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胆囊息肉

多发性胆囊息肉

由胆囊的良性病变引起的疾病
多发性胆囊息肉指的是附着在胆囊壁向胆囊腔内凸起而发生的病变,多发性的胆囊息肉,就是胆囊内有多个胆囊息肉的产生,相对于单发的胆囊息肉会安全一些
    中文名:多发性胆囊息肉 外文名: 别名: 发病部位:胆囊 属性:胆囊的良性病变 癌变可能性:小

基本概述

胆囊位于右上腹部,像一个形的囊袋悬挂在肝脏的下方,它的主要功能是收集、储藏由肝脏分泌的胆汁,在人体需要的时候排泄到肠道去帮助消化吸收食物。

胆囊息肉就是在胆囊腔内壁上长出的赘生物,小的形如粟米仅1毫米~2毫米,大的状似桑椹可达2厘米,根据息肉数量分为单发性和多发性。胆单发性息肉多为乳头状腺瘤、单纯腺瘤和胆囊腺肌增生引起的腺肌增生病,这三种息肉癌变的机率均较高(5%左右)。

病因

最新研究表明胆囊息肉的发病,因于情志失调(压抑、抑郁、易怒)饮食所伤(过量饮食肥甘厚腻、过量饮酒)劳逸过度(劳累、劳神过度、安逸过度)感觉外邪(风寒、暑湿)等所致。肝胆疏泻失职、气机阻滞、血行不畅、胆汁泌排不利、湿热蕴结、瘀血内停、日久形成症瘕、积聚之症。虚实夹杂。

相关问题

1.关于息肉样病变的大小问题:因为超声切面的原因或测量的误差,相差1~3mm是可以理解的,同一个人两次测量都不可能完全相同。

2.关于息肉多少的问题:一般胆囊恶性病变多单发(如:胆囊癌),而胆囊良性病变常多发(如:炎性息肉,胆固醇息肉等)。

治疗方法

胆囊息肉为胆囊腔或胆囊黏膜中的占位性病变,按数量分为单发性及多发性,按性质分为肿瘤性息肉及非肿瘤性息肉。非肿瘤性息肉多与胆固醇、高脂血症、胆囊腺肌病等有关,患者无需过度担心,定期复查并配合疏肝利胆药物,能够控制病情。若为广基型肿瘤息肉,需及时手术治疗。对于多发性息肉,若有三个以上,其中一个大于1cm,且患者合并有其他不适,建议进行微创胆囊切除。

1.在胆囊壁息肉样病变的治疗上存在有过火现象(一位澳大利亚外科医生说的),即患者害怕癌症,往往积极要求医生切除胆囊,所以并不是都按照医疗常规办事;

2.该患者在积极保守治疗(积极消炎,利胆,清淡饮食,护胆调息方调理等)的情况下,每1~3月复查一次,如果息肉变小,变少或消失,这样往往考虑炎性息肉;

3.在积极保守治疗1~3月后复查,息肉无明显数量级变化,即小于10mm,(外科医生常以直径大于10mm为手术标准),可以每半年或一年复查一次。假如是恶性病变,3月后应该长大,不长大说明是良性,这样半年复查可以了,不必多花钱;

4.如果在保守治疗1~3月后长大,并且大于10mm,而且超声高度怀疑恶性的话,应该手术。

确诊手段

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id Lesion of Gallbladder)一般无症状,少数患者表现为慢性右上腹痛、上腹饱胀等消化不良症状;部分PLG患者合并胆囊炎、胆石症,可表现为反复发作性胆绞痛、发热等症状。腹部检查多无阳性体征。其诊断有赖于B型超声或CT等影像学诊断。

高分辨力实时超声显像仪对PLG诊断率可达83.3%~93.5%,能检出直径2mm的病变,对小于5mm病变的检出率为其它影像方法所不及。PLG超声声像图表现为胆囊壁向腔内小结节状或乳头状隆起,呈等回声或强回声,后方无声影,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超声检测能确定PLG数目、大小和位置,但难以确定病变性质。超声诊断PLG的特异性达94.8%,但可因以下情况出现假阳性:胆沙、粘稠胆汁团、胆囊皱折、脱落的坏死组织及凝血块。上述病变可通过改变体位加以鉴别。若病变较小,且位于胆囊颈部,或因合并结石而忽视了PLG的诊断,则出现假阴性。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PLG内有无血流信号及血流情况,有助病变的定性诊断。

口服胆囊造影对PLG的检出率仅为13.5%~18.2%;由于PLG病变较小,故难以显示。CT对PLG诊断率为75%~82%,且价格较贵,仅作为超声的补充诊断手段。超声内窥镜由于不受肠道气体及肥胖等因素影响,能清晰显示胆囊壁三层结构,可提高胆囊癌早期检出率,并可确定肿瘤浸润深度,但对胆囊底部病变检出率低,临床尚不能普及应用。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