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红霉素胶囊

罗红霉素胶囊

药品名称
罗红霉素胶囊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革兰氏阴性杆菌较为敏感,特别是化脓性链球菌引起的炎症感染(如扁桃体炎、咽炎、鼻窦炎、中耳炎、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尿道炎、宫颈炎等)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罗红霉素的抗菌作用强,能直接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使得细菌失去了保护,从而发生坏死,起到显著的杀菌作用。罗红霉素在服药的过程中,可能受到饮食因素的影响,为了使得药物发挥最佳的功效,建议患者在服药期间不要饮酒,不要进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如果不注意饮食,可能会影响药物的疗效。罗红霉素主要经过肝脏和肾脏功能代谢,在服药期间应该多喝水,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能帮助药物尽快代谢。
    药品名:罗红霉素胶囊 药品类型:处方药、医保工伤用药 用途分类:抗生素类

成份

本品主要成份为罗红霉素。

化学名称:9-[0-[(2-甲氧基乙氧基)-甲基]肟]红霉素。

分子式:C41H76N2O15

分子量:837.03

性状

本品内容物为白色或类白色粉末和颗粒。

适应症

本品适用于化脓性链球菌引起的咽炎及扁桃体炎,敏感菌所致的鼻窦炎、中耳炎、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肺炎支原体或肺炎衣原体所致的肺炎;沙眼衣原体引起的尿道炎和宫颈炎;敏感细菌引起的皮肤软组织感染。

规格

150mg。

用法用量

空腹口服,一般疗程为5~12日。

成人一次150mg(一次1粒),一日2次;也可一次300mg(一次2粒),一日1次。

儿童一次按体重2.5~5mg/kg,一日2次。

不良反应

主要不良反应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但发生率明显低于红霉素。偶见皮疹、皮肤瘙痒、头昏、头痛、肝功能异常(ALT及AST升高)、外周血细胞下降等。

禁忌

对本品、红霉素或其他大环内酯类药物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

1.肝功能不全者慎用。严重肝硬化者的血消除半衰期(t1/2β)延长至正常水平2倍以上,如确实需要使用,则一次给药150mg,一日1次。

2.轻度肾功能不全者不需作剂量调整,严重肾功能不全者给药时间延长一倍(一次给药150mg,一日1次)。

3.本品与红霉素存在交叉耐药性。

4.为获得较高血药浓度,本品需空腹(餐前1小时或餐后3~4小时)与水同服。

5.用药期间定期随访肝功能。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低于0.05%的给药量排入母乳,虽然有报道对婴儿的影响不大,但仍需考虑是否终止授乳。

儿童用药

见用法用量项。

老年用药

如老年人的药动学无明显改变,不需调整剂量。

药物相互作用

1.不可与麦角胺、二氢麦角胺、溴隐亭、特非那定、酮康唑及西沙必利配伍。

2.对氨茶碱的代谢影响小,对卡马西平、华法林、雷尼替丁及其他制酸药基本无影响。

药物过量

尚不明确。

药理毒理

本品为半合成的14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菌谱与抗菌作用基本上与红霉素相仿,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较红霉素略差,对嗜肺军团菌的作用较红霉素强。对肺炎衣原体、肺炎支原体、溶脲脲原体的抗微生物作用与红霉素相仿或略强。

本品可透过细菌细胞膜,在接近供体("P"位)与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成可逆性结合,阻断了转移核糖核酸(t-RNA)结合至"P"位上,同时也阻断了多肽链自受位("A"位)至"P"位的转移,因而细菌蛋白质合成受到抑制。

药代动力学

口服吸收好,血药峰浓度(Cmax)高,单剂量口服罗红霉素150mg后约2小时达血药峰浓度(Cmax)6.6~7.9mg/L,进食可使生物利用度下降约一半。分布广,扁桃体、鼻窦、中耳、肺、痰、前列腺及其他泌尿生殖道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均可达有效治疗水平。其蛋白结合率在血浓度2.5mg/L时为96%。以原形及5个代谢物从体内排出,7.4%自尿液排出。血消除半衰期(t1/2β)为8.4~15.5小时。

贮藏

遮光,密封,在干燥处(10-30℃)保存。

包装

铝塑包装。每盒6粒;每盒10粒。

有效期

24个月。

执行标准

《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

罗红霉素胶囊的抗菌作用

采用试管双倍稀释法,选用部分临床分离致病菌和标准菌株,对罗红霉素胶囊进行了体内外抗菌作用实验。体外抗菌实验结果表明:本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流感杆菌等的MIC50分别为:0.195,0.625,0.78,0.39mg/L;考察了不同细菌接种量、培养基中血清浓度、培养基的不同pH值等对罗红霉素体外抗菌作用的影响。体内的保护实验结果表明:本品对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小鼠口服给药的ED50为5.66mg/kg,对接种肺炎链球菌的小鼠口服给药的ED50为17.77mg/kg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