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联盟

国际联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组成的国际组织
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简称国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组成的国际组织,宗旨是减少武器数目、平息国际纠纷及维持民众的生活水平。但国联却不能有效阻止法西斯的侵略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联合国取代。
    中文名:国际联盟 外文名: 别名: 英文名:League of Nations 总部所在地:瑞士日内瓦 组织性质:一战的产物,是第一个立誓共同防御侵略、以非暴力方式解决争端的世界范围内的国际组织 官方语言:法文、英文 及西班牙文 成员国数量:58个 成立时间:1920年1月10日 成立宗旨:制裁侵略,维护和平

概述

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建立的国际组织。又称国际联合会,简称国联。于1934年9月28日至1935年2月23日的最高峰时期,国联曾拥有58个会员国。宗旨是减少武器数量、平息国际纠纷及维持民众的生活水平。其存在的26年中,国联曾协助调解某些国际争端和处理某些国际问题。不过国联缺乏军队武力,所以要依赖大国援助,尤其是在制裁某些国家的时候。有需要时,国联亦会要求大国提供军事援助。然而,国联缺乏执行决议的强制力,未能发挥其应有力作用,其国际制裁亦影响同样施行制裁的国联会员(如美国及西方国家)。

由于它的设计上仍不尽完善,譬如曾规定全面裁减军备但却未能付诸实现,或是采取制裁侵略者的行动之前,须先经理事会全体一致投票。美国没有加入国际联盟,更使国联丧失了坚定温和的支持力量,因此最终国联无从阻止国际纠纷,不能有效阻止法西斯的侵略行为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二战结束以后,随着各国矛盾的发展和激化,国联走向破产的境地,最后被联合国取代。

历史背景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一些资产阶级和平团体积极主张建立一个调解国际纠纷的机构,得到了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和他的顾问爱德华·豪斯(Edward M. House)上校的积极推动。1918年1月8日,伍德罗·威尔逊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说,提出了结束战争、缔结和约、维护战后和平的《十四点纲领》,其中的第十四点便是呼吁成立一个国际联盟。1919年1月,威尔逊参加巴黎和会,向与会各国提议建立国际联盟的方案。美国力主先讨论建立国联,然后再讨论其他问题,但遭到英、法的反对。经过一番争执,和会决定将问题交给以威尔逊为主席的专门委员会研究,负责拟订国联盟约草案。 然而,在美国国内,威尔逊要建立国际联盟的做法却遭到了强烈的反对。

创立与发展

1919年1月8日巴黎和会通过建立国联的决议。同年4月28日和会通过以美英方案为基础的盟约, 并作为对德、奥、匈 、保等国和约的第一部分 。1920年1月10日国联正式成立 ,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 。同年7月16日中国批准对奥和约,为国联创始会员国之一。美国威尔逊政府曾企图把国联作为建立世界霸权的工具,后因英、法、意、日反对未能如愿。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因而未参加国联。苏联于1934年9月18日加入 。先后有63个国家加入国联。1937~1938 年国联会员国最多时达58个 。先后共有17国退出国联。

日、德、意3国因为发动侵略战争的需要,分别于1933年3月27日、10月19日和1937年12月12日退出国联。国联标榜的宗旨为“促进国际间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实际上它是帝国主义列强 ,首先是英 、法的工具 。《 国际盟约》(第22条)规定委任统治制度,确认战胜国——英国及其自治领、法国、比利时和日本占有原属于德国和土耳其的殖民地。所谓委任统治制只不过是殖民统治的变种。

由于帝国主义之间的利害冲突,国联在审理和解决国际争端方面成效很少。1924年10月2日国联大会曾通过《 日内瓦议定书》规定会员国之间信守和平解决争端,建立仲裁 ,裁军和安全保障制度,实际上只是一纸空文。国联范围内的裁军谈判旷日持久,纯属骗局。国联对日本侵略中国、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德意干涉西班牙、德国侵占奥地利均采取绥靖主义立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国联名存实亡 。1946年4月8~18日国联召开最后一次会议,19日正式解散 ,所属财产和档案移交联合国。

基本资料

中文名称:国际联盟简称 国联 英文名称:League of Nations

成立时间:1920年

总部地点:瑞士日内瓦

成员统计 :先后有63个国家加入国联,1937~1938 年国联会员国最多时达58个,先后共有17国退出国联

性质:一战的产物,是第一个立誓共同防御侵略、以非暴力方式解决争端的世界范围内的国际组织

解散时间:1946年

解散原因:二战期间形同虚设  

语言标志

国联的官方语言是法文、英文及西班牙文(1920年起)。国联虽然亦有采用世界语作他们的工作语言及积极鼓励使用世界语,但世界语未曾成为官方语言。

1921年,罗伯特·塞西尔勋爵提出一份关于在会员国的国立学校内引进世界语的建议书及该建议之调查报告。两年后,国联11个代表通过于学校教授世界语的草拟书。但此举引来法国代表加百利·阿诺托(Gabriel Hanotaux)的强烈反对,并扬言要捍卫已经是国际语言的法语。令后来世界语成为官方语言的议案被否决。

国联并无自己的旗帜和标志。1920年,国联提出关于建立官方标志的议案,但会员国之间仍未达成共识,议案不了了之。但国际组织在自己活动里就使用另类旗帜和标志。1929年,国联举行国际征稿比赛来征集标志图案,后来未能定出标志方案。 最后要等到1939年才出现半官方徽章,徽章中间缀一个内有两个五角星的蓝色五角形。五角形及五角星都象征五大洲及五个种族在旗帜亦有徽章,旗帜上方和下方分别写有国联的英文名称(League of Nations)和法文名称(Société des Nations)。旗帜曾在1939至40年纽约世界博览会的建筑物上使用。

主要组织

国联有四个主要组织,分别为:秘书处(由秘书长带领及以日内瓦为基地)、理事会、全体大会及国际法庭(Permanent Court of International Justice)。除了这四个主要组织外,国联还有其他机构及委员会。在理事会及全体大会表决时需要全体赞成才可通过。

秘书处及全体大会

秘书处职员来自各会员国,但只能够效忠于国联。他们主要负责国联一切行政事务,为理事会及全体大会准备议程和出版会议、其他例行公事之报告,联系国联和各国政府。而全体大会是全体会员的会议,由全体会员国组成。每个会员国可派最多三名代表出席,但只得一票投票权。大会在1920年首次会议后,每年9月在日内瓦开会一次。

理事会

国联理事会担当了“执行者”的身份,并指导全体大会的事务。国联的理事会最初有四个常任理事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日本,及四个非常任理事国,她们需从非常任理事国选举胜出,而且任期只有三年。而首任非常任理事国为比利时、巴西、希腊及西班牙。美国本来有望成为第五个常任理事国,但因1919年1月20日美国参议院拒绝接纳《凡尔赛条约》,拒绝加入国联,这降低美国在国联的参与度。

后来理事会架构有变,非常任理事国数目于1922年9月22日升至六个,1926年9月8日更升至九个,德国于该日加入国联,并成为常任理事国。之后,在德国及日本于1933年退出国联后,非常任理事国的席位由九个升至11个。

理事会会议每一年平均举行五次,有需要时会另开特别会议。在1920至39年间,共举行107次公众会议。

其他机构

国联亦创立国际法庭及一些其他机构、委员会来解决国际间问题。包括裁军委员会(disarmament Commission)、卫生组织(Health Organization)、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托管委员会(Mandates Commission)、国际智力合作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Intellectual Cooperation,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先驱)、常设中央鸦片委员会(Permanent Central Opium Board)、难民委员会(Commission for Refugees)及奴隶委员会(Slavery Commission)。一些机构于二次大战后过渡成为一个联合国的团体,包括:国际劳工组织、国际法庭(今国际法院)及卫生组织(改组成为世界卫生组织)。

卫生组织

国联的卫生组织分为三个部分:卫生局(内有来由国联的永久官员)、一般医疗专家咨询议会(或会议)的行政部门、卫生委员会。而卫生委员会的成立目的是引导质询、监察国联卫生工作进展及预备将报告呈交予理事会。[36]组织亦主要执行控制痳疯病、疟疾及黄热病的传播,其后两者是靠全球灭蚊行动来实行的。卫生组织亦成功地与苏联政府合作预防斑疹伤寒,包括组织一个大型疾病教育行动。

国际劳工组织

国际劳工组织成立于1919年,通过凡尔赛条约的谈判形成,并成为国联的一个部门。其首任主席为阿尔伯特·汤玛士(Albert Thomas)国际劳工组织曾成功地限制在色素加入铅的含量,及协助制定每天八小时工作制(eight-hour work day)及每周48小时工作制(forty-eight hour working week)等最高工时制。国际劳工组织还竭力禁止女工及童工、提升女性在工作地上的地位,及制定法案令船主船员负担海员意外上的责任。国际劳工组织在国联解散后仍然存在,并成为一个联合国的团体。

解散原因

没有武装部队:决议需要一致同意,一些强国没有加入:虽然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努力促成了国联的成立,美国却从未加入国联。1919年1月19日美国参议院拒绝接纳《凡尔赛和约》 ,并否决加入国联。德国于战后1926年加入,1933年退出。日本和意大利虽然均为永久会员,却分别于1932年及1937年退出。 苏联于1934年加入,因入侵芬兰而于1939年12月14日遭开除会籍。 无力阻止国际侵略事件,如1930年代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2年日本入侵中国东北,成立“伪满洲国”。缺乏常驻组织,对国际事务反应缓慢重要的成员国倾向保护自己的利益 。

国际联盟-失败原因

国际联盟失败的原因有:

1.没有武装部队。 

2.决议需要所有会员国一致同意。 

3.一些强国没有加入: 虽然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努力促成了国联的成立,美国却从未加入国联。1919年11月19日,美国参议院拒绝接受《凡尔赛条约》,并否决加入国联。德国于1926年加入国联,于1933年9月19日退出。    日本和意大利虽然为常任理事国,却分别于1933年3月27日及1937年12月12日退出。苏联于1934年9月18日加入国联,因入侵芬兰而于1939年12月14日遭开除会籍。 

4.无力阻止国际侵略事件,如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2年日本入侵中国东北,建立“伪满洲国”。 

5.缺乏常驻组织,对国际事务反应缓慢。 

6.重要的成员国倾向保护自己的利益。如委任统治地制度的建立、对战败国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重新瓜分等,加深了各国之间固有的矛盾,埋下了大国争端的新祸根。 

7.英、法两国操控国际联盟,推行绥靖政策,消极对待法西斯扩张。

重要意义

1920年正式成立,二战期间名存实亡,1946年宣布解散。国际联盟是一战的产物,是第一个立誓共同防御侵略、以非暴力方*解决争端的世界范围内的国际组织,在世界历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

①、国际联盟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产物。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为国际联盟的建立提供了社会基础;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和平原则”中,明确提出建立一个具有政治约束力的普遍性国际组织。

②、性质是第一个政治性的世界组织。从本质来讲,国际联盟是英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它具有两大任务:一是维护世界和平,制止侵略行为;二是关心和处理国际范围的卫生、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由于凡尔赛条约的先天不足和国际联盟自身的根本缺陷,致使它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

③、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国联倡导民主协商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顺应了世界发展的民主化和一体化趋势,并在客观上推动了这一趋势的发展。其次,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有所作为,但成效不大。没有阻止或延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最后,在促进和处理国际范围内的卫生、社会、经济和人道等问题方面,成效显著。

但实际上它是帝国主义列强 ,首先是英、法的工具 。《国际联盟盟约》(第22条)规定委任统治制度,确认战胜国——英国及其自治领、法国、比利时和日本占有原属于德国和土耳其的殖民地。所谓委任统治制只不过是殖民统治的变种。

由于帝国主义之间的利害冲突,国联在审理和解决国际争端方面成效很少 。1924年10月2日国联大会曾通过《日内瓦议定书》规定会员国之间信守和平解决争端,建立仲裁 、裁军和安全保障制度,实际上只是一纸空文。国联范围内的裁军谈判旷日持久,纯属骗局。国联对日本侵略中国、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德国意大利干涉西班牙、德国侵占奥地利均采取绥靖政策。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