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姓家奴

三姓家奴

贬损人的话
这是一句贬损人的话,典出《三国演义》中的吕布。“三姓家奴”意在讽刺他反复无常。百姓最痛恨那类有钱便是爹,有奶便是娘的人,斥责为“三姓家奴”。对那些毫无操守、随意受权势支配、没有独立自主意识的人,百姓也形容为“三姓家奴”。[1]
    中文名:三姓家奴 外文名: 别名: 出自:三国演义 最初所指:吕布

话语解释

三姓家奴,是一个贬损人的词,意在讽刺反复无常,不忠不义。后世对那些毫无操守、随意受权势支配、没有独立自主意识的人,形容为“三姓家奴”。

这是一句贬损人的话,典出《三国演义》中的吕布。吕布这个人,大家是很熟悉的。《百屏灯》中的头屏《凤仪亭》讲的便是吕布、貂蝉和董卓的故事。后世对那些毫无操守、随意受权势支配、没有独立自主意识的人,形容为“三姓家奴”。

在演义中张飞大骂吕布为“三姓家奴”。吕布本身姓吕,父亲早逝,认荆州刺史丁原为义父,后杀了丁原,投降董卓,拜为义父,之后为了貂禅,也不惜与义父反目,杀了董卓。一个生父,两个义父,吕布历经三姓,是以称“三姓”,古代讲究从一而终,讲究“忠”“孝”,象吕布这样的行为很为人不齿,家奴是比较低贱的,是以被张飞骂为三姓家奴。这一骂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三姓”,说的是吕布善变而不忠;二是“家奴”,说的是吕布没能给皇帝当差,而是给董卓当差。

相关典故

三姓家奴,典出罗贯中《三国演义》:“傍边一将,圆睁环眼,倒竖虎须,挺丈八蛇矛,飞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吕布见了,弃了公孙瓒,便战张飞。”

在《三国演义》中张飞大骂吕布为“三姓家奴”:吕布本身姓吕,父亲早逝,认并州刺史丁原为义父,后杀了丁原,投降董卓,拜为义父,之后为了貂蝉,又不惜与义父反目,杀了董卓;一个生父,两个义父,吕布历经三姓,是以称“三姓”,古代讲究从一而终,讲究“忠”、“孝”,像吕布这样的行为很为人不齿,家奴是比较低贱的,是以被张飞骂为“三姓家奴”。(注:历史中的吕布并未有三姓家奴之称,历史中吕布与丁原并非父子)

史实典籍中,并无关于吕布“三姓家奴”一说。这句贬损人的话,是罗贯中《三国演义》小说的杜撰素材,其目的以借来提高刘关张三英的声誉地位,侧面宣扬汉室宗亲正统地位,带有古代文人的创作局限性。

《三国演义》是一部讲仁义的书,刘、关、张是作家罗贯中极力歌颂的仁义的化身。而吕布,却是袅情绝义、毫无主见的武夫,是刘、关、张的对立面,作家极力鞭挞的人物。书中,吕布多次被骂为“三姓家奴”。在讲究忠孝仁义、崇尚祖宗膜拜的封建社会,这是最为人不齿的事。三英战吕布时,张飞挺着丈八蛇矛,飞马大战:“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翼德在此!”这是对吕布的人格最大的羞辱。

代表人物

吕布

吕布,五原郡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人,是汉末乱世中极为活跃的人物之一。他善于骑射,膂力过人,作战勇猛,号为飞将。当时人评价说:“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吕布虽有虓虎之勇,但却有勇无谋,见利忘义,最后落得个被勒死的可悲下场。吕布一生先后投靠丁原、董卓、王允,成为“三姓家奴”。

刘牢之

刘牢之(?-402年),字道坚,彭城(今江蘇徐州)人,为东晋北府军大将。在淝水之战大败并斩杀前秦将领梁成,助东晋取得胜利,并在谢玄之後的北伐中多次立功。

隆安元年(397年),青兖二州刺史王恭以讨伐王国宝之名於京口起兵,以刘牢之为将,最终令司马道子赐死王国宝。但因刘牢之出身寒门,王恭并没有重用他,因此刘牢之十分不满。司马道子之子司马元显决定策反刘牢之,并承诺将王恭的职位许给他。后来刘牢之为此而背叛王恭,将其军击败。后王恭被捕遭处死,而刘牢之取代他青兖二州刺史的职位。元兴元年(402年),司马元显讨伐荆州刺史桓玄,以刘牢之为将。但刘牢之知道桓玄兵力强大,无法以军事力量制服他;另外刘牢之更怕消灭桓玄会功高震主,不为司马元显所容。桓玄又派人劝降刘牢之倒戈,最后刘牢之果然投靠桓玄。刘牢之投降后,司马元显不久就溃败,被桓玄所杀。

桓玄其实也有除去刘牢之的意思,并企图夺取他的兵权。刘牢之害怕,决定北投广陵相高雅之,以江北之众抵拒桓玄。但参军刘袭谴责他:”事之不可者莫大于反。将军往年反王兖州,近日反司马郎君,今复反桓公;一人三反,何以自立!“部下都离他而去,刘牢之打算带家属北走广陵,却因以为家属被桓玄所杀而在路上自缢身亡。

冯玉祥

冯玉祥,绰号“倒戈将军”。其一生中倒戈的次数共为八次,分别是滦州起义倒满清,护国运动倒袁世凯,武穴停兵倒段祺瑞,北京政变倒吴佩孚;拉郭松龄时倒张作霖,五原誓师倒北洋政府,国共分裂时倒共,到了中原大战又倒蒋介石。

李开复

李开复,祖籍四川,1961年12月3日出生于台湾省新北市中和区,台湾人,现已移居中国大陆北京市。2013年6月,在与戴旭的微博对战中,主动认领“三姓家奴”称号。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