情节的叙述、主题的升华、情感的抒发、意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画龙点睛之精妙。 讲究形象生动、简洁凝练、优美流畅,能给观众带来无穷的韵味和美的享受;讲究幽默诙谐,情趣盎然,不仅能表达创作者的情致和感悟,传递画面语言难以表述清楚的信息与感情,还能让观众在另一种“审美空间”中获得“审美期待”的满足;微纪录片的解说词在风格上接近散文和散文诗歌,注重情感的抒发和诗情的倾注,注重写意,讲究 意境;饱含哲理,意味深长 。微纪录片通过对事物敏锐的观察、对生活深刻的感悟、对社会深度的洞察、对人生理性的思考,揭示出一种超乎现实的普遍意义和永恒价值。

音乐效果

一部微纪录片往往都有音乐增加氛围,微纪录片少不了音乐。音乐可以提升艺术高度和思想深度。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