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金王國

锡金王国

独立君主制国家
锡金王国,是1642年至1975年间存在的一个独立君主制国家。由世袭的却嘉(国王)统治。1861年,锡金王国成为英国保护国。1887年,英国强占锡金,并派驻专员。1947年,印度与锡金签订《维持现状协定》,继续往锡金派驻专员。1950年,又成为印度保护国。1975年,正式被印度吞并成为印度的一个邦。第12代却嘉(国王)帕尔登·顿杜普·纳姆加尔流亡美国,组建锡金流亡政府,宣称不承认印度对锡金的统治。1982年,帕尔登·顿杜普·纳姆加尔在美国纽约逝世,旺楚克·滕辛·纳姆加尔继位。锡金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 简称:锡金
  • 首都:甘托克
  • 主要城市:甘托克
  • 政治体制:君主制
  • 中文名称:锡金王国

历史沿革

早期历史

早期的藏族移民称锡金为“哲孟雄”(藏文译音),意为“产米地”或“稻米之谷”,尼泊尔人移居此地后称“新地方”。最早居住在锡金这块土地上的是雷布查人,他们自称绒巴人,亦称隆人,属蒙古人种南亚类型。

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建立起吐蕃王朝,将喜马拉雅山南麓的锡金纳于吐蕃王朝的领地。此后,在1200余年中,锡金始终是西藏的一部分。

大约在10世纪以前,藏传佛教康巴地域产生了宁玛派,该派的僧侣喜欢戴小红帽,人们习惯称其为“红教”。宁玛派的僧侣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阿巴”(念咒的人)另一类是重视学习佛教经典的人。在藏传佛教的历史上许多教派看不起宁玛派,尤其是宁玛派念咒的人。他们认为“阿巴”不学佛教经典理论,只会作法念咒混迹社会。也许是宁玛派受到了歧视,西藏康巴地域信仰“红教”的菩提亚人陆续迁移到锡金。由此“红教”随着菩提亚人的迁入在锡金落户。迁移到锡金的菩提亚人与原居民雷布查人能够相融合,是因为他们有许多相同之处,都属于蒙古人种南亚类,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他们一夫一妻制、一妻多夫制的买卖婚姻观也相同,此时的锡金已形成了原始部落。  

民间传说将锡金王室的祖先追溯到吐蕃国王耻松选簪的后裔,于13世纪时,一位名叫池本苏的王子说他有大力气,曾经双手举起了西藏萨迦寺的四大柱,平定了在“哈”地方横行霸道的巨人们。他的子孙们迁居到今日锡金首府甘多克地方,建立了王国。又说,吐蕃王室的一个后裔早在西康东部密那一纳顿保存着一个王国,它在1723年左右才被清朝军队消灭,这就是锡金王室的根据地。其实,这些传说都找不出任何文献作其证明。  

锡金的真实历史应当从由西藏传来的佛教开始。公元1595年,在西藏东南雅鲁藏布江中流的工布谷地,出生了一位半神半人的人物,他名叫拉总成布,在青少年时代他到过几个寺院去留学,最后于1648年才来到拉萨。在这里他会见了当时西藏的宗教领袖第五世达赖喇嘛罗卜藏甲错。在会见后,他获得了达赖喇嘛的赏识和尊敬。次年,达赖赴东北盛京,谒见了康熙皇帝。在他返回西藏后,深深感到拉总成布以前告诉他的预言的灵验,遂又一次召见他,厚赐财宝,任以官职,以示感谢。但拉总成布一一谢绝,再行起程旅行各地。他向西南行,经扎什伦布,萨迦等寺后,转向南方至离尼泊尔边境不远的扎尔,在那里他修建了一座寺庙。  

不久,他企图从锡金北部高山康拉昂玛进入境内。据传说,他用神智感化了该山山神罔成佐纳,使其引路,而得飞渡该山天险,到达锡金境内的诺布冈。在这里,很快又来了两个不同教派的西藏喇嘛:一个是宁玛巴派甘托克巴宗的“大魂”,他来自锡金的“西隘”;一个是宁玛巴派那达克巴宗的“大智”,他来自锡金的“南门”。于是,三个西藏喇嘛举行会议,要选举一位锡金国王。因三人争持不下,拉总成布遂建议应当遵循莲花生大师的预言,在东方找一位名叫朋错(译言“至善”)之人充任国王。三人行至甘托克附近时果然发现一个名叫朋错的牧羊人,三人遂奉他为国王,并以“圣主”呼之。时在公元1641年,锡金王室的创始人就是这位牧羊人。他在那时只有三十八岁,很快就变成了一位信奉佛教的君主,一系相承。  

1642年,菩提亚族的蓬楚格·纳穆加尔(Phuntsog Namgyal)建立纳穆加尔王朝,自称法王,锡金成为世袭君主国。蓬楚格·纳穆加尔是来自西藏康巴地区的菩提亚人贵族,在宁玛派传教士莲华生的支持下降服了锡金土著雷布查人势力。

1788年,尼锡战争爆发,尼泊尔的廓尔喀军队入侵锡金,攻占锡金当时的首都拉达孜,锡金国王越境逃亡到西藏,在热日宗的春丕谷避难,廓尔喀军队继续向西藏推进,一度占领整个后藏并洗劫班禅喇嘛的驻锡地扎什伦布寺,结果达赖与班禅向大清帝国请求援军。乾隆皇帝先后两次用兵,最后由福康安和海兰察统率清军于1791年将廓尔喀人全部逐出西藏,并越境追击至尼泊尔王国首都加德满都城郊。廓尔喀军队在挫败清军前锋获得小胜后请降,从此成为中国的藩属。清军击退廓尔喀后锡金本欲收复其失土,但这时尼锡战争中假意援助锡金的不丹军队突然攻击锡金,导致本来就已经被廓尔喀人打得溃不成军的锡金腹背受敌,结果锡金在提斯塔河谷地以西的大片领土仍然沦于尼泊尔之手,而提斯塔河谷地以东的领土则被不丹占领,锡金只保有提斯塔河上游的领土,比现在的锡金邦大不了多少的区域。

英国入侵

181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入侵锡金。

1835年,英国人割据大吉岭和兰吉德河以南的地区。

1861年,迫使锡金签订条约,将锡金置于英国的控制之下。

1887年,英国强占锡金,并派驻专员。

1888年,英国出兵西藏,驱逐占领争议领土隆吐山的藏军,并攻占亚东等要隘。中国清廷一意妥协,速派驻藏帮办大臣升泰前去议和。

1889-1908年,英属印度政府委派约翰·克劳德·怀特为驻锡金政务官,怀特于锡金进行地理勘察及开垦荒地,并引进大量尼泊尔农民。

1890年3月17日,升泰与英国驻印度总督兰斯顿(Henry Charles Keith Lansdowne)在加尔各答签订《中英藏印条约》,共八款。主要内容为:清政府承认锡金归英国保护;划定中国西藏和锡金的边界,游牧、通商等问题,留待日后再议。由此英国成为锡金的保护国。

1893年12月5日,又签订了《中英藏印续约》,解决游牧、通商等问题。

19世纪,大批尼泊尔人受英国殖民政府之鼓励而开始移居锡金南部,之后被称为锡金-尼泊尔人。

1918年,英国殖民者把政权交还给塔希·纳姆伽尔国王。塔希国王实行许多经济和社会改革,废除各种无偿劳役,彻底检查税收制度,废除地主的行政和司法职能,开始进行土地改革。

印度进驻

1947年,印度独立,英国在亚洲的势力和影响不再存在,印度人继承英国在锡金的地位。印度与锡金签订《维持现状协定》,继续往锡金派驻专员。受印度扶持的锡金国民大会党发起不合作运动,要求国王进行改革。同年5月9日,国大党政府正式成立,但遭锡金王族强烈反对,民众运动也日渐兴起。

1949年6月初,印度以“防止动乱和流血”为借口,派军队入侵锡金,强行接管成立不到一个月的新政府,并委任印度人拉尔为锡金首相。

1950年12月5日,印度进一步强迫锡金签订所谓《印度锡金和平条约》,规定锡金为印度的“保护国”,条约规定锡金在内政方面享有自治权,但印度控制锡金的国防、外交、经济、邮政、银行、红十字会、国际援助等权利。

1968年8月,甘托克爆发反印示威,要求废除《印度锡金和平条约》。

1973年4月,印度强行对锡金实行军事管制。

1974年6月20日,锡金议会通过了由印度拟定的锡金宪法,规定印度政府派驻的首席执行官为政府首脑和议会议长。9月,《印度宪法修正案》规定锡金为印度的“联系邦”,在印度人民院及联邦院各为锡金设一个议席。

并入印度

1975年,印度军队发动政变,解散锡金国王的宫廷卫队,软禁了锡金国王;在尼泊尔移民压倒性的选票支持下,一人一票公投投出和印度合并的结果。4月10日,锡金议会通过决议废除国王及君主制,把锡金变为印度的一个邦。4月14日,锡金在印度的主导下举行了全民投票,决定锡金去留。投票结果显示大部分锡金人同意并入印度。随后印度国会通过决议,正式接纳锡金成为印度的一个邦。

1982年1月29日,锡金国王帕尔登·顿杜普·纳姆加尔(dpal-ldan don-grub rnam-rgyal)在美国纽约逝世,王储旺楚克·滕辛·纳姆加尔(dbang-phyug bstan-vdzin rnam-rgyal)即位,成为锡金第13代国王,他宣布印度对锡金的吞并是非法的。

中国过去一直拒绝承认印度对锡金拥有主权。

政治

国旗国徽

锡金国旗旗地为白色长方形,四周为红色宽边,旗地中心是一个金色轮子。  

锡金国旗底为白色,四周有红色宽边,旗面中央是一个法论。锡金被称为“山顶王国”,国旗四周的红边象征这个国家周围由巍峨雄壮、起伏连绵的喜马拉雅山脉环绕;法论是佛教的圣物,既表示锡金是一个笃信佛教的国家,又象征世间万物轮转相传,繁荣进步。

锡金国徽中央为一个盾牌,两侧由两条龙扶持着,中央的元素还包括用莲花装饰的佛教。位于上方的是一个更像绣着欧洲纹章的帽盔,再上面是右旋海螺和一个代表唤醒弟子并督促他们去实现自己和他人福祉的佛教符文。

锡金灭亡以后,锡金王国国旗被废除,但国徽被保留,作为锡金的徽章。

地理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全境几乎都在海拔1500米以上。属山地型亚热带季风气候,每年6—9月为雨季,常造成水灾。

经济

锡金王国以农业为主,生产稻谷、玉米、青稞、马铃薯和小豆蔻等。是世界主要小豆蔻出口地之一。北部山谷地区居民以放养牦牛和羊为主。自然资源丰富,矿物资源主要有:铜、褐煤、铀、黄铁、石墨和石灰石等,其中铜和褐煤蕴藏量丰富。森林面积占国土的36%。林区内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盛产名贵药材,如麝香、鹿茸、天麻和贝母等。水力资源丰富,共有大小水电站15个。有肥皂、皮革、火柴、纺织、水果加工、酿酒等工业和手工业。矿物以铜为主,此外还有煤、石墨、石膏等。高山草地为牧场。水力资源较丰富。

货币

锡金王国其实在整个历史时期中,直到20世纪末,都没有自己的钱币。贸易主要是通过易货贸易,而税收也以实物缴纳。在极少数场合,当居民们需要使用钱币时,他们全使用西藏钱币、金条、银子,后来开始使用印度钱币。在19世纪锡金曾一度打制过钱币,这些钱币是由尼泊尔移民打制的。自20世纪开始后,印度钱币才广泛地流通起来,并成为惟一的钱币。

富有的尼泊尔商人布勒德亨(Pradhan)兄弟曾负责为锡金制币,他们在获得了土地后很快又获许在一些地方开采铜矿。这些铜一部分被卖到尼泊尔和大吉岭(Darjeeling)地区,但有一部分未被卖出。1882年,在兄弟俩的请求下,他们被佐加尔(即国王)准许打制铜币。制币工作是在杜克·克尼(Tak Khani)和伯贾伊·克尼(Pachay Khani)附近的两地进行的,但对于布勒德亨兄弟来说不幸的是,大吉岭的统治代理人禁止锡金铜币在大吉岭地区流通,因此导致锡金铜币在当地居民中不受欢迎。于是在1885年,制币工作在无利可图的情况下没有再进行下去。

而这些手工打制硬币本身,除了上面所压制的文字以外,完全是模仿尼泊尔国王苏伦德拉·维拉·维克拉玛·沙(1847―1881年)(Surendra.Vira Vikrama Shah)时的1派沙(PAISA)硬币。这些硬币做工非常粗糙,只有少量币上有清楚的花纹图案。在每种式样上均没有注明什么造币厂铸造的,而且这些硬币都被特意规定为一种面值――1派沙 (PAISA)。尽管这些硬币的重量各有不同,但它的重量范围都在4―6克之间,一般每枚的重量是5.2克左右。

这些经锡金王国国王图泰布·纳姆加尔(THUTAB NAM-GYAL,1874-1911)批准打制的硬币,由于种种原因存世较稀少。况且该王国硬币文字外观上是模仿前述尼?白尔国王时打制的一派沙,外观上十分相似,很难识别,币文和年代均为尼泊尔文。

锡金王国币正面币文意为:锡金国王陛下;反面币文意为:锡金王国政府,或锡金国王陛下政府。然而币文中有的是3行,或者是4行,那只不过是字母编排不同而已,其意不变。  

文化

语言文字

英语是锡金的官方语言,民间通用菩提亚语和尼泊尔语。  

宗教

佛教和印度教是锡金两大宗教。从人数上讲印度教徒占多数,但因历代国王都信奉喇嘛教,加之雷布查族皈依了佛教,于是该教成了国教,   全国有三分之一人信奉佛教,有寺院三十五座,分属于西藏喇嘛教宁玛巴派的三个支派:拉总巴,安达克巴与甘托克巴。其中以巴特玛羊则寺为最大,僧伽近一千人。  

民族

锡金王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据1969年统计,人口有191,000人,其中大多数为尼泊尔移民,约占全人口百分之七十五;土著民族为菩提亚(Bhutia)即藏族与雷布查族(Lepchas),人数相等。雷布查族为锡金最早居民,他们多数居住于拔海1,200 公尺的森林地带,自称隆巴,译言谷地人,在人种学上属于印度支那人。  

社会

民风民俗

锡金人拜访亲友时,总是带着白丝巾以示敬意。妇女穿长袍,后面打两个结子。北部农村里,当家作主的是妇女,一妻多夫现象比较普遍。

锡金人很尊重有文化的人,连孩子们放学回到村子里受到的款待,都好像是对贵人一样。

锡金人在定亲前要请星相家看双方的“八字”,然后要听女方舅舅的意见。同意了,小伙子要到女方家服3年“劳役”。之后,女方才能同意与其联姻。婚礼之前,新郎先宴请新娘的舅舅。由星相家选良辰吉日,在新郎新娘两家的中间地带,找个有岩石的流水的地方欢宴。据说这可以使夫妻感情笃实、水枯石烂不变心。欢宴三天,是锡金人婚礼的重要活动,第一天谓“相貌酒宴”,第二天谓“欢乐宴”,第三天谓“吃喝宴”。婚后,须在女家住1年,然后才能回到男方家里。在回男方家的路上,女眷们要用荆条抽打新郎。他们认为:这样新婚夫妇的儿女才会长得健壮。之后,女方家便请喇嘛来家诵经、祈祷。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