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支援

对口支援

政策性行为
对口支援即经济发达或实力较强的一方对经济不发达或实力较弱的一方实施援助的一种政策性行为。[1]主要类型有:灾难援助、经济援助、医疗援助、教育援助。对口支援的形式和办法灵活多样采取派出去、请进来,业务挂钩,聘请专家兼职和咨询服务,组织讲学,专业技术协作,安排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卫生技术干部到内地进修,举办各种短训班、提高班和指定高中等医药院校开办民族班、边疆班,派医疗教学小分队等多种方式。
    中文名:对口支援 外文名:response support 别名:

定义简介

对口支援即经济发达或实力较强的一方对经济不发达或实力较弱的一方实施援助的一种政策性行为。目前大部分是由中央政府主导,地方政府为主体的一种模式。

支援类型

灾难援助

汶川地震后的灾后恢复重建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为举全国之力,加快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并使各地的对口支援工作有序开展,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建立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机制。

考虑支援方的经济实力和受援方的灾情程度,兼顾安置受灾群众阶段已形成的对口支援格局,对口支援安排如下:

1.山东省——四川省北川县

2.广东省——四川省汶川县

3.浙江省——四川省青川县

4.江苏省——四川省绵

5.北京市——四川省什邡市

6.上海市——四川省都江堰市

7.河北省——四川省平武县

8.辽宁省——四川省安县

9.河南省——四川省江油市

10.福建省——四川省彭州市

11.山西省——四川省茂县

12.湖南省——四川省理县

13.吉林省——四川省黑水县

14.安徽省——四川省松潘县

15.江西省——四川省小金县

16.湖北省——四川省汉源县

17.重庆市——四川省崇州市

18.黑龙江省——四川省剑阁县

19.广东省(主要由深圳市)——甘肃省受灾严重地区

20.天津市——陕西省受灾严重地区

经济援助

上海:截至2009年6月,上海市累计援助万州各类项目425个,到位资金10.23亿元。其中:经济合作类项目38个,上海投入资金7.9亿元,解决移民就业7000多人;无偿援助项目387个,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农业、旅游等多个领域,累计到位资金2.32亿元。

在无偿援助资金中,基础设施项目5193.5万元,移民就业基地5680万元,农业项目2485万元,旅游项目560万元,教育3899.84万元,卫生1067.3万元,“五个一”工程800万元,人力资源开发564.08万元,其它项目2930.28万元。此外还为万州培训各类人员4200人次,干部交流168人,帮助万州安置农村外迁移民2010人。

天津:在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中,天津市始终把移民的生产、生活安置作为工作的重点,注重在基础设施、公益建设等方面创造条件,10余年来,天津累计到位资金10104.4万元,其中实施经济合作项目9个,到位资金4954万元,天津市委、市政府、市邮政局、市民政局、市环保局、市体委、市信息中心等部门支援万州无偿捐赠款物已经超过3394.4万元。

福建:十多年来,万州在移民搬迁、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领域取得的成绩都凝聚着福建省各界浓浓的情谊。共支持万州资金68802.7万元,其中无偿援助资金9845.7万元。

以产业发展为例,福建亚通、恒隆冶金、万美铝业、万福食品、九州龙酒业、源隆发百货、永辉超市等50多个项目先后落户万州,到位资金近5亿元。

厦门:截至2009年6月底,厦门市共援助万州区各类项目66个,到位资金11886.44万元。其中:经济合作项目7个,到位资金7696万元;无偿公益项目55个,到位资金4190.44万元。针对万州产业“空虚”,移民就业难的实际,厦门市重点支持万州培养“造血”功能。

南京:自1994年以来,南京共实施对口支援项目155个,实际到位项目资金1.05亿元,援建希望小学8所,无偿捐赠资金3254万元,定点培训农村移民致富带头人30名,专题培训质量、技量人员60名,安置库区大中专毕业生185人,对万州的移民迁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宁波:宁波市除了对万州社会事业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无偿援助以外,还把援助工作的侧重点放在促进万州农业产业发展方面,先后为万州区培训300多名移民致富带头人和重专大户,并免费赠送了大量的优质果苗,为万州援建高效农业示范点和引进新品种项目73个。截至目前,宁波共援助万州各类项目234个,到位资金4043.39万元。

黑龙江:2005年,黑龙江省代表团来万参加三峡库区(重庆)对口支援暨经贸洽谈会,翻开了黑龙江省对口支援万州崭新的一页。截至2009年6月底,共无偿援助资金218万元。

北部新区:截至2009年6月,北部新区对口支援万州的总金额达到10426.53万元,并表示将继续加大支持力度,全力支持万州发展。同时,北部新区(经开区、高新区)集团共38批次、2000多人次到万州开展对口支援工作。

对口支援彪炳千秋,情注三峡感天动地。从1992年开始,国家有关部委、各对口支援省市纷纷向万州伸出援助之手,用浓浓真情支持万州的移民、改革、发展和稳定。17年来,对口支援在高峡平湖结下了累累硕果……

医疗援助

医疗卫生方面的对口支援是指地区与地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的专业性支援、协作;内容主要是技术支援和技术协作。帮助培养当地的卫生技术人员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

1983年国务院有关部门明确指出:对口支援的任务是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医疗、卫生、教学、科研以及医疗、设备维修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逐步壮大技术骨干队伍,并把帮助培养提高当地的卫生技术人员摆到首要地位;帮助开展新技术,解决疑难,填补空白,以便尽快改变这些地区的医疗卫生技术条件,提高专业卫生技术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

对口支援的形式和办法灵活多样采取派出去、请进来,业务挂钩,聘请专家兼职和咨询服务,组织讲学,专业技术协作,安排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卫生技术干部到内地进修,举办各种短训班、提高班和指定高中等医药院校开办民族班、边疆班,派医疗教学小分队等多种方式。

并指出不论采取哪种办法,都要从实际出发,分别不同对象、不同任务、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由实施对口支援双方协商确定,要注重实际效果,能真正解决问题。

教育援助

为了支持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的通知》。

2001年6月,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的通知》[教高(2001)2号]中正式确定由清华大学对口支援青海大学,通过听取汇报、实地参观、召开座谈会、与师生接触等形式对青海大学的教学、管理、科研、实验条件、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等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与青海大学领导座谈交流,协商和落实对口支援有关事宜,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充分协商的基础上,拟定了对口支援的目标、任务和近远期的工作计划,并于2001年9月正式签订了对口支援协议书报请国家教育部审批。

基本要求

民政部要求各级民政部门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口支援灾区的指示精神,充分认识对口支援灾区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急灾区之所急,想灾区之所想,帮灾区之所需,解灾区之所难,紧急组织动员,将对口支援工作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抓紧、抓好,切实抓出成效。要加强沟通,密切协作。

各支援省份和受灾地区要建立专门的工作班子,选调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骨干人员专职从事对口支援工作,支援省份与受灾县市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和协作机制,形成良好的支援省份与受灾县市之间的对接机制,保障对口支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各受灾地区要摸清灾区的实际情况,提出灾区的需求,区分轻重缓急,向支援省份通报,同时通报灾区整个救灾工作的进展情况。各支援省份要根据灾区不同阶段的实际需求,明确工作任务和时间要求,及时组织调配和生产。

当前要着重解决灾区急需的帐篷等住所问题,同时要考虑解决棉被、衣物、食品、饮用水以及灶具、床等生活物品的需求。承担民政部采购救灾帐篷生产任务的企业所在省份,要指派专人进驻厂家,督促检查生产进度,协调解决企业生产和运输困难,确保生产任务保质保量地如期完成。

各支援省份在解决灾区群众生活困难的基础上,要考虑灾区民房的恢复重建需求,在制定城市和村镇规划、工程建设等方面给予技术和资金支持,帮助灾区群众早日重建家园。同时,各受灾地区要把恢复重建与灾区经济的长远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及早制定灾区恢复重建规划,加强区域的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发挥当地的优势资源,发展当地的特色产业,实现灾区的可持续发展。

工会大有可为

汶川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程浩大,任务艰巨,以当地一己之力很难完成。6月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就此专题研究部署了对口支援工作。

这是党中央的一项及时且重要决策,使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更有针对性了,工作也需要更细致、更扎实。

中央确定,对口支援以“一省帮一重灾县”为原则。应该说,以一省之力援助一县,中央是审时度势,充分考虑了施援省份实力的。在这些省份中,工会组织参与对口支援责无旁贷。那么,工会将有什么作为?怎样才能有所作为?

了解受灾县的基本情况,特别是工会系统、企业职工的受灾情况,是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工会组织首先要做的工作。掌握情况,了解所需,施援才能心中有数,才能符合实际,才能事半功倍。这项工作需要上门去做,实地考察,特别是要切身感受,才能拿出可行的方案。

帮助灾区工会重建组织,恢复正常工作秩序和有效活动,是工会施援的重要工作内容。地震发生之初,灾区工会在特定的条件下承担了大量社会工作,为党和政府分忧。抗震救灾取得阶段性胜利后,灾区工会已经逐步转向履行自己的职责,而震灾带来的人员伤亡和工作条件的损毁,迫切需要支援。

援助有人力、物力、财力和智力之分,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省份都有一定的实力,工会也不例外。工会组织掌握着各行各业劳动模范、先进集体和各级职工技协等精神和智力资源,调动起来可以为灾区恢复重建提供切实、有力的支持。

此外,派出精干、得力的干部去灾区帮助工作,既是对灾区的支援,也是对干部的考验和锻炼。

受灾企业有的可以尽快恢复生产,有的需要相当时日,有的甚至可能关停并转,因此,一部分职工的再就业成为必须考虑的问题。

施援省份大多经济比较发达,就业机会多,就业安排(如技术培训、协调关系)经验丰富,工会组织大多参与其间,也可以为灾区提供切实的帮助。

中国工会是全国统一的组织,有自己的组织力量和优势,有独特的工作方式方法。兄弟省市之间历来就有密切的往来、交流与合作,当此抗震救灾的危难时刻,伸出援手救急解难,既在情理之中,又有工会特色;特别是有全国总工会的统一部署指挥,更显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组织优势。这一点已经在前期抗震救灾中充分体现,相信在灾区恢复重建中更会发扬光大。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