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同居

大学生同居

普遍的社会现象
男女大学生同居,是一个普遍现象。早在2001年,就有一份无记名问卷式随机调查面世。调查结果显示:几乎75%以上的大学生支持或者至少不反对同居。日前出版的《2007广东性学报告》的结论是,比起6年前,对同居持宽容态度的大学生上升了11.5个百分点,达到86.5%[1]。大学生同居作为一个事实,高校教育必 须承认这一点,充耳不闻是对大学生的不负责任。这未免会给校园带来强烈的冲击波; 从历史背景看,自宋明以后,社会对性压抑非常严重,对 于女子来说,贞操重于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说,同居表明 性观念的开放,具有进步的一面;从媒体方面说,越来越 多有关性的报道、广告,尤其是那些淫秽书刊,还有很难 控制的网络上的黄色东西,给大学生造成负面引导;此外, 今天良好的避孕工具、技术的推广为同居提供了条件和安 全的保障。
    中文名:大学生同居 外文名: 别名: 类型:普遍现象 时间:2001年 对象:男女大学生

基本内容

男女大学生同居,是一个普遍现象。早在2001年,就有一份无记名问卷式随机调查面世。调查结果显示:几乎75%以上的大学生支持或者至少不反对同居。日前出版的《2007广东性学报告》的结论是,比起6年前,对同居持宽容态度的大学生上升了11.5个百分点,达到86.5%。

现象简介

大学生同居

男女大学生同居,是一个普遍现象。早在2001年,就有一份无记名问卷式随机调查面世。调查结果显示:几乎75%以上的大学生支持或者至少不反对同居。日前出版的《2007广东性学报告》的结论是,比起6年前,对同居持宽容态度的大学生上升了11.5个百分点,达到86.5%。

这其实不值得大惊小怪。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这幸福自然包括性的满足,它是人的自然本能,因此也就是天赋人权的一部分。尊重和不破坏他人的性权利,是任何一个要求自己的性权利的人的必然义务。作为大学生,和其他成年人一样,享有性事,是权利的自由行使的一部分,并没碍着谁来。而且,大学生普遍的同居现象,并不自今日始,自从废除帝制,引进西方文明,开办大学,百余年来,男女大学生同居,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看涉及大学生题材的现代小说,比如鲁迅的《伤逝》,丁玲的《沙菲女士的日记》,即可略窥一斑。只要你情我愿,不触犯刑法,谁也不必多管闲事。

然而,大概是能吸引眼球的缘故罢,我们对大学生同居现象的调查,一直乐此不疲,而每一份调查,结论出奇惊人地一致:同居是洪水猛兽,包准后悔终生!9月8日的《信息时报》就在重复着这种陈词滥调:“有同居行为的大学生中,六成对同居行为表示后悔。”言下之意,同居后果是恐怖的,大学生们,千万同居不得!支持这一种论调的依据之一是:“生活开支缺少来源为大学生后悔的主要因素。”

社会反响

大学生同居

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同居,说到底是社会化现象,社 会上越来越开放的性观念,屡禁不止的卖淫嫖娼等一股股 混浊的“黄” 流对校园的冲击可谓不小。从教育体制上说, 高校缺乏对学生的性教育和引导。极少高校有性教育课程, 许多高校的性教育只是给新生放一盘有关生理卫生的录像 带甚至有些连录像也没有。 对于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及同居并不能简单地用“对” 和“错” 判断之。大学生同居作为一个事实,高校教育必 须承认这一点,充耳不闻是对大学生的不负责任。 毫无疑问,目前同居是与高校校规相违背的,几乎所 有高校对非法同居或发生性行为的学生均作处分直至勒令 退学的处理。不久前某高校一对恋人在一凉亭里半夜进行 性行为,当场被学校保卫抓获,双双被作劝退、留校察看 半年的处分。但简单的处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 教育界人士早已指出,学校加强对学生性观念的引导和教 育已迫在眉睫。不仅如此,家庭和社会也应当采取相应措 施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性观念,保证他们身心健 康成长。

周边的声音

反对派

A女生:绝对不赞成这有悖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同居, 万一他不要我了,岂不是很惨! B男生:我自己不会同居,作为一个学生,同居或多 或少会对学业有影响,同居是要负责任的,更是涉及到伦 理、法律等问题。 (注:反对大学生同居的占有一定比例,其中多为女 生以及比较传统的男生。)

赞成派

A:现在是什么年代了,还那么保守?想当年我国某 报刊出第一幅裸体照,第一次裸画公开展出时也大惊小怪 的,如今我们说它们是艺术。 B:性压抑的婚前性行为更可怕,所以我认为与其压 抑,不如正视生理或心理上的需要,适度的性(即使在婚 前)是有好处的。 (完全赞成大学生同居的为数较少)

中间派

A:同居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问题,同居都有自己的 特殊原因、条件、机会,有不同的社会经历和道德观,对 大学生同居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自己不会,别人怎么样我无所谓。 C:勉强赞成,但前提必须是两人的感情已发展到可 谈婚论嫁的地步,总之是必须考虑终身的。 (绝大部分大学生的观点属于此大类,表明绝大部分 大学生对同居较宽容,且有条件地承认,并不一口否定, 但又不绝对地赞成。) 某对中国传统婚姻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大学生同居不 能仅从大学生自身角度看。从整个社会环境看,改革开放 在带来许多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观念以及洋垃圾, 如性自由、黄色文化。这未免会给校园带来强烈的冲击波; 从历史背景看,自宋明以后,社会对性压抑非常严重,对 于女子来说,贞操重于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说,同居表明 性观念的开放,具有进步的一面;从媒体方面说,越来越 多有关性的报道、广告,尤其是那些淫秽书刊,还有很难 控制的网络上的黄色东西,给大学生造成负面引导;此外, 今天良好的避孕工具、技术的推广为同居提供了条件和安 全的保障。 但我反对大学生同居,毕竟学生是以学业为主的,同 居或多或少地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而且, 很难说同 居都会有以婚姻而告终的圆满结局,这必然会给双方带来 不同程度的伤害。

心理分析

一是好奇跟风心理。如今的大学生因为年轻好奇、喜欢追逐时尚,所以对同居同样持有跟风赶潮的动机。认为别人同居很有派、很时尚,我也来一把同居。这其中从众和趋同的心理所占的比重较大。大一的男生W,来自并不富裕的偏远农村,但是小伙子品学兼优,人长得也帅,他看到那些成绩比自己差,自身条件比自己弱的同学都找到女朋友同居,过起了俨然小夫妻的生活,心理不免有些失落感。在一次同学聚会上,同学们恰恰就拿他没有同居女朋友来调侃他,受不了同学们奚落的他,旋即找了一个同班的女生,买简易的家具和生活用品之后,两人就住到了一起。类似像W同学这样,认为同居是种时尚的学生真还不在少数。

第二是及时行乐的心理。在当今的高校仍然流行着“不在乎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的观念,不管两人之间有爱没爱,有情没情,是否非要同居,大凡都有一拍即合的同居对象,同居几天算几天,同居一段是一段。因为带着这种心理的男生和女生,在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和感情基础的情况下,贸然住在一起,一般都是早聚晚散。Y是一个生性活泼开朗、追求时尚和个性的女生,在情感方面也不太收敛,且听她如是说:“别的女生找男生同居,我也可以。至于能同居多长时间,我可不管。”带着这样的心理,她努力挖掘了一个外语系的男生,他俩双方家庭条件都不错。女生Y提出不需要男生掏一分钱,就是要同居,男生当然求之不得。在这样没有感情基础和心理准备下,带着及时行乐的心理,同居3个月后就颇感腻味,不久便劳燕分飞了。像他们这样的情况,占大学生同居比例的1/3。

第三个是减缓压力的心理。一些大学生因为学习期间家庭条件的困窘,而学费过高,生活压力过大;还有一些是临近毕业之前为就业、生存问题而忧心忡忡。这就有了减压的需求。但面对这些压力,他们很难进行自我调节,于是企图通过同居来缓解压力,来缓冲一下情绪,这样的情况也不在少数。某重点大学机械专业的男生H和学中文的女生J,他们都来自外省,两人家庭条件都一般,想到平日里自己想买什么买不起,想穿的东西穿不起,想戴的东西戴不上,而且每个月都为生活费发愁,既然又是老乡,在生活上都曾互相帮助着,两人经过商量之后,索性过起了同居生活。像他们这样走到一起并同居的大学生一般都带有很明显的地域因素,要么来自相同的地方,要么高中原本就是同学,很自然就能走到一起。这种情况在大学生同居比例中所占的比重最大。

第四是爱慕虚荣的心理。在高校大学生中间流行着“谁能攀高结贵去同居就是一种荣耀”,所以不论男生女生,一些人追逐的同居对象要么是家里条件好的,要么是家庭政治背景比较优越的。男生Z,父亲是北方某省一个县的县长,平日里,身后追逐他的女生排长排,但都没有他看得上的。在他的观念里,找女朋友至少要找一个门当户对的。后来他看上了班上一个女生,当然这个女生也很有背景,其父亲是某省一个地级市的市委副书记。他们两个人同居在一起没有什么后顾之忧,在一起花钱如流水,同居的居所俨然比一般常人的婚房还高级。他们能走到一起是因为自身条件都不错,各自的家庭条件也很优越,但是相处时间长了之后,会因为双方都以自我为中心,互不相让,经常会为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吵架,甚至打架。在一次激烈的争吵并动手之后,两人就各奔东西了。

第五是临时照顾的心理。这种心理在大学生同居者中也不鲜见,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来自弱势群体家庭的学生,因为自身条件的原因常常感到自卑和抬不起头,自惭形秽。而两个同样背景的人走到一起,他们互相同情,互相协助,形成了临时照顾的心理,这样两人之间有了帮衬和依靠。他们之间的同居生活过的虽然比较清苦,平淡而波澜不惊,但能有滋有味。来自河北农村的T和河南农村的R,尽管他们在班上都功课不错,可家境的贫寒,让他俩一直都是沉默寡言,自卑感很强,他俩因同病相怜而走到了一起,在他们的同居生活中几乎就没发生过争吵,在同学们看来,他们的小日子虽然过得很清苦,但是他俩呆在一起的日子是快乐的。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